第四节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的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所以,我们在道德教育教材里列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加快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人的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共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性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她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她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她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她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四)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彰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
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但也要看到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也出现多元化,导致人们在选择上出现困惑和困难。二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上,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死角。三是大批劳动力在市场上合理流动,在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的过程中,依托国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已经难以为继,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白点。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国家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决定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期性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建立单极世界,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知道根本不可能从外部取代和打倒,便寄希望于我们国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以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加紧渗透和进行“和平演变”。国际形势发展的现实告诫我们,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我们必须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效防止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一)“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标尺
1.“八荣八耻”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广大群众对精神文明要求的新提升
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人们想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如何保住生命,什么荣辱、廉耻,很少有人会考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每个人自己会把做人的标准提升,对他人的要求也会提高。于是,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衡量人的行为、品格高低的杠杆。胡锦涛同志对“八荣八耻”的论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
2.社会风气的现状,让广大群众对“八荣八耻”的功效产生了极大的渴望
虽然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风气不断好转,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但是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生活糜烂、道德品格要求降低、社会正义感下降等一些影响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的丑恶现象、非正义现象、非道德现象也经常发生,有些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有的问题已经对广大群众正常生活产生影响,有的问题已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较大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有一个能够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做人行为、规范一切言行的行为标准。同时对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希望,极大的期盼。
3.“八荣八耻”的标本性十分强,对社会的昭示作用十分明显
“八荣八耻”既是对社会风气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精神文明标准的高度提炼,既是一个行为标准的标本,也是一个时代进步的参照系。它不仅指出了应该怎么做,同时指出了哪些不应该做;不仅提出了哪些应该提倡,更提出了哪些应该铲除。一禁一倡,一纵一收,昭示了社会进步的方向,提出了社会进步的目标。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八荣八耻”的目标去做,如果社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段都能够用“八荣八耻”作为标准、作为标杆,社会就将取得明显的进步,社会风气就将得到根本的改善,人民的生活就将越来越好。
4.“八荣八耻”是真正中国特色的行为准则
“八荣八耻”是真正的优良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体。“八荣八耻”既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对现代文明要求的发展,既有世界文明的成果,也有中国特色的精髓,既有广大群众的一般要求,也有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的更高要求。“八荣八耻”既涵盖了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世界的各种优秀的东西,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世界到中国的一切不能够接受的东西。这样一个同属世界追求高尚品格、追求高尚生活、追求高尚标准的行为标本,不可能不引起大家的共鸣,不可能不引起强烈的反响。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以人为本不仅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而且要提升人的思想道德境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我们的道德建设面临很大挑战。从国际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以个体为中心”的强势文化铺天盖地而来,很多青少年走极端,不加筛选地全部吸收。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一方面通过利益激发人们的干劲,另一方面,极端的利益追求造成少数人思想混乱。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2001年,党中央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方针,2006年又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精神的具体化。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政府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优秀的文化作品、文化活动不断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境界,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知荣辱方能创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一个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眼界就宽,心胸就开阔,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一个民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够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利益诉求。一个国家,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志,实现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道德规范。和谐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安稳、有序、祥和的社会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党和国家、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尽力营造一种各得其所、心情舒畅、社会安定的氛围,使人们在和谐安定的社会生活中发奋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和谐社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涉及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等手段,而道德在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公民提出一种新的道德诉求。其主要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宽容、理解、尊重、祥和的伦理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越全面发展,社会越和谐,越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物质文化财富创造得越多,社会越和谐,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有力促进依法治国的落实,推进民主政治,维护公平正义,能够有力促进以德治国的落实,实现诚信友爱,做到充满活力,能够有力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保持安定有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了主导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相应内容的价值体系。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的价值在于塑造和培养既有高尚道德情操,又遵守基本道德操行的新人。因此,围绕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不断地补充、调整和完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当前,开展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做到承接与创新统一。道德建设首先应有时代性和现实性,但同时还要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美德,推进道德文化的不断发展。“八荣八耻”体现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思想文化,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寻找到了先进文化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1.爱国主义的内涵
