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据有关资料记载,全世界苹果的病虫害有430多种,最新出版的《中国果树病虫害原色图谱》中,收集的苹果病虫图谱也有168种,其中病害56种,害虫112种。苹果病虫害种类,在全国苹果产区除个别检疫性病虫害以外,其他病虫在发生种类、危害程度和主要防治对象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只是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病虫发生规律有时间和出现频率上的差别。实践观察,对苹果生产构成威胁,严重影响果品产量和质量的病虫害有30多种,在陇东产区最主要的苹果病虫害有“三病(苹果树腐烂病、早期落叶病、锈病)三虫(蚜虫类、螨类、卷叶虫类)”。
一、苹果树腐烂病
(一)危害与主要症状
苹果树腐烂病既是遍及世界的一种毁园性病害,也是陇东苹果园重点病害,更是一种“懒汉病”。尤其是树龄20年左右的苹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非常严重。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苹果树腐烂病已经有过四次发病高峰,每次病害高峰的到来,都对苹果生产造成极大危害。第一次发病高峰在1948—1953年,主要发生在辽宁省,平均发病株率达60%;第二次发病高峰在1960—1963年,仍然发生在辽宁省,平均发病株率达50%~63%;第三次发病高峰在1976年前后,发生地扩展到渤海湾苹果产区,发病株率达20%~70%;第四次发病高峰在1985—1987年,分布范围已扩展到渤海湾苹果产区、黄土高原苹果产区以及黄河故道地区,各地发病株率均在40%以上。从2005年以后,苹果树腐烂病开始表现出新一轮发病高峰态势。2007年,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于2008年对我国苹果产区的10省市140个果园的腐烂病发生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平均发病株率已达到52.5%,造成果树主干、主枝及枝杈皮层部分坏死,甚至整株死亡。生产上,在苹果树腐烂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治疗,轻预防;重药剂,轻树势;重春季刮治,轻周年预防治疗。2008年,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的专业教师对庆阳市西峰、庆城、宁县、合水4县(区)温泉、董志、彭原、什社、赤城、高楼、白马、新庄、何家畔、店子等10个乡镇31处204.5亩15~20年生的苹果园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苹果树腐烂病发病果园已占到调查果园的52.9%,在发病果园中发病株率最高的达到71.3%,最低的也有16.8%。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苹果树腐烂病已经成为陇东苹果大树稳产、优质、高效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防控工作不容忽视。
苹果腐烂病多发生在主干、主枝及大枝背阴面以及树杈部位和剪锯口处,也可为害侧枝、辅养枝及小枝,严重时还可侵害果实。常见症状有如下两种类型。
1.溃疡型
春季病斑为红褐色、略隆起、显水渍状,用手按压松软下陷,可流出黄褐色汁液,病疤组织有酒糟味,后干缩下陷,表面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
2.枯枝型
病斑边缘不明显,不呈水渍状,环绕一圈便全枝干枯。病菌蔓延迅速,环枝一圈,全枝干枯,后期出现黑色小粒点。春季病原菌进一步扩展,可导致生长衰弱的大枝发生溃疡。
(二)病原与发病规律
苹果树腐烂病病原的有性世代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蕉孢壳科腐皮壳属,而无性世代则属于半知菌纲球壳孢目。病菌属弱寄生性真菌,具有潜伏侵染和杀生寄生的特点,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树皮和病残株枝干上越冬,病菌随风雨传播,从各种伤口侵染为害,尤其是带有死亡或衰弱组织的伤口易受侵害,如剪口、锯口、虫伤、冻伤、日灼伤及愈合不良的伤口等。
