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制定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对2000—2011年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进行测算和分析,监测结果显示,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水平逐年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连续两年达90%以上,总体来看,浙江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1],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连续两年达90%以上
2011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2.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从六大监测领域看,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95.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为96.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生活质量已连续3年实现程度达到100%;民主法制的实现程度为82.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的实现程度为80.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为93.8%,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见表1)。
表1 2000—2011年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1年,浙江省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实现程度为95.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达到59249元(9173美元),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39613元,比上年增长7.2%,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值的126.2%,已连续3年10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了1.9%,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5.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9%,比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7.8%;城镇人口比重为62.3%,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100%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失业率为3.12%,比上年降低0.08个百分点,自2000年监测以来就一直保持在6%的目标值之内,连续12年100%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
(二)社会和谐程度处于较好水平
2011年,浙江省在社会和谐领域的实现程度为96.3%,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反映经济发展差异性和协调性的三项指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自2000年开始均100%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19,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67,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估算为0.360,比上年缩小0.007个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为2.37,比上年缩小0.05个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26.9%,比上年缩小0.5个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81.7%,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首次提升到90%以上,为90.8%;高中阶段(含技工学校)毕业生性别比为106.3,与106.6的同龄人性别比十分匹配,表明浙江女生和男生的就学条件基本公平,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为99.7%,实现程度首次达100%。
(三)生活质量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2011年,浙江省在生活质量领域的实现程度为100%,已连续3年10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30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8.5%,连续3年10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其中,以现价计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0971元和130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列上海、北京后,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3位,各省区首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7%,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连续11年100%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其中,城镇居民为34.6%,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37.6%,比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12.1%所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9.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个平方米,连续12年10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37‰,虽比上年上升1.3个千分点,但仍处于历年较低水平,连续7年10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平均预期寿命预计达到78.1岁,比上年提高0.4岁,已连续10年10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
(四)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2011年,浙江省在民主法制领域的实现程度为82.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为87.4%,实现程度为92%;社会安全指数达到73.95%,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近年来,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等,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协助做好“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处置工作,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保持“三下降”。群众对当前公共安全总体反映较好,对社会治安状况评价较高,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2004年的92.3%上升到2011年的96.08%,比上年上升0.26个百分点,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浙江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社会安全指数实现程度也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从2004年的40.8%的最低点升至2011年的73.9%。
(五)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1年,浙江省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实现程度为80.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8%(本省口径为4.03%),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7.6%;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1.83%,低于上年0.7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73.9%,其中,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3.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8.6%,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浙江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达99.2%,并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困制度,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学生资助面:职业教育达100%,高等教育13%,普通高中4%,从而使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不断减轻,支出比重明显下降;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2年,比上年提高0.23年,实现程度为85.9%。
(六)资源环境明显改善
2011年,浙江省资源环境领域的实现程度为93.8%,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是六大领域中提高幅度最大的领域。三项指标中,反映资源利用的2项指标100%以上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表明浙江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好。其中,单位GDP能耗为0.83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不变价),单位GDP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比上年下降3.1%,实现程度首次超过100%;耕地面积指数约为94.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100%;环境质量指数为87.6,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7.6%,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亟须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总体走在全国前列,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指数领先于全国进程指数的优势均保持在两位数,2008年领先优势最为明显,高于全国13.3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领先优势略微有所缩小。主要原因在于,浙江省六大监测领域中,生活质量领域连续三年100%实现全面小康,有三个领域保持在90%以上的实现程度,剩下两个领域也达到80%以上。23项监测指标中,已有14项指标100%以上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即半数以上的指标对总指数的提升空间已为零;2项指标实现程度在90%~100%;3项指标实现程度在80%~90%;4项指标实现程度在70%~80%,分别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社会安全指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前3项指标不同程度存在推进难度大、进展相对比较缓慢的问题,而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指标,由于其占比最大的教育费用不断降低,总体比重近年较难提高。
(一)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浙江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近几年虽然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到2011年,也仅有1.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4%),不仅低于北京(5.83%)、上海(2.9%)、天津(2.6%)、江苏(2.2%)、陕西(2.1%)等省份[2],而且与世界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企业科技投入来看,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才有竞争力。2011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仅为0.87%(其中大型企业为1.00%,中型企业为0.98%,小型企业为0.69%),大大低于2%的水平。研发上的投入低,就难以吸引高级人才、购买先进设备、加大对研发和人力培训的投资,难以实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目标,创新能力难以提升。(www.xing528.com)
(二)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17.4%左右,比同期GDP名义增速快0.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约为3.88%(本省口径为4.03%),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总体提高幅度不大,离5%的全面小康目标值还相差较远,也低于北京(2010年12.0%,下同)、上海(5.67%)、广东(5.5%)、湖南(5.2%)、云南(5%以上)、湖北(4.4%)等地。
(三)社会公共安全仍需进一步加强
浙江省在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全省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连续八年实现了安全生产“三下降”目标。2011年,浙江社会安全指数虽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但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度仅为73.9%,离100%的全面小康目标相差甚远,是全面小康实现度最低的一项指标。从指标内部结构看,虽然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和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明显减少,但刑事犯罪人数(被告人判决生效人数)仍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经济犯罪案件较多。
(四)资源环境保护不容忽视
随着节能降耗工作的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深入实施,浙江省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但与现代化国家或地区相比,空气、水、土壤等方面污染仍较严重,过多依赖资源能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2011年,环境质量指数在2010年出现下降的基础上基本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为87.6,离100的全面小康目标值相差较远,特别是其中的地表水达标率仅为76%,全省221个省控断面中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的断面占62.9%,县级以上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4%,亟须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和饮用水源的保护。
三、对策与建议
2012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是浙江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从上述分析来看,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民生质量领域基本实现国家统计局科研所制定的全面小康目标值,而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相对薄弱,实现程度较低的指标均存在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推进难度较大的问题。因此,浙江必须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
(一)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教兴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转型升级中,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科教人才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要切实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着力以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来调整产业结构,以提高高技术产品比重来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产业技术来调整劳动力结构,以提高科技贡献率来调整整个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在转型升级基础上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制定和实施人才强省发展纲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打造人才高地,以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
(二)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构建全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文化产业“122”工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优势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影视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方式,积极构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富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三)建设“平安浙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凸现、刑事案件高发、社会矛盾多发等严峻形势,要按照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要求,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长效机制,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切实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解和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解决农村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注重发挥市场机制防治腐败的积极作用,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减少经济犯罪的机会。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生活安宁的良好局面。
(四)建设生态浙江,坚持生态立省方略
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建立和完善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机制。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探索建设用地投入产出考核机制,加快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狠抓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完善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健全水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切实维护环境安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
傅吉青 冯淑娟
【注释】
[1]《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2012年06月07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相关省市资料均来源于统计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