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揭秘:美国总统智谋艺术,1958年黎巴嫩入侵真相!

揭秘:美国总统智谋艺术,1958年黎巴嫩入侵真相!

时间:2024-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东小国黎巴嫩登陆,3个月之后撤离。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通知美国国会,提出了他的后来被称之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外交政策。而这一地区的民族独立对美国有重大的利益关系。1957年春天,艾森豪威尔派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众议员詹姆斯·理查德作为总统特使前往黎巴嫩。冲突不断加剧,到1958年初,一些伊斯兰教徒不断制造小规模的爆炸和骚乱事件。夏蒙总统终于向美国提出了援助的要求。

揭秘:美国总统智谋艺术,1958年黎巴嫩入侵真相!

1958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东小国黎巴嫩登陆,3个月之后撤离。

这也许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尤其是在美国的扩张历史上更是小事一桩。但从这次入侵的前前后后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为了让美国的势力进入中东地带,是如何的费尽心机。黎巴嫩这个弹丸之地实际上成了冷战过程中的一个象征,也是艾森豪威尔为使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的一个牺牲品。

在1956年由“阿斯旺高坝事件”而引起的苏伊士战争中,艾森豪威尔政府坐山观虎斗、居中调解、威胁利诱,导致了交战各方的停火。美国从中渔翁得利,而英法等西方国家却对美国的这种自私的外交政策极为不满,隔膜日深。艾森豪威尔在盟国的眼中地位下降了,他想采取行动,为西方盟国争取更多的利益,挽回自己的信誉。同时,他也希望进一步深入地对中东地区加强控制,因为苏联政治经济力量正悄悄地在中东地区增长。1958年,苏联支付了为埃及建筑阿斯旺水坝工程而援助的第一笔款项,同期工程开工,大批的苏联顾问和技术人员进入埃及。这也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坐立不安。

1957年1月,艾森豪威尔通知美国国会,提出了他的后来被称之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外交政策。艾森豪威尔声称,为了维护中东的和平与稳定,确保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必须走到俄国的前面,去填补中东的力量真空。他认为俄国人正竭力扩大这个地区的动乱局势,以便达到控制它的目的。而这一地区的民族独立对美国有重大的利益关系。所以,艾森豪威尔提出,美国应该增加对这一地区的经济的、尤其是军事上的援助。艾森豪威尔进一步提出,总统有权自由使用武装部队,保护那些由于“受到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国家的公开武装侵略”而要求援助的国家。

经过近3个月的激烈辩论,1957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授权总统可以动用2亿美元对希望得到经济和军事援助的中东国家给予援助。

这个标榜公正、和平与稳定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刚一公之于众,就受到有关国家的一致抨击。

艾森豪威尔主义主张的对中东地区进行军事援助一项,明显地是为英法两国入侵埃及洗刷罪名,希望获得盟国的谅解,对美国对苏伊士事件的不光彩表现求得宽容。但他们却尖锐地指责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真实意图在于削弱英法在中东的地位,他们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明目张胆的援助。

阿拉伯国家也看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本质,在于进一步介入中东事务,这种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行径激怒了这些国家,约旦国王侯赛因、沙特阿拉伯国王伊本·沙特、埃及总统纳赛尔及叙利亚总理库阿特利发表联合公报,谴责这一政策的企图是要把他们的国家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糟糕局面的出现,使艾森豪威尔既感到大丢面子,又感到委屈,因而处境难堪。大概由于国外的反应极坏,国内的舆论也对他自以为得意的纲领故意冷淡。艾森豪威尔急于在中东寻找一个需要援助的国家。

真是天遂人愿,这样的国家很快便找到了,即中东的小国黎巴嫩。

黎巴嫩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1943年获得独立。独立以后的黎巴嫩长期以来一直保持政治、经济上的高度稳定,这在中东地区大概是唯一的。其稳定的原因是这个国家的人口组成,它的两种主要教派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人口大致相等。伊斯兰教徒赞成阿拉伯民族主义,倾向于埃及的纳赛尔;基督教徒则主张西方式的民主,比较亲美。尽管政见不同,但由于力量差不多,于是达成政治上微妙的平衡。重要的公职由双方交替担任,共同分配:总统和外交部长属于基督教徒,内阁总理和议长归伊斯兰教徒所有。

