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浚生 (1881—1938)
蒙浚生(1881—1938),名发源,字浚生,以字行。浚生或作浚僧。陕西蒲城人。早年就读于私塾和蒲城县立小学堂。后考入西安陕西高等学堂读书。1908年10月,“蒲案”发生后,蒙浚生曾以“陕西高等学堂同仁”名义,为死难学生原斯健追悼会撰写祭文,激情洋溢,感人肺腑,传颂一时。1909年,蒙浚生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与革命党人于右任、井勿幕等有书信往来,联系密切。辛亥起义爆发后,蒙浚生参加了西安起义,并在陕西秦陇复汉军政府(后改中华民国秦军分政府)掌管文书,并起草文告、函电等。1913年,蒙浚生出任麟游县知事。1914年6月,陆建章督理陕西军务后,大量裁减陕军,屠杀革命党人。蒙浚生在彷徨苦闷中离开麟游任所,返回蒲城,担任小学教师,以等待时机。
1916年3月24日,陕西北路民军在白水发动起义,宣布成立西北护国军,并发出讨袁(世凯)逐陆(建章)通电。蒙浚生加入西北护国军曹世英所部。1918年1月,陕西靖国军宣布成立,并分为左翼和右翼两支队伍。蒙浚生担任左翼总司令曹世英部参谋,杨虎城为左翼第五游击支队司令。同年8月,于右任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曹世英任第三路司令,杨虎城任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应杨虎城之邀,蒙浚生出任第一支队参谋长。
1922年5月11日,拒绝接受直军冯玉祥改编的杨虎城和于右任在凤翔田家庄相会后,商议下一步行动方向,决定杨虎城所部撤至陕北暂驻。蒙浚生参与了这一决策过程。5月29日,杨虎城率部由田家庄出发,经麟游、乾县、礼泉、三原、蒲城、白水、洛川、县等地,抵达肤施(今延安)。7月8日,杨虎城派蒙浚生持信函前往榆林,与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联系,希望进入井岳秀的防地,并接受改编。蒙浚生通过与井岳秀的朋友关系,促成其事。杨虎城所部于同年11月底被井岳秀点编为陕北镇守使署暂编步兵团,得以休整。
1924年11月,井岳秀所部被改编为陕北国民军。井岳秀任命杨虎城为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率部队南下关中。蒙浚生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议,随部队南下,并于12月底抵达耀县。1925年8月,杨虎城所部被改编为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蒙浚生担任该师参议长。
西安反围城斗争期间,杨虎城所部改称陕军第三师,蒙浚生任该师参议长。蒙浚生协助杨虎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屡战屡胜。在守城军民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蒙浚生积极筹措粮食,以稳定军心民心。他甚至命令宰杀了自己的坐骑,与部队将佐同食,赢得了官兵的尊敬。(www.xing528.com)
西安反围城斗争胜利后,杨虎城所部于1927年初被改编为国民军联军第十路,稍后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蒙浚生担任第十路(第十军)总参议长。同年6月,杨虎城率主力部队东出潼关,蒙浚生协助副军长李子高留守三原一带。1928年10月,李子高率留守部队前往豫东,蒙浚生则前往上海治病。
1933年9月,杨虎城(站立者)与蒙浚生在西安合影
1931年10月,蒙浚生应杨虎城之邀,返回陕西,担任陕西省政府顾问。由于蒙浚生体弱多病,不愿在西安居住。杨虎城出资为他在三原修建了房舍,以供他养病。1933年9月,蒙浚生应杨虎城之邀来到西安,并与杨虎城相谈数十日。9月28日,杨虎城与蒙浚生在西安合影留念。杨虎城在照片上亲笔题词:“吾陕在革命历史上经廿多年之牺牲,同志凋零无几。余同浚公患难十余年,常与相随。公见义勇为,凡于非常时多处之泰然,在平时善讲道义,多传先贤故事,余受益不浅,诚可为余之益友团体之导师。公近年因积劳多病,不常在军中,然精神时刻未离。今到西安相谈数十日,仍如已往,特摄此影以作纪念。”
西安事变爆发后,蒙浚生竭力拥护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救国主张。此后他在三原与一些著名共产党人和红军将领交往甚多,从而加深了他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认识。1937年10月,由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在泾阳县斗口镇开办。训练班后迁至云阳镇,1938年1月又迁至安吴堡,因之,人们习惯称之为“安吴青训班”。已身染重病的蒙浚生先后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安吴青训班学习,投身革命。
1938年4月6日,蒙浚生因病情加重,医治无效,不幸在三原逝世,时年5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