苹果树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即对一年生枝条即可侵染,但只有树势衰弱时病症才会表现。苹果树腐烂病在陇东地区一般表现“夏侵染,秋潜伏,冬扩展,春腐烂”的发病规律。入冬时,病菌在果树病疤、残枝和有撑棍的枝上越冬。早春病菌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多年生枝的叶痕、皮孔、果柄痕也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部位。初春3月下旬至5月上旬,溃疡型病斑腐烂症状表现明显。7月上旬至9月为侵染高峰期。病菌在健壮、抗病力强的树上潜伏时间较长,入侵点周围树皮衰弱,伤口疤痕等处有腐生组织时,病菌活跃并扩展,引起腐烂。苹果树腐烂病发病快慢主要取决于寄主抗性程度,一般夏季生长旺盛,发病较少,树势健壮的稳产树不发病或发病很轻。
(三)引发主因
1.气候反常
春季低温冻害频繁,夏季高温少雨,秋季雨水过多,常导致苹果树腐烂病高发。
2.肥水不足
多年来,果农不仅偏重施用化肥,而且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导致树体越冬积累养分不足,加之陇东果区雨水较少,树势容易早衰,树体抗病力会大大降低,常导致苹果树腐烂病发生。
3.挂果量大
树体营养过量消耗,树势严重减弱,树体抗性降低,极易侵染苹果树腐烂病菌。
4.修剪不当
修剪造伤过多,多数不对修剪工具消毒,伤口保护也不够重视,导致苹果树腐烂病交叉传播染病或大发生。
(四)防治要点
1.防治原则
坚持“营养抗御、综合治疗”,重视“沃土、养根、壮树”的基础措施。
2.防治时间
随时检查,及时防治,四季并重。扎实落实“春治、夏涂、秋除、冬防”措施。
3.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主要是科学施肥灌水、减少树体伤口、勤检查勤刮治与“一施、二刮、三喷、四涂”(一施即在采果后注重秋施有机肥,培养树势;二刮即早春和晚秋两次集中刮治腐烂病病斑;三喷即早春清园期、开花后、采收后喷药防止侵染;四涂即修剪后涂药保护伤口、6月中旬至8月生长期及时涂干促进落皮层脱落,入冬前树干涂白防冻害,并刮治涂药以防复发)防治法,辅以密集桥接(脚接)和民间验方治疗,抵御腐烂病诱发与侵染扩展,促使伤口愈合,逐步治愈。
(2)刮治技术。将病斑坏死组织彻底刮除,刮成梭形或弧形,刀口要圆滑,周围应刮去好组织表皮1~2厘米,深达木质部,不留毛茬、平整,上端和两侧应留立茬,下端留斜茬以避免积水和有利愈合,之后先用3%的浓碱水或7%的盐水清洗消毒,然后再用保护剂涂抹病疤;对刮下的病残组织,应带出园外销毁,刮刀也要用药液消毒,以免带毒传病。
(3)重刮皮术。5~8月是果树愈伤能力强的时期,对主干、主枝基部进行重刮皮术,重刮树皮表层1~2毫米,使新皮露白、幼皮露青,达到“病灶刮尽,刮面光滑”要求。刮后涂药,当年就可长出新皮。
(4)药剂防治。正确选择药剂是保证苹果树腐烂病防效的关键因素。当前,石硫合剂仍是陇东地区治疗苹果树腐烂病斑的主要药剂。其他防治药剂尚有:新果康宝(甲基硫菌灵)5~20倍液涂干或100~500倍液喷施;膜力丹(5%菌毒清)30~50倍液涂干或1000~1200倍液喷施;腐迪或源迪(腐殖酸≥40克/升、生物膜≥20克/升)刮除病疤后刷涂原液或5~10倍的溶液;43%戊唑醇20~30倍液涂抹或5000~7 000倍液喷施;50%醚菌酯1000倍液涂抹(刷)或5000~7500倍液喷施;菌立灭(1.6%噻霉酮)50倍液涂抹或1000倍液喷干;50%丙环唑5倍液刷涂或500~1000倍液喷干;斯米康(1.8%辛菌胺,即醋酸盐)刮治后涂抹原液或300~400倍液喷干;农抗120刮后刷涂原液或2倍液。此外,防治苹果树腐烂病中还有选用25%丙环唑乳油、45%施纳宁、腐烂灵(络氨铜)、腐绝(噻霉灵)、7.5%强力轮纹净、5%菌毒清水剂、妙治、9281、“拂蓝克”人工树皮膏剂、植物保护膜剂等药剂的。
(5)生物防治。利用果树上分离到的镰刀菌或腐烂克星(抗霉菌素),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具良好拮抗作用。
