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13浙江发展报告:民生指数与评价

2013浙江发展报告:民生指数与评价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篇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我省克难攻坚、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年。2011年,浙江省民生综合指数[1]为92.01,比2010年下降1.65个点。

2013浙江发展报告:民生指数与评价

第三篇 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我省克难攻坚、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富民惠民十大工程,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全省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民生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民生评价结果及分析

(一)民生评价总体结果

浙江省民生改善进程在平稳推进的过程中略有减缓,大致与经济发展同步。2011年,浙江省民生综合指数[1]为92.01,比2010年下降1.65个点。其中,全省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09.26(以2010年为基期),与全省经济发展速度(109.0)基本同步,但比2010年改善进程指数下降2.5个点。2011年,居民民生调查感知度为66.13,比2010年下降0.38个点。除2009年居民民生调查感知度相对较高,其他年份感知度调查结果基本保持在66—67之间,相对稳定。

图1 全省民生评价各项指数

图2 全省民生改善进程与经济指标发展速度比较

(二)民生改善状况具体分析

从民生改善十大方面看,四年来,保障性住房、弱势人群保障等2个方面推进速度较快,居前2位,年均增速在20%以上;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2个方面推进速度相对较慢,居后2位,年均增速在5%以下。2011年,民生改善进程较快的是公共财政民生投入、弱势人群保障和保障性住房,民生改善进程相对较慢的是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教育均衡发展。与上年度相比,全省民生十大方面改善速度“五加快,五减缓”,公共财政民生投入、收入分配与公平、医疗健康、文化与体育、弱势人群保障等5个方面改善进程有所加快,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均衡发展、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等5个方面改善进程有所减缓。

表1 2011年全省十大方面改善进程

注:2011年度,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城乡设备均衡度指标由于统计报表调整无法提供可比口径数据,暂由财政用于教育支出比重指标替代。医疗和健康方面,由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指标已达到100%,因此采用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指标。

图3 全省十大方面民生改善进程

1.公共财政民生投入方面

2011年,公共财政民生投入方面的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17.6,居十大方面第1位,改善进程比上年有所加快,提高3.5个点。2011年,全省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总量为269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增速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2011年,民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4.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人均民生支出达到4931元,比上年增长23.5%。全省民生财政支出的大幅提高为各方面民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财力支持。

2.收入分配与公平方面

2011年,收入分配与公平方面的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06.5,居十大方面第6位,收入分配与公平方面改善进程有所加快,比上年提高1.1个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机制基本形成。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均快于全省人均GDP增速(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1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比上年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连续27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收入分配格局总体逐步优化,城乡收入差距总体缩小。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大多数年份均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7∶1,比上年缩小5%。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19[2],比上年缩小0.006个点。虽然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仍在0.3—0.4的合理区间内。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67,与上年基本持平,略微扩大0.002个点。

3.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

2011年,就业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04.3,居十大方面第8位,改善进程比上年有所减缓,下降2.8个点。就业格局基本稳定,就业水平处于高位。完善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展大学生创业引导和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重点帮扶人群就业援助。2011年新增城镇就业94.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9.54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24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2%,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就业水平处于高位,2011年就业人口占16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8%左右[3],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6.95%。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医保“一卡通”全面推行。2011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22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1514万和606万;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11万、981万和980万,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312万,新增98万。461.3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865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调整到66元,所有市县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达285元以上。

4.教育均衡发展方面

2011年,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01.8,居十大方面第10位,改善进程比上年有所减缓,比上年下降4.0个点。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2011年,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2%。“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7年。城乡教育均衡程度保持平稳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普通高中布局。2011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的比重为20.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例(农村∶城市)为97.3∶10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城乡教育设备均衡度(农村∶城市)为82.9∶100。

