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心理财,用脑去求索

用心理财,用脑去求索

时间:2024-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外,科学的发展观还包括发展的动力、条件和战略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用心理财,用脑去求索

第三节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活动为契机,提高理财能力建设

一、学习、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及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把握,至少应抓住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就发展的概念而言,是坚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量变扩张及其质变提升相统一的发展;二是就发展的本质而言,是坚持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三是就发展的社会角度而言,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共同发展;四是就发展的主要对象而言,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五是就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而言,是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发展;六是就发展的效果而言,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七是就发展的趋势而言,是上述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科学的发展观还包括发展的动力、条件和战略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财政部门学习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吃透“五个统筹”的精神,在支持和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下工夫。

一是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着力支持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从产业结构而言,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重点推进,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从区域结构而言,其重点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从所有制结构而言,重点是民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在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重点是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就业再就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提高在校学生的教育水平,还要特别关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中提高消费水平,既有物质条件的必要满足,又有精神消费的合理享受。

三是在三大文明建设中要把尊重人权、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放到突出位置,其中包括政治上的民主、人事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反腐败,在建设亲民、廉洁、高效政府方面要有实质性突破。

四是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如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救治体系,以及建立健全其他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五是恢复和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特别要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崇山峻岭的绿化、自然植物动物的保护,以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作出新的努力。

六是要把三种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任何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损害生态效益的行为,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七是财政既要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保证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机抉择,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不利影响。

总之,财政要变被动配置为主动分配,特别是在调控经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中要有大思路、大手笔,方能做出经济发展速度、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以及经济、社会、自然相和谐的大文章。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执政理财能力

(一)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一词最早产生于生态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的林业渔业等学科中首次出现可持续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思想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认同,其概念也进一步得到泛化理解和使用。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实际,又要考虑未来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财政肩负着防范和控制各种风险的重大责任,也是公共风险的最后承担者。从中国历史来看,财政的不可持续是封建王朝不断更替的一个基本原因。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财政资金的支持、财政制度的完善、财政政策的实施等都是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否则,必定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绊脚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非常繁重。同时,我国还要实施中华民族的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极强的现实性。

(二)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l.把理财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旗帜下。首先,努力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做到可持续,必然会加大财政支出,使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其次,实现财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结合起来,严格控制财政风险。在实践中,需要把理财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旗帜下,把坚持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使之既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把正确理财决策放在科学理财观的首位。思想决定行动,科学理财观决定着科学的财政决策,以可持续为目标的理财观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地进行理财决策,需要辩证地认识与运用财政资源。对财力水平的评判,应区别不同地点、不同层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运用财力时,要坚持预算内与预算外相结合、内资与外资相结合、内地与沿海相结合、东部与西部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做好统筹兼顾,争取实现最佳效益。

3.把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作为执政理财的“第一资源”来开发。要选拔任用有才能、有谋略的理财者。立法、制度固然重要,但立法的是人,执法的还是人,所以要理“钱财”,需先理“人才”。“善理财者,散而不使之竭,聚而不使之溢,多而不见其赢,少而不见其继”,所以培养选拔人才是根本。有了人才,还要能留住人才、会用人才。只有这样,才会无往而不胜。

提高执政理财能力,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大课题,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其创新中以求科学、满意的答卷。然而,最彻底、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从提升思想认识层面入手,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具体的财政工作与实践,树立并落实科学的理财观,不断推进财经理论创新,最终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是提高执政理财能力的根本所在。

三、推行公共财政改革和发展

(一)公共财政的含义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与传统财政、国家财政、建设财政的不同在于其牢牢把握公共财政的公共化取向,把公共化作为财政改革的基本目标。按照公共化的要求,对包括收入、支出、政策、体制等在内的整个财政制度进行彻底的革命化的变革,才能将人民的愿望、人民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凸显于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实现财政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统一。

从公共财政的定义,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公共财政的内容。各级政府层级不同,能力大小不一,服务的范围不定,但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制度、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公共教育和公共卫生等,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异的有效的制度性手段之一。公共财政的职能是由政府的职能决定的。财政部门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证,执行着一部分经济(分配)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作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要由过去无限又无效演变为有限且有效的政府,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市场管理。财政要围绕政府的经济职能开展其活动,政府职能履行之地,就是财政收支到位之处。公共财政就是集中体现公共服务型政府本质要求的财政。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意义(www.xing528.com)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化财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改革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公共财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我们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的精神,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性为原则,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2.促进经济、政治改革深化的需要

中国的改革有许多切入口,人们往往从不同的方面来考量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可理想化,不可简单化,一定要选好切入口,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虽解决了一个问题,却产生出一系列新问题。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是最佳切入口之一。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及与此相关的党政干部腐败、政府权威削弱等,这都与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联,公共财政体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纲,纲举则目张。在现代社会,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从管治“血液”入手,有利于促进整个公共体系的改革。公共财政制度介于经济和政治之间,比单纯的政治改革较少敏感性,也容易操作。从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入手,把其他政治改革作为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副产品是可行的。