人们经常把列宁的一句话作为爱国主义的定义,对爱国主义作出解释。这句话的大意是: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实,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还是一种思想或精神。爱国主义应当是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独立而献身的精神。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最基本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1)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就是为自己伟大的民族而光荣和自豪的精神。民族自信心就是充分相信自己的民族必胜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奋起抵抗外敌的侵略,维护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完整。外敌入侵必然使山河破碎、人民遭难。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奋起抗敌,保卫祖国,宁死不让寸土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打击侵略者,留下了英勇豪迈的伟大史诗般的悲壮事迹,写下了爱国主义的光荣诗篇。
(3)反对分裂和割据,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是祖国的力量所在,是祖国兴旺的标志,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
(4)勇敢勤劳,推动祖国的进步和富强。贫穷就要挨打,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艰险,世代相承,开发自然资源,改造山山水水,发展科学文化,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勤劳创造、推动祖国富强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2.热爱祖国是对服刑人员的基本要求
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祖国,就像不能选择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服刑人员虽然是犯了罪,但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热爱祖国是对服刑人员的基本要求。《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服刑人员爱国情怀的表现,可以是一种思想,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可以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之情,也可以表现为遵守监规纪律;可以表现为尊重他人,也可以表现为关心亲人;可以表现为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也可以表现为对集体所作的点滴贡献。总之,服刑人员只要心里始终怀有一颗爱国心,积极改造、诚信改造的动力将永不消失。
3.服刑人员损害国家利益的种种表现
在改造中,仍有一些服刑人员痴迷不悟,不思悔改,继续危害国家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主要表现在:一是制造谣言,信奉邪教,诋毁党的方针政策。少数犯有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罪的服刑人员,投入改造后仍然坚持反动立场,在服刑人员中散布影响国家和社会安全稳定的谣言,攻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刑罚执行政策,对改造环境和改造制度妄加指责,实施或指使他人实施影响国家、社会或监内安全稳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少数服刑人员顽固坚持邪教立场,痴迷不悟,在监内继续兴风作浪,抗拒改造,煽风点火,破坏正常的改造秩序。二是内外勾结,越狱潜逃。个别服刑人员不甘心在监狱服刑改造,背地里与外界进行非法联系,内外勾结,千方百计实施脱逃,报复、威胁被害人、证人、办案人员,甚至企图进行绑架、抢劫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危害公共安全。三是不服管教,对抗改造。监狱人民警察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刑罚执行权,组织实施管理、教育、劳动等执法活动受法律保护。有些服刑人员改造态度不端正,不能正视自我,把过错归结于他人。受到批评教育后牢骚满腹,受到处分加刑后更是怀恨在心,有的背地里谩骂,有的收集、编造材料告黑状,有的公开顶撞对抗,严重干扰监管改造场所的正常秩序。四是行凶伤害,破坏生产。少数服刑人员投入改造后仍然不思悔改,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严重,谁要是触犯了他的利益,轻则拳脚相加,重则行凶伤人,不计后果,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少数服刑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偷盗生产资料,甚至故意破坏劳动设备,不仅影响了监狱正常的劳动改造秩序,也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和利益。
4.弘扬爱国精神,坚决与损害祖国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服刑人员虽因犯罪投入监狱改造,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并未改变。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念,爱国家、爱社会,努力为祖国建设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服刑人员重塑正确人生观的核心。
服刑人员以前在错误的人生观的引导下,选择了错误的人生方向,才走向迷途,甚至毁掉一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因此,服刑人员只有把爱国主义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重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公民道德,以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为己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从爱小家、爱家乡开始来爱国家,才能把握做人的方向,合法合理地调节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是现实的,服刑人员身在大墙内,一样可以怀爱国之情、抱报国之志、兴建国之举。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教育,是激发爱国情感的源泉。在学习教育中,服刑人员可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服刑人员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觉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爱国之情化为积极改造的实际行动。
第二,认罪服法、改邪归正是服刑人员爱国的基本要求。
昔日的罪错已经发生,无法挽回,现在的态度决定了自己的改造质量和未来的命运。服刑人员认罪悔罪,服从管理教育,主动适应改造环境,端正改造态度,规范改造行为,明确改造方向,踏踏实实接受改造,是最基本的爱国表现。爱国需要行动,面对少数服刑人员制造谣言、信奉邪教、诋毁党的方针政策,内外勾结、越狱潜逃,顶撞警官、对抗教育甚至行凶伤害、破坏生产等损害国家利益的种种表现,应当挺身而出,自觉维护改造正气,与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第三,协调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服刑人员爱国的基础。
爱国主义蕴含着集体主义价值观。服刑人员爱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大集体,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国家利益是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前提,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只顾小集团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只顾个人捞好处不对社会讲奉献,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缺少发展后劲,就难以兴旺发达。从长远看,最终也无个人利益可言。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反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挖国家和集体墙脚的行为。服刑人员如果能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协调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就能够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人。
第四,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效国之行是服刑人员爱国的落脚点。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作为服刑人员无论在何处改造,环境与心境如何,都应当心系祖国、心系民族、心系故乡,把自己的个人抱负与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要把刑期当学期,抓住时机学技能;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要用诚实的改造洗涤心灵的污垢,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自身的价值。只有思想和行动相结合,才能把爱国的热情化为建国的力量,在改造中为建设国家、建设家园尽一份力量。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民心如海,汇细流而成汪洋;民利如山,积碎土而成巍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民心,受到群众的拥戴。“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每个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每个公务员行使行政职能时的基本要求。一般人以为,为人民服务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事,与己无关。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是十分宽泛的,可以朴素地理解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心里想着别人,热心公益事业,愿意为别人做一些好事,你的言行中就会闪耀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光辉。
1.服务人民是公民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
胡锦涛同志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新阐述中,把服务人民上升到了一个全民族、全社会共同认识的高度,服务人民已经成为每一个公民应当努力遵循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财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不竭源泉。许多民族史诗在漫长的岁月里,经人民口头流传,说唱艺人不断加工充实,最终成为璀璨夺目的世界文化瑰宝。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中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人民群众起到了社会革命主体的作用。可以说,人民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是我们的生活之源、力量之基。
