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太空探险者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太空探险者

时间:2024-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空旅行第一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太空旅行第一人加加林从秃山的绿色飞机场起飞,加加林第一次离开了地面。1959年夏天,根据前苏联主持载人航天计划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建议,苏联决定在空军飞行员中征召第一批宇航员。加加林的申请被批准了,他成为第一批6名宇航员中的一个。于是,前苏联政府作出进行载人飞行的决定。

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太空探险者

太空旅行第一人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在这摇篮里,人们自由地呼吸着空气,享受着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情侣们在晚霞的映照下,沿着海边的沙滩漫步,孩子们在泛着微波的湖面上荡舟、欢唱……

然而在太空中,人们面对的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没有重量,没有空气,当然也缺少大气压力。温差的高低变化急剧而巨大,远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极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妥善的防护措施,人在太空一分钟也无法生存。因为人体内的气体会急剧膨胀,体液迅速沸腾,氧气从肺、血液和组织中大量跑出来,使人立即死亡。所以,载人宇宙飞行比单纯发射人造卫星要困难得多。

但是,对于那些立志征服太空、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们来说,太空既是一个死亡的世界,又是一个充满神奇和令人向往的世界。他们要向太空挑战,向人体的极限挑战。第一个站出来发起挑战的勇士是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加加林出生在前苏联一个普通乡村木匠的家庭里。小时候他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坐在干草堆旁,望着夏夜的星空,听长辈讲关于星星的故事。他对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感到无比的好奇。

“星星上面有人住吗?”他问妈妈。“唔,大概有人吧。”妈妈推测道。“那么,那里的人长得怎么样?和我们一样吗?”妈妈和别的大人当然都不能回答他的问题。

“我长大了要到星星上去看看。”幼小的加加林怀着一个美好的愿望。

可是美好的愿望不久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的家乡被德国军队占领。加加林和别的孩子一样,心中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那时,他只想着当一名英勇的飞行员,驾着战机去打击侵略者。

16岁那年,他报名参加了萨拉托夫航空俱乐部,经过文化知识和体能测验,他被录取了。

太空旅行第一人加加林

从秃山的绿色飞机场起飞,加加林第一次离开了地面。从天空中所看到的,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景象:云海在机翼下翻腾,伏尔加河变成了闪亮的小溪……他知道,从此他再也不能离开飞行,离开天空。天空和飞行成了他生命的全部内容。

加加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萨拉托夫航空俱乐部,并许可前往澳伦堡空军学校。当时,学校配备了一批威力巨大的新式喷气式战斗机。喷气机以吼叫的火流燎烤着地面,带着加加林飞向草原的上空,一瞬间就爬上很高的高度。加加林为这种速度和高度而振奋和激动。

当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传遍四方的时候,加加林却默默地陷入了沉思。

这天晚上,加加林久久不能入睡。他在练习本上按着想象画出了一幅宇宙飞船素描。他还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渴望和苦恼,那就是飞向太空的渴望……

1959年夏天,根据前苏联主持载人航天计划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建议,苏联决定在空军飞行员中征召第一批宇航员。当加加林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向空军指挥部递交了申请报告:“为了发展苏联宇宙研究事业,需要人进行飞向宇宙的科学试飞。请考虑我的迫切愿望,如有可能,派我去做专职准备工作。”

加加林的申请被批准了,他成为第一批6名宇航员中的一个。宇航员是光荣的,然而也是艰辛的。他面临着新的考验,一种前所未有的,向人体潜能的挑战。由于太空中的环境十分恶劣,这就要求宇航员有非凡的耐热能力和顽强的意志。

1960年的一天,加加林满怀信心地走进宇航员训练中心的高温试验室。试验室的四周墙壁的温度在渐渐上升。起初,室内的热空气使人感到温暖,但是10分钟以后,随着室温的增高,加加林的脸上开始渗出汗水,他不停地用毛巾揩汗,但豆大的汗珠仍不住地往下淌。温度在继续升高,室内已变得炎热难忍,耳朵被炙得十分疼痛。忍耐,忍耐,加加林暗暗地告诫自己。他用最顽强的毅力忍耐着这一切。