(6)树干涂白。树干涂白可防止发生冻害,降低春季树体局部增温效应,控制腐烂病春季高峰期为害。
二、早期落叶病
(一)危害与主要症状
早期落叶病是苹果树正常落叶前叶片提早脱落现象的统称,为陇东地区苹果生长期的常见病害,尤以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最重。早期落叶病危害不仅波及苹果当年产量和品质,而且殃及今后树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特别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树死园毁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在果农中有“不怕苹果结得少,单怕苹果落叶早”的普遍说法。2008—2010年,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对庆阳市西峰区、镇原、庆城、合水以及宁县的苹果早期落叶病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早期落叶病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五县(区)平均病叶率已从2008年的9.16%上升到2010年的33.32%,平均病情指数也从2008年的1.96上升到7.58。在陇东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病害主要有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灰斑病和圆斑病等多种类型。
1.斑点落叶病
斑点落叶病又名大星病。病斑圆形,初为淡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有明显轮纹的淡红褐色园斑,边缘紫褐色,病斑中心有一黑红色小点或呈轮纹状,高温潮湿时,正反面均可呈墨绿色至黑色,严重时病叶呈黑枯状,叶斑背后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造成满园落叶,在陇东果区发生相对较重。
2.褐斑病
褐斑病是造成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发病症状主要有三种:(1)轮纹状斑点: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深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成为同心轮纹状的斑点(圆形,中间褐色,四周黄色,外围有绿色的晕圈);(2)针芒状病斑:叶片病斑小,呈针芒放射状向四周延伸,黑褐色;(3)混合型病斑:为轮纹状和针芒状两种症状的混合类型,叶片病斑为不规则形、褐色,边缘绿色,不整齐,病斑上后期密生小黑点,小黑点排列不同,后期病叶变黄脱落。除叶片感病外,果实受害表现为褐色病斑,凹陷,病部果肉为褐色,疏松(海绵状)干腐。
3.灰斑病
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叶上病斑暗褐色或白色,边缘清晰,初为黄色,渐变褐色,后期银灰色,表面有光泽,后期病斑上散生稀疏的黑色小点。此病一般不引起叶片变黄,严重时病斑密集,病叶呈焦枯状,分生孢子器在落叶上越冬。
4.圆斑病
在红富士品种发生少而轻,而在元帅系品种发生多而重。该病不仅危害叶片,而且也严重危害果实,主要侵染20天以内的果实和叶片。嫩叶受害时,产生褐色正圆形小斑点,边缘清晰,病健交界处为紫褐色,斑中有一紫褐色环纹,病斑中心只有一个小黑点。严重受害时叶片焦枯,有的扭曲,这与褐斑病危害形成明显区别。果实受害形成圆形褐色斑点,果面病斑周围有红色晕圈,果肉受害极少。
(二)病原与发病规律
