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傅玄评传:傅斡的劝马腾及任职经历

傅玄评传:傅斡的劝马腾及任职经历

时间:2024-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傅斡随父至汉阳,眼见守城不足以抵御羌胡叛军的围攻,纵言天下时势,分析其父于朝于郡进退之难,赞同北地胡之请,主张权归北地郡故土,借羌胡拥戴之力,相机图谋天下。傅燮、皇甫嵩守的是旧传统,傅斡接受的是新思潮。从其后有关傅斡的资料来看,他仍留陇右依马腾的可能性较大。这应该与傅斡的身份有关。"这是有关傅斡劝马腾以后任职的两条基本材料。据此,并参据其他记载,兹将傅斡这一段仕历分述于下。

傅玄评传:傅斡的劝马腾及任职经历

傅玄之父傅斡(175-219?),字彦材(一曰"彦林")①,小字别成。

史书无传。他的事迹散见于《后汉书·傅燮传》及《三国志》裴注中。下面分项叙说。

(一)汉阳失守前劝父权归北地

《后汉书·傅燮传》曰:??子斡年十三,从在官舍。知燮性刚,有高义,恐不能屈志以免,进谏曰:"国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乡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弃(汉阳)郡而归,愿必许之。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言未终,燮慨然而叹,呼斡小字日:"别成,??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杨会,吾之程婴也。"斡嘎咽不能复言,左右皆泣下。

中平四年(187 年)汉阳失守、傅燮战殁时,傅斡13 岁,生年在熹平四年(175 年)。这个年龄虽未成人,却晓世事。傅斡随父至汉阳,眼见守城不足以抵御羌胡叛军的围攻,纵言天下时势,分析其父于朝于郡进退之难,赞同北地胡之请,主张权归北地郡故土,借羌胡拥戴之力,相机图谋天下。这番议论头头是道,难怪其父要奖以"汝有才智"之语。这番设想又出奇大胆,这跟其时皇权旁落,"乘时之士"①蠢蠢欲动的世风心态有关。皇甫嵩刚平冀州黄中,威震天下,就有人劝他"因机以发",代汉而立;皇甫嵩"夙夜在公,心不忘忠",干脆想都不敢想非分之举(见本传)。傅燮、皇甫嵩守的是旧传统,傅斡接受的是新思潮。新思潮不满旧传统,旧传统担心新思潮。所以傅曼要叮咛儿子"勉之勉之", 并付托主簿杨会。

(二)袁、曹争雄中劝马腾依附曹操

傅燮死后,傅斡去向不明。被傅燮誉为"程婴"的杨会何所归依,史籍无载。董卓乱中,汉献帝被挟持迁长安兴平二年(195 年),关中遭天灾人祸,皇室落难东逃,士民南下荆州存身,韩遂、马腾拥兵陇右。从其后有关傅斡的资料来看,他仍留陇右依马腾的可能性较大。

《通鉴》卷六四记,曹操于官渡之战200 年)打败袁绍。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气病而死;九月,曹操与袁绍之子争夺河东,想争取屯兵关中槐里(今陕西兴平县)、偏向袁氏势力的马腾军的倒戈相助,于是派出司① 《三国志·魏武帝纪》引《九州春秋》曰:"斡字彦村。"《后汉书·傅燮传》李贤注:"《(傅)斡集》曰:'斡字彦林。'"① 近人刘师培指出,"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上,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中国中古文学史》第三课,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

隶校尉钟繇西向图谋其事。接着记道:繇使新丰令冯翊张既说马腾,为言利害。腾疑未决。傅斡说腾曰:"古人有言:'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政治,上下用命,可谓顺道矣。袁氏恃其强大,背弃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可谓逆德矣。今将军既事有道,阴怀两端,欲以坐观成败;吾恐成败既定,奉辞责罪,将军先为诛首矣!"于是腾惧。幹因曰:"智者转祸为福。??将军诚能引兵讨(河东郭)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无与比矣。"腾乃遣子超将乒万余人与(钟)繇会。①这番纵横议论,先言利害,后出方略,令拥兵一方的马腾先惧后从,足见傅幹娴于辞令的特点,更可见他洞察天下形势的谋虑。②这时的傅斡28 岁。他苦口进言,对曹操有利,出发点却是为马腾着想,所以马腾听从了他的劝告。

