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13年评测浙江发展:杭州三城三区建设成果

2013年评测浙江发展:杭州三城三区建设成果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篇2011年杭州“三城三区”建设评价报告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奋斗目标。现将2011年全市“三城三区”建设情况评价如下:一、对“三城三区”建设的综合评价进入“十二五”,杭州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本次测评显示:杭州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6大奋斗目标中,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实现程度居“三城三区”建设第2位。

2013年评测浙江发展:杭州三城三区建设成果

第十篇 2011年杭州“三城三区”建设评价报告

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奋斗目标。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和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争创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区的有效抓手。为科学地反映“三城三区”建设进程,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由市委办公厅、市委政研室、市发展研究中心、市统计局组成的课题组,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在广泛征求有关市领导、市直单位和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标尺较高、特色鲜明的“三城三区”评价指标体系。现将2011年全市“三城三区”建设情况评价如下:

一、对“三城三区”建设的综合评价

进入“十二五”,杭州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坚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测评结果:2011年是“三城三区”建设的基年。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6大模块、71个指标的测评,2011年全市“三城三区”建设综合目标实现程度为77.5%,其中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的目标实现程度分别为82.6%、72.0%、65.5%,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的目标实现程度分别为85.2%、81.1%、78.6%。在71个指标中,6个主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97.7%,65个客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71.3%。

基本评估:从综合目标实现程度看,全市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实现程度均接近或超过70%,其中学习型城市、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目标实现程度较高,超过80%。这说明杭州更加注重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实现个体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从主客观评价实现程度看,主客观指标的实现程度均超过70%,其中主观评价平均满意度达到97.7%。这说明杭州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民群众在杭州发展中不仅得到了实惠,也认可杭州的发展。

二、对“三城”建设的评价分析

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生态型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杭州发展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全市长远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品质之城、幸福城市建设影响深远。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评价分析

测评结果:2011年,全市学习型城市目标实现程度为82.6%。城乡居民上网浏览学习各类知识、购买书报杂志自我补充能量的人数不断增多,城镇居民人均购买书报杂志支出达到43.75元,增长31.5%;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1461平方米,社区(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为96.1%;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24.7%,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0.9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0.02年,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2518人。人民群众对建设学习型城市认可度达到76.7%,实现程度为95.9%。

基本评估:建设学习型城市是适应当前全国社会转型要求和面对经济全球化、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提高城市市民整体学习力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适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本次测评显示:杭州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6大奋斗目标中,建设“学习型城市”目标实现程度居“三城三区”建设第2位。2011年,杭州市举办杭州学习节,组织各种体验式学习、互动性学习活动。以“万松讲坛”“西湖文化讲坛”“文澜大讲堂”等为载体,以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宗旨,开展大量主题讲座,广邀知名学者讲学,传播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为依托,在社区探索构建各类学习圈,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超过680万册,数字图书馆率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进家庭、上桌面、入电视、连手机”,杭城洋溢着“满城书香”,学习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扎实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涌现了“最美妈妈”等一批平民英雄,被誉为全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高地。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分析

测评结果:2011年全市创新型城市目标实现程度为72.0%。其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88%、49.3%、42.9%,3项指标实现程度位居该模块客观指标的前3位,分别为94.4%、91.3%和82.6%;杭州市为主制定省级以上标准为11.69个/每百万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26.5%,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17件,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指数为217.6,年末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40个,5项指标实现程度位于76%—68%之间;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增幅为42.0%,实现程度为21.0%;创新环境满意度为79.8%,实现程度为99.7%。

基本评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的发展,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城市因为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创新意识、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注重创新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依托创新强市战略,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创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自主创新体系。2011年,创新型城市目标实现程度居“三城三区”建设第5位。杭州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杭州先后荣获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云计算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称号,22家科研机构落户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中组部列为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