(2)服务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大力提倡服务人民的道德观是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的。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各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服务人民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与公有制相联系,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强调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既是服务的给予者,又是服务的接受者。任何人离开社会,其生活和生存都难以想象。当你在为别人服务时,别人也在为你服务。从个人讲,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要努力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每个人都这样做了,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会丰富和发展,反过来又为自身完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服务人民是人生的价值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价值各有不同,有的人为了个人的前途与价值的实现,有的人为了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人为了家庭幸福,有的人为了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进步。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提倡的每个公民都要追寻的人生价值。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用再提为人民服务,这显然是不对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可以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大众负责。否则,他人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实现,自己的利益最终也将受到损失。
2.背离人民是耻辱
一个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忘记人民是背叛、背离人民是耻辱。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别人,脱离群体,忘记人民,公德意识便会荡然无存,这是一种人格的背叛,其结局注定与悲惨相伴。
(1)背离人民是道德沦丧的开始。服刑人员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思想行为背离人民,贪图享受,挡不住诱惑,放纵自己,严重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触犯了刑律,成为阶下囚。有些人以前还是国家公务员、党员、领导干部,他们曾经受党教育多年,具有一定的公仆意识,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但在不良思潮和社会陋习的影响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开始淡薄,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公仆变成了主人,最后成为人民的罪人。
(2)背离人民是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服刑人员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错综复杂,背离人民是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一是贪图享乐,私欲膨胀。有些人不甘清苦与平淡,金钱至上,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结果滑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二是唯我独尊,为所欲为。面对金钱财富的诱惑,一些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脱离了人民群众,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变成了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不仅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也出卖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三是忘乎所以,利令智昏。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无视党纪国法,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大力提倡服务人民,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服务人民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1)坚持服务人民,处处想到他人。对于服务人民,要有一种全面的认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同样是为人民服务。总之,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要求,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普遍性和实践性。在市场经济中,各类从业人员要真正做到服务人民,首先心中时时要有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想问题、做事情要看一看人民群众是否高兴和满意。焦裕禄就是一个被人民群众称为“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孔繁森常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将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藏族人民,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人民。
(2)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尊重人、关爱人是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要求。服刑人员应学会尊重、学会关爱,用一颗爱心去为他人服务。尊重人,就是要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在狱中,服刑人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以前是什么身份,犯了什么罪,判了什么刑,投入改造,都是平等的。一个服刑人员如果有“牢头狱霸”的思想,自视高人一等,就很难做到尊重人。只有把自己放在与他人平等的位置上,才能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人。只有对他人以诚相待,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尊重你,才愿意与你交往。关爱人,就是要乐于助人,充满爱心。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种应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证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社会尊严的必要条件。服刑人员在改造自身的同时,应多为他人着想,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不袖手旁观,不说风凉话。坚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用一颗爱心去为他人服务。
(3)提高素质,掌握技能。俗话说:“有德有才是合格品,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服务人民的思想和热情,而没有服务人民的实际本领,无法将服务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就要求服刑人员要好好抓住服刑期间的学习改造机会,认真参加思想、文化、技术学习,自觉接受改造,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服务人民的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已成为推动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已是当今人类的宝贵财富。在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世界强国凭借先进技术角逐天下的今天,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这一切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要相信科学,崇尚科学,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想,运用科学方法,人类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
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之所以要提倡“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是因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科技发达则国家富强,科技落后则国弱民贫,民族受辱。
(1)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进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崇尚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共识,不具备科学创新的能力,就不能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只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并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最前沿,汲取全世界最新的科技思想,创造最新的科技成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应用科学的风气,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中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核大国的核讹诈,中国的科学家在技术手段落后、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不断探索,“两弹一星”分别于1964年、1967年、1970年爆炸、发射成功。近年来,“神五”、“神六”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使我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这些重大的科技成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2)发展科技是时代的迫切需要。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对社会文明进步、国力竞争、国家安全、国民生活质量的决定力量显得更加突出。随着21世纪的到来,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新格局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赢得下一个世纪,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我们必须立足国情,找准位置,抓住机遇,确立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提高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保证并逐步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建立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战略竞争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3)科技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形态。电的发现,电视、电话的发明使用,电脑、信息网络技术等的出现,无不使人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与进步。“十五”期间,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成就,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高性能计算机、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清洁能源等领域取得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人类基因组、植物基因组、纳米材料、量子信息、生物学等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引领未来高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发展始终注重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在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和医疗设备与医学材料研发、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科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全国人民切实分享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虽然身处逆境,每个服刑人员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可以方便地使用现代通信工具与亲人沟通;利用电视、电影、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了解大墙外的信息;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谈话;利用一卡通在监内进行合理消费;等等。应当说科技发展也在改变着服刑人员的生活方式。
