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和体现与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时至今日,这些国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纪念这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战争。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具鲜明精神性格的民族,对外扩张和反对外来侵略充分体现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战争的主题贯穿整个俄罗斯历史的进程。作为俄罗斯民族精神核心概念的团契精神对俄罗斯张扬大气的二战胜利红场阅兵有了特别的解读。
【关键词】
二战纪念 红场阅兵 俄罗斯民族意识 团契精神
一 前 言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各个民族的血液之中,关注那些历经苦难民族就是在反思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二战后前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每年都有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既体现了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其纪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力度也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深入考察各国战争纪念活动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进而努力从这一个侧面揭示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间互动的广度和限度,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二 俄罗斯民族的二战后情节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具鲜明精神性格的民族,对外扩张和反对外来侵略充分体现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战争的主题贯穿整个俄罗斯历史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经历的卫国战争给俄罗斯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体现该民族勇敢无畏,勇于战斗,擅于征战的爱国精神。对此,俄罗斯人一直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纪念这一段重要辉煌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可以说,卫国战争造就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俄罗斯人。如今,在俄罗斯的每个角落,仍能发现二战的影子。战争改变了俄罗斯城镇的建筑格局,无论走到哪里,城镇中最主要的地方一定会有二战纪念碑和长明火,一定会有胜利广场和战争博物馆,各种纪念碑纪念雕塑几乎遍布每一座城市。同样,不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每逢重要活动,人们都会看到胸佩军功章的老战士。同时新婚燕尔们在自己特殊的日子里也不忘向祖国保卫者敬献鲜花,同样,还应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描述卫国战争的《日日夜夜》、《军人不是天生的》、《青年近卫军》、《他们为祖国而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名著,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最能反映俄罗斯人民对二战情结的纪念形式当属5月9日红场阅兵。
2.1独特的纪念方式——红场阅兵
苏联在二战反法西斯战神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史料记裁,1945年5月7日(中欧时间)的凌晨2点40分,作为战败国代表的德军将领约德尔在位于法国兰斯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大本营签署了无条件投降的文件。在斯大林的坚持下,5月8日的傍晚,在苏军元帅朱可夫主持下,在柏林近郊的一个小镇,德国正式签署了宣布战败了投降书。柏林签字仪式举行的时候,莫斯科时间已经是5月9日凌晨1点43分,因此5月9日就被确定为俄罗斯伟大的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日。“5·9胜利日”已成为俄罗斯人心中最值得骄傲和缅怀的事情。在众多的纪念形式中,每年5月9日红场阅兵无疑是这种纪念活动重要形式,更能够体现俄罗斯人民深深地对二战的情怀。阅兵在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贯穿整个这段历史进程,并延续至今。1941年9月底,德军集中大约80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危急关头,苏联政府号召全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每一寸土地,用鲜血和生命保卫首都。11月7日,尽管德军飞机不停地对莫斯科进行空袭,但为鼓舞士气,斯大林决定按计划在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受阅部队通过红场后,直接开赴前线同德军作战。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反攻,经过40多天的激战,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歼灭德军50多万,从而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希特勒发动的“闪击战”。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终于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的屋顶。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5月8日午夜,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1945年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从此,5月9日成为粉碎法西斯德国的胜利日。时至今日俄罗斯人仍然清晰记得欧战胜利纪念日,定于每年的5月8日,以纪念1945年5月7日,纳粹德国在该天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条件投降。苏联在这一天会举行阅兵式以隆重纪念。至今,俄联邦武装力量中央博物馆的胜利大厅里仍珍藏着一面红旗,这就是俄罗斯人一直引以为豪的胜利红旗。每逢重大庆典阅兵式,这面红旗都会走在参阅部队的最前头。
