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徐翠 卢峭梅
【摘要】
词汇知识至少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其中词汇知识广度(词汇量)又分为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量。词汇知识维度论不仅能够客观地描述词汇知识的本质特征,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分别介绍了测量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及词汇知识深度的常用测量工具。
【关键词】
词汇知识广度 词汇知识深度 测量工具
一 概 述
什么叫认识一个词?或者说,词汇知识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引发了研究者长时间的探讨。以前那种对词汇习得的二分法——认识/不认识一个词——已经受到研究者和外语教师的一致否定,他们意识到词汇习得是一个多维度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的过程(Schmitt 2001,张萍,2006)。
以Nation、Laufer和Richards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独立的词汇个体为基础,对词汇知识的各个组成成分进行描述性分析(Nation,1990,Laufer,1997,Richards,1976)。
Nation(1990)提出词汇知识应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词的口语形式、书写形式、语法功能、搭配知识、使用频率、使用限制、概念意义及语义联想。同时,他还把“接受”和“产出”两个概念引入到词汇知识的描述中。他指出接受性词汇知识指能在听和读等接受性活动中识别出或者意识到一个词的以上各个方面,而产出性词汇知识则是指能在口语和写作等产出性的活动中使用到或者考虑到以上几个方面。
这种对词汇组成部分的描述虽然详尽,但同时Laufer(1997)和Nation(1990)都指出这只是对一个词理想化的描述,如果严格按这种标准去衡量,那么即便是本族语使用者所能掌握的词也没有多少。在现实中,有时人们没有完全掌握目标词的发音和词形却能正确理解该词,有时只知道词的一部分知识但也能正确地使用该词。这种分类因此被Henriksen(1999)称作是“对词汇知识的无规则分类”。此外,学习者很难据此对每个词所掌握的情况作全面评估,不宜进行词汇测量。
在此背景下,以Wesche & Paribakht为代表的研究者试图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描述词汇的自然习得过程,并认为词汇习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动态发展过程(Wesche & Paribakht,1996)。Wesche & Paribakht提出了词汇知识5级量表(Vocabulary Knowledge Scale,VKS),把词汇知识发展分为五个层面:
(1)我从未见过这个词。
(2)我以前见过这个词,但我不知道它的意思。
(3)我以前见过这个词,我想它的意思是_____(写一个同义词或翻译这个词)。
(4)我认识这个词,它的意思是_____(写一个同义词或翻译这个词)。
(5)我能用这个词造句:_____。
词汇知识量表反映了学习者从部分词汇知识发展到确切词汇知识的动态习得过程,能有效弥补对词汇知识进行静态描述的不足,因此也会被用作词汇深度知识的测量工具。但是,有学者质疑这五个层面是否真正体现了词汇知识发展的各个发展阶段,指出第二和第三个层面间就存在较大的疏漏(Read,1997)。
鉴于以上对词汇知识的界定存在的不足,Meara(1996)明确提出词汇知识研究的出路在于引入“维度”概念对词汇知识进行宏观描述。
二 词汇知识维度
首先需要区分词汇知识和词汇能力。因为前者是后者的核心内容,所以二者经常被替换使用,但严格来说,词汇能力除了词汇知识外还包括对单词的运用能力,一般以自动化程度(automaticity)、精确度(accuracy)或者提取速度(accessibility)来衡量。
Henriksen(1999)采用三个维度对词汇能力进行描述:
(1)部分词汇知识与确切词汇知识;
(2)词汇知识深度;
(3)接受性词汇知识与产出性词汇知识。
第一个维度反映了词汇知识的增长过程,把词汇知识看做一个连续体;第二个维度几乎涵盖了一个词所能涉及的所有方面:它包括词的所指意义,聚合关系(同义、反义、上下义关系),组合关系(搭配限制),句法限制、形态限制及词条特征;第三个维度指出在理解(comprehension)和产出(production)层面上对词汇知识的运用各不相同。
以之前的研究为基础,Qian(2004)提出更为全面的四个维度:(1)词汇量;(2)词汇知识深度;(3)词汇组织(指词汇的储存、词汇间的联结、词汇在学习者心理词库里的表征);(4)接受性—产出性词汇知识的自动化。