(三)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评价分析

测评结果:2011年,全市生态型城市目标实现程度为65.5%,其中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比例为91.2%,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两项指标均列目标要求前列;森林覆盖率64.7%,实现程度达到99.5%;垃圾分类校区占比为64.0%,实现程度为64.0%;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降低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等五项指标实现程度在18%—35%之间。生态环境满意度为76.8%,实现程度为96.0%。

基本评估:生态型城市涉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也涉及城市的经济和社会,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复合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注重可持续发展,出台《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持续提升城市的生态宜居水平。水源地保护和重点流域治理力度加大,“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全面展开。节能减排扎实有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节能减排长期效应。为节约资源、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让城市更美观,在日常城市管理中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和处理。2011年,生态型城市目标实现程度为65.5%,目标实现较其他模块差距较大,但为突出生态绩效目标的总体提升,将其中一半的指标选用了5年的累计数。可以预测,生态型城市将会是“三城三区”建设中实现程度提升最快的模块。杭州的蓝天、清水、绿山,得到了国际国内的认可。2011年,杭州被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评为41个最值得旅游的世界城市之一;被经济日报社主办的“2011中国自主创新年会”评为“中国十大低碳城市”之一;“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对“三区”建设的评价分析

着力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为杭州发展注入了新内涵。“三区”与“三城”有机结合,既强化了全市发展目标的前瞻性,也突出了全市发展战略的目的性。

(一)打造安居乐业示范区的评价分析

测评结果:2011年全市安居乐业示范区目标实现程度为85.2%。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6%,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为95.9%,两项指标基本实现目标要求;人均预期寿命为80.89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5.6%,两项指标实现程度分别为99.9%、98.5%;每万人医院床位数为45张,实现程度为90.0%;城乡居民收入、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百名老年居民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居民住房二居室以上比例、公交分担率等指标实现程度在56%~90%之间。安居乐业社会认同度为83.2%,基本实现目标要求。

基本评估: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传统中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幸福和谐杭州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做实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共建共享中努力实现个体幸福与社会和谐的统一,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扎实推进“民生十项工程”,深入破解“七难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86%。深化拓展“春风行动”,社会帮扶救助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城乡统筹、全民共享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六房并举”的体系逐步完善。“五位一体”大公交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杭州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至名归。2011年,安居乐业示范区目标实现程度居“三城三区”建设首位。杭州危旧房改善工程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民生成就推介会”中,杭州获得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中国最适宜退休的五大城市之一,同时被评为“城市与自然环境最和谐”的城市。

(二)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的评价分析

测评结果:2011年全市城乡统筹示范区目标实现程度为81.1%。其中,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为1.19,达到目标要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3,城市化率为73.9%,县域经济发展占比为20.4%,城乡信息化水平比1.35,4项指标实现程度超过85%,分别为95.9%、92.4%、88.5%、85.2%;美丽乡村占比16.4%,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程度为55.0%,农业组织化程度为50.6%,3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7.0%—85.0%之间;农业设施化程度为5.8%,区县(市)协作实现产业转移36.38亿元,区县(市)协作到位资金为3.04亿元,3项指标实现程度低于50%。城乡统筹满意度为77.1%,实现程度为96.4%。(www.xing528.com)

基本评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正式走上历史舞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生态保护、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一体化,加快形成“市区—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建设网络化大都市,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1年,城乡统筹示范区实现程度居“三城三区”建设第3位,城乡建设加速融合。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市、区两级对五县(市)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区县(市)协作和“联乡结村”活动不断深化,“交通西进”“旅游西进”带动效应明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确定的200个中心村和63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全面启动,着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杭州市区县协作改善民生机制建设”的创新做法获得“浙江省2011年度十大民生工程”称号。

(三)打造人文法治示范区的评价分析

测评结果:2011年全市人文法治示范区目标实现程度为78.6%。其中,每万人社会组织数为4.94个,法治建设水平为97.2分,实现程度分别为98.8%和98.2%;每万人刑事案件数为12.32件,每万人志愿者数为801人,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率为50.0%,实现程度分别为81.2%、80.1%和55.6%;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全面启动,达标率为13.0%;人文法治环境满意度为78.3%,实现程度为97.9%。