2.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科学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而愚昧无知的结局则是落后、贫困和挨打。伪科学是愚昧无知的另一种现实表现方式,带有更强的迷惑性,同样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首先,落后就要挨打,愚昧残害生灵。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屈辱史换来的血的教训。清朝末年,由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腐败的清政府终究未能挡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火药这个中国的古代发明,却被侵略者用来造出先进的火炮,轰开国门,八国联军长驱直入,烧杀抢掠,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愚昧害人害己,就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仍有许多人信奉封建迷信,有病不求医,却找巫婆神汉等烧香拜佛,希望能消灾祛病,结果贻误病情,留下后患。
其次,伪科学蛊惑人心,具有广泛的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
伪科学把传统迷信嫁接在现代科学技术上,打着前沿科学或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来达到个人目的。但它们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离不开赚钱的目的。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它们建立网站,招收信徒,发展秘密组织,不断扩展其影响力。它分为传统伪科学和现代伪科学。传统伪科学包括迷信和神学,现代伪科学就是把传统伪科学嫁接在科学技术上,它更具有欺骗性。
伪科学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江湖术士型。这些人一般有点功夫,会几招拳脚和杂技功夫,还能所谓的算命、占星、解梦等等,有的具有所谓的特异功能,传统上,他们以表演为生。但近十几年来,他们在一度沉寂之后突然反弹,涌现出一批“世界大师”,号称能呼风唤雨,消灾避难。二是学术骗子型。他们或多或少有点科学知识或训练,一般不安于现状,喜欢投机取巧,出人头地。但他们的功夫主要不是用在按照科学的规范脚踏实地的工作上,而是在科学之外走路子、钻门子。例如:水变油、永动机等等。三是政治骗子型。这些人为了某种政治目的,借用科学之名蒙骗群众,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四是商业骗子型。这在体制转型期间比较流行。由于科学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打着科学的旗号往往更容易博得大众的信任,因而成为骗子的首选。例如“电子增高仪”,以及层出不穷的打着高科技旗号的医疗骗局等等。
再次,犯罪是愚昧无知的现实表现。
回顾所有犯罪行为,或是不懂法、执迷不悟或者愚蠢盲动,触犯法律;或是鬼迷心窍、鲁莽冲动。无不表现出愚昧无知。很多人都是在被捕之后,才发出由衷地感叹:我真是糊涂啊!当然,也可能有人说自己是高科技手段犯罪,那更应该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供养上学,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培养,应当在报效父母和社会的同时,也给自己的事业增添辉煌,可却依靠一点小聪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这难道不是又一种愚昧吗?有的人用科技之名行愚昧之实,在电脑网络上不是寻找知识和健康的信息,而是用电脑算命、占卜,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学业和工作,令人痛心。
身处高墙,本应迷途知返,深刻反思,但少数服刑人员仍然执迷不悟,仍然在愚昧无知的泥潭里跳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学无术,这是典型的愚昧无知。一些服刑人员头脑简单,文化素质低下,入监多年却一直在扫盲班转悠,只讲究享乐,不爱动脑筋学习,写信求别人,甚至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张口污言秽语,举手投足野蛮粗暴,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二是不懂法不守法,这是致命的愚昧无知。一些人在社会上就是法盲,糊里糊涂地犯罪进监狱后仍然恶习不改,不求上进,浑浑噩噩,为所欲为,最后付出了惨痛代价。三是信奉邪教,这是政治上的愚昧无知。监内也确实有少数服刑人员,顽固坚持其反动立场,死抱李洪志的大腿不放,其政治上的愚昧走到了极致。明知李洪志篡改生日,拼凑莲花台图案;明知李洪志号召弟子去天安门静坐示威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明知李洪志出逃是继续与党和人民为敌,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行为……却一意孤行地盲从,把极其荒谬的歪理邪说奉为真理,上演了一幕幕亲人自相残杀的人间悲剧。四是搞封建迷信活动,这是精神上的愚昧无知。少数服刑人员,精神极度空虚,在监内秘密搞各种迷信活动,算命问卦,充当“巫师”,影响了监内的正常改造秩序。
3.崇尚科学,摆脱愚昧,走好人生路
作为一个服刑人员,在现代科技营造的社会环境里,必须充分认识愚昧无知对社会对自己的双重危害性,在日常改造生活中应主动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不断积累提高,否则即使出监后也无法顺利融入社会生活。
(1)崇尚科学从学习开始。首先,要学习文化,如果你是文盲,不可怕,从现在开始,从扫盲开始,认真下几个月的工夫,你会产生质的飞跃,你将会读书看报写信,这已被无数人的经历所证实。如果你是中学文化,那不妨参加自学考试学习大专课程等等。其次,要学技术,从日常生活中用得着的技术学起,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刑满后的去向,选择种植养殖技术、汽车驾驶、电脑操作、裁剪等,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为谋生就业打下基础。三是学习时事政治、法律,关心国家及社会发展形势,对新生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不落伍于社会。四是学习社会常识、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特别是不迷信,不轻信一些毫无根据的传言,遇事多问为什么,多征询他人意见,多向文化水平高的人求教咨询。五是学做人,增强道德修养,勇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2)普及科学知识从自身做起。学习普及科学技术是全社会的要求,作为服刑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根据自身的基础制订自己的计划,特别是要有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态度看待遇到的问题,用科学知识解释遇到的现象,不信邪,不传谣,不迷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现在监狱中有不少服刑人员因申请专利而受到奖励,这本身就说明社会对科学的重视,可以说监狱也可以成为服刑人员放飞理想的地方。同时要克服认倒霉、运气差、命不好等错误思想,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创造新的美好生活。(www.xing528.com)
(3)摆脱愚昧从现在开始。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愚昧无知将被社会所淘汰,摆脱愚昧无知就要从现在开始。要服从管理,严格自律,刻苦学习;要充分看清愚昧无知的危害性,现实中因愚昧无知发生的有病不是求医治疗而是迷信巫婆神汉导致贻误病情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不懂科学种田而造成农田减产甚至绝收的事情年年发生,而许多犯罪也是在无知、缺乏理智、被愚昧蒙蔽头脑的情况下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在判刑入狱后仍然执迷不悟,未能从挫折中汲取应有的教训,服刑中仍然把入狱归结为运气不好,把追求改造视为冒傻气,对学习文化技术不屑一顾,把无知、野蛮、耍横视为有豪气,应当说这是最愚蠢的人。要想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持好学上进,摒弃不学无术;坚持认真改造,摒弃不求上进;提高知识涵养,摒弃粗俗浅薄。利用监狱良好的改造环境,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摆脱愚昧。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代代相传,成为维系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勤劳又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辛勤劳动,就是要热爱劳动,勤奋工作,刻苦勤勉,爱岗敬业。
1.劳动最光荣
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的历史。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洪荒年代,到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纪,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不断把梦想变为现实,形成了人类灿烂文明的厚重沉淀。
(1)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劳动使人有了手脚的分工,产生了语言,促进了人的大脑更加发达。劳动改变了野蛮和愚昧,使人类变得文明、高尚。没有辛勤的劳动,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也就不会有今天,更不会有人类的明天与将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一不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所以,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因此,古今中外所有民族都对辛勤劳动这一美德有着共同的崇尚与热爱。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类的警句格言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业精于勤荒于嬉”等等,世代传诵;“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经典寓言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这些都表明了中华民族对劳动的无比崇尚和热爱,表明了在人们心目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优良品德,也是国家兴旺、民族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和需要。