3.深化财政自身改革的需要

(1)财政改革的主要矛盾。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始终面临着推进改革与改革自身的双重任务,这是由财政既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又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部分所决定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改革与运行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94年实施的以分税制为目标的财税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划分税种为基础的财政体制与税收体制框架;第二次是1998年以来已连续实施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改革实践,试图按照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建立财政为公共产品、服务提供财力保障的管理框架。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越来越集中于财政。

(2)财政收支矛盾呈现向中央和基层两极集中的趋势。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形成两个方向上的突出矛盾:一个是纵向的财权、事权关系不对称,县、乡财政困难成为矛盾的焦点;另一个是横向的财力不均衡,中央财政疲于应付,调控能力不足成为矛盾的焦点。

当纵向与横向的矛盾并行于体制运行中时,矛盾的焦点最终集中于中央财政和基层财政两极,特别是工资、社会保障等统一性的公共支出政策使财政收支矛盾出现进一步激化的趋势。

(3)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呈现向财政转化的趋势。在财政政策与经济运行之间形成了两种惯性,第一种惯性是经济总量增长的压力向财政政策收敛,第二种惯性是经济结构固化、强化的矛盾向财政政策收敛。

部门内部的利益矛盾呈现向财政部门转移的趋势。1998年以来,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三项改革中,矛盾的焦点始终在部门预算上,因为部门预算的实质涉及到财力的分配权和部门行为的调整。部门预算制度并不是一个纯经济问题,而是以一定的政治制度为基础的,西方的公共财政管理模式特别是预算管理模式总体上是在代议制政府的框架下建立起来的,部门财力的分配权在议会,财政安排部门预算后有什么问题,部门可以到议会进行申诉并得到最终裁定。目前,我们的部门预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财政通过部门预算调整简单地剥夺了原来部门分配内部财力的权力、约束了部门行为,也就是说财政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西方议会的财力分配权。而实际上,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有很大的区别,财政部在中国的行政体制中也并无那样的地位可以协调部门的利益。在财政部内部,这种具体的财力分配权又是层层下移的,往往是部领导定大数,司局、处室用具体的程序与规定就把部门的权力限制了。部门内部财力安排的所有问题汇集于统一的部门预算中,财政必然在改革中成为部门利益矛盾的焦点。

(4)对财政改革所遇到的矛盾原因的理性分析。一是财政体制双轨并行导致其承载政策运行的能力不足。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具有制度创新的内在合理性,意味着在新体制框架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单纯放权让利的思路结束,政府配置资源、逐步扩大公共支出的责任在增强。但是1994年财政体制的双轨并行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对省以下事权划分无力规范或暂时未予规范等,导致1998年以后的财政运行始终交织着承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和修补不完善体制的矛盾,二者相互形成压力,使原来的薄弱环节演化为阻滞,财力安排在服从政策取向的同时,还必须应付体制中的冲突,体制承载力不足和内部运行不畅的矛盾也就逐步激化。

二是市场机制传导的障碍根源于经济转轨的制度性约束,但财政承受了实际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实现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目标,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契约,一部分福利性公共契约的解除就成了越来越大的一个包袱。相对于改革前期的价格补贴等支出而言,国家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公共医疗费、公共养老金、公共住宅和公共失业保险方面的负担、城乡居民家庭子女受教育的公共补助等方面的成本支付在金额和影响上都要大得多。正是这些旧的社会契约的限制使刺激消费的政策大打折扣。日益突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既影响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又吃掉了大量的财政支出。财政承受着制度障碍释放的实际压力。

三是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目标难以界定。在公共财政实践框架的构建中,预算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核心问题。从发展线索来看,现代预算制度的实质是在代议机关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财政分权格局,它使市场通过代议机关掌握了政府及其财政行为的根本决定权和监督权,进而将政府财政的根本权限转移到了社会公众手中。从这一点来看,预算制度是以政治制度为根本的,而没有相应政治制度改革为基础,预算管理形式的单兵突进只会起到技术上改善的效果,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自己未来的政治制度改革目标下改革预算管理制度,还是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与预算制度,这是公共财政实践框架中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

(三)宁夏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思考

宁夏财政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为龙头,带动其他财政改革,实现财政收入的新的突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支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上,投入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上。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把公共财政服务覆盖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1.狠抓增收节支,加快支出进度,努力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要抓财源培植。经济实力决定财政实力,只有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财政增收才有源头活水。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树立“大财源”理念,潜心研究生财之道,采取税收、贴息、担保、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各类经济实体做大做强,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财政持续稳定增收,实现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六个争创全国百强、西部百强的县(市),实行税收增长奖励,对宁夏税源贡献大的市县实行“税源贡献地转移支付”,充分调动市县发展经济、壮大财力的积极性。

二是要抓收入组织。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到2012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番,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我们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建立收入目标责任制,把150亿元收入任务分解为年度目标,制定措施,细化责任,严格考核。2008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必须完成90亿元,力争实现超收。宁夏财政厅预算处、国库处、税政条法处和基金征收局要认真研究这几年宁夏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的因素和规律,认真研究因《企业所得税法》等国家调整税收政策对宁夏经济和财政发展的影响,认真研究地方税收体制问题,及时完善征管措施,依法征税,做到应收尽收,保持税收稳定增长。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实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处置收入、土地出让收入等“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将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目标管理。