张既游说马腾,是曹操派来的说客,故马腾疑而未决;傅斡一分析,马腾打消疑虑,完全依从。这应该与傅斡的身份有关。史书未明傅斡说马腾时的职事,他不像是曹操或钟繇、张既派出的游说之士,倒像是马腾手下的幕僚。关于马腾的情况,《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有记载,他时在陇右领兵,时在关中驻屯,时与韩遂合作相亲如兄弟,时又反目相侵成仇敌;他与袁氏结盟,也存首鼠之心;袁绍一死,曹操逐鹿中原,更使他依阿无方。按理说,傅斡不当跟从马腾,因为马腾当年倒戈,而与韩遂合兵,遂使汉阳失守,傅燮殉职。作为傅斡来讲,目睹身历这场悲剧,于韩、马有杀父之仇,焉能俯身事寇仇!但是,联系他劝父依北地胡的一番议论,他归依马腾,又不无可能。他的节义观念很淡漠,因此对忠孝的讲究也必然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马腾求存身,说马腾以乘时,就不是难以理解的事了。①

(三)扶风太守,丞相参军、仓曹属

《后汉书·傅燮传》曰:"(傅)斡知名,位至扶风太守。"《三国志·魏武帝纪》引《九州春秋》曰:"(傅斡)终于丞相仓曹属。"这是有关傅斡劝马腾以后任职的两条基本材料。扶风太守在前,丞相仓曹属在后。据此,并参据其他记载,兹将傅斡这一段仕历分述于下。

1.建安十二年至十八年(208-213 年)为扶风太守建安十三年(208 年)六月,"曹操自为丞相"(《后汉书·献帝纪》),建府邺城(今河北磁县南);同时,将马腾连同其家属徒迁至邺,委马腾以① 《通鉴》这段记事,来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注引司马彪《战 略》,文字稍异。《三国志》注引中尚见:马腾听了傅斡一番分析后曰"敬从教"; 马超领兵中还有韩遂部众,东向与郭援交乓,"大破之"。② 当时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政在曹氏,天子恭己"的政局特点。荀 悦著《申鉴》,仲长统著《昌言》,分析治乱,亟言"为政之术",《通鉴》卷六四、 六五有记载。这一背景正是傅斡说马腾的立足点。① 还有一种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即傅斡作为曹操一方的说客,系由钟繇 所派。由于晓之以理,陈之以利害,终于为马腾接受。我们倾向于傅斡是作为马 腾之幕僚身份,只是一种猜测,史书无明载。卫尉之职,唯留其子马超仍居关中,统领部曲,驻屯槐里。槐里即为扶风郡治所在,而扶风作为三辅(京兆、扶风、冯翊)之一,归当时的司隶校尉部统管,司隶校尉为钟繇。看来傅斡没有随马腾入邺,而与马超留在了关中,做了扶风太守。他原先是马腾的幕僚,在关键时刻又劝说马腾归附曹操,现在马腾内徒而马超留驻,由傅斡出任扶风太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一安排恐与钟繇的建议甚有关系。

2.建安十八年至二十四年(213-219 年)入邺,先后任丞相府参军、仓曹属之职建安十七年(212 年)五月,曹操诛马腾,夷三族(《通鉴》卷六六)。这跟前一年(211 年)马超在关中起事反叛有关。曹操出兵征讨汉中张鲁,取道关中,引起马超、韩遂诸将犯疑,在懂关屯兵阻击;马超失败后,移屯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不久流窜陇右,继续与曹操对抗。(www.xing528.com)

建安十八年(213 年)五月,"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后汉书·献帝纪》);七月,"魏始建社稷、宗庙",十一月,初置百官(《通鉴》卷六六)。魏国始建,钟繇调离司隶校尉,入邺为大理;张既调离京兆尹,入邺为尚书,《三国志》本传有记。傅斡很可能也同时调离扶风太守任,入邺为丞相府参军。因为次年(214 年)七月,曹操由邺城南下征讨孙权之前,傅斡作为参军,曾谏阻曹操。《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曰:参军傅斡谏曰:"??愚以为可且接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节义。??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公不从,军遂无功。

《三国志·魏武帝纪》正文。《通鉴》卷六七记事,均未载此次曹操出兵征孙权的胜败结果,看来确是"无功"而返。傅斡的分析不无道理,他的建议也颇富远见,但是曹操是不会采纳的。为什么呢?曹操志在统一天下,傅斡却提出"分土"而治的方案;曹操急于征伐以成大功,傅斡却摆出了当务之急在于兴学教民的纲领。当时曹操哪里听得进这些话,即使没打胜仗,他也会继续用兵的。