血液在太阳穴处汹涌,鼻腔及口腔中的黏液都已全部蒸发,难忍的口渴在折磨着他。每隔10分钟,就有一支体温表从狭窄的窗口塞进来。热负载测试还在继续进行。

“怎么样?是否需要降温?”医生关切的声音从室外传来。

“不,不要!”加加林坚决地回答。他没有发出要求停止测试的信号,尽管他感到全身疼痛。他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的毅力。他朝室内温度计瞟了一眼,水银柱在缓缓地向上爬升,最后停在70℃上。这时,加加林已经在高温试验室中度过了100分钟。

温度还在上升。加加林坐在椅子上,双手抓住扶手,一种昏沉沉、迷迷糊糊的感觉向他袭来,他立即警觉了起来。

“不能这样,要坚持。”他竭力用各种方法来激励自己,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驱散笼罩着他躯体的酷热。他想象着北方,冰冷的海洋,严寒的冬天;他追忆着家乡清澈凉爽的小溪,山中奔腾而下的瀑布。他感到周身似乎比刚才舒坦了一些。

水银柱已上升到80℃。加加林仍咬紧牙关,痛苦地坐着。这时他眼睛疼痛,口腔干燥,舌头僵化,汗都蒸发了,但他坚信胜利一定属于自己。

试验最终停止了。当他缓缓走出高温试验室的时候,他微笑了。他知道他战胜了高温,战胜了自我。他离太空又近了一步。

正当加加林在宇航员训练中心为成为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人而进行各种特殊训练的时候,以科罗廖夫为首的苏联航天科学家们也在为载人航天计划做艰苦的努力。

经过3年多的奋斗,他们获得了大量的宇宙空间资料和试验数据,最终完成了“东方”号宇宙飞船的试验性飞行和回收。1961年3月,前苏联先后两次成功地向太空发射了载狗和“模拟人”的“东方”号宇宙飞船,并全部安全返回地面。于是,前苏联政府作出进行载人飞行的决定。

科罗廖夫与实验狗

4月8日,清晨,科罗廖夫来到第一批宇航员的中间,他环视着每一位成员,最后把眼光落在加加林的脸上。

“加加林同志,历史把光荣而伟太的任务交给你,你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邀游太空的宇航员。”“决不辜负苏联人民的重托!”加加林坚定地回答。

“发射和飞行不会很轻松,既要经受超重,又要经受失重的考验,还可能遇到我们未能预料的情况……”科罗廖夫语重心长地叮嘱着。“我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请总设计师同志放心。”

科罗廖夫知道,加加林是可以信任的。他转过身去,指着远处的发射台对宇航员们说道:“在那里,你们将开始人类征服太空的历程!”

就这样,科罗廖夫和加加林这两位征服太空的勇士一起登上发射台的平台,来到“东方”号宇宙飞船的跟前。他们默默地站在金属平台上,凭栏远望,面前展现出缀有绿色和黄色斑点的荒漠原野,高压电缆的线杆像巨人般屹立在原野上。

加加林抬起头来,望着天空。科罗廖夫捉住他的眼神,打破了沉默:“你是一个幸运儿,我真羡慕你。你将从那么高的地方观察地球,从太空往下看,我们的地球一定很美……”

科罗廖夫把自己有力的双手放在加加林的肩上,说:“但是你要记住: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竭尽全力援助你。祖国人民期待着你胜利的消息。”

1961年4月12日,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人类在迈向宇宙的征途中跨出了伟大的一步。

春天的清晨,哈萨克大草原上仍然寒气逼人。一阵清风从加加林的脸上拂过,他睁开眼睛,望着窗外:天色已经破晓,虽然还没有一个地方泛出朝霞的红晕,但是东方已经发白。四周一切都看得见了,只见远处一枚巨大火箭正整装待发,屹立在草原的中央。(www.xing528.com)

