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点亮幸福之光:解贫困成因,谋扶贫思路

点亮幸福之光:解贫困成因,谋扶贫思路

时间:2024-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拟从分析贫困成因和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来谈一谈自己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浅见,藉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确立“一个目标”,把握基本原则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功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第一步。

点亮幸福之光:解贫困成因,谋扶贫思路

解贫困成因 谋扶贫思路——关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思考

中共惠州市委 陈国敏(1)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惠州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今年是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提前实现“双脱”(即村脱贫,户脱困)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工作任务之艰巨不言而喻。笔者拟从分析贫困成因和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来谈一谈自己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浅见,藉此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有一句名言:“你不能凭富裕和繁华程度来判断一个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贫困阶层的生活。”诚然,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必须了解贫困阶层的生活,尤其要了解贫困阶层为何贫困的真正原因。只有了解成因才能把脉诊病、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的功效。我市现有省级贫困村74个,贫困户2742户,贫困人口9219人,究其贫困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因病致贫。老百姓反映最多的就是“怕得病”,一旦得大病就会导致中等收入的家庭一夜之间变成穷人、家庭困难的贫民立即沦为赤贫的情况。一些家庭往往因有危重病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使家庭开支过多,不堪重负而导致贫困;二是因灾致贫。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受亚热带气候影响较大,每年的台风洪涝泥石流等灾害肆虐导致农村房屋损坏及农作物的减产严重,导致不少原本经济脆弱的农村家庭难以自拔而陷入困境。三是因惰致贫。有劳动力却长期处于贫困的农村家庭主要原因是一些农民缺乏改变困境的主观能动性,不勤劳、怕辛苦、“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及就业观念陈旧,害怕竞争而安于困境;四是因故致贫。即因就学、因生养和意外事故等较为特殊变故导致的贫穷也是导致一些农民家庭陷入贫困的因素之一。

面对现状,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确立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定位,并在实践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拓宽扶贫工作领域,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力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立“一个目标”,把握基本原则

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成功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第一步。我市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之初,明确确立了以“双脱”为目标,“双脱”即“村要脱困、户要脱贫”,进一步地展开来讲,就是构建“六有”脱困村,培养“八个确保”脱贫户。“六有”指:村委会有较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八个确保”指: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稳定收入的主业;确保贫困户家庭泥砖房完成改造;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贫困户家庭能参与当地的农村合作医疗;确保贫困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1至2门种养技术或者手工加工技术,提高种养劳动技能。

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地理、气候以及人文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要善于创新举措、举一反三,以新的思路来谋划扶贫方法和路径。我市自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这两个原则,通过派驻工作组和驻村干部深入农村和农户开展调研工作,摸清贫困原因,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密切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找准扶贫思路,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脱贫方案,从而确保如期实现“村脱困、户脱贫”目标。

二、打造“四个一一”,探索有效路径

为了构建“六有”脱困村,培养“八个确保”脱贫户,我市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程中,积极探索“四个一一”路径:

1.一村一品。根据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品”的内涵。抓住特色,努力在品牌打造上争取重大突破。打造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以产品的畅销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在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突出生态特色、管理特色,物种特色,水乡特色、产地特色,通过农产品品牌的成功打造,树立乡村经济“一村一品”的特色形象。

2.一村一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建立健全农产品准入机制为原则,以共同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为目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鼓励和倡导农村成立一个或多个专业合作社,按照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利平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盈利返还原则,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整合农村资源,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流通大户(专业户)+农户等形式,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实现农村一家一户式小生产由分散到集中与市场的对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养的后顾之忧。

3.一村一企。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多村一企、多村一品”不拘一格的模式,加强村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集聚资源、技术、信息和资本等优势,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支持和发展农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之路,同时,通过一村一企工作的实施,既能有效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有力地增加集体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做到以工促农、以工带农,逐步形成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和人才强村的磁场效应。

4.一户一法。“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一户一法”即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帮扶思路和帮扶办法,千方百计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户一法”应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首先要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的志气和信心,这是关键;二是制定科学、具体、可行的帮扶方案,这是基础;三是切实抓好帮扶措施的落实工作,这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此外,帮扶干部要切实履行责任,要带着感情、扑下身子进村入户,摸清贫困户家庭状况及贫困原因,与贫困户交流想法,因户制宜地为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的发展计划,并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和扶助,以实际行动践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三、运用“三大手段”,破解贫困难题

为了有效地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破解贫困难题,我市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的同时,着力于以下“三大手段”作用的发挥:(www.xing528.com)

1.科技手段。科技扶贫是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的扶贫战略,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通过科普推广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要注重将治穷与治愚相结合。一方面向贫困县(区)输入科技和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走向市场;另一方面建立农村科普网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种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激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2.激励手段。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注重将扶持与激励相结合,挂钩单位和帮扶干部要变帮扶为激励,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各种激励手段的灵活应用,激励和扶助农民克服惰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种养和发展生产,充分调动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贫困户之间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积极创业、共同富裕的发展局面。让农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3.流通手段。产品流通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要素。因而一定要注重将生产与流通相结合,与市场挂钩,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大户和专业户的作用,在做强做大农产品生产质量和规模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快速发展,努力提升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四、坚持“三先三后”,工作落实到位

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先三后”工作法:先扶贫,后致富;先输血,后造血;先培训,后就业。“三先三后”工作法的提出迅速地统一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者的思想,并且很好地为大家解答了扶贫工作具体要做些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系列问题。通过实施“三先三后”工作法,使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我们仍要坚持这一工作法,通过狠抓“扶贫、输血、培训”等,为下一步“造血、就业、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贫困村(户)长期稳定脱贫的终极目标,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因此,“三先三后”工作法必须坚持和贯穿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

一个计划目标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工作方法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只有落实到位了才能产生设计的、预期的工作结果。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败之关键就在于落实,重点要做到四个到位:领导挂帅到位、扶贫资金到位、单位责任到位、干部驻村到位,进而保证“输血、培训、扶贫,造血、就业、致富”落实到位。

五、实施“五大帮扶”,形成扶贫合力

扶贫开发工作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课题,需要我们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通过不断地创新、丰富扶贫开发思路和方法,形成多措并举,合力推进的发展态势。根据我市实际,应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积极动员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扶贫开发合力。目前,应着力抓好以下“五大帮扶”:

第一,产业帮扶。根据贫困户的发展意愿,积极拓宽思路、建立“公司+贫困户”和“酒店+基地”等成功的产业帮扶机制,实施开发式产业帮扶,创新开发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着眼于长远实现可持续效益的苗圃、蔬菜种植、养猪、养鸡等农业优势产业,通过帮扶单位的支持、公司的带动、群众的参与,全力打造有效支撑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主导产业。

第二,项目帮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找准扶贫开发项目,科学合理地统筹省、市以及市直单位的扶贫资金,集中开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如水电站、农家乐和度假村)的扶贫项目,为贫困村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第三,教育帮扶。以企业用工市场为导向,分期分批地扎实开展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岗前培训,如针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举办种养业培训班;针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村民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针对辍学学生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班等。要通过系列培训班的举办,促进劳动力就业,为实现就业扶贫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企业帮扶。积极动员和引导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尤其是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地方扶贫开发,通过投入资金、提供就业岗位和免费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工作。

第五,救济扶贫。着力发掘、整合扶贫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作,广泛深入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拓宽渠道,多方筹集帮扶资金,不断加大救济帮扶力度,形成民间救济和政府救济“双管”齐下、各方携手、上下联动的社会扶贫“大合唱”。

【注释】

(1)陈国敏(1954.12-),男,中共惠州市委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经济管理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