5.医疗和健康方面

2011年,医疗和健康方面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15.0,居十大方面第4位,改善进程比上年有所加快,提高5.3个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1年,所有县(市)已经达到至少有一所二级甲等医疗机构的目标任务。城乡社区卫生机构已百分之百全覆盖,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亦达到98.9%。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省每千人医生数和护士数分别为2.28和2.00人,均比上年增加0.1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新农合参合率达97.5%,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84.6元。所有县(市、区)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全部达60%以上,77个县(市、区)建立新农合报销和医疗救助统一服务平台,统筹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即时结报率达到100%。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基本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2011年,全省平均期望寿命为77.41岁,比上年增加0.12岁。

6.文化与体育方面

2011年,文化与体育方面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06.7,居十大方面第5位,改善进程比上年有所加快,提高2.78个点。文化体育设施场所总量增加,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万人文化设施面积显著提高,2011年全省每万人文化设施面积为94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8%。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功效增强,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我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全省体育场地总面积每年均有所增加,虽然依旧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但2011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下降趋势已明显减缓,为1.68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仅减少0.02平方米。全省参加体育锻炼人数逐年增多,2011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到总人口数的31.1%。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形式更加丰富,消费支出水平继续提升。居民日益重视精神文化消费,2011年,城乡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为1484和38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 和29.6%,分别占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的7.26%和3.99%。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0.4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比上年有所下降,降低0.31个百分点。

7.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方面

2011年,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方面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05.5,居十大方面第7位,改善进程比上年略有减缓,下降1.3个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强化重点领域监管,控制行业准入,淘汰落后产能,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进。2011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59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1%。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比例分别为24.6%、20.4%和23.7%,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空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别为3.09千克/万元和5.03千克/万元。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2011年,全省221个控断面中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的断面占62.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4%,县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比例达到92.8%。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有明显提高。2011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0.0%,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农村污水处理率为55.4%,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0.0%,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略有下降,为94.9%,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8.公共安全方面

2011年,公共安全方面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03.0,居十大方面第9位,改善进程比上年有所减缓,下降1.5个点。“平安浙江”成果继续巩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化“平安浙江”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等,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1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6.08%,已经连续6年满意率保持在九成以上,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同比分别下降。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等专项整治,“十小”整治和规范工作取得新成效。2011年,生产和餐饮环节食品抽样检测合格率为91.97%,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没有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产品质量总体稳定,合格率保持在高位区间,药品评价抽验合格率为98.9%。

9.保障性住房方面

2011年,保障性住房方面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17.2,虽然改善进程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下降35.0个点,但仍处于进程较快行列,居十大方面第3位。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至2011年年底,全省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1.6万套,其中新增廉租住房货币补贴7753户,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17.2%。全年累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17.4万户,实现农房改造四年任务三年超额完成[4]。2011年,全省城镇住房保障实施户数比率为23.16%,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2011年当年参加公积金制度的人数增长16.46%(以2003年参建人数为基期),增速比上年提高3.32个百分点,全省住房公积金实际缴存职工突破400万人,已帮助近100万户缴存职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5]。2011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8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6个平方米。

10.弱势群体保障方面

2011年,弱势群体保障方面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为117.4,居十大方面第2位,改善进程比上年略有加快,提高0.4个点。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满足全省社会困难群众的各类救助需求。2011年底,全省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未含农村五保)66.85万人;全省供养农村五保人员4.2万人,城镇“三无”人员0.7万人,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7.3%和99.6%,分别比上年提高0.4和0.2个百分点,均已实现较高程度的集中供养。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统计监测调查显示,2011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298元,比上年增长25.0%,低收入农户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2011年共为26.2万名残疾人提供保障与服务,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覆盖率为29.15%,重度残疾人托(安)养率为83.8%,分别比上年提高6.04和13.2个百分点。据省残联、省统计局组织开展的残疾人状况和小康实现程度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全省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已达到75.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二、11市民生改善情况比较评价

(一)11市民生评价总体结果

各市民生改善工作有序开展,经过多年努力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比较分析各市民生改善情况,总体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表2 2011年11市民生评价各项指数结果