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灰斑病和圆斑病的病原均为真菌。在陇东病原菌大多在病叶、病枝上越冬(深埋后的腐烂叶的病菌不能存活),翌年春暖后,当苹果树展叶、开花时,越冬病原菌随温度回升而萌发,病菌随风雨传染;首先浸染新生叶片,花期出现蔓延。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等在陇东一年有两次侵染高峰期。第1次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尤其是展叶20天内的受伤叶片最易侵染,有的叶片4月中下旬就会出现病斑;病菌有时侵染后暂不表现症状而进入潜伏期,待时机成熟(大约在7月初)叶片上就会出现小的病斑和发病中心。一般,5月中下旬病菌滋生较快,6月上中旬侵染春梢叶片。第2次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病菌侵染秋梢上的嫩枝叶片,也有侵染成熟叶片的,使叶片老化、发黄,病情加重提前脱落,形成早期落叶;有时,病菌也危害枝条梢部和摘袋后的果实。一般果树萌动后,产生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春雨中分生孢子分散、传播到枝干伤口、皮孔和果实皮孔附近,孢子产生芽管侵入树体,然后潜伏待机蔓延。当温度提高到20℃、相对温度超过85%时,引起病菌孢子萌发,然后从叶片侵入(主要侵染20天以内叶龄叶片);5~6月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随雨季、高温降临病害骤增,8月进入高发期,严重时果园内膛叶片落光。直接影响果实生长和花芽分化,降低树体抗病能力,甚至导致苹果树腐烂病的大发生。
(三)引发主因
1.病虫危害
真菌病害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灰斑病等发生严重;果树缺素症和红蜘蛛、金纹细蛾等害虫危害也会造成苹果发生早期落叶。
2.气候因素
春季小雨连绵、多雨连阴、雨后多雾天气现象,会造成落叶病发病期提前且发病也重;夏季高温多雨,果园密闭,也容易引发落叶病的大流行。
3.管理粗放
果园管理粗放,清园不彻底,病残枝和落叶携带大量病原菌顺利越冬。
4.施肥不当
果园不按果树生长规律施肥,缺少有机肥或偏施化肥,造成树势虚弱,营养水平低或缺素症频发,树体抗病性降低。
5.果园密闭
果园栽植密度大、管理条件差,通风透光不良,遇到夏季高温高湿,非常有利于落叶病菌的扩展和蔓延,常引发再次侵染。
6.夏剪过重
修剪环剥或环割过重,特别是连年动刀刻剥的树,早期落叶病表现最为明显。
7.留果量偏大
疏花疏果不严不细,留果量偏多,使树体养分消耗增多,抗病性降低。
8.防治不及时
近年来,早期落叶发病时间提前,病害扩散传播速度加快,大部分果农忽视了病菌的潜伏期,起初在田间看不到病叶也就不进行防治,等发现病叶再喷药防治已不起作用,防治时间偏迟、偏晚,导致防效差而无法控制。再则,用药品种、用药次数也不完全对路,实践中存在盲目防治的现象。
(四)防治要点
1.认真清园
冬、春全面清园2次。冬剪除病虫枝,连同地面落叶清扫集中销毁,消灭越冬菌源;对果树主干和枝干分叉处涂白。开春再次清除残枝、落叶并开沟深埋,减少病源。
2.农业防治
沃土壮树,综合管理,科学修剪,合理留果,提高果树抗病性。在沃土基础上,强化综合管理,开展科学修剪,合理留花留果,春季保墒补灌,夏季控氮排水,增强树势和树体免疫力,提高果树抗病性。有目的、有重点地指导果农对果园实施增施有机肥,覆膜覆草,生草松耕,平衡施肥,增施磷钾等技术措施,与此同时,对郁闭、密闭果园,通过开展疏剪、落头、拉枝、间伐和夏季及时修剪等措施,减小密度,减少枝量,改善果树个体、群体结构和通风透光条件,达到“通风透光”和“行间通畅”。
3.药剂防治
由于早期落叶病存在潜伏期,药剂防治应体现一个“早”字。全年主抓3个关键防治期:(1)萌芽前至中心花露红时(3月中旬至4月中旬),喷1 000倍的5%菌毒清悬浮剂或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要求树体、树干和地面一起喷洒,能有效消灭越冬病原菌。(2)落花后至苹果套袋前,喷1~3次杀菌剂(如果只喷1次时应在套袋的前一天)。交替选喷800倍的20%多菌灵·异菌脲悬浮剂或7 000倍的43%戊唑醇悬浮剂或6 000倍的50%醚菌酯微粒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以减少病菌侵染,与此同时,对有红蜘蛛、金纹细蛾等危害的果园,配合喷施苦生碱、吡虫啉等杀虫剂,防治害虫传播病菌;对无虫果园不用吡虫啉,禁用毒死蜱。