“胜利日”是俄罗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近几年俄罗斯政府组织的红场胜利日阅兵式规模愈加庞大、壮观。2010年为庆祝二战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莫斯科时间2010年5月9日10时,俄罗斯境内11个“英雄城市”将同时举行盛大阅兵式,红场阅兵规模之高达有史以来之最。同样,一年之后即2011年的五月九日,俄罗斯又一次在首都莫斯科红场上举行了卫国战争胜利66周年阅兵活动,当年插在纳粹德国国会大厦上的那面胜利之旗,再次飘扬在红场上。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及国际组织的代表观看了此次阅兵式,其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布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除此之外,1500多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以及俄各界代表和一些外国客人也观看了阅兵式。对于举办这些大规模阅兵活动,俄罗斯官方表现了极大地支持和高调的态度。梅德韦杰夫在今年的阅兵式上强调,让先辈们在卫国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勇敢、坚强和爱国的精神在俄罗斯年轻一代中传承下去是当代俄罗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普京总统也曾指出,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是和平的节日,正义胜利的节日,善良战胜邪恶、自由战胜暴虐的节日。战争的教训提醒人们,纵容暴力、冷漠和观望必然导致可怕的世界性悲剧。因此,面对今天现实存在的恐怖主义威胁,必须捍卫以安全和公正为基础的世界秩序,决不允许任何冷战或热战重演。
2.2阅兵的反思
俄罗斯近几年在红场所组织的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历史上规模庞大的阅兵仪式,引起了世界广泛的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行这样大规模的阅兵式,不仅是为了让人们不忘历史,而且更是为了开创未来,来开创俄罗斯在世界,重新振兴俄罗斯民族,重新振兴俄罗斯国家地位的未来,这是俄罗斯在最近几年举行阅兵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实际上,俄罗斯每年都大张旗鼓地搞二战胜利周年庆祝活动,这与西方舆论和东欧某些国家近些年来未曾间断的“重新审视二战历史”思潮有着密切关联。虽然二战已结束半个多世纪,但俄罗斯如今却遭遇了“同一段历史、不同的解读”的新问题。俄高层就是要通过这一系列高调的庆祝活动来“捍卫历史、捍卫荣誉”,其良苦用心不言自明。正如一位学历史的俄罗斯政治家朋友对我所说:“历史之战不是对‘过去’的争论,而是对‘未来’的争夺。对那段历史的‘定性’其实就是对未来的‘定向’——这才是俄罗斯上上下下捍卫那段历史的真正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今天俄罗斯举行盛大的二战纪念活动俄罗斯正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强有力的新形象。如果按照今天的财富标准,俄罗斯远远谈不上富庶,那么支撑俄罗斯走向强硬,并试图重走武力崛起的思想,特别是俄罗斯强烈的民族精神意识产生根源在哪里?
三 “团契”观念与俄罗斯民族精神意识的解读—尚武传统
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民族精神意识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问题,民族主义首先是一种历史思潮,是在民族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在与其他民族的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意识。 (2)俄罗斯民族精神意识产生于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俄国历史上宗教及东正教的普及和发展重要的渊源关系,除此以外有何历代俄国政府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政策密切相关的。
3.1”团契”精神——俄罗斯民族精神意识(ментальтет)的解读
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国家,俄罗斯大多数教民(约十分之九)都信奉东正教,自公元988年,当时弗拉基米尔斯维雅斯拉维奇大公强行普及,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正教不断巩固的同时,是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精神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团契精神”(соборность),也被称之为“聚合性”概念,最早提出由俄罗斯名学者思想家阿列克谢斯捷潘诺维奇霍米亚科夫(1804—1860)(Алексей Степанович Хомяков)作为俄罗斯宗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也被人解读为俄罗斯哲学的核心术语,无疑也充分体现俄罗斯民族精神特性,成为俄罗斯民族个性的主导特征之一,包含着俄罗斯宗教哲学的全部内涵,对俄罗斯人精神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在我们看来,团契精神为揭示俄罗斯入民族个性发展的关键概念理应是俄语历史进程中开拓土地和殖民进程。