续 表

注:各市民生改善进程以自身上一年水平为基准;各市民生改善水平以2011年全省水平为基准;民生调查满意度为2011年度问卷调查结果。民生评价指数由民生改善进程指数与民生改善水平指数加权得到,民生综合指数由民生调查满意度和民生评价指数加权得到。

1.各市民生改善总体情况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民生改善工作各地区统筹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差距逐年缩小。从民生综合指数看,2011年居全省前3位的分别是杭州市、湖州市和宁波市,相对排位靠后的是台州市和金华市。各市总体情况差异较小,最高的杭州市与最低的金华市之间仅相差6.8个点,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小值。其中,民生改善水平、民生改善进程差距均比上年度有所缩小。民生改善水平最高最低差距23.3个点,比上年度下降5.6个点;民生改善进程最高最低差距仅相差7.1个点,不到民生改善水平差距的1/3,比上年下降2.9个点。(www.xing528.com)

2.民生改善水平高低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关系较为密切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民生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扎实的经济物质基础是民生改善的基本条件和保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民生状况本身就相对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比如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更高、低收入群体人数相对较少等,同时,也更有能力为进一步改善民生提供财力支持。2011年,民生改善水平居前2位的是杭州市和宁波市,居后两位的是衢州市和丽水市。而杭州市和宁波市人均GDP亦居全省前2位,衢州市和丽水市人均GDP则居全省第9和10位,也是相对靠后。从历年的民生改善水平来看,也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民生改善程度也相对较高。杭州市和宁波市自2008年以来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丽水市则一直处于排位靠后的行列。

3.各市民生改善水平与民生改善进程总体呈现反方向变化关系

民生改善水平较高的地区民生改善推进速度较慢,而民生改善水平起点较低的地区民生改善推进速度则相对较快。2011年,民生改善水平较高的杭州市、宁波市和舟山市,民生改善进程则居全省第7、9和11位;民生改善水平相对较低的衢州市和丽水市,民生改善进程则居全省第5和2位。从11个市改善水平和改善进程关系分布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与全省民生改善水平100基准值和109.3的民生改善进程相比较,8个市处于民生改善水平高推进速度慢,或民生改善水平低推进速度快的范围内,民生改善水平高且速度快的只有湖州市和绍兴市,民生改善水平低且速度相对较慢的只有金华市。

图4 各市民生改善水平和民生改善进程关系矩阵图

4.客观评价结果与民生感知度调查结果差异较大

民生感知度不仅与民生客观改善成果息息相关,也与居民对民生改善的期望程度关系密切。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这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条件和心理期望状态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幸福感越强烈。民生调查结果显示,对民生改善期望较低的人群或者期望较低的年份民生感知度相对较高。从各市横向比较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生改善水平较低的衢州市和丽水市民生感知度居全省前列,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民生改善水平较高的杭州市和宁波市民生感知度仅排在第6和9位。从不同阶层居民对民生感知程度看,越是低收入群体,民生感知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越高。2011年,低收入群体民生感知度指数为84.07,远高于全民民生感知度水平(66.13)。且自2008年开展民生感知度调查以来,低收入群体的民生感知度已经连续4年高于全民民生感知度。从时间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的2009年,居民民生感知度为68.23,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走出金融危机之后,居民对民生改善的期望比金融危机时候要高,2010年和2011年的居民感知度反而比上年有所下降。尤其是刚走出金融危机的2010年,居民更渴望民生得到改善,且希望能弥补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民生改善期望值最高,因而2010年居民民生感知度下降的幅度最为明显。

