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四大体系” 给力扶贫“双到”
中共云安县委 金繁丰(1)
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决策部署,强调要创新扶贫方式,增强扶贫能力,发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先富帮后富,加快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广东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强调要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因此,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是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幸福广东”的题中之义。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云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调整扶贫攻坚思路,创新扶贫开发实践,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又是建设“幸福云安”的重要保障。两年来,云安县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融于农村改革发展大局,以建立“四大体系”给力扶贫“双到”,并取得初步成效。结合实践所得,本人浅谈几点工作体会。
一、必须建立“成系统、有特色、受教育”的工作体系,创新载体统筹推进扶贫“双到”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过去,扶贫开发工作中往往条块分割、投入分散,导致扶贫建设项目水平低、不配套、综合效益差。鉴此,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创新载体,统筹推进,致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2010年8月,我县在全省率先设立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展示馆,把全县的基本县情、扶贫状况、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工作成效以及各地工作特色系统地、动态地展示出来,搭建一个让干部全面把握上级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政策,让各地互相交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经验,让各级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让社会共同监督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动态的管理平台。通过设立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展示馆这个载体,统筹推进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既使工作成系统地推进,又充分体现了云安特色,更广泛教育了各级党员干部,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展示馆设立至今,共接待参观学习6850人次,动态展示工作成效、经验交流38期,充分发挥了统筹工作、学习交流的作用。
二、必须建立“成规模、高效益、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创新手段强势推进扶贫“双到”工作
我县是全省首个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主体功能区划的山区县。2010年开始,我县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托,立足各地方不同的功能定位,以“确定一业、扶持一片、形成一品”为目标,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式有效推进,因地制宜地培育扶贫产业,培养和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致力建立一个“成规模、高效益、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其中,“优先发展区”的六都镇在“项目攻坚,转移就业”上下功夫,以建设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为载体,在培育特色循环经济产业的同时,探索建立贫困群众就地就业机制;“重点发展区”石城镇、镇安镇在“工农并举,强镇富民”上下功夫,发挥本地优势,培育和发展石材、蚕桑、糖桔、腐竹等帮扶产业,拓宽贫困户收入来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示范区”的高村镇、白石镇、富林镇、南盛镇、前锋镇在“种养并进,统筹发展”上下功夫,培育与生态功能相适应的农村循环经济产业,创新贫困户长效脱贫模式。目前,我县已有柑桔25.6万亩、蚕桑3.1万亩、油茶5000亩,形成了规模效应。其中,贫困户发展柑桔20300亩(新增10740亩,占52.9%)、蚕桑1058亩(新增625亩,占59.1%)、油茶2751.8亩(新增2116.8亩,占76.9%),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支柱产业。此外,今年还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800万只肉鸭水禽养殖项目、东莞市金开喜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0亩放心菜蓝子工程示范基地项目5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致力培育长效脱贫项目。
实践证明,只有以产业扶贫为强有力的抓手,物色、培育好龙头主导产业,通过龙头带动、产业发展,辐射、带动、集聚不愿或不能走出去的农民参与发展,培养和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强势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从根本上带动当地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三、必须建立“常态化、动态化、长效化”的管理体系,创新体制有效推进扶贫“双到”工作(www.xing528.com)
创新体制,保障责任、人员、时间和工作的“四落实”,有效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题中之义。2010以来,我县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机融入农村综合改革中去,以创新农村综合改革促政府转型,在政府职能、工作体制、干部作风上保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落实。一要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明晰功能定位,为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提供了常态化的功能保障。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划分,明确了乡镇政府“5+X”(“5”即乡镇履职重点为“社会维稳、农民增收、公共服务、政策宣传、基层建设”等公共服务;“X”即赋予各地不同的功能定位、职责要求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功能职责,并建立“不唯GDP论”的政绩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列入乡镇政府的履职重点,有效保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落到实处。二要推进乡镇职权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提供了动态化的作风保障。2010年,我县逐步下放乡镇应有社会管理事权、应有财权和应有人事权,其中,社会管理事权从原来11个县直部门32项职权下放扩大到14个县直部门72项,增强乡镇施政能力,保障乡镇干部有更多的手段和精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同时,创新建立“农情月记、季度研判、年终考核”的研判机制,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纳入研判范畴,每月收集、记录“三农”工作情况,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效地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2010以来,全县研判事项192宗,提出对策134条,解决问题110个,有效保障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三要实施镇级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型,为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提供了长效化的体制保障。通过整合乡镇“办、站、所”资源,创新设立五大部门,其中在农经办创新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和“三农”服务网,为脱贫户拓宽财产性收入、劳务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信息性收入的脱贫渠道。此外,还试点组建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下设经济服务工作站、公共服务工作站、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以“一社三站”构建村级履行功能职责和村民自治的执行系统,并创新设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站,启动帮扶项目1249个,有效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四、必须建立“内外联动、长短并重、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创新机制长效推进扶贫“双到”工作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注重特色,创新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长效脱贫之路。我县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探索建立“双到+双扶”、“特色+转移”、“政府+群众”的扶贫开发模式,务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探索建立“双到+双扶”的双向帮扶模式,以内外联力动打造长效结对工作队伍。“双到”即“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双扶”即村外干部责任帮扶、村内党员和能人结对帮扶。“双到+双扶”就是依靠和发动党员干部和社会能人、致富能手结对帮扶,凝聚贫困户、帮扶方、村党组织、社会力量的内外合力,打造一支长效结对的工作队伍。目前,我县在册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全部落实了扶持责任人,共有140个单位4280名干部、5家企业,1个商会及100名县政协委员落实帮扶责任,1630名村“两委”党员干部及2143名种养能手、致富能人(其中农村党员1283名)参与结对帮扶。
二是探索建立“特色+转移”的双向发展模式,以长短并重拓宽长效增收脱贫渠道。“特色+转移”就是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依托,以培育和发展帮扶产业实现长效脱贫,以就地就业与输出劳务增加短期收益。其中,在短期增收上,以“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以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技能为重点,着力引导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致富、外出务工增收。2010以来,我县以县劳动力培训中心、镇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农村农民夜校为技能培训阵地,以市场抉择培训内容,签定劳务输出“定单”合同,定期反馈培训效果等形式,积极探索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途径。至2010年底止,全县培训输出贫困户劳动力3215人,其中新增2833人,占88.1%。
三是探索建立“政府+群众”的双向工作模式,以社会参与构建长效保障的工作格局。既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与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有机结合起来,以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五治”活动(在经济上治贫、在法制上治盲、在管理上治乱、在环境上治污、在工作上治庸)为载体,创新建立“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让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增强素质、提升能力、参与共建,构建一个长效保障的工作格局。总的来说,“双到+双扶”、“特色+转移”、“政府+群众”的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运作,大大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截至2010年12月止,全县共投入帮扶资金3338.9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249个,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284个,修建道路96.33公里,建设饮水工程38项、农田水利整治项目42个,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53户。经核查统计,我县已有2235户9032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我县创建的“四大体系”,创新扶贫“双到”工作的体制、机制、手段和模式,有效推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惠及广大贫困户,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为建设“幸福云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