(3)果实套袋后,喷50%多菌灵800倍液或1 000倍的5%己唑醇悬浮剂或1∶2∶200波尔多液或800倍的5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或1%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另外如果在5~8月,当果园发现初期病斑后或叶片有病斑出现时,应选先喷丙环唑药液,连喷2次控制落叶病初期蔓延,然后及时喷保护性杀菌剂波尔多液(每次喷药间隔12~15天),注意轮换用药。在多雨年份,须在雨后第1个晴朗无云的天气及时补喷药剂(不受喷药要求间隔时间的限制)。总之,病害严重地区,全年喷防次数一般在6次左右。
三、苹果锈病
(一)危害与主要症状
苹果锈病又称赤星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城乡绿化工作持续推进,苹果锈病在城镇和新农村周边果园逐年严重发生。2010年,陇东地区春季多雨、温湿,引发了苹果锈病大流行,凡周边栽有桧柏、龙柏的果园锈病病叶率普遍达90%以上。2010年5月下旬,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专业教师分别对庆阳市庆城县的驿马、熊家庙、白马、赤城、高楼、桐川、南庄和西峰区的温泉、什社等乡镇不同区域有代表性的苹果园进行了锈病调查,结果发现苹果锈病在这些乡镇沿路果园普遍发生,危害严重,75%的果园感染锈病,发病较重的果园占到调查果园数的3%。特别在主干公路两侧、油田井场、学校、村部和墓地周围凡栽有桧柏、刺柏、龙柏附近栽植的果园,苹果锈病发生率高达100%;表现苹果锈病较往年发生时间早、传播速度快、侵染面积大、危害程度高,为近20年来发病最重的年份。
受害症状最初在苹果叶片正面出现油亮的橙黄色小圆点,直径1~2毫米,有光泽,上面密生针尖大小点。小点黄色,泌出液滴,产生性孢子,随后变黑色。产生油亮橘红色小圆点,后病斑扩大,叶片病部逐渐增厚,中央颜色渐深,外围较浅,中央长出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并可形成性孢子及分泌黏液,黏液逐渐干枯,性孢子变黑;后期病部变厚变硬,叶背隆起,长出许多丛生的黄褐色或灰褐色细管毛状物,即病菌的锈孢子器。内含大量褐色粉末状锈孢子。细管破裂,散出褐色粉状物,即病菌的锈孢子。在一个叶片上可发生数个至数十个病斑,严重时病叶提早脱落;同时,该病也危害新梢和幼果。
(二)病原与发病规律
病原属真菌类山田胶锈菌,病原菌为转主寄生菌。病菌为害苹果树叶片以及幼果。苹果锈病主要在苹果开花后50天内侵染。上年或前些年发生过锈病的果园,当年也会再次发病,发病轻重主要取决于花后50天内的降雨。在陇东果区,春季4月中旬至5月上旬,当遇到低温有雨、阴冷条件,桧柏上的病菌冬孢子角迅速吸湿膨大,产生小孢子,传播和侵染苹果叶片、嫩梢和幼果。成熟小孢子传播距离可达10千米左右,一般在苹果开花前后发病。7月,苹果树上的病菌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侵染苹果,转而会侵害桧柏的新梢或嫩叶,来年形成冬孢子角,产生小孢子。小孢子不侵染桧柏,只侵染苹果树。
(三)引发主因
1.转主寄主
据调查,目前在陇东地区,苹果锈病的转主寄主主要有桧柏、高塔柏、新疆圆柏、欧洲刺柏、希腊桧、矮桧、翠柏、臭柏、龙柏、铅笔柏等。
2.降水条件
苹果锈病发生不仅与桧柏等常绿树有关,而且与苹果开花前后的降雨情况密切相关,春雨早、降雨多的年份锈病发生早病害重,春旱年份锈病发生晚或发生轻微甚至不发生。
(四)防治要点
1.合理规划、铲除寄主
苹果园附近5千米内坚决禁止栽植桧柏、龙柏和矮桧等苹果锈病转主寄主,切断侵染循环,减少防控成本,确保树体和果品安全。在苹果园附近已有桧柏等寄主植物时,及时移走或铲除。如不能移或不宜砍除时,冬前及时剪除柏树等寄主植物上的菌瘿并集中烧毁。开春对苹果树、柏树采取锈病的同防同治,在早春下雨前对桧柏等喷1~2次3~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控制冬孢子萌发。
2.及早检查防治
苹果开花后50天内,如出现降雨,应在雨后6~12天,每天检查苹果叶片正面有无锈斑(红色小点)出现,如果出现病斑,且病叶率超过5%,应在症状出现的当天喷杀菌剂。