这时,嘹亮的军号声从窗外传来,回荡在加加林的心头。他迅速地站起身来,穿好衣服,开始了使他终身难忘的一天。

起床后,加加林做了例行的早操,然后是梳洗。早饭依然是装在软筒里的宇航食品:肉泥、黑醋栗果酱咖啡。饭后医生对加加林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他的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进行飞行。在人们的帮助下,加加林先穿上一件温暖而柔软的天蓝色工作服,然后套上桔红色的宇宙航行防护服。这种航天服是在早期高空加压服的基础上经改进而制成的。当飞船在卫星轨道上运行时,万一船舱失去密封,航天服能够向人体提供压力,保证航天员的安全。同时,加加林开始检查装在航天服上的各种设备和仪器,最后把一个白色带耳机的飞行帽套到头上,再戴上密封头盔,头盔上写着CCCP(“苏联”的缩写)4个醒目的字母

哈萨克大草原

装有特殊设备的大轿车开过来了。加加林坐到“飞船式”座椅上,这个座椅很像飞船座舱里的那个舒适方便的座椅。他把汽车里的电源接到航天服中的通风装置,向航天服的通风装置输送氧气和电能。汽车载着加加林向飞船发射场地驰去,只见远处火箭的银色壳体像一座巨大的灯塔,在朝阳的辉映下,显得那样的明亮、清晰。汽车越驶越近,火箭变得越来越大,仿佛在不断地长高,直指向蓝天。

这是一个适合飞行的好天气。天空很晴朗,只有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几片白云。迫不及待的情绪在增长着,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终于,载有“东方”号飞船的火箭发射前准备完毕。加加林走到了科罗廖夫等苏联有关领导人面前,庄重地说:“报告:飞行员加加林乘‘东方’号飞船作第一次宇宙航行准备完毕!”

加加林瞧了瞧眼前的飞船,再过一会儿他就要乘这艘飞船去作一次不平常的航行。他的心是紧张而激动的,他感到飞船是那样的美,胜过他曾经见到过的所有的美丽的东西。他为祖国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的幸运而自豪。

他走到座舱入口旁的铁平台上,向留在地面的人们挥手告别:“让我们很快再见吧!”加加林说完转过身去,坐进了“东方”号飞船的座舱。

“东方”号飞船包括一个直径2米多的球形座舱和一个圆筒形的机械舱。座舱只能乘坐一名宇航员,它有3个观测舱口,配备有各种仪器仪表和一台电视摄像机。宇航员的座椅是弹射式的,可以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弹射脱险,也可以在降落时弹射出飞船。在机械舱里有动力、驾驶、降落以及通讯设备和供氧设备等。

进入座舱后,加加林检查了通讯联络设备,驾驶台上的电门按钮位置,舱内压力、温度、湿度等。“出发准备完毕!”他向地面报告,然后静静地等待着起飞时刻的到来。

此时此刻,加加林的心情是不平静的。他带着人类的希望和地球的嘱托,踏上了光荣的征程。他仿佛闻到家乡春天原野的芬芳……

时针指到了莫斯科时间9点07分。在科罗廖夫的“发射!”声中,巨大的火箭载着“东方”号飞船和加加林,在火光、轰鸣、烟雾中腾空而起。

加加林在他写的回忆录《通向宇宙之路——苏联航天员札记》里记述了他当时的感受:

“我听到了啸声和越来越强的轰鸣,感觉到巨大的飞船的整个船体抖动起来,并且很慢很慢地离开了发射装置。轰鸣声并不比在喷气飞机座舱里听到的强烈,但是其中夹杂着许多新的音调和音色

“超重开始增强了。我感觉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越来越沉重地把我压到座椅上。尽管座椅的状态是最适当的,可以把压到我身上的巨大重量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手脚稍微动弹一下仍然是困难的。我知道,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很久,只是在飞船进入轨道前不断加速时产生的。”

飞船上有短波发射机。加加林通过两个短波频率和一个超短波频率向地面不断报告他的工作情况,以及冲出大气层后观察到的地球表面的情况。他和地面指挥科罗廖夫始终保持联系,通话就好像面对面谈话那样清晰。