在国内,张文忠、吴旭东(2003)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词汇能力包涵四个维度: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词汇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
由此可见,虽然研究者对词汇知识运用能力的界定看法不一,但研究者均认为词汇知识应至少包括质和量两个维度。换言之,研究者认为广度和深度是词汇知识的核心构成要素。
词汇知识广度,即词汇量,一般是指学习者认识多少个词汇(Read,1993)。在这里“认识”又是如何定义的呢?Nation(1990)指出认识一个词就是知道目标词最常用的、最核心的意思,当见到目标词时能回想起它的意思。
此类对词汇知识广度的界定容易让人误以为词汇知识广度指的都是接受性的知识(见到能反应出),但有学者对此做了更细致的研究,认为词汇量可以进一步分为接受性和产出性的(Laufer,1998)。接受性词汇量就是指在听、读等活动中能够辨认出音或形及基本意义的单词的数量,也称为消极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指在说、写中所能说出或正确拼写及运用其最基本的意义的单词数量,也称为积极词汇量。
词汇知识深度,即词汇知识的质量,通常指的是对目标词的掌握程度(Read,1993)。Qian(2004)指出词汇知识深度应该包括所有词汇特征,例如语音、书写、形态、句法、语义、搭配、特征及使用频率、语域限制。不难看出Qian的观点与Henriksen对词汇深度知识的提法比较相似。总之,词汇知识深度指的是学习者掌握词的所有意义和用法的程度,而不仅仅指知道一个词的词形和基本意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知识广度和深度并不是泾渭分明,二者已被证明高度相关(Read,1998,Nurweni&Read,1999,Schmitt& Meara,1997,李晓,2007)。一般来说词汇量的扩大可引起词汇深度知识的增长(李晓,2007)。
三 词汇测量
词汇知识维度论为词汇测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除了词汇知识运用能力还不能测量外,已经出现了多种测量词汇量和词汇知识深度的工具。
3.1接受性词汇量测量
国内外对接受性词汇量的测量研究最多,测量方法也最为丰富。
在我国,对接受性词汇量的测量多采用桂诗春设计的词汇量调查表。该表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200个测试词汇,每个测试词汇后配备4个汉语词义选项,包括1个正确选项和3个干扰项(桂诗春,1985,周大军,2000,邵华,2002)。由于使用词汇量调查表的标准不统一,这些研究所得结果相差甚远,而且尚未有研究来证实这种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在国外,运用最广的是Nation(1983,1990)设计的Vocabulary Levels Test(VLT)。VLT由五个部分组成,代表五个不同词频级别的词汇量,分别为:2000词、3000词、5000词、大学词汇、10000词。每一部分包含6道测试题,每道题有6个目标词,三项释义,要求受试者从6个目标词中选出符合释义的3个词,如:
1.business
2.clock_ 6 _part of a house
3.horse_ 3 _animal with four legs
4.pencil_ 4 _something used for writing
5.shoe
6.wall
每道测试题用于释义的词都比所测试的词使用频率更高,如2000词这一词频级别的测试题都采用第一个1000词来释义,避免受测者因看不懂英语释义而影响测试的有效性。同时,题目的设置形式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测试过程中猜题的可能性。VLT已被证明有很高的信度(Read,1993,Schmitt &Meara,1997)。
Schmitt(1993)在Nation的基础上,从每个词频级别抽取新的单词编制出三套平行测试题,同时对其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Schmitt,2001)。Schmitt的VLT每一部分包含10道测试题,可以测试更多单词,也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接受性词汇量测量工具。
另外一种著名的测试工具是由Meara和同事设计的自测题(Checklist test)(Meara&Buxton,1987;Meara&Jones,1990)。测试题以Thorndike and Lorge词汇表为抽样源,把10000词按频率分为10个级别,然后从每个词频级的1000词中抽取20个词构成一个级别的测试题。因为采取自测的形式,为了避免受测者高估自己的词汇量,该测试增加了一定量的假词(non-words)。自测题简单易行,但是研究也发现,母语是法语的受测者测试结果不甚理想(Read,1997)。这说明假词对他们的迷惑性很大。
3.2产出性词汇量测量