3.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冬季修剪,增强树体风光通透;增施农家肥,生长期喷施钙、磷、钾肥,提高果树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
在花露红至花序分离期、花后7~10天、花后20~25天、开花后50天喷药防治。
(1)花露红至花序分离期,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施稍高浓度的内吸性杀菌剂,以保护花期的幼叶幼果不受病菌侵染。药剂可选用氟硅唑(福星)40%乳油6 000倍液或苯醚甲环唑(世高)10%水分离散剂1 000倍液或戊唑醇(好力克、凯歌)43%悬浮剂3 000倍液。
(2)花后7~10天和花后20~25天,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各喷施一次杀菌剂,常用的药剂有丙森锌、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等。
(3)花后50天内,如果出现雨量大于20毫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降雨,尤其是第一次降雨,降雨后的5天内需喷施一次三唑类杀菌剂。如果出现雨量大于10毫米持续时间超过12小时的降雨,若降雨前7天内没有喷施杀菌剂,应在降雨后的5天内喷施一次三唑类杀菌剂,也可选用氟硅唑(福星)40%乳油8 000倍液或戊唑醇(好力克)43%悬浮剂4 000倍液或苯醚甲环唑(世高)10%水分离散剂1 500倍液或12.5%的烯唑醇1 000倍液。但病情发展严重,久治不愈时要考虑换药或使用复配剂。
为提高化防质量,还应合理选用施药器械,正确规范操作,喷头孔径细,药液雾化好;喷药做到均匀、细致、周到;主要喷施苹果嫩叶、嫩芽背面。
四、苹果白粉病
(一)危害与主要症状
白粉病主要为害嫩梢及叶片,也为害花幼果和芽,主要症状特点是在受害部位表面产生一层白色粉状物。病芽萌发新梢发病,嫩叶和枝梢表面覆盖一层白粉,病梢节间短、细弱;梢上病叶狭长,叶缘上卷,扭曲畸形,质硬而脆;后期新梢停止生长,病梢和梢上病叶产生枯斑,叶片逐渐变褐枯死、甚至脱落,形成干橛。适宜条件下,秋季病干橛表面可产生许多黑色毛刺状物。展叶后受害叶片,产生近圆形白色粉斑,病叶常皱缩扭曲。严重时全叶布满白色粉层。病叶易干枯脱落。花器受害,花萼及花柄扭曲,花瓣细长瘦弱,病部产生白粉。幼果多在萼凹处产生病斑,病斑上布满白粉,后期病斑处表皮变褐。
(二)病原与发病规律
白粉病属真菌病害,病斑表面的白粉即为病菌的大量孢子。该病菌主要在病芽内越冬,翌年,病芽萌发形成病梢,产生大量病菌孢子,成为初侵染的来源。病菌借气流传播,从气孔侵染幼叶、幼果进行为害。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幼嫩叶片,在陇东苹果产区一年有2次发病高峰,与新梢生长期吻合,但以春梢生长期发病较重。
(三)引发主因
白粉病菌喜湿怕水。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有利病害发生流行;连续下雨会抑制白粉病发生。一般干旱年份潮湿环境发生较重。果园偏施氮肥或钾肥不足、种植过密、土壤黏重、积水过多发病重。
(四)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措施
采用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修剪,控制灌水,创造不利病害发生的环境。在发病严重的果园,开花前后及时剪除病梢,集中深埋或销毁。
2.药剂防治
在萌芽后开花前和落花后各喷药1次即可有效控制病害。严重果园,需在落花后10~15天再喷药1次。常用的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 000~1 200倍液,25%戊唑醇水乳剂2 000~3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离散剂2 000~2 5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
五、圆斑根腐病
(一)危害与主要症状
