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是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
在美国的历史上,威尔逊声名显赫。他是共和党连续执政16年之后第一个当选为总统的民主党人,也是第一个拥有博士学位,当过大学教授和大学校长的总统。
尽管威尔逊以学者的身份而出名,从政的经验也不多,却比一般的政客有着更高明的政治手腕。他在竞选运动中表现出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让一些长期混迹于政坛上的老手也自叹弗如。
青年时代的威尔逊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在这所美国北方著名的大学里他以其出色的辩才而闻名一时,他崇拜那些有名的政治家,梦想有一天能登上权力的顶峰,干一番大事业。
阴差阳错的是,他从政的愿望一再受到挫折,使他备受打击,灰心失望。于是,他把精力用到了学术上。他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刻苦的精神写出的一些论文和著作立即受到学术界和政治界的注意,声誉日隆。他再次振作起来,设计着从另一条途径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
1902年,年约45岁的威尔逊因其在学术上的卓著成绩而荣任他的母校一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
威尔逊上任后,在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严格考试制度,整顿学校纪律,精简不必要的课程,实行“导师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得到普遍的赞誉。尽管这些改革受到保守派的一再阻挠,但威尔逊却因此而以开明的改革家之称而名闻全国。
1910年,威尔逊被民主党内的实力人物哈维上校推荐竞选新泽西州州长。他立即辞去校长的职务,积极地进行竞选活动,虽然支持他的哈维上校是保守派,但威尔逊却以其左右逢源的本事得到全州进步分子的支持,这使他顺利当选为新泽西州长。
终于登上政治舞台的威尔逊,不甘于默默无闻和因循守旧,他针对新泽西的腐败现象进行大胆的机构改革,他改变不公正的选举制度,制订贪污受贿法案,实行市政改革等措施使他得到公众的拥护。当然,由于共和党势力的阻碍,这些激动人心的改革并没有多大的成果,但威尔逊却再次以一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和激进派备受人们的称道。
1912年,又一次到了总统大选之年。两党内部为候选人的提名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共和党内现任总统威廉·塔夫脱与前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斗争激烈,互不相让,终于导致最后的分裂,塔夫脱和罗斯福分别以共和党和进步党候选人的身份参加竞选。
民主党内也争论不休。民主党的党魁布莱恩有雄厚的实力,但在斗争中似乎看出威尔逊的潜力,他主动宣布退出竞选,转而支持威尔逊,这使威尔逊力量大增,似乎稳操胜券了。
意外的是,他又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即众议院议长,密苏里州的钱普·克拉克。克拉克是个老牌政客,虽然在参议院任职期间表现一般,却有一大批追随者,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州甚至组成联盟来支持他,新闻界的一些实力人物也为克拉克大造声势。克拉克更运用他狡诈的手法四处拉拢,在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他的支持者便超过威尔逊两倍。
1912年6月25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巴尔的摩召开。这是一次艰苦的较量。一开始,克拉克便一路领先,胜利在望。威尔逊则节节败退。
面对失败,威尔逊毫不气馁。他派出他的竞选班子悄悄地进行活动,对各州的代表团封官许愿,以拉拢选票。克拉克的力量逐渐削弱了,而威尔逊的支持率却不断上升,到第四十六轮投票时,他终于以2/3的多数击败不可一世的克拉克,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
这次预选仅仅是小试牛刀,威尔逊便大获全胜,在接下来的大选中,他操纵权术的本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威尔逊认为,要赢得最后的胜利,仅仅依靠党派的支持是不够的,还要有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这就要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要求及不同愿望,提出让他们都感到满意的纲领和口号,迎合他们的心理,才能拉到选票。
