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财源建设情况简介

宁夏财源建设情况简介

时间:2024-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5年第二次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当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为2.90亿元。

宁夏财源建设情况简介

第二节 宁夏财源建设情况

一、宁夏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增长情况及主要特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财政励精图治,在宁夏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宁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宁夏财政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坚持以改革总揽全局,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振兴财政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认真履行财政职能,不断进行财政改革,大力支持宁夏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硕果累累。

(一)宁夏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增长情况

1.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实力迅速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5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891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为3802万元。到了“二五”时期的196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了1.0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3.03亿元。这5年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36倍,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1960年,地方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方面的支出为1.79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59%。

1958~1965年,宁夏财政经历了“超常规发展”“紧急调整”“健康续”三个阶段。1957~1960年,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快速增长到1.05亿元和3.03亿元。经过紧急调整,到1965年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开始稳定增长,到1965年累计完成5.73亿元,年均完成财政收入0.64亿元,年均递增1.10%。财政支出重点在基本建设方面,占财政支出的50%左右。

1966~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宁夏财政骤然进入低谷。5年中,共完成财政收入2.88亿元,年均收入0.58亿元。地方财政连续多年歉收,财政经济陷入困难时期。1970~1977年,这一时期,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开始回升,地方财政收入由1970年的0.99亿元发展到1977年的1.76亿元,增长了1.78倍。

2.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财政收入增速加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政收支规模、财政实力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78~1998年,中央先后对宁夏实行了5种不同形式的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不同时期中央对宁夏实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自治区对地市县的财政管理体制也于同时期相应地进行了4次大的改革。

宁夏财政发展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时期。

1978~1979年,是宁夏实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的最后一年,当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下降3.50%。

1980年中央进行第一次重大财政体制改革,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在这种新体制下,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4亿元。1984年财政收入达到2.31亿元,比1980年增长13.00%,年均增长3.30%。

1985年第二次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当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为2.90亿元。到1987年财政收入达到4.11亿元,比1985年增长41.70%,年均增长19.00%。

1988年第三次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对宁夏实行“定额补助”财政管理体制,当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为5.06亿元。到1994年分税制体制改革的前一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85亿元。

1998年达到17.75亿元,比1994年增长147.60%,年均增长25.90%。由此看出,不同的财政体制和政策效应对各个时期的财政增收发挥了程度不同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力的分配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使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宁夏财政在不断完善自身改革的同时,还配合计划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物资体制、外贸体制、工资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证,有效地发挥了宁夏财政在加速自治区经济建设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1998~2007年,宁夏财政收入步入较快发展时期。2007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由1998年的31.2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44.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是1998年的4.60倍;地方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17.75亿元,上升到80亿元,是1998年的4.50倍,年均增长21.30%;财政支出由1998年的45.1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41.49亿元,是1998年的5.40倍,年均增长20.50%。这一时期,自治区积极贯彻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提升财政管理能力,财政收支在上年增长的基础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圆满地完成了全年预算任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分税制改革以来,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从7亿多元起步,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2007年达到了80亿元,是1994年的11.20倍。其间,经历过分税制体制带来的动力激发、部分预算外收入并入预算内的制度性调增、宏观经济不振造成的税收困境和所得税体制改革形成的年度波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的态势。在此期间,年度增长率既出现过1992年的41.20%的高峰,也有1999年6.10%的低谷(不考虑2002年因体制调整出现的负增长)。这一态势自2003年之后发生了改变,1994~2002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70%,而2002~2007年,这一期间增长率达到24.10%,而且年度间则增长率还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良性态势,这充分说明了近5年是分税制改革以来宁夏地方收入增长最快和最稳定的时期。

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加上上划中央级的收入后,2006年宁夏总收入已经突破了100亿元大关。从近5年财政发展打下的基础来预计,最迟在2009年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也将跨越百亿元大关。

3.财政收入结构变化明显,工商税收大幅增加

1958~1978年,这段时期的宁夏财政收入主要以工商税收和农牧业税收为主,工商税收由1958年的0.17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30亿元,增长了7.6倍,工商税收占宁夏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58年的29.20%增长到1978年的41.70%,而农牧业税由1958年的1680万元减少为1978年的99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58年的29.10%下降到1978年的3.20%。

1978~1985年,宁夏财政收入中的工商税收部分由1978年的1.31亿元上升到1985年的2.57亿元,增加了近2倍,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1.70%上升到1985年的88.20%。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商税收也逐年增长,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农牧业税也由1978年的995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1092万元,增长10%,农牧业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在3.70%。

1986~1993年,宁夏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由1986年的29.20亿元,增长到1993年的99亿元,增长了3.39倍,年均增长19.07%。企业所得税收入累计7.44亿元,年平均收入为0.93亿元,年平均递增1.30%;农牧业税收收入累计1.93亿元,年平均收入为0.24亿元,年平均增长19.70%。

1994~2007年,是财政收入增长比较快的阶段,工商税收收入由1994年的5.7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4.23亿元,增长了9.50倍,年均增长19%。可见,工商税收收入在宁夏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随着农业税的退出历史舞台,工商税收和企业所得税已经成为宁夏财政收入构成的重要源头。