“团契精神”(соборность)这个词来自一个俄语普通名词собор,собор有两个意思会议;大教堂。霍米亚科夫把собор这个词变成了抽象名词соборность catholicity,并被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宗教的哲学特定含义,表示一种把多个人统一起来的原则,使许多人形成某种特定的一致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多样性统一的原则,是使许多人形成统一体的规则和这个统一体的特征。基于соборность一词的多所指性及李锡胤先生的意见,我们把它译为“团契精神”, (4)意为具有共同(东正教)信仰的入的晴神与肉体的统一体。分析表明,“团契”作为一种对异文化现象,соборность概念是以下三种所指的统一:1)团契思想:作为一种俄罗斯思想和一种宗教哲学学说。2)团契共性:作为俄罗斯人一种传统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3)团契精神:作为一种俄罗斯精神性的主导特征。(www.xing528.com)
在俄罗斯人民的眼中,“精神的聚合性”(духовная соборность)是其民族认识世界和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精神的聚合性集中了一切认识的、美学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力量,人们只有在聚合性精神的推动下才能看清世界,获得真理。在俄罗斯斯拉夫主义的概念中,单个的人是不可能通过个别人的认识能力来领悟到真理的存在性的,他们所认为的真正的知识大门,只有在符合完整的理性存在的理智的情况下才能被开启。
聚合性统一体的第二个属性是有机性。聚合性统一体从真正意义上讲是活的机体,是由众多自主自足的完整个体组合而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的整体具有自己的生命及其源泉,并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其所有成员进行改造。统一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得益于加入到这个整体中而使自身变得丰富,而后通过这一丰富的过程使得自身得以被改造,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含义。
正是基于团契精神的统一性和有机性诠释,俄罗斯国家民族一直在国家政治上,民族宗教的统一之路上延续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沙文主义和尚武精神,不断对外领土扩张和殖民统治。
1994年,俄罗斯曾对专家学者进行过一项民意调查,题目是“什么思想可以成为俄罗斯整体的价值观”,结果持“俄罗斯团契精神——即复兴思想”的占到了35%的绝对优势。即便在今天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俄罗斯年轻人,虽向往发达国家的生活,但在其潜意识里依然认为只有俄罗斯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言行中流露出的是强烈的民族优势心理。因此,即使今天,在俄罗斯仍有相当部分的人轻视或看不起其它国家和其它民族的公民。
3.2团契精神与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的延伸
团契精神代表着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意识,除了宗教和思想因素以外,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产生与俄国历史上历代沙皇政府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政策密切相关的。俄国的历代统治者一直都梦想着“要使各个斯拉夫民族形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民族,这个民族的使命是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利亚海到北冰洋的伟大的斯拉夫帝国。直至今日,俄民族特有的领土观仍是“国土越大越安全”。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起源于俄罗斯民族主义,但其早期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是伴随着俄罗斯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俄罗斯民族形成的过程也即是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过程。著名历史学家B..H.萨姆纳,在《俄国简史》中指出,在整个俄国历史上,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题是疆界,是关于控制一个奔放不羁的国家白自然资源的斗争的主题,这国家,由于俄国人&不断迁移的运劝,由于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征服以及与其他民族的混合,已扩张到一个大洲里。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В.О.Ключев)也曾经指出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就是开拓土地和殖民的历史。 (5)
