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点亮幸福之光:扶贫开发工作的注意事项

点亮幸福之光:扶贫开发工作的注意事项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广宁县扶贫开发“双到”办公室冯永成组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的决策部署,是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关注穷人,缩小日益扩大的低收入贫困面,让发展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点亮幸福之光:扶贫开发工作的注意事项

组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广宁县扶贫开发“双到”办公室 冯永成(1)

组织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以下简称扶贫“双到”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的决策部署,是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关注穷人,缩小日益扩大的低收入贫困面,让发展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东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认真思考、探讨和研究其相关问题,使干部受到锻炼,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广大群众得到实惠,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幸福广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驻村干部的筛选与下派问题

选派什么样的干部问题,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干部的选派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上级部门就选派什么样的干部。我省地域跨度大,地方贫富悬殊也较大,农村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各不相同,对帮扶干部的要求也各有侧重,如有的村班子不够团结,整体战斗力不强,他们需要善于沟通协调、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干部帮扶;有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年收入不足3万元,他们不仅需要招商引资能力强、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还盼望能安排经济条件较好的部门帮扶;有的村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点子不多、路子不广,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他们则渴望农、林、牧、渔等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有的地方矛盾突出,群众间纠纷较多,他们则迫切需要公、检、法、司等懂法律政策的干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等。从干部驻村一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省、市一些部门在干部进驻农村前就深入帮扶村调研,弄清了帮扶村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派了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干部驻村帮扶,其帮扶工作效果就比较明显。因此,各地组织部门应对各行政村进行广泛调研,摸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拟定需要什么类别的、多少干部驻村帮扶,然后再由省、市、县统一协调,将所需要的各类别干部及数量分解到相关部门,再由各部门根据组织需要选派合适的驻村干部。二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目前,机关年轻干部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敏捷,富有朝气,但一直生活、工作在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没有经过艰苦的基层锻炼,对基层工作尤其是对村级工作不熟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思想、劳动等实际状况不了解,通过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使他们了解基层工作的难处,体会农村百姓的疾苦,加深与农民群众的感情,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促使他们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制定出切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来,为促进和谐行政、打造和谐社会夯实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由于农村基层条件艰苦,矛盾突出,困难较多,把年轻干部放下去摸爬滚打,可以磨练意志,增加阅历,提高本领,对他们的提高和成长有好处,是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因而,在考虑驻村干部人选时,要从培养锻炼干部的角度出发,首先考虑年轻干部,尤其是后备干部。

二、帮扶干部的身下与心下问题

章敬平的《南平寓言》里有一个著名的“皮球论”,那是出自一位农民的经典比喻:“你们干部下乡,我看就像我家用那个破篮球提水,你们从上面看,皮球下了水,我们从下面看,照样漂浮在面上。那么从来就没有下过水,哪里知道我们的深浅、我们的难处?”如果帮扶干部这只心灵的“皮球”,不能真正沉到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众的“水底”,那么任何形式的驻村工作也都是徒劳,不会取得什么实际效果。因而,组织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不仅在于干部下基层驻农村这种方法,还在于干部带着责任和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农村工作的态度,在于一颗真诚地面对农民群众的心,也就是说要做到“身下”与“心下”的统一。一是“深入”。不仅要在农村住下来,吃、住、干都在农村,还要能够沉下去,不要象钦差大臣,下车伊始,就呜哩哇啦,指手画脚,要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走家串户,与困难群众打成一片。不仅要到基层干部那里去,还要更多地深入到困难群众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虑、所急与所怨,才能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材料,把现状摸清,把问题找准,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帮助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融入”。要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份子来对待,用真心和真情去对待村里的每一件大小事情,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使自己真正融入到当地的干部群众之中,在情感上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只有与群众水乳交融,感同身受,群众才会把帮扶干部当成自家人,掏心里话。三是“责任”。责任意识是帮扶干部“身”、“心”俱下的前提和保障。责任意识的实现,一方面靠自律,对帮扶干部自身来说,要有对组织负责和对农民群众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到村到底是为什么,是在真心实意干事业,还是应付任务图形式,或者为了仕途顺利捞资本;要经常想一想,农民群众最想、最虑、最急、最怨的是什么,自己到底为群众做了些什么;还要经常验一验,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真正给群众带来了实惠,群众对自己到村是否欢迎和满意。另一方面靠他律,帮扶干部能否做到“身”、“心”俱下,还要靠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其派出单位和管理部门要肩负起使干部真正“沉”到基层、“沉”到群众中去的监督责任来,通过制定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来约束。如有的部门单位对帮扶干部建立一人一考核的目标岗位责任制,奖罚分明,使帮扶干部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只有经常了解掌握帮扶干部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促进帮扶干部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问题

