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几点思考
清远市扶贫办 李美全(1)
从广义上说,大扶贫是以关注和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提高其致富能力为目标,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一个扶贫体系,它既是一种社会氛围,又是一种扶贫行为。从狭义上理解,大扶贫主要指对扶贫关注面要广、关注程度要深、帮扶氛围要浓、帮扶群体要多。众所周知,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加强构建大扶贫格局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构建大扶贫格局,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发展进步,都需要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只有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和快速发展,才能保证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改革开放成果人人共享。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一些影响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矛盾与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城乡群众的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教育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就业难、看病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实际上,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因贫困引发的,应属扶贫范畴。因此,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积极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大扶贫力度,改变贫困状况,使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确保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构建大扶贫格局,是当前扶贫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战略,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全省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面不断缩小。然而,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扶贫工作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帮扶力量相对薄弱且较为分散,急需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一些地区的社会参与氛围不浓,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单位、企业、个人参与扶贫开发,致使社会一些企业和团体的帮扶责任意识不强。因此,要通过构建大扶贫格局,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并着力整合帮扶资源,形成强大的帮扶合力,彻底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如何进一步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扶贫你我他,脱贫靠大家”的良好氛围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着力在落实帮扶责任上下功夫
政府要统揽扶贫开发全局,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尤其要在资金投入和扶贫政策上提供有力的保障。主要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明确职能,落实责任
扶贫开发工作协调难度大、管理要求高,仅仅依靠扶贫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机制,使扶贫开发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和德政工程。政府要统一负责本区域范围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检查和考核,并围绕工作目标,逐级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责任。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当地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帮扶单位“一把手”作为本单位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帮扶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干部身上。
科学规划是抓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在规划过程中,务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于解决贫困地区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脱贫。政府要围绕目标任务对各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精心策划,帮扶单位要根据远期、近期结合,大小项目结合、产业扶贫和项目培训就业结合的指导思想,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和整村推进的思路,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扶贫对象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意愿,制定具体可行的帮扶规划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坚持科学规划与务实推进相结合、外部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扶贫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往往存在条块分割、投入分散的问题,导致贫困村部分建设项目水平低、不配套、综合效益差。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揽全局,统一指挥,整合各方资源,优化资金投入,形成强大合力,以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清远市十分注重扶贫资源的整合工作,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渠道不乱,各表其功”的原则,认真整合市、县各级职能部门三农资源,大力推进行业扶贫。首先,着力整合资金资源。将财政扶贫资金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部门的资金、结对帮扶资金和社会捐助资金等有机整合起来,通过规划集中投入到贫困村建设和贫困户增收脱贫,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合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2010年共整合扶贫资金5.8亿元:其中省直帮扶单位1.04亿元,佛山市结对帮扶2.03亿元,该市各级财政和帮扶单位2.73亿元。扶持发展贫困村的集体经济项目1000个,帮扶贫困户的项目近5万个。其次,着力整合社会资源。该市致力于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工作,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在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期间,共筹得善款两亿多元。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为贫困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仅2010年就为该市贫困户贴息扶贫130万元。
二、坚持群众主体的原则,着力在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
困难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扶贫工作中,要突出困难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着力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困难群众实现自主脱贫。主要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重在“扶志”
要通过宣传教育,根本转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甘于贫困、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断增强群众自主脱贫的主体意识,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们要引导和鼓励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继承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优良传统,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使广大困难群众对脱贫致富树信心,立志气,展抱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走自立自强的致富之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来实现脱贫致富。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以贫穷文化展馆、穷人培训学校、贫穷耻辱柱和党恩碑等为载体,深入开展宣传教育,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形成了人人以贫穷为耻、以富裕为荣的审美导向,更好地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的愿望和内在动力,为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2.加强技能培训,重在“扶智”