在这种状态下,黎巴嫩的外交政策实行了一种实质上的中立。它小心谨慎地尽量不介入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1952年当选的总统卡米勒·夏蒙是个马龙派天主教徒,是亲西方的。据说他的上台便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幕后操纵有密切关系。但他却没有加入杜勒斯策划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它甚至表现出另一种令人迷惑的倾向:它是有可能与以色列合解的唯一的阿拉伯国家。还有,共产党的活动在多数阿拉伯国家是非法的,而黎巴嫩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允许共产党的合法存在。

正因为如此,黎巴嫩成为一个外国企业投资的重要场所,有“中东瑞士”的称号。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在黎巴嫩都有大量的投资及其分支机构。

但到50年代,黎巴嫩的相对均衡的政治局面被打破了,因为伊斯兰人口出生率较高,使基督教人口的比例相对下降了。而且,巴勒斯坦的难民不断流入黎巴嫩,也使伊斯兰人口越来越多,阿拉浓厚,这种变化使想要谋求在1957年连任的夏蒙总统感到不安。

艾森豪威尔正是看准了这一机会,双方一拍即合。

1957年春天,艾森豪威尔派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众议员詹姆斯·理查德作为总统特使前往黎巴嫩。经过会谈,理查德与夏蒙总统在黎巴嫩发表联合声明,夏蒙表示黎巴嫩拥护艾森豪威尔主义,理查德则代表艾森豪威尔表示,只要黎巴嫩提出要求,美国便给予必要的援助,以反对国际共产主义的进攻。

夏蒙的这一做法加剧了黎巴嫩的紧张局势,反西方的伊斯兰教势力加紧了活动。而且部分基督教领袖也认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对黎巴嫩没有任何好处。

但夏蒙却有意利用了敌对的形势。在1957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他把反对他的政党称为“纳赛尔的候选人”,从而击败了他的对手。

对立的情绪逐渐漫延,当夏蒙企图连任的消息传出后,他的一些基督教支持者们也抛弃了他,因为要连任的话,便要修改黎巴嫩的宪法,这充分证明夏蒙之所以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是有个人野心的。

冲突不断加剧,到1958年初,一些伊斯兰教徒不断制造小规模的爆炸和骚乱事件。接着,各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夏蒙政府认为这些事件是由埃及和叙利亚的间谍搞的。

2月,埃及和叙利亚组成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黎巴嫩的亲纳赛尔分子极力主张加入,但夏蒙政府拒绝了。

5月7日,黎巴嫩的一家反对夏蒙总统的报纸编辑被暗杀,反对派怀疑是由夏蒙的人干的,他们破坏了美国新闻处的图书馆,骚乱的规模不断扩大。 夏蒙总统终于向美国提出了援助的要求。5月13日,夏蒙致信艾森豪威尔,询问美国的态度。

时机终于到来,艾森豪威尔激动不已,但他没有立即答应。他与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和中央情报局长艾伦·杜勒斯举行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急躁的气氛中进行的,他们一致认为夏蒙之所以不安是由于共产党的一再挑拨引起的。艾森豪威尔虽然想尽快实践自己的诺言,但又担心美国派兵之后会招致阿拉伯国家更强烈的反对。所以,他命令杜勒斯答复夏蒙:出兵的请求必须得到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同意。艾森豪威尔还是作好了出兵的一切准备,以应付紧急情况的发生。

黎巴嫩的局势日益恶化。夏蒙政府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5月27日,在联合国召开的安理会上,黎巴嫩指责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干涉黎巴嫩的内政。6月10日,安理会同意派一个观察组去黎巴嫩进行调查,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也访问了这个国家。然而,根据观察组的报告,叛乱分子的背后并没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支持,没有任何证明表明夏蒙政府的指控是真实的。(www.xing528.com)