(2)劳动是通向成功、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劳动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往往把那些成功的人看做是“天才”,认为他们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天赋和运气。但是,完全来源于天赋和运气的成功是不存在的,一个天赋平常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抓住机遇,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是通过自己的勤劳为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而一个具有天赋的人,如果不努力、不勤劳,即使机遇摆在他的面前,他也会因为自己的懒惰而与之失之交臂。人们一向把诸葛亮视为智慧的代表、天才的象征,可他自己却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成才。”许多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却感慨地说道:“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这些伟人的见解,又恰是他们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3)劳动是公民的光荣职责。我国《宪法》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职责”,劳动是光荣的,只有分工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像“淘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等等,尽管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美好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家庭,都离不开劳动。辛勤劳动是社会主义的美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动精神,永远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2.好逸恶劳是堕落的根源
改革开放在赢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转型期少数人价值观的扭曲,“荣辱观”颠倒,劳动观沦丧,把辛勤劳动视为低下、无能的表现,把不劳而获当成追求的目标,企望天上掉下馅饼,能快速致富甚至一夜暴富。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观念,为走向沉沦埋下了祸根。
(1)好逸恶劳使人堕落。以好逸恶劳为特征的扭曲了的劳动观,导致一些人在评价人生价值的时候,把在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任什么职务、有什么待遇、拿多少报酬,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甚至错误地认为,只有“付出越小,收获越大”的劳动,才是最光荣的劳动。更有甚者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人生观,“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处世哲学,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为了使自己能够过上不劳而获的生活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结果把自己推进了罪恶深渊。
(2)好逸恶劳是滋生罪恶的温床。一些服刑人员由于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希望通过歪门邪道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贪欲,最终在歧路上渐行渐远,走上犯罪道路。一位服刑人员曾经有过的“荣辱观”颇具代表性。他说,在“朋友”面前,有钱就是光荣,空兜就是耻辱,肆意挥霍是何等潇洒;在“对手”面前,打赢就是光荣,畏缩就是耻辱,呼风唤雨,暴戾恣睢,是多么威风多么刺激;在“现实”面前,坐享其成就是光荣,挥汗如雨、粗衣短褂就是耻辱。大部分工种都是没有出息的,他的人生目标是“出人头地”。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来得快去得也快;寻衅对手,拳脚不行还有刀枪,因为他是最强的。然而“光荣”还未实现,真正的耻辱却已酿成,他亲手把“耻辱”的面纱蒙在自己的脸上,蒙在了父母的脸上,蒙在了美丽家乡的脸上……这样荣辱观严重倒置的危害性,值得每一名服刑人员深思。
3.用辛勤劳动真诚悔过,与好逸恶劳彻底决裂
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应当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做起,与好逸恶劳彻底决裂。
(1)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和评价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一些旧有的鄙视劳动、错误地看待劳动的观念依然存在。有的人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劳动,只有体力劳动者才是劳动者;有的人轻视以付出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使本应平等的劳动形成了认识上的不平等;有的只强调自己劳动的重要性,如生产线工人认为价值是他们创造的,科技人员认为价值是他们的科技发明带来的,而经营管理者则认为价值是他们经营管理的成果;有的人静止地看待劳动,看不到今天的体力劳动者通过提高素质可能成为明天的管理者,看不到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技术创新活动也是劳动。这些劳动观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相背离,不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实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只不过劳动的对象不同、工具不同、方式不同、环境不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同样的重要,同样的光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都是在劳动中学会了劳动,在劳动中认识了劳动。劳动是生活的基础,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每个人走向成功和辉煌的重要途径。你想摆脱困境,你就去劳动;你想创造未来,你就去劳动;你想寻找快乐,你就去劳动;你想实现梦想,你就去劳动。但劳动必须和诚实相伴,才能无往而不胜。诚实地劳动,创造了美好的世界。
(2)在劳动中矫治恶习。《监狱法》第69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通过劳动改造矫治恶习、洗涤灵魂,是服刑人员坚持诚信改造,加速自身改造的重要手段。首先,劳动能帮助服刑人员摘下蒙住双眼的“变色镜”。许多人之所以锒铛入狱,其主要病症是由于不能分清是非,不能分辨善恶。通过劳动,能真正理解任何劳动果实都来之不易的道理。其次,劳动能帮助服刑人员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对社会、对别人冷酷残忍,缺乏同情心,道德良知被扭曲,这是服刑人员入狱前的通病。通过劳动,服刑人员会慢慢体会什么是社会的道德良知,人应该怎样生活,人与人应该怎样相处,对别人的劳动成果应该如何对待,从而培育起健康良好的情感。
(3)在劳动中走向新生。劳动能洗刷罪恶,改变人生。服刑人员只有投入紧张而有序的劳动改造中,用勤劳的汗水去洗刷自身的污垢,才能去掉不劳而获的不良习惯。然而,劳动毕竟不像闲庭信步那样轻松,由厌恶劳动到热爱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是一个渐进渐获的过程,思想上肯定要经过几次的斗争,这阵痛这磨砺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念作支撑。多数服刑人员正是从自己双手和智慧创造的劳动成果中增强真诚悔过意识,从而更加坚定了改造信心,逐步由自甘堕落者转变成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新人。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服刑人员应把“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作为在改造中行动的准则,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1.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团结互助,团结互助历来是全民族的优良传统。所谓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标上形成的、促进人们在意识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几千年前,团结互助作为一种社会公德和人们应该遵守的行动准则,就已经出现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即“爱人”的道德学说,许多典范的思想和主张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互爱互助、精诚团结的伦理思想基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使仁爱、互助、团结、协作逐渐成为维系整个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信念和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传统美德。
(2)团结互助不但可以促进国家强大,更能促进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固然是举足轻重的,但人的因素始终占据更核心的地位。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就没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没有战胜三年自然灾害,就没有改革开放后连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就不会有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我们的国家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世界上一些正遭受灾害和困境的国家的情况也清楚地表明,一个相互敌视、分崩离析、内战连绵的民族和国家,绝无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损人利己与社会主义道德观背道而驰
与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相反,损人利己则是通过损害他人或集体来维护和获取个人利益。损人利己突出表现在以个人为中心,获取不当利益,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与团结互助相对立,不利于人的正常发展,也为违法犯罪埋下品德上的祸根。
(1)损人利己败坏社会风气。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利己的权利,然而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矛盾时,如果仍坚持把个人利益放在极端的位置,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损害他人、集体甚至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必将丢失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干出形形色色的损人利己的事情。当前,一些人为了金钱和个人私利,利用体制和机制的漏洞,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坑蒙拐骗、制假售假、哄抬物价、损公肥私、欺诈勒索、钱权交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巧立名目乱收费,以及肆意盗版抄袭、传播色情信息黄色短信等等,为了个人私利,不顾真善美,不辨假恶丑,严重危害人们的利益,污染个人的心灵。这些损人利己的行为给国家、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损失。
(2)损人利己害人害己。自私者总是认为“损人利己”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道到头来往往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损人利己的行为,虽在一时取得某些利益,但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来看,是既损人又不利己的,甚至是损人害己的。入狱服刑正是当初行为的苦果,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便掠夺别人的财富,损伤他人的身体,侵吞国家的财产,甚至夺取他人宝贵的生命……再也不能执迷不悟了,要学会与他人相处,拒绝损人利己,从思想上行为上彻底根除陋习。