傅幹身在曹操手下任参军,清醒地认识到天下三分的总格局业已形成,统一天下需要有个过程。他在谏阻曹操前夕,对刘备在蜀盘踞的潜力,也作了精辟的分析。

征士傅斡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这段文字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备传》裴注所引《傅子》,是傅玄记录其父反驳丞相掾赵戬低估刘备时的一段话。

刘备入蜀在建安十六年(211 年),当时的汉宗室、益州牧刘璋眼光短浅,没有考虑后果,如盼来了救星一样欢迎刘备,他想不到刘备有野心;建安十九年(214 年)刘备引军围攻成都城,逼刘璋投降,"袭蜀"成功,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刘备袭蜀前夕,邺城丞相府议及此事,赵戬以为,刘备"拙于用兵""袭蜀"必将"不济",上引《傅子》一段话前亦载他的言论。显然,赵戬只是书生之见,傅斡具有战略眼光。至于文中称傅斡为"征士",恐怕不合实际。刘备袭蜀与曹操南征是同年的事,袭蜀在五月,南征在七月,中间相隔仅两月,何来"征士""参军"之异?傅玄或有忌讳,不能肯定。

傅幹由参军转任丞相仓曹属的起止时间约为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五月至二十四年(219 年)九月。前一时间是裴潜由丞相仓曹属而为代郡太守的调迁之机(见《通鉴》卷六七),后一时间又是刘伟受任仓曹属的初始之时(见《三国志·刘廙传》裴注);其问当为傅斡在任丞相仓曹属的合理时间。关于这一推测,需补充说明几点。

其一是,建安二十年(215 年)底,扶风太守赵俨受命"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三国志》本传,时间据《通鉴》),主持关中军事,似仍守本职扶风太守之任,不当以调离迁任视之。他离开关中南下助曹仁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这期间如果插入傅斡接任扶风太守而暂时离开丞相府,很快又调回任仓曹属,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不合理,故不取。

其二是,邺城有两套班底:一是丞相府,名义上是汉室所属,建安十三年(208 年)六月"曹操自为丞相"(《后汉书·献帝纪》),直到他死(220年),接着曹丕又做了几个月的汉丞相,禅代以后,曹魏政权有大将军而无丞相;二是相国府,这是曹操为魏公后另设的私属机构,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八月,"以大理钟繇为相国"(《三国志·魏武帝纪》),入魏后,相国改为司徒。傅斡的职任在丞相府,不在相国府,他"终于丞相仓曹属",说明他没有活到汉魏禅代以后。

其三是,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九月,魏讽乘曹操西征汉中之机,于邺都谋反,被留守的太子曹丕诛杀,"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坐免官"(《通鉴》卷六八)①。恰巧,这时刘伟又被任为丞相仓曹属。那么,傅斡之死是否与魏讽谋反一案有株连呢?史无明文,不能认定,聊备参照。不过,他肯定在此之后不可能继续担任丞相仓曹属的职事,即使未遭诛杀,恐怕也与钟繇一样"坐免官"了。

(四)著述文章小议

隋书》、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均无傅斡文集载录。但是,前出唐代李贤注却提到《(傅)斡集》,说明傅斡曾有文集存世。现存他的作品,无诗,有文五篇:《肉刑议》,《与张叔威书》(佚文),《谏曹公南征》,《王命叙》,《皇后箴》。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一有辑录。其中《肉刑议》较为重要,其意是:礼乐使君子有所忌,刑罚使小人有所畏;"肉刑之法,不当除也",其理可从"五验"而知。至于哪"五验",只见提到"智所暗"一验,其他四验没有下文,估计是原引书《艺文类聚》节录造成的。

关于要不要恢复久废不行的肉刑,曹操挟献帝都许之初,曾议过一次,① 《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注引《世语》:"诛(魏)讽,尘死者数十人。"这个数字似乎合理一点,《通鉴》所记"数千人"或误。

由于孔融反对作罢。直到建安十八年(213 年)底,据《通鉴》卷六六所记,"魏公操欲复肉刑",御史中丞陈群为文极表赞成,"当时议者,唯钟繇与(陈)群议同,余皆以为未可行"。其实傅斡也是站在赞同派一边的,不唯钟繇一人而已。所以,曹操有意,陈群倡议,新任职的大理钟繇、参军傅斡复议可行。由于拥护的人太少,曹操只好"顾众议而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