挂钩帮扶单位及其干部看到农村中的贫困户心里非常难受,但一年后看到农村中的贫困户“等、靠、要”时,心里更加难受。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的物质扶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精神扶贫同样不可忽略。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物质扶贫,而对精神扶贫却重视不够。贫困地区的群众长期以来生活在落后闭塞、自然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依赖思想、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思进取,创新意识弱,争取自主权利益的意识淡薄。这种精神贫困已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消除贫困的治本之道是提高贫困者的自我意识即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贫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历史发展规律证明,内在因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若扶贫重物不重人,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扶贫效果和质量,已取得的扶贫成果也难以维持和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首要的因素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把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是扶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变贫困户的现状容易,改变其思想才是主要着力点。要想真正使贫困户脱贫,责任人必须深入到贫困户去,帮助其分析贫困的原因,找出脱贫的途径,使其认清只有大胆尝试才有成功的希望,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贫困,鼓励其坚定脱贫致富的愿望,使其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促使其精神振奋,增强其面对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其发展能力,进而推动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二是扶技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授之致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使其自力更生,走出贫困才是硬道理。要善于为帮扶对象制定规划、落实项目、提供信息、传授技术,同时,要在生产生活上给予贫困户必要的帮助,把帮扶重心由物资帮扶转为技术帮扶,如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培训、“零距离”指导,只有让贫困户掌握好致富技术,群众脱贫致富才能持久。三是扶门路。要善于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寻找发展的路子,使现有的资源、技术和能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平时,要善于与贫困户一起,承担起帮扶责任,认真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市场需求情况,从信息、项目、市场中,找到致富门路。要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特点、资金、信息等优势,共创脱贫新途径、新方法,帮一户富一户,逐步实现定点清除贫困的任务。(www.xing528.com)

四、村集体经济短期脱贫与长期致富问题

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要促进贫困村能够实现“短期脱贫、长期致富”的最终目标,制定 “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切实可行”的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一是要解决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上的一些错误观念,如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谁有本事谁致富,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认为现在重点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连国有企业都在改制,再强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合时宜;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集体经济集体管,担心管理难度大,造成集体经济搞不上去反而背上一身债等。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抓出成效。二是在选择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上,要对村级集体资产进行彻底清查,摸清底数,积极稳妥地探索集体资产的运营渠道和形式,全面盘活存量资产;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挖掘具有本村特色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要面向市场,注重对比,使本村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所开发的产业和产品更具广阔市场;要在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适度可行地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多种产品结构、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村级集体经济,保持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不要盲目地上项目、上规模,一定要“量体裁衣”,不要超越其自身的经济承载能力,促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三是在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上,要进一步强化“村帐镇管”等财务管理制度,堵塞财务管理漏洞;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基础上,帮助村建立和完善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建立健全民理财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优化村级财务支出结构,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

五、致富贫困户与稳定脱贫问题

对于扶贫开发工作来说,一定要避免不恰当的做法如救济式扶贫,这样虽然短期内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但这种变化只是暂时的,大多数的贫困户会“及时”地把钱用光,容易出现“年年扶贫年年不脱贫”的现象。因此,致富贫困户与稳定脱贫问题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其工作成效的重要方面。在致富贫困户与稳定脱贫方面,一是要着眼于观念的转变抓引导。创富理念是致富的根本。让农民朋友走出去,到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取经;把专家请进来,为农民讲授现代农业知识,用新的致富理念打开农民群众的视野,形成良好的致富氛围。二是要着眼于提高技能抓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驻村干部通过向原派单位争取专项培训资金,紧贴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采取“自办”与“联办”相结合,“短训”与“长训”相结合,“储存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朋友进行劳务技能培训和种养专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2--3门劳动技能或种养技术,让群众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三是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抓特色。市场的需要就是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传统习惯,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特色化、规模化、基地化的农业发展路子,大胆引进并建立果树、花卉苗木、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和畜禽名、特、优特色养殖基地,建立“公司+农户”、“大户带小户”等经营模式,使农民群众致富奔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四是着眼于农民增收抓流通。农产品流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实现形式。驻村干部要认真当好农民的“服务员”,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要积极发挥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多方位打开农产品销售渠道;采取自办、联办等形式,建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架起农产品产地与市场流通之间的桥梁,为农民实现增效增收创造条件;引导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购销组织、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产业化组织,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五是着眼于当地人力资源抓“带动扶贫”。贫困户身边的干部、党员、能人,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最简单且最有效的途径。首先,调动村干部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帮贫困户出点子、做计划,主动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其次,组织由先富起来的党员每人结对联系贫困农户开展脱贫活动,帮扶联系贫困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信息和资金问题。再次,发挥创业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形成能人带头闯、贫困户跟着干、你帮我扶共致富的创业合力,促进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注重民情与服务民众问题

注重民情是了解民生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切入点,民生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是检验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的具体体现。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要求各级挂钩帮扶单位及其干部通过深入到村到户与群众谈心、召开座谈会、畅通信访渠道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关注民情,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作为一项关注民情的经常性工作来抓。服务民众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各级挂钩帮扶单位及其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基层,主动了解基层的呼声和群众的疾苦,调研到一线,决策到一线,帮扶到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好事实事做在基层,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把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就业培训、教育均衡发展、便民廉医、全民安居、生产生活环境等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集中力量优先解决,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年多来,通过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许多农村基层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是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在我们穷在深山也有远亲了,结上了城里的富亲戚,我们深山也有希望了。”

【注释】

(1)冯永成(1976.02-),男,法学本科学历,广宁县扶贫办“双到办”主任、畜牧医师,主要研究农村扶贫开发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