三是要抓开支节约。虽然宁夏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但越是在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我们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越要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越要勤俭办一切事业,毕竟我们还是一个穷财政、小财政的省区、紧财政的省区,没有随意花钱的资本,也禁不起大手大脚花钱的折腾,我们用每一分钱都要好好掂量一下,做到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薄弱环节和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上。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要求,扎紧支出口子,严格控制并实行一般性支出“零”增长,上半年不安排追加支出,特别是经常性支出不允许追加,降低行政成本。

四是要抓支出进度。资金拨付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各地和各部门、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宁夏财政厅每年的支出进度来看,总是比全年正常进度慢10多个百分点,尤其到年底突击下达指标和拨款,2007年仅12月份就支出56亿元,占全年的23.30%,后10天支出19.70亿元,是日均水平的6.40倍,工作很被动。当然,客观上由于中央一些专项资金下达较晚,但主观上也存在我们努力不够的问题。实行财政预算支出“直通车”,加快支出拨付进度,该下达市县的专项资金和指标及时下达,该一次性拨付的资金全部拨付,钱不是节余得越多越好,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出去,增强支出时效性,避免年底突击下指标、拨专款的现象,切实提高财政支出工作效能。国库处要按月进行考核,坚决纠正和查处人为因素影响资金拨付的问题,保证资金及时到位。财政支出要做到“四早”,即早安排、早下达、早实施、早完成;要做到“四不”,即不误农时、不误工期、不误执行、不误决策。尤其涉及季节性资金需求和2008年五十大庆的项目资金,绝不能出现延误,不要把精力整天放在怎么分钱上,而要把精力花在研究机制、研究创新、督察落实、追踪效果上。

2.高度重视民生,突出保障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要着力改善民生。财政上涉国计,下及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任务,必须放在财政支持的首位。我们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关爱、一种感情。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围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确定的民生计划,从人民群众的意愿出发,把财政投入的重点转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提出的为民办的实事,要一一落实到责任目标考核中。这几年,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人民群众反响很大。所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只能比以前做得更好,否则老百姓就会对我们有意见、不答应。2008年在确保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救灾救助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加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全民创业活动、廉租房制度建设、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的支持,社会保障处、综合规划处和农业处要加强对这三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举措,拿出新办法,实施新政策,开创新局面。

二是要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中小学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困难学生、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按照“四个一”的目标要求,支持每个乡(镇)建好一所标准化初中和中心小学、每个县建好一所标准化示范高中、每个县建好一所职教中心、每个市建好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补助政策,使宁夏的中小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不辍学,三年后要达到初中升高中阶段学习(含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比例在90%以上,要达到初、高中毕业不能升学的学生都能进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初步形成乡、县、市三级基础教育网络格局,教科文处要拿出分年度的实施计划,使宁夏逐步成为教育强区。

三是要着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设施农业效益好、附加值高,能够带动农民致富。宁夏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强,土质污染轻,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和条件。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宁夏视察中部干旱带时指出,宁夏干旱带农业结构调整,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我们要把设施农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围绕建设“三个百万亩”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信贷投入为主体、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设施农业风险担保基金和保险机制,引导各类企业、资本、技术参与设施农业开发建设。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必须保证每年筹集1.50亿~2亿元用于设施农业发展,力争将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建成西北地区“冬菜北上、夏菜南下”的无公害、外向型生产基地,像山东寿光一样,打造宁夏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处要尽快拿出办法,尤其要针对2008年的雪灾影响,深入研究育苗基地、技术改进、以奖代补、风险基金、保险等具体问题,资金要早下达,项目要早实施。

四是要着力支持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宁夏经济发展还属于粗放式增长,万元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万元GDP能耗5年内降低20%,因而宁夏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随着公共财政的不断发展,节能减排越来越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从长期来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使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更牢固、更科学。企业处、经建处、税政条法处要认真研究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和有效机制,实行严格奖惩,凡是符合节能减排的事,财税政策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凡是不符合节能减排的事,财税政策要取消优惠甚至限制发展,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以奖代补”机制,采取财政奖励资金与节能减排量挂钩的办法,多节能减排的多奖励,达不到节能减排目标的给予处罚。

五是要着力加强农村“三财”管理。农村“三财”管理工作,既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基础。要全面推行农村“三财”管理,力争使宁夏农村“三财”管理工作成为一大亮点,走在全国前列。坚持“四权不变”的原则,实行“村财乡管”,探索村财委托管理办法,规范农村财务和资产管理。优化和整合“一卡通”信息系统与农村“三财”管理系统,合二为一,将农业、民政、社保等直补农民资金和直接实物发放,全面纳入“一卡通”信息系统管理,使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规范,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农村财政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调动农民参与村内公共设施建设。推行“以钱养事”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公共财政服务做到一年有一个新进步,一年有一个大变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