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点亮幸福之光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点亮幸福之光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是一次良好的契机,通过“双转移”产业升级,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教育强村、智力扶贫,通过建立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内需等有效扶贫途径,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波助澜。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双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点亮幸福之光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契机 加快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广东粤东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张莹莹(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发挥排头兵作用,创新能力只增不减,发展劲头强势,从1985年至今,连续25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主要经济指标也长期名列前茅,在2010年,广东省人均GDP总量已接近7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虽有这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我省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省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越来越偏离了“共同富裕”的轨迹。根据2008年的统计,我省各地区的贫困村有3409条,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16.5万人。二是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硬要素,以大量土地供给、廉价劳动力、大量消耗能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科技、管理创新等软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方式速度可观,却是不可持续的。如何统筹解决这两大发展问题,成为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工作。

经过近两年的扶贫实践,广东扶贫新模式初显成效,四成多贫困户初步实现脱贫,与帮扶前相比,贫困户收入增幅达51.76%,形势喜人,我省更有信心解决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是一次良好的契机,通过“双转移”产业升级,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教育强村、智力扶贫,通过建立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内需等有效扶贫途径,振兴贫困地区的经济,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波助澜。持续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双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扶贫开发坚定不移地走“双转移”路线,为实现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把贫困地区转变为珠三角地区的广阔经济腹地

我省是对外开放大省,有着发展外贸经济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优势,是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我省出口贸易对经济贡献占的比重大,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摒弃出口型产业是不可行的,而出口型的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经济学的“微笑曲线”理论讲到,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库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6大环节再加上生产制造,成为“6+1”的产业链,处在最低端的是生产制造。如果我省只有生产制造这个最弱的“1”,一旦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便首当其冲,但如果把握了“6+1”的“6”,便控制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大局在握,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大大增强,“1”也将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逐渐转移到东西两翼、粤北地区,腾出充分的发展空间,使珠三角地区积极发展产业链其他的6个环节,主攻具有战略性、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整合实体经济的产业链,藏富于企业、藏富于民。

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这些地区第二、三产业落后,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维护生活,脱贫可能性较小。在2008年,广东省提出“双转移”政策,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具体是指将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大部分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我省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观念,走“双转移”扶贫路线,使东西两翼、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有力地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层次多样、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外贸出口、商品订单波动大,加上近年来物价飞涨、房价飙升,我省珠三角地区的外来民工就业不稳定,生活成本剧增,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大量民工返乡或转移就业地点,二是制造业用工成本剧增,渐渐靠丧失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从表面上来说,这对我省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从深层次来说,这不失为一次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好机遇。

扶贫开发工作要利用民工大量返乡的机遇,在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选择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对于适应市场需要、能够提高产业层次、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并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型企业,能够安排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买难、卖难问题的物流企业等,要加以政策扶持,吸引民营企业到当地兴建工业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回乡也能有工作岗位,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少,生活上也能就近照顾家庭,大量返乡民工以及其他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选择在当地就业。据扶贫开发工作的统计,贫困地区新增有意愿转移就业的贫困户劳动力超过11万,为振兴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促进东西两翼、粤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的广阔经济腹地。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在“民工荒”现象的压力下,逐渐丧失生存能力,就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化经济结构,稳固经济中心的地位。

二、扶贫开发走振兴农村经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路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贫困户“造血”功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坚强的后盾

贫困地区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经济将难以为继,凋敝状况将恶化。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帮助贫困户发展好种植业养殖业,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现实、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但现实情况是,农民在自家承包土地上种植作物或饲养家禽,往往因为市场经济的滞后性特点而卖不到好价钱甚至亏本,或因为养殖技术不足而导致作物和家禽遭受病害,最后血本无归。种养在大范围、长期的无盈利状况使农民对种养致富无信心,荒废农业,使农业走向衰落,这对于粮食安全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因为农业问题拖后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成了无本之木。(www.xing528.com)

针对贫困户种养难致富的状况,扶贫开发工作要帮助贫困户发展现代化农业、绿色环保农业,并提供相应的技术、生产工具、市场等信息和物质支持,让贫困户在家种养也能勤劳致富,提高信心。在技术方面,提供技术培训,指导贫困户如何看准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选取优化品种、如何合理种养、如何防止病害、如何做到既发展了种养业又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让贫困户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种养收成效率,确保增产增收;在生产工具方面,帮助贫困村购置集体用的收割机等现代农业机器,并为有需要的贫困户购置农具,帮助他们搭建饲养家禽等的窝棚,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在市场方面,扶贫开发工作要做好市场调研,按照市场需求,选准产品和项目,做好信息疏通、传达工作,并提供销售渠道,保证贫困户的农产品能卖出好价钱,提高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复兴。根据各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户的意愿,因地制宜,可以散户种养,也可以集体承包、大规模种养,帮助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提高信誉意识和品牌意识,保证供应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逐步形成稳固的销售渠道。

发展现代化农业,转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是帮助贫困户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贫困户在家种植、养殖的收入,让农民能够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勤劳致富,提高农民对务农的信心和动力,走上可持续发展、自力更生的道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减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经济凋敝的现状;另一方面是促进现代农业、绿色环保农业的发展壮大,逐步走向规模化、科学化的道路,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稳定粮食价格奠定基础,也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坚强的后盾,使其他地区发展第二、三产业无后顾之忧。

三、扶贫开发走教育强村的路线,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才是关键。在贫困地区,人才严重匮乏。一是教育水平落后,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二是由于家庭贫困,在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没有接受相关劳动技能培训的情况下就出来务工或务农,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其自身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针对上述情况,扶贫开发要坚持科教兴村、人才强村的工作方针,想方设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一是保证适龄青少年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业,保证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就读,其他学生能够选择读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就业的劳动技能。目前,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考上高中和高等院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能够正常在学校就读。二是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农业生产能力。三是积极培训村干部,让他们提高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卓有成效带领全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并有能力防止贫困户返贫。在留住人才方面,对于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要想办法招回来并留住,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人才,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吸引高等师范大学的本地毕业生回乡任教,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增加新鲜血液,有力地促进当地教育水平提高,壮大高素质劳动力队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人才形成队伍,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四、扶贫开发走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内需的路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发展转变,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是贫困户脱贫的基础,提高的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但由于长期的贫困,脱贫户的消费观普遍保守,即使收入增加,但消费信心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脱贫户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不足,一旦遇到疾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若没有足够的钱财应对,很有可能重新返贫。因此,扶贫开发工作非常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脱贫致富的成果。当贫困地区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稳定收入,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无后顾之忧,他们的消费信心将大大提高,促进启动广大农村市场、推进内需型城市化进程,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并促进贫困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真正使贫困地区人们享受到脱贫致富成果,促进“幸福农村”的建设。

未来几年,我省将朝着“十二五”规划目标迈开步子前进,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共荣、全体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和谐的美好蓝图。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途径,推动我省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子。

【注释】

(1)张莹莹(1987.03-),女,大学本科学历,广东粤东高速公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事务部办事员,从事新闻宣传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