正在夏蒙总统感到无法控制局势而如坐针毡的时候,伊拉克的军事政变使他的要求如愿以偿了。

7月14日,一批亲纳赛尔的伊拉克陆军军官在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将军的率领下,杀死了伊拉克国王和王储,推翻了君主制,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随后,卡西姆政权便与纳赛尔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

这样,伊拉克脱离了西方的阵营,而加入了埃及的同盟。这种政变带来的恐怖气氛使黎巴嫩、约旦等国不寒而栗。

夏蒙总统再次向艾森豪威尔政府发出紧急请求。刚刚推翻亲纳赛尔政权而上台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也向英国发出了派兵的呼吁。

艾森豪威尔立即约见了杜勒斯兄弟,据来自中央情报局的消息,伊拉克的政变只是某个重大阴谋的一部分,据说这个阴谋还包括推翻约旦国王侯赛因和黎巴嫩总统夏蒙。这加强了艾森豪威尔出兵的决心。

接着,他又会见了22个国会议员,虽然没有人表示支持美国出兵,但也没有直接反对的意见。

于是,艾森豪威尔断然下令出兵。

7月15日,17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在黎巴嫩登陆。黎巴嫩的军队则保持了严格的中立,双方没有发生任何冲突。这或许是因为美国的兵力不断增加,到10月份,美国军队已达到1.4万人,数量比黎巴嫩陆军多两倍,装备和武器也更加精良。

美军出兵的第二天,即7月16日,在侯赛因国王的要求下,英国出兵约旦,大约3000名英国军人顺利进入约旦境内。

一时舆论反应极为强烈,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指责这是野蛮的行为。纳赛尔飞往莫斯科,与赫鲁晓夫举行会谈。随后,赫鲁晓夫向美英发出严厉的指控,并提出警告,赫鲁晓夫威胁说,世界已到了大难的边缘。

为平息国际舆论,7月15日和16日,美国大使洛奇为美国的行为进行了辩解。他说,黎巴嫩的混乱是由威胁该国的外来影响造成的,而美国之所以出兵黎巴嫩是应该国合法政府的请求,因而是合理的,而不是什么侵略的行为。

国内的反应也不一致。批评的意见认为美国的做法恰恰损害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和声望。一些国会议员也指出黎巴嫩的内乱不是受了共产主义的操纵,同时,美国军队进入这一地区并不能解决中东的问题。

为争取国内的支持,艾森豪威尔采取了一些有效的行动。

出兵的当天,他便向国会提出咨文,解释他的行为的合法性,他提醒国会,它是支持过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晚上,他又通过无线电和电视广播向美国公众发表演说,他指出美国正在援助黎巴嫩,而这个国家的灾难明显是苏联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策动的。

7月19日,赫鲁晓夫建议举行最高级会谈,以解决这次危机。艾森豪威尔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说只有联合国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适当场所。艾森豪威尔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各国首脑或外交部长,可以在安理会的范围内召开最高级会议。出乎意料的是,赫鲁晓夫接受了这个建议。

在此期间,黎巴嫩国内政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黎巴嫩国会进行了选举,陆军司令谢哈布将军被选为新的总统。

事实上,从新总统当选的这天,即7月21日开始,这场危机便已结束了。因为谢哈布将军受到冲突各方的普遍拥护,埃及和美国也对他表示欢迎。

这样,8月8日,赫鲁晓夫宣称,他对最高级会议不感兴趣了。

但莫斯科和华盛顿都要求召开一届特别联大,以解决中东问题

这次会议于8月8日开幕。艾森豪威尔发表演说,要求在中东建立一支常备的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赫鲁晓夫也表示苏联不打算派军队前往这一地区了。8月21日,10个阿拉伯国家提出一项决议,保证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采取“任何旨在改变现有政府体制的行动”,要求联合国会员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并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负责安排西方国家部队从黎巴嫩和约旦撤出的问题。

于是,这场危机正式宣告结束了。

10月25日,美国军队全部撤出黎巴嫩。

黎巴嫩的危机使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事实上,黎巴嫩的危机正是艾森豪威尔主义促成的,夏蒙和他的国家都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一事件不仅使美国的势力进一步进入中东,同时,也使艾森豪威尔本人的权力得到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