3.弘扬团结互助精神,不做损人利己事情
服刑人员走向新生,需要宽容相处,需要平等互助。在服刑人员中提倡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首先要求服刑人员在人际交往中切实做到互相尊重、互帮互助,不能忘了坚持原则。
(1)互相尊重是正确处理服刑人员之间关系、维护监管秩序、营造和谐改造氛围的基础。服刑人员都是刑罚执行的对象,其平等的改造主体关系决定了彼此间应该互相尊重。服刑人员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兴趣爱好,应当做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既不能自视清高,看不起别人;也不能自卑自怯,自暴自弃。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一个傲慢、看不起别人、不尊重他人的服刑人员,很难要求别人对他尊重。只有做到平等待人,以平等和善的心态去与人沟通,才不会孤立、孤独,改造之路才会越走越好。
(2)坚持原则是倡导团结互助的前提。在服刑人员中间倡导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道德、正常的人际关系对服刑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服刑人员应该具备的做人的基本品质。讲团结互助并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要注意破除老乡观念,摒弃哥儿们义气,反对拉帮结伙。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哥儿们义气”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健康和友谊的基础上;而“哥儿们义气”则是一种封建落后的帮派行为。在监狱里拉帮结派搞团伙,是监规纪律所不允许的。服刑人员之间的团结互助应该建立在真诚的感情和友谊的基础上,而不应当唯利是图,只有消除唯利是图的错误想法,才能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团结互助的能力。
(3)互帮互助是团结互助的具体体现。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在改造生活中,每个服刑人员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在劳动中,需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服刑人员远离亲人,更需要关心。应当学会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相处,就可以感知一片温暖,体会平淡生活中的一些感动。应胸怀一颗爱心,爱身边的人,爱所处的集体,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应胸怀宽容之心,理性地对待他人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真诚地为他人着想,经常做换位思考,注意克制自己,容让他人。这样摩擦的火花就会悄悄熄灭,矛盾的萌芽也自然消弭于无形。
(4)正当得利体现人生价值。损人利己与维护个人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损人利己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价值观念。而一个人通过辛勤的劳动,在法律容许范围内和符合道德准则条件下的正当得利,不但不会损害他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而且还能对他人和集体作出贡献。服刑人员都有不同的犯罪经历、相似的结果,品尝着损人利己种下的苦果。失足未必千古恨,静心思过教训深。每个服刑人员都应当分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损人利己的界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是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之一。“诚实”讲的是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守信”讲的是遵守诺言和信用。二者既有内在相同的一面,又有所不同,“守信”更体现对社会规范的遵守,重在自律。
义与利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义”,既是适宜、正当、正派、公平、公正的意思,也是善、好、礼仪、功用的意思。它通常在“仁义”、“义举”、“义气”等词句中使用,在内涵上表现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具体体现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利”指好处,利益。“见利忘义”实际上就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顾道德和规范,是一种为人不齿的行为。
1.以诚为本,信誉至上
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崇高的人格力量。对每个企业和团体来讲,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讲,它是国格的体现,对内是人民拥护政府的重要支撑,对外是国家尊严的象征和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诚信是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和价值源泉,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闪烁其特有的光芒,照耀人类社会的始终。它犹如灿烂的星空,让我们敬畏和赞叹。
(1)诚实守信是为人的道德底线。英国人权学家米尔认为,不论社会采取什么样的特殊方式,都存在某些社会生活必需的道德要素,诚信便是这种道德要素。他认为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底线,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诚信建设。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把“信”列为学生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的重要内容,强调要“言而有信”。秦国法家和改革家商鞅更是用自身的实践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这就是著名的“立木树立信”。为了推行变法,他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当众许诺,把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人们不相信,没有人去搬。后来他提高到赏五十金。当一名男子把木头扛进北门时商鞅立即兑现五十金。从此开始了振兴秦国的改革大举。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狼来了》的故事,这个故事不知道教育了多少代人。毛泽东提出:“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利,力戒任何虚夸和骄傲。”邓小平讲:“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江泽民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胡锦涛更是将诚信上升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加以提倡。由此可见,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在当今的新时代被赋予了崭新的内容。
(2)诚实守信是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诚实守信,不单是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大凡在人类历史上有过辉煌业绩的民族,都是诚实守信的典范。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积累,成为中华多彩文化中的亮点,流传下来许许多多诚实守信的经典故事,如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等等。现代社会所有国家都十分重视诚信建设。以美国为例,其发展过程也是建立诚信社会的过程。在美国200多年的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由于早期诚信精神还没有广泛建立,很多商店昙花一现。原因是开业时用欺骗方式赢得了顾客的注意,风光一时,到头来还是被顾客所发觉并抛弃,最终业务萎缩,甚至破产。这种经验和教训,迫使美国人总结出“诚实的品德能带来巨大的财富”的观念,并开始注重建立企业的诚信和声誉。他们认为诚实守信的名誉是世界上最好的广告,从此仅仅因为诚实的信誉,美国好几家大商行、大公司的名字和品牌就价值数千万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讲,诚实守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和社会成熟的一种标志,体现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一种内在力量和精神品质。
(3)诚实守信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现在,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许多商品交易规则和市场规则尚未建立,与此相应的市场文化也没有形成。投机取巧和各种诈骗有机可乘,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充满矛盾和冲撞。贫穷与富裕、落后与进步种种不平等和求发展求富裕的愿望,在核心理念尚未建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假数据、假合同、假药、假货、偷窃诈骗、贪污行贿,从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到股市上的暗箱操作,从商业上的欺诈到个别地方政府的失信行为,从文化领域的弄虚作假到学术领域的肮脏交易……信用危机、信用缺失严重到被称为国家政治生活和市场经济的“败血病”。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2005年因部分企业失信,导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元人民币,诚信危机不仅给国家政治生活、经济运行和国民消费带来危害,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在一些人群中造成人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诚实被视为“窝囊”,正派被看做“死板”,奉献被视为“傻帽”,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坑蒙拐骗、欺上瞒下,形式主义无孔不入,犯罪率居高不下。辨荣辱明是非、构建诚信社会已成为迫切的发展要求。
(4)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履行诚实守信的责任。诚实守信是每个社会公民的道德要求,是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的要求,是民族兴旺和国家振兴发达的要求。只有每个人诚实守信,才能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因此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就是说每个新时代的公民,不仅从思想和道德追求上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更要从一种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尊、自豪的角度,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对真善美的辨别力,主动地从自我做起。有人讲“无商不奸”,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只讲赚钱,不择手段,“赚钱是好汉,没钱玩不转”。实际上市场经济不仅不是奸诈经济,恰恰相反,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法制经济、信用经济,良好的信用才有兴隆的生意。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能力经济,勤劳和智慧是发家致富根本,而不是靠行骗和缺斤短两。有人认为讲诚信往往吃亏,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但是要看到那些扎实苦干诚实守信的人更是受益者,而那些造假货、靠谎言生存的人,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非常悲惨。再有一种情况是:我想讲诚信,但是别人不讲,我也只好不讲了。从道理上讲似乎是这样,但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赢得别人的诚信成正比,自己越诚信,就越赢得他人诚信的回报。世界上所有成功者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我们为什么不向这些成功人士看齐呢?诚信劳动尽管艰辛,却坦坦荡荡、踏踏实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见利忘义,为人不齿
