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猕猴桃无公害生产技术与化肥、农药的关系

猕猴桃无公害生产技术与化肥、农药的关系

时间:2024-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化肥、农药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猕猴桃无公害生产技术与化肥、农药的关系

第四节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化肥农药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21世纪,农业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是对自然依赖性和影响力最大的经济部门,尤其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尽管各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系统,保护资源和环境;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增进人体健康;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因此,按照农产品安全质量的要求组织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高质量的农产品和食品,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需要,对于确保人们身心健康和整个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概念

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实际情况来看,安全农产品生产分为三个层次:无公害农产品是第一层次;绿色食品主要是针对最终农产品而言的,并考虑到产地环境条件,属于第二层次;有机食品则特别注重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其产品的安全性是最高的,属于第三层次。但是,对于常规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只是由于没有对其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和有关机构认证,也不能说常规的农产品就是不安全的农产品。从目前农产品生产的数量来看,绝大部分仍然是常规的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或加工,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激素等有害有毒物质含量(残留量)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标准的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和水产品四大类)。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有机产品除包括有机食品外,还包括各种按照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基本标准生产的各类产品,如有机纺织品皮革化妆品家具以及生物农药、肥料等有机农业生产资料。有机食品是指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1.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有机食品技术规范的要求。

2.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3.符合《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规定,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并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

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化肥的关系

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式的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循环过程,我国传统农业就是一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我国广大农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种植业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总结出保持土壤肥力的“用地和养地、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了依靠以有机肥料来保持土壤养分的循环,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但是,依靠有机肥料来维持产量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前721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000多年里,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的产量增长速度相当缓慢,平均每年分别仅增长0.3千克/公顷和1.3千克/公顷。封闭的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就必须从农业系统以外投入物质和能量,扩大物质和能量的内容,使农业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实践证明,化肥施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估计,化肥对农作物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1990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为2590.3万吨,粮食总产量达45 184万吨,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小麦和水稻每公顷产量每年平均增长66千克和89千克。各种农业综合措施的推广和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以占有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体系,是保护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施肥实践中,化肥的施用不当,特别是氮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地下水固然存在着污染,但科学地平衡施用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以及保护环境都是有益而无害的。当今人们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以及崇尚绿色食品、回归自然的愿望是无可非议的,但绝不能因噎废食。我国近几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0 000万吨,人民丰衣足食。如果全部实施回归自然,那么中国还能够养活13亿人口吗?农业现代化包括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智能化,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加速农作物自然生产过程,以获得丰富的农产品。

化肥与有机肥料在对农作物生产提供养分上没有本质差异。不同的化肥品种和有机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以不同的化合物形态施于农田,最终都要解离成有效态离子被农作物吸收。农作物对其吸收方式没有选择,但就有机肥本身而言,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属于无污染肥料,实质上许多有机肥料尤其是鸡粪、猪粪等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元素,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值得引起关注的。因此,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能忽视化肥的作用,只要按照科学施肥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避免单一养分的过量施用,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优质的、安全的农产品;相反,违背了科学施肥的原则,造成的农产品质量或污染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化肥施用的必然结果。

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农药的关系

(一)农药与化肥对农产品的本质作用不同

农药与化肥都是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形影相随的,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体现了一种同步化,如叶面喷肥与农药常常混合使用。土壤用药也经常发生类似情况。这主要是人们考虑使用的方便性。

所不同的是,农药是用于控制或者消灭病虫草害,对农产品起着一个保护作用,而不是营养作用。特别是,化学农药的明显毒害作用和对自然生物群落的伤害性事件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可以这么说,如果病虫能够用其他方法得以良好控制,我们宁愿不用化学农药!

