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教育与职业》月刊,到“专门用来宣传职业教育及职业指导的消息和简要的言论”的《生活周刊》,再到开办“书报代办部”和生活周刊社;订数从2000到4万、8万、12万、15万份以上,邹韬奋“为中国杂志界开一新纪元”。乃至成立生活书店,创刊四大期刊:《文学》、《世界知识》、《太白》、《译文》,以及《生活教育》、《妇女生活》、《新生周刊》,后来又有销数20万份的《大众生活》、“促成全国一致对外”的《生活日报》……
邹韬奋凭的是什么?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周恩来对讨教如何办报的夏衍说:“你要好好学习韬奋办《生活》杂志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不肯讲的话。”胡愈之总结韬奋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的特点,是一“有一副硬骨头”;二“有真正的热情”;三“从善如流”;四“嫉恶如仇”(《出版史料》第3期)。获得政治领袖与出版领袖如此崇高的赞誉,中国出版界还没有第二人。
生活书店,韬奋说有最可贵的八种传统精神:“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在韬奋去世后,追悼会的发起者们有很多提议,毛泽东、周恩来等也附议了,除了悼念死者的出版选集、纪念专集、征集遗文、设立出版奖金、骨灰运至延安安葬并树立纪念碑等等外,又提议:“以韬奋为出版事业模范”。这也就给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定下了一个基调:“学习邹韬奋”。至于后来学得如何?还学不学?韬奋精神究竟是什么?说来就话长了。(www.xing528.com)
韬奋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从“出版事业模范”外延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规定,他成为一种“范式”,虽然我们没有像学习雷锋那样去学习他,还是有许许多多知识分子是知道他的。胡愈之说:“韬奋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伟大的爱国者”,以及由此出发“对国家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人类的爱,对真理的爱”。这是近代以降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心路历程。这中间韬奋更优秀更卓拔,“是这种伟大的爱造成了韬奋的坚强的人格,也是这种伟大的爱,产生了他的强大吸引力的文章”。他在世的时候,“在国内国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韬奋的读者”(同上)。当然,“韬奋精神”为人们所陌生所遑避不及的时候,一定是知识分子整体沉沦的时候。
1955年我们出版《韬奋文集》,编委会的序言《韬奋的思想的发展》有这样一段话:“韬奋在二十年前所解决的问题,现在还有不少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这也正是这些人在政治上停滞不前、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基本原因。”“解决的问题”,对知识分子而言在当时“洗澡”运动中莫大的是“对工农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对党的领导的态度问题”这两个问题。韬奋解决了,你们(“当然至今也仍然是许多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相对照韬奋的道路,“胡适等人则走着相反的道路,一步一步地下沉,以至完全成为美帝国主义豢养下的走狗”。没有“下沉”的也不妙,“过去曾经有人反对共产党领导军事,反对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初期也曾经有一些人认为共产党只可以领导军事、政治,而不能领导经济建设,胡风反革命集团则认为共产党不能领导文艺;现在也还有些人认为共产党不能领导科学技术”。是吗?那么怎么办?“从历史的经验看来,凡是有浓厚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一定是看不起工农群众,也不会赞成共产党的领导的,只有从集体主义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斩钉截铁,一点也不含糊,而“凡是”,更是时代的特有思维定式。韬奋这个时候成了熠熠闪光的“范式”,再也不是胡愈之所忆“也有一般知识分子所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优柔寡断和伤感主义”等等的韬奋了,当然他还不够“现代造神运动”的对象资格,他毕竟算是知识分子嘛。说他“是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人”,不过,在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不但不减弱他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相反的,是更加发扬了他的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这让人弄不明白:要让人学韬奋,学韬奋的道路,要解决“两大问题”,又可以如韬奋保全所谓“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这“独立”会不会也成为“在政治上停滞不前、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基本原因”呢?(《韬奋文集·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