为了一己之利,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背信弃义,欺诈行骗,其行为和做法,历来为人所不齿,它不仅害人,甚至给社会、国家带来危害,最终也会害自己。
(1)见利忘义是对自己道德良心的背叛。就一般情况而言,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说假话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也不是哪一个人开始说假话内心就坦然。因为人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诚实地做人,但是由于某种利益的驱动或诱惑,或者看到别人弄虚作假,就开始说假话,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被扭曲。比如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达到目的就算是成功,“光讲道德不能当饭吃”,片面地信奉“胜者王侯败者寇”。其实胜者往往是顺应了民心,顺应了道德要求,而在扭曲心理指导下,久而久之会沦为私欲的囚徒,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良心,陷入了“有奶便是娘”的极端个人主义泥潭,成为人格不健全的人。
(2)见利忘义是破坏社会和谐的一服毒剂。人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社会都不讲信用,都见利忘义,你欺我,我骗你,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为政者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甚至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生活中买一捆韭菜担心上面是否残留超标农药,买几个馒头希望没有用硫黄熏白,找工作担心老板失信,买房子害怕质量不合格。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政府与公民冲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就会被一种忐忑不安的忧虑所替代,社会秩序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见利忘义就像病毒一样,决不能容许忽视和蔓延。
(3)见利忘义是损害国家形象的卑劣行径。见利忘义看起来首先是个人行为,但是它的危害却不仅仅是个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的经贸和文化合作也不断地深化和展开,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和不守规则,最终将给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国际形象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国内的造假现象,在有些国家已经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们提倡发家致富,鼓励发展经济,我们更要靠诚实的劳动赢得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我们赞扬爱国主义,注重培养民族自豪感,但这些首先要从自身的点滴做起,绝不能为了一点私利,而不顾社会影响乃至国际影响,丧失人格和国格,去做有辱民族形象和民族自尊的事情。
(4)见利忘义难逃道德和法律的惩罚。见利忘义之人,最终难免受到道德和法律的惩罚。一个人如果背上见利忘义的名声,真正的朋友就将从身边离去,夫妻有可能同床异梦,家庭难以和谐和稳定,周围的人可能就敬而远之;一个企业见利忘义、不守信用,将会受到社会的共同谴责,企业的经营活动就会陷入困境;一个政府不守信用,将失去人民的拥戴;一个国家背信弃义,在国际社会就会十分孤立。如果背信弃义或者欺诈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个人或企业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政局就可能出现混乱,国家就有可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样的事情可以说不胜枚举。服刑人员之所以沦为阶下囚,与见利忘义、摆不正义利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3.诚信做人,以义取利
诚实守信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其他行为难以取得的利益。所以义利关系不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人们获取利益,一定要遵守“义”的准则。作为服刑人员更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应吸取教训,立足今天,把握明天。有句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应通过自己诚实的改造,改变自己,赢得未来。
(1)认罪服法是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从监狱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少数罪犯不认罪不服法的现象,这些人中有的想当然地认为比自己犯罪严重的都逍遥法外,自己被判刑是“倒霉”;有的人认为是自己没有关系没有门路才遭到处罚;有的人出于某种虚荣心不愿认罪;有的人则是看到别人被改判就怀有侥幸心理不认罪,企图逃脱法律的惩罚;更有甚者是自视清高,对抗政府,不认罪,不服从管理。这些想法和做法不仅不符合诚实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心理和思想上还徘徊在犯罪的道路上,其结果不但不会认真地吸取经验教训,还有可能越滑越远。有人讲,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愚蠢。作为服刑人员要善于接受教训,保持清醒头脑,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重栽跟头。
(2)积极改造是诚实守信的具体表现。诚实守信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服刑人员积极改造的具体体现。可想而知,如果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都不能诚实做人,改造就纯粹是一句空话。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服刑人员在改造中弄虚作假、劳动挑肥拣瘦、学习应付差事,偷奸耍滑、两面三刀、私藏物品甚至抗拒改造、不服管理的现象。国家从各个方面给服刑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改造生活条件,但一些服刑人员不知道珍惜,不老实做人、诚实做事,结果是浪费了宝贵的改造资源,虚度了大好光阴。
(3)诚实守信使人受益终生。一个诚实的人可能犯错误,但是他能够得到人们的谅解,不诚实的人即便不犯错误,也不会为人们认可。一个诚实的人可能一生会碰到被愚弄或被欺骗的事情,归根结底这不是诚实的原因,而是个人在认识事物、了解事情、把握分寸方面出了问题。过去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强调的是要自己做好人,做诚实守信的人,但同时自己要有一定的处世技术和能力。诚实守信作为一种品质,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它是一种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形象和品牌,就有了做事和做成事的人格条件。中国古时候有个叫季布的人,由于他恪守信用,人们盛传一句话“得黄金万两,不如得季布一诺”,黄金虽贵,比之守诺,尚有逊色。因此,诚实守信对每个人来讲,是人生做人做事的财富。
要做到诚实守信,首先要不自欺,绝大多数犯罪的案例和事实表明,背信弃义往往是从自欺开始的。中国儒家的《大学》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要求每个人首先应当遵守“毋自欺”的生活原则,为人处世要“择善也固执之”。在改造生活中,面对各种监规监纪和各种教育和劳动的需要,面对计分、表扬、记功甚至减刑等奖励,绝大多数服刑人员态度端正,积极遵守监规监纪,积极参加教育和劳动,通过这种努力去赢得改造的成果。相反也有少数的服刑人员明知道只有积极改造才有出路,但仍恶习难改,以扭曲的心态和一定的投机心理对待改造生活中的问题,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要做到诚实守信,一定要注意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做人做事要首先对自己诚实。
经不起私欲的诱惑或者企图不通过积极的改造去追求私利,往往是背叛诚实的心理和思想根源。每个人在现实利益面前都应当首先思考:我该不该得?能不能得?应该坚持个人和他人一道共同创造社会利益、从中获得自己那一份利益才合乎道德,即见利思义。在对待他人和集体利益关系上,要理智地承认别人应当得到的利益,要做到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这些义利关系摆正了,每个人就能经得起各种义利的考验,就能义利并举,成为一个健康成熟的人。监狱制定的针对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制度,目的是使积极改造的得到肯定,使消极改造甚至违犯监规监纪的受到警戒。所以服刑人员应明确这种制度要求,明晰义利的统一性,以最诚恳的改造态度、以最佳的改造表现,去争取最好的改造效果,早日回归社会。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做一个守法公民的前提。牢固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对于服刑人员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
1.遵纪守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遵纪守法是公民的道德底线,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一个公民只有守法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我们只有常怀敬畏法纪之心,成为遵纪守法之人,才能胸怀坦荡、一生平安。因为,遵纪守法既是公民的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本。一个国家也只有形成“人人守法纪,事事依法纪”的良好社会风尚,经济才能得到持续、稳步发展,社会才能得以和谐稳定。
(1)遵纪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是和谐社会得以长期维持与维护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与理想目标;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法律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法治作为现代文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表征之一,已经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法律是每个人行为的准则,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要靠法律的规范来保障。一个人的行为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权利和民主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2)遵纪守法是维护和实现公平与正义的保障。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纪守法,道理很简单,人人遵纪守法,凡事依法办事,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正在大力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深入人心。每个公民更应该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做到明纪、知法、守法。