(二)农药的类别及其有害性

农药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亦按不同的目的各有千秋。如以防治对象不同可分为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以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农药和无机农药,按照毒性高低可分为特毒、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农药,按作用机理可分为触杀剂、铲除剂、内吸剂、保护剂、熏蒸剂、胃毒剂等。不管怎样分法,目前为止,尚缺乏一个对环境、人类健康和生物群落综合影响的评价体系或分类方法。

在这里,我们最为关心的是与农产品有关的类别及其有害性。实质上,农药按原料来源来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自然,有的甚至直接拿来当做农药使用,如草木灰烟草水。这些农药,使用得当,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而另一类为化学合成型农药。对自然来说,它是一类新成员,是人类制造的东西,对它的使用,是人为向自然界增加了本来就没有的物质,这类物质,本身就带着对生物的毒害,使某些生物,包括人类自己,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难顽症,往往对环境形成长期性的负面影响,比如六六六、DDT等,虽然在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十几年,但其至今在环境中残存着危害。(www.xing528.com)

(三)化学农药对农产品的有益作用

化学农药的产生,使人们对作物病虫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因此使作物产量得以大幅度地提高有了物质上的保障。资料表明,世界各国粮食平均产量与农药用量成正相关。使用农药可挽回15%~30%的农作物产量损失,每投资一元农药可有数元至数十元的经济效益;对一些病虫草害,化学防治迄今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同时,化学农药本身的研究开发与发展正向着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方向努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不能不感谢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Carson(1962)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化学农药的使用结果和对其的重新认识与人类健康的长期保护给了震动性的启迪,从而促使人们从20世纪70年代起加强了对农药的法制管理和合理使用研究,突破了以杀生为目标,使增长和品质保证有了可靠的条件。如果科学使用,农产品的品质就能够明显提高,不存在残留超标等负面影响。

(四)化学农药在病虫防治中的地位

化学农药是用来控制作物病虫的,与作物本身没有直接的有益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作物上不发生病虫害,化学农药与农产品之间就不会发生关系。因此,化学农药与农产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的,因病虫的发生而相互关联的一种关系。

这里的病虫害,是农产品生产中的必然成员,是生态环境和寄生主组成的生命系统中的客观成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处于保护自己所需要的农产品不受病虫为害,才对病虫实施防治措施。其实,在人类还没有对病虫加以防治的时候,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力,就在不断地对病虫进行着质的选择和量的控制,以期达到符合自然要求的质与量。当然,这种控制,是在整体平衡、生命系统促控协调的前提下进行的。与人类防治病虫所不同的是,具有生态系统上的公正性。

另一方面,相对于自然力和人类对病虫的防治力量而言,病虫是一类微小的弱者了,它们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恰恰就是这强大的适应能力,从整体宏观上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相应地,用人的力量对其进行管理,就得认真对待,在符合待定的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防治。从食物链角度,这些病虫,特别是植食性昆虫,是动物群中最易被食的对象,处在生物营养金字塔的底层。而就生态环境中的基本成员与作用来看,其与所处环境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见,要达到理想水平上的病虫害防治,必须在弄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水平上的系统管理,结合实际地采用多种方法治理。众所周知,在所谓病虫害防治的六大方法中,化学防治只是其中之一,而化学农药也不过是化学防治中的必备条件。其作用在所有方法中仅占不到1/6。虽然化学农药以其“高效、速效、特效”表现出了诱人的优势,但在毒性和对生物群落、环境乃至于食品安全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副作用,进行功、过评价,不能不使人们对其产生更为慎重的态度。

化学农药在病虫防治中的地位应当是相对逐步弱化的,从研究、生产、直到使用方法不断进步和保证安全,对病虫的杀伤框定在科学的量的前提下的,同时在一个综合评价的体系后,才决定应用的程序。实际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是绝对少不了的,至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是这样的。

(五)农产品生产中的农药需求

前已述及,至少有些病虫害的防治是离不开农药的。所以,农产品生产中,农药仍然作为必备的生产资料而出现,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需品(前提是病虫的出现必须要求使用)。问题在于,如何应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既保证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又能够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资挽回尽可能多的为害损失。

(六)化学农药的科学使用

化学农药的科学使用,是一门系统科学,并且要真正做到科学使用,每一个环节都得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既定的目标,还要做到环环紧相扣合,在使用流程中整体表现效果优良,确保农产品安全。一般来说,应当具备如下几个主要环节:

1.确定防治目标和防治最低数量。

2.确定防治最佳时期与用药最佳部位。

3.对症选药。

4.选择用药器械和最佳用药方法。

5.进行用药人员操作培训。

6.科学配制药液,按章进行用药。

7.检查用药效果,综合效益评判。

8.回收器物,资料归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