当时的美国人民都渴望变革,希望新的政府能改变长期以来落后的一些政治和经济制度,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威尔逊马上打出改革主义的旗号,由于他在任校长和州长期间的改革政绩,人们寄希望于他。倡导改革的同时,他又极力反对革命,他说改革是要全面进行的,但要缓慢、渐进地实行,他指责法国大革命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他说:“民主不能以革命和激烈的颠覆手段得到,只能用慢慢地培植民主关系的精神去得到。”他的改良主义形象适合了一般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他们要求改变现状,但又要求稳定,他们要改变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方面。(www.xing528.com)
针对当时中小资产阶级阶层痛恨大企业的垄断和大托拉斯的心理,他提出了“新自由”的竞选纲领。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特权阶级”的敌人,小有产者的朋友。他向选民们许愿说要坚决取缔大托拉斯,要“恢复过去的自由竞争的欢乐日子”,他说如果他当上总统的话,要“亲手把政府取来还给人民”。他提出比西奥多·罗斯福更激进的反托拉斯主张:对违法的公司,不是罚款,也不是解散,而是把企业的负责人关进监狱,他的传颂一时的名言“关一个负责人,比罚1000家公司更有效”。威尔逊进而以极其优美的语言给中小资产者们描述了一幅“新自由”的蓝图:“那时每个人虽然只有很少的资本,但能做生意,也能为他自己品尝自由和利润之酒。”
对于那些深受托拉斯之苦的人们来说,威尔逊的纲领是大得人心的。
但真实的情况是,威尔逊与华尔街的大亨们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他的主要支持者克利夫兰·道奇是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的董事,在美国和墨西哥拥有巨大的财产。在提名威尔逊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前,道奇特别安排了一次他与花旗银行董事长詹姆斯·斯蒂尔曼及洛克菲勒家族的重要人物威廉·洛克菲勒的会面。这是一次秘密会见,谈话内容外人不得而知。
他与摩根集团之间的关系则更加暧昧,他的支持者哈维便是摩根的得力干将。在1910年的一次对纽约银行家的演讲中,他激烈抨击银行家们为个人谋求私利,见识短浅。在座的摩根大动肝火,威尔逊私下赶忙道歉说,这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抽象的一般原则,哈维也解释说,骂华尔街是政治上的要求,他保证威尔逊当上总统后,决不会做任何减弱华尔街权势的事。
竞选之初,摩根集团控制的刊物,由哈维主持的《哈波斯周刊》每期都有一条醒目的标语:“支持伍德罗·威尔逊当总统”。威尔逊感到这有损于他的进步形象,他要求哈维减少对他的公开支持。哈维心领神会,抽出那条标语。于是,威尔逊和他的竞选班子便声言他与哈维决裂了,并说决裂的原因是他拒绝接受哈维的华尔街朋友的经济支持。这使威尔逊获得了与特权阶层对立的好名声。但实际上,他仍然与哈维来往甚密。
在导演了与哈维“决裂”的丑剧之后,他宣布不接受大公司的捐款,不接受以捐款为条件进行政治交易的捐助。他甚至直接点出了他不接受的三个富有的民主党人的名字:摩根、奥古斯特·贝尔蒙特和托马斯·瑞安。
摩根大怒,宣称要拿出一大笔钱来打败威尔逊。这使威尔逊暗自高兴,因为摩根的一个反对他的宣言会使他拥有一大批支持者的选票。
同时,威尔逊又发起了一个“接受小人物捐款”的募捐运动。全国各地有1000多家报纸帮助他大造声势,十分热闹。
尽管如此虚张声势,但威尔逊的政敌们却抓住竞选经费的来源不放,要他公开捐款人的名单,但威尔逊却以种种借口拒绝了。
1912年秋,在参议院的压力下,他才被迫公布了名单,一时舆论大哗,因为名单上看出,竞选经费的2/3以上来自他口口声声谴责的财团大亨们,其中有道奇的5. 13万美元,管件制造商查尔斯·克雷因的4万美元,芝加哥国际收割机公司老板麦考密克的10万多美元……人们纷纷指责威尔逊口是心非。
10月22日,道奇和麦考密克宣布取消捐款。几天之后,威尔逊在《巴尔的摩太阳报》上发表声明,推卸了接受麦考密克等人捐款的责任。之后,威尔逊反而到处发表演说,利用“麦考密克捐款事件”标榜自己的正直、清白,捞取小人物的选票。
为了取悦黑人社会,争取黑人的选票。1912年7月16日,威尔逊主动与黑人牧师米尔顿·沃尔德农和威廉·特罗特谈话,说他“需要和寻求黑人对竞选的支持,如果当选总统,不论在执行法律和担任公职方面,黑人与其他公民一视同仁,”他向黑人保证说:“黑人不必对一个民主党控制的国会感到担心,如果万一国会制定不利于黑人的立法,总统就会否决它。”
但当黑人杂志《危机》 9月号公开刊出这次谈话的时候,他却矢口否认,他害怕得罪保守势力,尤其是南方的政治力量。他接连发表声明,指责《危机》杂志,把自己的许诺推的一干二净。
在最后的选举中,威尔逊终于击败了塔夫脱和罗斯福,于1913年3月4日入主白宫,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政治理想。
对于威尔逊在竞选中的所作所为,美国的“报业大王”赫斯特在1912年3月14日的《华盛顿邮报》上进行了尖刻而逼真的描述:“威尔逊教授完全是一个长耳兔,趴在小丘上窥测时机,竖起耳朵,张着鼻孔,警觉地嗅着一切气味,听察各种音响,随时准备向任何方向逃逸和倒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