(3)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遵纪守法、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既是和谐、文明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底线和立身处世之本。萧伯纳有句名言,“自由意味着责任。”在享受自由时光的同时也意味着履行自己全部的责任和义务。所谓全部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互相依存和递进的“责任链”中,忠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尤其是遵纪守法的义务,更是一个人对其自身行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自由意味着责任,并不等于在不自由的状态下没有责任。对于服刑人员来说,这种责任不仅存在,而且还非常重要,那就是对自己和对政府负责。服刑人员的过错是“过去时”而不是“将来时”,如果有做一个“守法公民”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在和谐社会中就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责任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利。服刑人员只有强化了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培养起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才能真正融入和谐社会,体现新生的快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光发热。
2.违法乱纪是走向犯罪的开始
遵纪守法既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和立身处世之本。违法违纪是走向犯罪的开始,凡违法违纪者,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
(1)违法违纪危害社会。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良好的秩序,而法律是良好秩序的保障。一方面,违法违纪破坏社会管理秩序,使社会缺乏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扰乱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使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难以安居乐业,和谐生活,直接危害着建立和谐社会的大目标;另一方面,违法违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扰乱公平竞争的环境,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形象。
(2)违法违纪害人害己。违法违纪在危害了社会、家庭、他人的同时,也害了自己。因为你的违法犯罪,使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受到严重损失,使无数家庭受到影响,使生养你的父母痛心疾首,使年幼子女心灵受到伤害,使自己的学业荒废,使自己的家庭、事业、前途毁于一旦,而你也因触犯国家刑律被判处刑罚。更可悲的是,有些服刑人员仍然没有汲取这惨痛的教训,继续违反监规,扰乱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再次受到法律的制裁。
3.遵纪守法是新生的起步
遵纪守法是服刑人员走向新生的开始,体现在改造生活的全过程。遵纪守法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1)遵纪守法要认罪服法。认罪服法是遵纪守法的重要表现,是走向新生的第一步。作为服刑人员,应深挖犯罪根源,承认犯罪事实,正确对待法院的判决,不隐瞒余罪,不避重就轻,不纠缠枝节,积极检举揭发其他犯罪事实,深刻认识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真诚接受改造。
(2)遵纪守法要学法守法。学法守法是遵纪守法的前提,也是服刑人员服刑改造的必修课。服刑人员应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法制教育,学习法律常识,并在学习中联系改造实际,自觉遵守监规纪律,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实增强法律意识,破除侥幸心理、冲动心理、狂妄自大心理,真正把刑期当学期,真正从灵魂深处入手,牢固树立守法意识。从改造的细微处入手,走诚信改造之路,把自己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永远不会过时,骄奢淫逸是放松思想改造、背离民族传统美德的可耻行为,每一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1.艰苦奋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个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古人早就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等。诸葛亮说:“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李商隐诗中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样的经典名句不胜枚举。可以印证艰苦奋斗精神的事例典故更是俯拾皆是:司马迁忍腐刑之辱,集三十年心血作《史记》;李时珍为解民疾苦,不辞跋涉,尝遍百草,积二十七年之经验,写成《本草纲目》;还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等等。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做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实现人生目标。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充分说明,艰苦奋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艰苦奋斗推动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华民族因此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光明的未来。
(2)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铸造了“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那样的艰苦年代,吃的是野菜、红米饭,睡的是地铺、稻草,穿的是自缝粗布衣,靠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了全中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又铸造了“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抗洪精神”等等主流精神。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人90年的艰苦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是抵制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党和国家永不变色的强大思想武器。
(3)艰苦奋斗是走向成功的前提。任何成功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一个人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具备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时光不能逆转,机遇只会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历尽艰辛的人,更应该懂得珍惜机会。服刑人员如果把在监狱改造和学习教育当成今后生活和发展的准备,培养和重新确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一定会取得适应社会的主动权。刑满释放后,就业就有门路,生活就有出路,发展就有坦途。
2.骄奢淫逸使人走向堕落
骄奢淫逸的社会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因骄奢淫逸引发的案例比比皆是,足以引起每个服刑人员的深刻反思。
(1)骄奢淫逸丧失人的意志。历史经验表明:一个人在创业之初,往往能做到克艰赴难,奋发图强。而在成功后,条件好起来了,日子好过了,就容易忘记创业初期的艰辛和困难,就容易丢掉昔日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也许这就是由辉煌走向没落的开始。万恶奢为最,奢是祸胎,是坏兆,是恶源,是贪根。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诚实劳动、开创新业、拓展自己的生活园地,还是好吃懒做、重操“旧业”,甚至重新犯罪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是不容含糊的,那就是必须选择前者。
(2)骄奢淫逸诱发犯罪。综观许多人走上犯罪的根源,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是从追求物质享受开始的。可以说骄奢淫逸是我们每个人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敌。应当看到,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外来的享乐主义思想侵蚀,以及各种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有的人艰苦奋斗、艰苦朴素的观念淡薄了,滋生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享乐的消极思想,甚至大手大脚、挥霍浪费、骄奢淫逸。这些言行损害了我们的“肌体”,败坏了社会风气,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3.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反对骄奢淫逸之风
每个服刑人员都应当深刻领会“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的内涵,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奢淫逸的恶习,并体现在改造的每一个环节。
(1)在改造中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一是生活上勤俭节约。在改造生活当中,绝大多数服刑人员都能够以一种负疚的心理对待节俭问题,做到厉行节约。有的服刑人员懂得自己家境并不富裕,不能再向家人伸手要钱要物,自觉养成了省吃俭用的好习惯;有的人在捕前有较好的经济条件,或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们也不张扬,甘愿平淡地对待改造生活。不仅如此,他们在面对集体财物时,同时养成了艰苦奋斗的好习惯。比如在使用床铺、供水、供暖、供电及监区文化设施时,常常能注意维护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监狱开支。二是在劳动中节能降耗。改造生活离不开监狱的各种劳动设施,经常要与劳动工具打交道。大到车床,小到扫帚,涉及这方面的事情很多,主要是节约能源、控制物耗等等。三是应当认真遵守操作规程,注重设备维修保养,强化产品质量意识,提高废旧材料利用率。服刑人员应当把自己改造成为能够通过诚实劳动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这种新的人生历程,必定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相伴随。
(2)制止铺张浪费现象。确实也有那么一小部分服刑人员,投入改造后仍然恃强凌弱,骄奢淫逸恶习不改。有的在监内摆阔气,比吃比穿比消费;有的私藏便服,穿着讲名牌;有的利用所谓生日、减刑以及释放之机搞什么同学餐、老乡聚会;有的不惜冒严重违纪的风险,通过外来人员搞违禁品;有的借自己账上有钱,身边有物,拉拢少数服刑人员;有的衣服不破就扔,饭菜吃不了就倒,纸笔没有用完就甩。这些铺张浪费的现象是应当坚决制止的。
(3)艰苦朴素,勤俭有为。一是要在贪婪上找教训。大多数侵财型服刑人员,都是在贪婪这两个字上吃过大亏,究其思想根源,不外乎“贪得无厌、不劳而获”八个字。二是在悔恨上找动力。每个服刑人员犯罪所侵害的客体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伤害了各自的家庭。如何遏止自己的贪心懒惰,秘诀就是经常想想亲人的眼泪和辛劳。三是在俭朴上找差距。就是工作应向积极的人学习,生活要向俭朴的人看齐。不攀比,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四是在勤奋中找成绩。勤能补拙、勤能励志,只有勤奋地改造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全体服刑人员应当坚定信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