他兴奋地发现,整个世界已一览无余。“妙极了!我看到了大地、森林、河流和白云……”他向地面不断报告。

“东方”号飞船按预定时间和高度进入卫星轨道。这时,加加林处在一个奇妙的失重状态。失重,对地球上的居民来说,也许是一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体验。

“在我身上这时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从座椅上飘起来,悬在座舱的地板和天花板之间的半空中。当重力的影响开始消失时,我的全身感觉舒畅极了。忽然,一切都变轻了。双手、双脚,以至整个躯体变得好像完全不是自己的。飞行图板,铅笔、小本子……所有没有固定的物件都飘起来了。从水管子里流出的水滴,变成了小圆珠,它们自由地在空中移动着,碰到舱壁时,便黏附在上面了,像是花瓣上的露珠一样。”

东方1号宇宙飞船

加加林在“东方”号飞船中表现得轻松自如,从容不迫。现在人们对此也许不会感到吃惊,可是当时加加林毕竟是第一个经受实际考验的人哪!他努力适应着失重状态的反应,在笔记本上做航行记录,监视着仪表,不时向舷窗外观望,向地面报告着观察情况。

“星星明亮而又光洁,太阳也明亮得出奇,它比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要明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连眯缝着眼也不敢看它。

“从飞船上看到的地球,看起来像个大圆球,色调浓艳,五彩缤纷,一个蔚蓝色的光环罩着地球。这条环带一点点加深,逐渐变成海蓝色、深蓝色、紫色,最后转变成浓墨般的黑色,非常美丽悦目。

“地球上的高山、大河、森林、星星点点的岛屿和曲曲弯弯的海岸线都很清楚。海洋暗暗的,有许多光斑闪烁着。”

加加林陶醉在这美妙的景色中,但他必须按预定的计划完成一系列记录和观察,然后返回地面。

“东方”号宇宙飞船的结构是复杂的,它依靠自动系统转动各种操纵杆,能使火箭不断修正方向,让飞船按预定轨道飞行。同时,加加林手中还有一套手控系统。只要一按电钮,飞船的飞行和降落就全部由宇航员本人操纵了。

莫斯科时间10点15分,当“东方”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飞近非洲大陆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就要结束了。“这个返回地面的阶段,可能是比进入轨道和在轨道上飞行更加重要的阶段。”加加林这样认为。他开始认真地做准备工作。

10点25分,制动装置在预定时间自动接通,飞船开始逐渐减速,离开卫星轨道,进入过渡的椭圆形轨道。当飞船进入稠密的大气层时,它的外壳迅速地变得炽热起来。透过遮盖着几个舷窗的鱼鳞隔热板,加加林看见了包围着飞船的熊熊大火和惊心动魄的紫红色反光。但是,尽管他置身于一个迅速下降的大火球里,座舱内的温度仍然只有20℃。

失重消失了,越来越厉害的超重把加加林紧压在座椅上。超重不断加强着,比起飞时要强烈得多。飞船开始不停地翻滚,但不久使加加林不安的翻滚停止了,往后的下降正常了。飞行高度不断地降低。1万米……9000米……8000米……7000米……下面伏尔加河像一条白练,闪闪发光。加加林立刻就认出了俄罗斯的这条大河,看清了它两岸的景色。

当加加林确知飞船一定会顺利到达地面时,他开始准备着陆。

“东方”号飞船的着陆,采用的是跳伞着陆的方法。在宇宙飞船上装备了弹射座椅,加加林在大约7000米的高空从飞船里弹射出来,然后与座椅脱离,用降落伞着陆。

10点55分,加加林和“东方”号飞船在飞绕地球一圈之后,顺利地降落在预定地区。一位乡村老妇人和她正在挤牛奶的女儿迎接了这位天外归客。

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的成功使全世界的人们为之欢欣鼓舞。一时间,报纸、电台、电视台竞相报道有关这次宇宙航行的消息,加加林成了新闻人物,世界到处传颂着他的奇迹。

加加林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