(二)宁夏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主要特点

1.财政收入增长快于同期经济增长

1978~1982年,宁夏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均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1978~1979年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60%,而同期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0.50%;1980~1984年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30%,同期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1.60%。这两个时期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均低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财政收入并未因为经济增长而出现较快的增长。1985年后的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大体上快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上述情况表明,1985年以前的财政管理体制适应调整的要求,各方面都趋于逐步减轻企业税负,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而1985年以后的财政管理体制则兼收并蓄,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财政收入的快速积累,为各级政府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更好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奠定了较为可靠的财力基础。2002年后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已趋于平稳,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近12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宁夏经济发展。

2.财税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www.xing528.com)

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了宁夏的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路子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延伸,附加值提高,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强度提高,一批事关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通过财税政策的调整,初步解决了总量、结构、建设、效益之间多年积累的矛盾,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去审视经济增长方式,从改革和法律的角度解决本源问题,建立了稳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半开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

在财税政策的指引下,财政投资领域方面,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转变为重大投资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基础条件。建立健全财政投融资体系,统一管理政府投资,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乘数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各有各的重点领域,形成了政府侧重于基础设施,公共项目和风险投资项目,社会投资主要作用于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新格局,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新方法,放大了政府资金的带动功能,引导了社会投资,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承担全部责任和风险,从机制上根治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通过完善税收法规、税种税率的改善,落实了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了企业的层次。

站在全局的高度,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三农”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近几年,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支持、对农田基本改造的支持、对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全区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乡镇政权机构进一步稳定,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能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财税政策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主动运用财税手段,趋利避害,发挥宁夏的区域优势、民族自治优势,优化对外经济贸易公平竞争的环境。

3.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呈非均衡状态

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市、县(区)26个,其中:5个地级市、13个市县、8个区。全区设置乡镇187个,其中:4万人以上的乡镇25个,3万~4万人的乡镇32个,3万人以下的乡镇130个。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宁夏财政整体上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市县财政的发展也迎来了高潮。到2007年年底,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的市县已达11个,所有川区市县以及固原市、盐池县均实现了这一跨越,“亿元市县”增加到12个。而且,2006年年末还存在历年累积财政赤字的8个市县,都在2007年年底全部消化财政赤字,取得宁夏市县财政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标志性成绩。(详见下图)

2002年,市县级一般预算收入为20.30亿元,2007年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22.50%。市县级财政可用财力的年均增速为23.30%,由于可用财力包括了财政收入和上级拨付的财力性和体制性转移支付,因此说明自治区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增速高于市县自身财政收入的增速。而且,2007年市县级可用财力达到111.50亿元,占全区可用财力的63%,为5年来的最高值。(市县一般预算收入情况见专栏1-1)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宁夏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客观上形成税收收入地区的明显不平衡。税收总量的地区差异很大,分布极不平衡,税收的增量差距较为明显。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通过优先进行财税的统筹安排,实现税收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专栏1-1 银川市财政收入变化

呈现出步步登高的态势

1979年,银川市市级财政收入为5440.60万元。

2007年,银川市市级财政收入为38.90亿元,29年间市级财政收入增长了71.50倍,年平均递增16.47%。期间跨越了7个“五年计划”时期,每个五年计划时期过后,市级财政收入就会登上一个台阶

“五五”时期,银川市级财政年平均收入为4765.80万元。

“六五”时期,银川市级财政年平均收入为6226.20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30.64%。

“七五”时期,银川市级财政年平均收入为15461.60万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48.30%。

“八五”时期,银川市级财政年平均收入为20613.50万元,比“七五”时期增长33.30%。

“九五”时期,银川市级财政年平均收入为51397.50万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49.30%。

“十五”时期,银川市级财政年平均收入为114006.20万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21.80%。

2006年、2007年银川市级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4.42亿元、38.90亿元,平均年财政收入为31.66亿元,比“十五”时期年平均财政收入的11.40亿元增长177.70%。市级财政收入的台阶越上越高,跨越的步伐也越来越大。

采取的措施

在完成年度财政收入任务的工作措施上,每年都有所不同,有所侧重。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银川市本级财政完成财政收入任务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财政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是积极向银川市委、市政府报告银川地区税收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由市政府印发文件,取消各辖区实行的协税员制度,并加强税收监察,杜绝降低税率、滥开发票的现象。

二是2000年、2001年对辖区财政收入超收部分实行分成的管理办法。

三是结合2002年银川市行政区划调整,对辖区财政重新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体制调整后,银川市本级财力得到增强,调控能力大为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辖区公共服务能力得以有效平衡。

四是银川市财政部门主动关心银川市国税、地税部门的工作,切实帮助税务部门解决实际困难,调动了各级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税收征管工作不断加强,税收收入逐年增长。

在非税收入方面

一是坚持贯彻实施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从清理整顿行政性收费、罚款秩序入手,在全市执收执罚单位全面推行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为内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缴分离、罚没收入罚缴分离和单位设立收入汇缴账户集中上缴的管理办法,在技术手段上采取单位、银行、财政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使全市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纳入规范化、网络化管理的轨道

二是2005年根据国务院、自治区财政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对银川市土地专项资金实行国有土地收入财政专户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办法,终止了以往土地专项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的情况,使银川市国有土地专项资金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保证了国有土地收入及时、足额地上缴财政专户,进入国库。2005年银川市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为4.56亿元,2006年为3.05亿元,2007年上升为15.29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