产出性词汇量主要有两种测量工具。一种是Laufer & Nation(1995)设计的词汇频率概貌测试(Lexical Frequency Profile,LFP),它是一种自由性产出词汇量测试。另一种是Laufer & Nation(1999)设计的控制性产出词汇量测试。(www.xing528.com)
采用LFP时需要用VocabProfile(VP)软件来进行具体操作和分析。Nation & Coxhead(2002)研发出VP的升级版——RANGE软件,目前正被广泛使用。使用LFP时,只需把受测者所写的作文输入RANGE软件中,电脑就能自动生成数据。数据能够显示受测者的词汇丰富性(包括词汇分布、词汇复杂性、词汇多样性),为我们评估受测者的产出性词汇使用情况提供有力依据。
控制性产出词汇量测试,是指提供一个句子,让受测者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填出空缺的单词。空缺单词的开头几个字母已经给出。如:
He was riding a bic_____.
I'm glad we had this opp_____to talk.
Laufer & Nation设计的这一测量工具共有三个平行版本。它不仅试题结构与VLT相似,都是从2000词、3000词、5000词、大学词汇、10000词这5个词频级别中分别抽取18个词来测量,而且这三个版本里所测试的词正是Schmitt设计的三个版本的VLT里的测试词汇。
总之,Laufer & Nation开创性地使用词汇丰富性来衡量产出性词汇量,可谓意义重大。
最近,Meara(2010)试图探讨新的产出性词汇量测量工具。他们认为词汇是不停变动的,所以只对词汇进行一次测量还不够可靠,进而提出测量—再测量(capture-recapture)的方法。即需要受测者在写完第一篇作文后一周再次写一篇同样题目的作文,然后通过对比两次作文里的词汇使用情况而得出结论。该方法使用Peterson公式计算受测者的产出性词汇量,公式为:E =(N * M)/X(N为第一篇作文里使用的词汇量,M为第二篇作文里使用的词汇量,X为两篇作文里重复使用到的单词数量)。虽然他们的方法看起来比较合理,但测试出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母语为英语的高水平西班牙语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量只有160,而中等水平学习者只有93。Meara总结说根本原因在于受题材限制,一方面受测者使用的词汇不够多样化,另一方面重复使用的词汇又太多,所以E的数值就很小。如果能找出更有效的收集数据方法,也许Peterson测试能显示出成效。
目前对产出性词汇量的测量尚无定论,研究仍在继续。
3.3词汇知识深度测量
测量词汇知识深度最常用的工具是词汇联想测试(Word Associates Test)(Read,1993,1998;Qian,2004)。本测试共有40个目标词,每道题包含左右两个方框。左框包括1~3个目标词的部分同义词或全部同义词,右框包括1~3个可以和目标词搭配使用的选项。每道题共有四个正确答案,也就是说正确答案的分布可能是左边一个,右边三个;左右各两个或左边三个,右边一个。左右两边分别测试目标词的纵聚合关系和横组合关系。如Sound:
(A) logical (B) healthy (C) bold (D) solid
(E) snow (F) temperature (G) sleep (H) dance
左框中与sound意思相近的词有“logical”、 “healthy”和“solid”,右框
中可与sound搭配的词为“sleep”。
总的来说,联想测试能方便、快捷地测试出受测者的词汇深度知识,但
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水平学习者可以在不认识目标词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所给选项的语义联系而推断出正确答案(Read,1997)。
四 结 语
本文从词汇知识维度出发,对词汇知识的本质特征作进一步探讨,认为词汇量和词汇知识深度是词汇知识的两个重要维度,是词汇知识的核心内容。其中,词汇量又可细分为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目前已有很多测量这两个维度的工具。测量接受性词汇量的工具最多,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是Nation和Schmitt设计的VLT。测量产出性词汇量的主要有Laufer和Nation设计的两种工具。相比较而言,词汇知识深度是最难把握的一个维度,测试工具也较少,目前被广泛承认和使用的是词汇联想测试。虽然目前已经有多种标准化的词汇测量工具,但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我们可以当根据具体测试目的作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1]Henriksen,B.,“Three dimensions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1(3),1999,pp303—317.