基本评估:人文和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人文精神是近现代法律产生和改革的动因,也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精神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离开人文精神,法律就会缺乏价值追求的目标,而将人文精神融入法治建设中,则有利于推动人文精神的重构与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最终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和“法治杭州”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法治化水平,提高社会文明程度。2011年,人文法治示范区目标实现程度接近80.0%,居“三城三区”建设第4位,杭城文化软实力和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继续提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取得积极成效,礼让斑马线成为杭城温暖人心的风景。“平安杭州”建设不断深化,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杭州成为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之一。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基层民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公正司法得到加强,“法治杭州”建设迈出新步伐。2011年,杭州获得“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称号;在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杭州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四、关注“三城三区”建设的目标进程

通过建设“三城三区”,杭州的软硬实力将得到强化,人民的安全感、信任感、归属感、舒适感、成就感、自豪感将得到增强,居民的生活品质将得到提升。同时,“三城三区”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各模块、指标目标实现程度的高低需正确看待。

(一)注重“三城三区”实施进程的持续性

首先,要关注综合指数变化。综合指数不仅反映“三城三区”建设成果,其高低、提升快慢也反映“三城三区”推进步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需持续关注。其次,要关注6大模块指数的同步推进。2011年是建设“三城三区”的基年,6大模块的建设基础不尽相同,目标制定也各有侧重。目前,安居乐业示范区的实现程度相对最高,为85.2%,生态型城市实现程度相对最低,为65.5%,两者相差19.7个百分点,这使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薄弱环节。在未来工作中,各个模块指数是否会得以提升,模块之间的差距是逐步缩小还是进一步扩大,均需重点关注。再次,要关注目标实现程度指数和发展进程指数的有机结合。“三城三区”目标实现程度指数是以目标值为标准值计算的指数,它体现了每年目标的综合实现程度和发展差距,对已经达到目标值的指标发展,对实现程度指数提升作用将不再显现;发展进程指数是以上年实际值为标准值计算的指数,它完整地体现了各地各单位在全力推进“三城三区”建设中的总体发展速度。目标实现程度较高的地区单位不一定是推进速度最快的地区单位,反之,推进速度较快的地区单位也不一定是目标实现程度最高的地区单位。最后,要关注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在71个二级指标中,有26个指标实现程度超过90.0%,有12个指标实现程度低于50%。对于高实现度指标,要巩固和加强;对于低实现度指标,要寻求突破,使其得以较快提升。在“三城三区”建设评价中,对各个指标选取的目标值不尽相同,有的以5年累计数为目标值,也有以2016年当年达到的水平数据为目标值。因此,要正确看待各指标的实现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出的某个指标实现程度的高低,并不意味着实现难度的大小,有可能实现程度高的指标,其实现难度反而大,反之亦然。

(二)注重杭州特色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发展协调性

“三城三区”评价指标体系既具有城市普适意义,又具有杭州特色性。因此,在推进“三城三区”建设过程中,特色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协调发展,值得密切关注。如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增幅、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指数、美丽乡村占比、区县(市)协作到位资金、区县(市)协作实现产业转移、征信数据平台覆盖率等杭州特色指标,总体发展较有成效,但部分以5年累计发展作为目标值,目前虽平均实现程度相对较低,未来指标的实现程度将得到较大提升。而类似平均受教育年限、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目前起点较高,实现程度已超过90%,但今后发展将较为缓慢。杭州特色指标与其他指标的融合发展,既是“三城三区”评价的一大亮点,也是推进“三城三区”建设的关键点。