(二)11市民生状况具体比较分析

1.各方面民生改善水平优势和劣势较为集中,差异程度较大

杭州市是省会城市,也是民生改善水平较高的市,其在民生改善十大方面的领先优势较为明显。从发展水平看,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与健康、文化与体育、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弱势人群保障等5个方面的民生改善水平居全省第1位。舟山市、嘉兴市、金华市、温州市、宁波市则分别在公共财政投入、收入分配与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安全和保障性住房方面居全省第1位。而丽水市作为民生改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其在收入分配与公平、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弱势人群保障等4个方面的民生改善水平都排在全省靠后位置。公共财政民生投入和保障性住房等2个方面,各市改善水平差异较大,2011年差异系数分别为0.248和0.437。公共财政方面改善水平最高的舟山市得分(147.53)是最低的台州市(74.30)的近2倍;保障性住房方面民生改善水平最高的宁波市得分(137.55)是最低的丽水市(35.40)的近4倍。

2.各方面民生改善推进速度较为均衡

2011年,11个市的民生改善推进速度总体均衡,民生改善各个方面的推进速度也是如此。各方面改善推进速度差异系数均小于民生改善水平的差异系数,十大方面中只有保障性住房方面改善进程差异系数大于0.1,为0.147。其中,温州市在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与健康、文化与体育、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等4个方面民生改善推进速度居全省第1位;舟山市在公共财政投入、公共安全等2个方面改善推进速度居全省第1位;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分别在弱势人群保障、教育均衡发展、收入分配与公平、保障性住房方面改善推进速度居全省第1位。

表3 2011年各方面民生改善水平和进程11市差异系数表

三、全省及11市居民民生感知度调查情况分析

2011年11—12月,省统计局民生民意调查中心对11个市(区)、58个县(市)随机抽取样本13900户通过电话调查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城镇居民住户占70.6%,农村住户占29.4%。同时,在全省11个市抽取750户低保户,采取入户的方式进行调查。

(一)全省居民民生感知度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省民生满意度为66.13。居民民生感知度调查的敏感性有所增强,十大方面民生感知度差异有所扩大。2011年,十大方面调查居民民生感知度前3个分别是就业、受教育和突发事件处理;感知度排位靠后的3个分别是食品药品质量、环境保护和政府公开办事。十大方面中民生感知度最高最低方面相差21.51个点,比上年扩大了1.63个点。

图5 2011年全省十大方面民生感知度调查结果

各方面感知度整体比上年下降,十大方面“三升七降”。其中,居民民生感知度上升的3个方面是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分别比上年提高2.27、1.49和0.18个点。收入感知度的提高也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已经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机制。社会保障和收入2个方面的感知度位次均比上年前移1位,居十大方面第5和第7位。总的来看,感知度比上年下降的7个方面大多数下降幅度不大,但对食品药品质量满意度下降幅度需引起足够重视,食品药品质量满意度比上年下降了3.58个点。其次是就医方面满意度,比上年下降1.16个点。这两个方面的位次也相应在上年的基础上后退了1位,居十大方面第8和第6位。

从各市感知度调查结果看,各市之间民生感知度总体差异程度有所缩小,个别地市相对位次变化较大。2011年,民生感知度最高最低市之间相差7.24个点,比上年下降1.01个点。民生感知度居全省前3位的是丽水市、湖州市和衢州市,排位相对靠后的3位是宁波市、台州市和温州市。与上年相比,11个市的感知度呈现“五升六降”。其中,民生感知度提高最多的是衢州市,比上年提高0.88个点;其次是舟山市与杭州市,分别比上年提高0.84和0.55个点;相应地,舟山市和杭州市的位次前移明显,均比上年前移3个位次,居全省第4和第6位。居民感知度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宁波市,比上年下降2.56个点,其次是绍兴市,比上年下降1.51个点;相应地,宁波市和绍兴市位次均比上年后移了3位,居全省第9和第7位。其他地市感知度调查结果位次基本不变。

图6 全省各市感知度调查结果及排序

从十大方面调查的具体内容看,民生调查感知度较高的方面基本集中在丽水、湖州两市。丽水市在食品药品质量、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感、政府公开办事、突发事件处理等6个方面感知度居全省第1位;湖州市在就医、受教育、就业和收入等4个方面感知度居全省第1位。其中,就业和收入两个方面各市民生感知程度差异不大,也就是说居民之间感觉并没有明显落差。2011年,就业和收入方面满意度最高和最低市之间仅相差4.77和5.42个点。但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满意度最高最低市之间相差23.35个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二)低收入人群民生感知度调查基本情况