俗话说得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要彻底改变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现状,必须把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既要想方设法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又要千方百计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科技素质,使广大贫困人口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自主脱贫。在开展技能培训过程中,我们要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指导、“因村施教”。一方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后,转移就业,以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脱贫;另一方面,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立足农村当地的群体,实施农业、林牧、水产等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和种养水平,使无法转移就业的贫困人口在家门口也实现脱贫。要充分利用已构建起的立体扶贫培训体系,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开设农技课堂、技术讲座、现场咨询和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结合“双转移”,积极开展“五个一”培训工程,即发展1项产业,开发1个项目,掌握1门技能,输出1名劳动力,致富1个家庭。(www.xing528.com)
三、坚持结对帮扶的原则,着力在提高帮扶成效上下功夫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中,各级帮扶单位务必真正做到思想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和感情到位,要深入基层,体察群众疾苦,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开展送温暖、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资金、送文化、送健康等活动,帮助贫困户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提高劳动技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结对帮扶活动带来的新成果和新变化。
1.以结对帮扶促责任落实
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下称“双到”)战略,重点建立瞄准机制,实行“靶向疗法”。这种结对帮扶的措施,有利于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有利于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决策,切实将帮扶对象规划到户,帮扶责任落实到人,确保“纵不重叠、横不遗漏”。在选派干部驻村时候,各级帮扶单位注重把驻村扶贫与培养锻炼后备干部紧密结合起来,能培养锻炼干部,而且有利于增进与贫困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据统计,全省3409个贫困村共派出驻村干部11524人,实现了村村有工作组、户户有帮扶干部。
2.以产业帮扶促增收脱贫
贫困村的贫困原因千差万别,不可能有现成的脱贫致富的道路,要想帮助他们尽快改变贫困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就必须寻找一个增收脱贫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产业帮扶。要大力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着力在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和打响品牌上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要围绕“村兴产业、户创家业”,做到产业规划到村、政策惠及到户、资源配置到村到户。首先,通过产业帮扶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要通过“双金”(小额信贷资金和互助资金)和“双社”(专业合作社和互助金合作社),把生产与资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起步资金。其次,通过产业帮扶助村集体经济增收脱贫。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或入股工业园物业、扶贫基地,或入股扶贫电站,大力发展稳定致富项目,进一步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
3.以督查激励促实效提高
结对帮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务必建立督查激励机制。目前,《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和《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已相继出台,从而规范扶贫工作,加强责任落实。各地应把扶贫工作列入当地党政重点督查的内容,采取交叉检查、不定期抽查等多种形式督查扶贫工作开展的情况。要对工作不力、进度较慢的贫困地区及其帮扶单位实行“单兵教练”,限期整改,情况严重的要进行报批评,并对相关领导问责;对工作积极、成效显著的贫困地区及其帮扶单位要适时进行表彰奖励,以树立典型,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社会参与的原则,着力在营造扶贫氛围上下功夫
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关心和支持扶贫开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扶贫资源,为实现贫困村稳定脱贫提供可持续的帮助,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当前,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引导和动员广大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是一个最佳选择。
1.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在扩大扶贫工作影响、树立扶贫良好形象、动员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地区、支持扶贫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新阶段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广各地和各级帮扶单位在扶贫“双到”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实现“宣传社会、形成共识,宣传先进、推广经验”的目的。同时,重点向各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经济成功人士发出呼吁,激发他们关心贫困群众、关注弱势群体的热情,使他们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扶贫济困。
2.积极搭建平台
可通过成立“扶贫基金会”等民间扶贫组织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牵线搭桥。要充分利用“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这一载体,为各界热心人士提供一个“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平台,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并加强对民营企业投入资金和项目实施的监管,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力促社会帮扶发挥最大的效益。
3.创新扶贫形式
一是通过开展 “公司+基地+农户”等扶贫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民营企业与农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与贫困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构筑了一个互利互惠、共同致富的平台,以达到共羸的目的。二是加强村企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鼓励民营企业到重点村开发荒山荒坡,带动当地群众增加收入。
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惠及千家万户、福泽广大贫困人口的民生工程,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迫在眉睫的紧迫感和重担在肩的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以崭新的面貌,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全力抓好扶贫开发开发工作,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