[2]Laufer,B.& Nation,I.S.P.,“Vocabulary size and use:Lexical richness in L2 written production”,Applied Linguistics(3),1995,pp307—322.
[3]Laufer,B.,“What's in a word that makes it hard or easy:some intralex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rning of words”In N.Schmitt & M.McCarthy(eds.).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1997,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second language:Sameordifferent?”,AppliedLinguistics(19),1998,pp255—271.
[5]Laufer,B.& Nation,I.S.P.,“A vocabulary size test of controlled productive ability”,Language Testing(1),1999,pp36—55
[6]Meara,P.& Buxton.,“An alternative to multiple choice vocabulary tests”Language Testing 4(2),1987,pp 142—154.
[7]Meara P & Jones G.Eurocentres Vocabulary Size Test,Zurich:Eurocentres Learning Service,1990.
[8]Meara,P.,“The dimensions of lexical competence”In G.Brown,K.Malmkjaer and J.Williams.(eds.).CompetenceandPerformancein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9]Meara,P.& Olmos Alcoy,J.“Words as specie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stimating productive vocabulary size”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22(1),2000,pp 222—236.
[10]Nation,I.S.P.“Testing and teaching vocabulary”,Guideline(1),1983,pp12—25.
[11]Nation,I.S.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Boston:Heinle &Heinle,1990.
[12]Nation,I.S.P.&Coxhead,A,2002,RANGE,2002,http://www.vuw.ac.nz/lals/staff/Paul_Nation,2012.
[13]Nurweni,A.& Read,J.,“The English vocabulary knowledge of Indonesian university student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2),1999,pp15—27.
[14]Qian,D.& Schedl,M.“Evaluation of an in-depth vocabulary knowledge measure for assessing reading performance”,Language Testing 21(1),2004,pp28—52.
[15]Read,J.,“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measure of L2 vocabulary knowledge”.Language Testing 10(3),1993,pp 355—371.
[16]Read,J.“Vocabulary and testing”,In N.Schmitt & M.McCarthy(eds.).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7]Read,J.“Measuring the vocabulary knowledg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RELC Journal(19),1998,pp13—25.
[18]Richards,J.C.“The role of vocabulary teaching”,TESOL Quarterly 10(1),1976,pp 77—89.
[19]Schmitt,N.& D.Schmitt.“Identifying and assessing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Thai TESOL Bulletin(4),1993,pp27—33.
[20]Schmitt,N.& Meara,P.,“Researching vocabulary through a word knowledge framework:Word associations and verbal suffixes”,SSLA(19),1997,pp17—36.
[21]Schmitt,N.,D.Schmitt & C.Clapham,“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the behavior of two new versions of the vocabulary levels test”,Language Testing 18(1),2001,pp55—88.
[22]Wesche,M.& T.Paribakht.S.“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knowledge:Depth versus breadth”,C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3(1),1996,pp13—40.
[23]桂诗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量的调查与分析》,《现代外语》,第1期,1985。
[24]李晓,《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关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2007。
[25]邵华,《普通高师院校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阶段词汇水平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2002。
[26]周大军、文渤燕,《理工科学生英语词汇量状况全程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2000。
[27]张萍、王海啸,《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概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2006。
[28]张文忠、吴旭东,《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现代外语》第4期,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