(三)注重主客观指标发展的平衡性

“三城三区”评价指标体系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进行客观分析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要求,对城市认同度、个人满意度等主观感受进行测量和评估,坚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测评结果显示,在“三城三区”评价体系中,6个主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为97.7%,高于65个客观指标实现程度26.4个百分点。分模块看,学习型城市中,建设学习型城市认同度为76.7%,实现程度为95.9%,高于13个客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15.2个百分点;创新型城市中,创新环境满意度实现程度为99.7%,高于9个客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29.1个百分点;生态型城市中,生态环境满意度实现程度为96.0%,高于10个客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48.5个百分点;安居乐业示范区中,安居乐业社会认同度实现程度达到目标要求,高于14个客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16.2个百分点;城乡统筹示范区中,城乡统筹满意度实现程度96.4%,高于11个客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24.3个百分点;人文法治示范区中,人文法治环境满意度实现程度为97.9%,高于8个客观指标平均实现程度26.2个百分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要求不断提升,社会价值观也出现新的变化,主观指标相对于客观指标更具有“动态性”。这就决定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观指标的巩固和提升难度均远大于客观指标,出现逆向变化的概率也相对较大,需重点关注与客观指标的均衡发展。

五、推进“三城三区”建设的建议

在当前国际环境瞬息万变,国内土地、环境、资源和劳动力等矛盾越来越突出的大背景下,应围绕“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战略目标,全力推进“三城三区”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增强比较优势,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突出转型升级,着眼于新起点,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就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夯实发展基础,站在新时期的起点上,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一要根据杭州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培育战略优势产业。一个城市若想在城市体系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然要发展综合效益显著、产业带动系数大、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战略性优势产业,以此带动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因此,要逐步建立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依托,培育战略优势产业的经济发展路径。对重点产业集聚区进一步规划和建设,提升发展现有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产出率,引导杭州市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在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力,打造新的增长点。二要注重规模和效益并重。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依赖于一定的规模基础,形成实质性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要提升内在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深入实施实业兴市战略,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投入力度,既扩充优质企业规模,也发掘、引入高品质的新项目,努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三要扩大有效投资,提升经济附加值。要精心谋划增加重大项目储备,科学合理地确定一批重大项目,并对项目必要性、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效益评价等进行全面充分地论证,以增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主动性、项目建设工作的前瞻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有效性。要通过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此外,还要加大多元化有效投入力度,强化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撬动民间投资,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二)突出“三城”建设,立足于长效性,塑造未来新优势

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是杭州发展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转型发展理念,凸显率先意识。建设“三城”是中长期发展过程,目标上的超前性决定了工作上必须立足于长效性。一要以学习型城市为依托,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离不开城市主体——市民。因此,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市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同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改革发展,逐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二要以创新型城市为依托,提升科技杭州的综合实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综合软实力的象征。杭州在未来科技振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挖掘自主创新成果,为促进成果转化提供有利环境。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有关部门要发挥主导、引导作用,搭建和完善多方合作平台,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市场、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优势互补、各尽其能,提高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能力。同时引导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体系,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支持新兴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竞争力培育以及制造环节高端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要以生态型城市为依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因此,要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要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落后产能,不断改善环境监测系统,提高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奠定基础。

(三)突出“三区”引领,专注于富民惠民,增强城市认同感

城市品牌不仅是城市形象的重新塑造,也是城市角色转变和战略的重新定位。要顺应杭州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围绕打造安居乐业、城乡统筹、人文法治示范区,增强城市认同感,提升城市品质,进而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一要聚焦安居乐业示范区,增强居民幸福感。要持续增加民生事业投入,完善社会保障结构,办好各项惠民利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切实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状况。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二要聚焦城乡统筹示范区,促进五县(市)振兴发展。围绕实业兴市,深化区、县(市)协作,拓展协作范围、深化协作内容、落实协作项目,并根据区域生产力布局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十大产业为依托,引导五县(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发展实体经济。统筹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注重公共服务资源转移的城市化转型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统筹功能,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从均等向优质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新需求。三要聚焦人文法治示范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营造热点。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等方面的优势,建设人文高地,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突出社会民主治理,有序引导社会参与,提高“法治杭州”建设水平。

附录

附表 杭州“三城三区”评价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