千年的战争史锻造了强烈的民族尚武精神,重军尚武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俄罗斯永远的魂。历史上的俄罗斯始终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这与它长期奉行扩张政策和战争历史休戚相关。从1700年到1870年的170年间,俄国共进行了38场战争,其中有106年时间是处于战争中。如果从15世纪建国算起到20世纪80年代,它则进行了共计46场战争,其中只有3场是自卫性的。于此同时,从莫斯科公国建立到彼得大帝时期,40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领土扩大了400倍。15世纪中叶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时,其领土面积是280万平方公里,到19世纪末,已扩大到2200余万平方公里,横跨欧亚大陆,囊括了大小100多个民族。可以说,俄罗斯崛起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和准备战争是俄罗斯历史和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和不可分割的部分。频繁的战争危机,造就了俄罗斯人民极其重视军力发展。尤其是在“冷战”时代,前苏联为了与美抗衡,军事与国防被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军人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也被提升到了顶峰。 (6)(7)苏联时期,担任军职比当大学教授更吃香。经济军事化模式导致的过度“重军”行为成为前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重军尚武的思想意识形态在解体后的俄罗斯得到了相当的传承。
3.3战争纪念的内涵释读
并不悠久的俄罗斯历史,几乎90%以上的时间是在进行战争。短短几年空隙,俄罗斯也是时刻在准备进行战争中度过的。连年的战争史已使尚武的传统渗透到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中。
据统计,莫斯科有历史博物馆90多个,其中27个军事历史博物馆被列为国防教育场所,长年对外开放,免费参观。在莫斯科街头几乎随处可见战争英雄雕塑和纪念碑,以此作为尚武精神传承的媒介之一。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在俄罗斯各地城市的主要广场、公园、街道、湖畔都建有反映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的纪念碑和英雄雕像,镌刻着国家对民族英雄的记忆,斯大林格勒、库图佐夫大街等类似的以军事家命名的地名称谓今天依然随处可见。此外,丰富的战争文学更使俄人民不忘强大的军力对整个民族的意义。从《伊戈尔远征记》到《战争与和平》,从《铁流》到《毁灭》,这些文学作品对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文化产生了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陷入了困顿,财政吃紧,国防经费直线下降,军队建设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仍不忘尚武精神的国民教育。在经济十分困难的1995年,俄罗斯不惜投入巨资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莫斯科卫国战争中央纪念馆,以翔实的文字、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大量实物,再现了前苏联人民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近年来,随着能源的紧俏,俄罗斯的石油经济受益非浅,在普金的带领下,俄罗斯人民逐渐恢复了自信,尚武意识也随着经济的复苏而复苏,而重振昔日强大军力几乎已成为俄人民的共同心声。
四 结 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俄罗斯历史重要转折时期,引起民族的自我意识。二战战后的庆祝活动也诠释了俄罗斯民族精神个性发展,强调俄罗斯宗教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特点,致力于在俄罗斯社会意识中强化历史和文化信念及宗教价值,确保俄罗斯和斯拉夫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俄罗斯之所以举行这么大的阅兵式,其实与去年俄罗斯所处的国内国外的一些特殊环境有关系。比如说在去年之前,那么在西方一些势力,一些国家,甚至在原来的东欧的一些国家,出现了对前苏联在二战时候历史的歪曲的这样一些言论。通过这样一个阅兵的展示,来用行动来反驳对历史的歪曲。当然从长远的角度,俄罗斯通过阅兵也是为了应对来自北约的这些安全威胁,来凝聚独联体国家的这样一个感情,这同样与俄罗斯现实的国际处境也不无关系。
作为当年同时对抗法西斯的国家集团,俄罗斯在对待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态度上应该说是最坚决,同时也是最明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俄罗斯付出的代价最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2700万人的生命代价,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对历史的纪念不让后人忘记先辈的功勋,更不要忘了自己国家的责任和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那种不畏强权,不怕敌人,敢于战争,敢于流血的铁血精神。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说:“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用这句话解读俄罗斯庆祝二战胜利的方式内涵应该更为贴切。
【注释】
(1) 该文系笔者参加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北京2011)专题发言论文。
(2) 谢少万:《语言中的人类精神与民族精神——对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的再认识》,广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徐凤林:《俄罗斯宗教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彭文钊:《俄罗斯团契概念的语言文化分析》,《中国俄语教学》2005年第1期。
(5) 张建华:《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考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张建华:《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考察》,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吴晓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