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低收入人群民生感知度仍高于全省居民民生感知度水平,且优势显著。2011年,低收入人群民生感知度为84.07,比上年提高8.0个点,比居民民生感知度高17.94个点。除就业与收入2个方面民生满意度低于全体居民水平外,其他8个方面满意度远高于全体居民。具体来看,2011年低收入人群在社会保障、政府公开办事、受教育等3个方面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在突发事件处理等5个方面满意度水平在85—90之间;就业与收入2个方面满意度虽比上年提高幅度较大,分别比上年提高21.68和17.81个点,是满意度提高最快的两个方面,但与其他方面相比满意度依然较低。

图7 2011年低收入群体居民感知度调查情况

四、需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同阶段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时刻关注民众最关心的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朝着民众对民生改善期望的方向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我们在肯定民生改善成绩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民生改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和更多努力。

1.进一步加快民生改善进程,强化民生改善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机制。

2008年以来,民生改善进程与经济发展同步机制基本形成,但民生改善进程领先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优势在缩小。2008—2011年,民生改善推进速度分别比人均GDP增速快5.5、3.7、2.3和2.0个百分点。改善民生依然是我国以及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十八大报告把民生放在主角位置,“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还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等等。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中已经将改善民生作为主要目标提出,28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一半以上与民生相关,涉及收入分配的有城乡居民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等3个;涉及教育的有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3个;涉及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有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等4个;涉及住房保障的有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等。经济发展方面则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注重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发展与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民生工程的实施,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争取民生改善进程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同时民生工程也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2.有主有次,协调推进,实现各方面民生改善水平的整体提高

民生改善工作稳步推进,但是具体各方面的改善水平差异还是相对较大。四年来,推进速度较快的保障性住房、弱势人群保障这2个方面年均增速在20%以上,而较慢的文化与体育、公共安全这2个方面年均增速仅在5%以下,快和慢的差距在4倍以上。虽说各方面民生工作基础水平有高低、工作起点不同、民生改善工作有难有易,但若推进速度差异过大,长期积累之后长短腿现象就会产生。另外,多数民生政策在制度上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民生标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如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重度残疾人托(安)养率也已经达到了80%以上。但是全省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标准金额分别为441元/月和307元/月,低于城镇居民10%和农村居民20%最低收入户808元/月和526元/月的生活性消费支出水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调整到66元,但对于无收入的老年人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农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比重依然较高,2011年农村低收入户的医疗保健支出费用在食品支出和居住支出之外,列第3位,占全部生活性消费支出的15.4%。因此,经过多年的民生改善工作努力之后,当前应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工作的协调推进和民生改善水平的整体提高。

3.政府主导,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建立民生改善的良性发展模式

民生改善是一项大工程,涉及方面众多,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不可能照搬西方高福利国家的民生保障模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合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民生保障模式。政府角度,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有效履行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加强社会职能和服务职能,承担起民生改善的责任和义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做到该管的要管好。同时,政府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企业、个人等建立起良好的民生责任意识。企业角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需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从企业角度改善员工的生活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慈善事业等形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当然,具体到个人,也需要通过努力抓住机遇提升自身素质,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注释】

[1]全省民生综合指数=全省民生改善进程指数*0.6+居民调查满意度*0.4;各市民生综合指数=(民生改善水平指数*0.5+民生改善进程指数*0.5)*0.6+居民满意度调查*0.4。民生改善进程以上年度水平为基准值,民生改善水平以全省当年水平为基准值。

[2]通过城镇居民收入分组数据测算得到。

[3]2011年16周岁以上人口按照2010年普查年度比重推算。

[4]数据来自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谈月明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数据来自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谈月明在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