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静庐:书局旧踪,河南路的巡阅使

张静庐:书局旧踪,河南路的巡阅使

时间:2024-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做“棋盘街巡阅使”开始,张静庐徘徊于上海河南路一带大小书店的橱窗前,以志趣所在,就如同高长虹一本小册子的书名:《走到出版界》。正如张静庐所说:“我们—一切的出版商人—都应该从这上面去体会,去领悟。”

张静庐:书局旧踪,河南路的巡阅使

因编写这本书,到处寻觅《中国现代出版史料》,这部仅见的出版史资料辑录,是出版故事最多的大型资料书。不料几家名声赫赫的大学,甚至在经济发展名列前茅的江南某省的省图书馆,都见不到这套书(包括《中国近代出版史料》)的踪影。经济发展与文化积累看似并不相悖,事实正发生着严重的相悖。也许让人惆怅之余不免再大呼一声:可以少出些拼命搭车的“泰坦尼克”,匀些纸张出来印些有价值的旧版书吧!

张静庐是老出版家,学徒出身,当过记者、编辑,先在“泰东”,后来自办“光华”、“现代”、“联合”等现代文学史上不可不提的书局和书店,再后来,创办了中国首家期刊杂志的出版公司—上海杂志公司。抗战后期,重庆大小20余家老书局合并组成联营书店,张先生任总经理。应该说,老书局的故事,他是满腹满肠的,可惜他只留下一本薄薄的《在出版界二十年》。

从做“棋盘街巡阅使”开始,张静庐徘徊于上海河南路一带大小书店的橱窗前,以志趣所在,就如同高长虹一本小册子的书名:《走到出版界》。他是命定投身出版业的人,当时也有适宜的机遇与环境。25元钱也可以成为开办一家书局的资本,这就是“光华书局”,后来出版了许多创造社同仁的作品。(www.xing528.com)

老书局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精明是必不可少的,当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期刊《译文》在三家书店选择时,鲁迅说:“没有政治背景的纯粹新书店,只要谁不想占谁的便宜,‘精明’是无妨的。”(《鲁迅书信集》)于是交给上海杂志公司。“精明”有时不妨表现为大智若愚。上海杂志公司开办之初,以“贩卖为主要业务”,“虽说是贩卖,以很少的资金,很狭窄的门市,没有号召能力的一家新开的小书店,要在有历史,有地位,有雄厚资金的一群新书店中间生长起来,真是毫无把握。何况又有人替你布满着天罗地网在你的四面八方!那么当然需要有种新计划,这计划要配合着很少的资金,周转偶感不灵,就会立刻倒塌下来的”。公司的“新计划”就是“快、齐、廉”三点宗旨。经营期刊讲求时效,不得不“快”,“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因之常常不惜亏本”,如公司以九折出售新书,而《良友》在“出版后三天之内决不批发给同业的,除非是到他门市上零卖”。为了“快”,不惜以定价四角一本向他买来,立刻在公司柜上卖给读者,仍旧九折收款。“齐”,“一本刊物的出版,无论如何专门性,总有它的读者,为读者考虑,就得顾不得损失与否,卖得了或卖不了”“廉”,更是为读者考虑,那也没有什么法宝,只是“用着两天生意一天做的办法”,其实就是“薄利多卖”(《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杂志公司的经营策略很快见效,于是扩大经营,实行代定、代办、代理发行业务,如果读者订尸改变了主意呢?“改定退定,绝对自由”。这是今日任何一家书店或邮局都做不到的了。而公司还有“半价优待订户”的实惠呢,这不明显要亏吗?你猜怎么?公司用“掩耳盗铃自骗自的方法,将这本刊物假定销数是六千份,就以六千份作为造本预算。另外再由公司代定部附印四千份,这四千份呢,不要编稿费,不要排工资,光是纸张和印刷,当然成本低廉多了。”

精明是商人的不二法则,正如张静庐自述:“‘钱’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总目标”,但他又说:“然而出版商人似乎还有比较更重要的意义在这上面。以出版为手段而达到赚钱的目的,和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相当报酬者,其演出的方式相同,而其出发的动机完全两样。”(《在出版界二十年》)正如张静庐所说:“我们—一切的出版商人—都应该从这上面去体会,去领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