苹果圆斑根腐病主要在根部表现病状,病根的症状为:在树上部发病明显的新梢、枝条或叶片集中处垂直投影范围内的根,根腐病多从吸收根开始发病,染病根变褐枯死,并延主根和侧根继续蔓延,在主、侧根上常见发病的吸收根基部形成红褐色腐烂小圆斑,随病斑扩展和相互愈合,深达主、侧根木质部,使整段根变色死亡。但根系受害常导致地上部叶片、枝条、果实生长出现异常现象。一般地上部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新梢和叶片上。发病轻重有五种症状:
1.叶缘焦枯型
发病时间多在花后,主要表现在新梢上连续出现5~7个叶片的边缘焦枯,中间部分保持正常,病叶不会很快脱落。即可判定为圆斑根腐病已轻度发生。
2.新梢封顶型
发病时间多在花落后出现,主要表现在新梢上。如一棵树绝大多数新梢在很短时间内封顶,而树干既没有环剥处理,上年也没发生早期落叶病或其他病虫为害,即可判断圆斑根腐病已中度发生。
3.叶片萎蔫型
春季发病表现萌芽迟缓,新梢生长缓慢,叶片小而黄,叶丛萎蔫,严重时枝条失水,花蕾不能正常开放。夏季发病多在7、8月份,主要表现在新梢的叶片上,上午和下午气温较低时,叶片表现正常,中午气温较高时叶片表现萎蔫,持续一段时间后枝条失水皱缩,有时表皮干死、翘起,呈油皮纸状。树势开始衰弱,果实生长缓慢。一般患病多年、树势衰弱的大树多属这一类型。
4.叶片青干型
这是叶片萎蔫型的继续,上年或当年感病且病势发展迅速的病株,果树根部病害进一步蔓延,根系逐渐失去吸收能力,病株叶片骤然失水青干,多数从叶缘向内发展,但也有沿主脉向外扩展的。在青干与健全叶肉组织分界处有明显的红褐色晕带,严重青干的叶片不久即脱落。树势极度衰弱,新梢停长,果实也开始萎蔫;由于叶片失去水分和养分供应,短时间萎蔫转向青干,枝条或树体接近死亡或死亡。严重时青干叶片脱落。
5.枝枯型(www.xing528.com)
病株根部严重腐烂,当大根已烂到根颈部时呈现出的特殊症状。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苹果圆斑根腐病病菌系尖孢镰刀菌、茄属镰刀菌和弯角镰刀菌,三种镰刀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这些病菌在土壤中大量存在并长期进行腐生生活,也可寄生于果树根部,并且表现弱寄生,就是当树势强健时几乎不发病,只有当树势衰弱时才可发病。当苹果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果园土壤黏重板结、盐碱过重、长期干旱缺肥,水土流失严重,大小年现象严重及管理不当的果园发病较重。引发圆斑根腐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贫瘠
新建果园耕层有机质含量低,果园土壤瘠薄,土壤没有及时改良,雨后中耕不及时,土壤板结严重等都是病害诱因。
2.重茬建园
选用重茬苗建园,不注意根系消毒栽植带病苗木,进入大量结果期,树体吸收养分受到限制,树势衰弱,抗病性下降。
3.管理粗放
果园管理粗放,大小年结果明显,早期落叶病、腐烂病或叶螨等病虫害发生严重,常导致树势极度衰弱发病。
4.夏剪不当
连年环剥、环切,处理部位愈合不良,导致树体养分疏导不畅,根叶不能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根系生长不良,导致树势衰弱发病。
5.土壤缺钾
苹果圆斑根腐病与果园土壤缺钾关系密切,缺钾果园树体不抗旱,容易发病。
(三)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1)立足加强果园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2)注意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科学用水,尽量不要大水漫灌或串灌。有条件的果园,应采用滴灌或渗灌方式,注意做到旱灌涝排,减轻病害发生。合理整形修剪,创造良好通风透光条件,保叶壮根,提高树体光合效能,培养健壮树势,增强树体抗病能力,预防病害发生。(3)除幼园外,一般不间作其他作物(特别是需钾量大的作物),提倡行间生草,培肥地力,疏松土壤,蓄水保墒。(4)病害发生果园,应适当增加根外追肥次数,本着少量多次原则。在提高叶片光能的基础上,疏花疏果,合理负载,减轻树体负担,壮根抗病。
2.药剂防治
(1)防治时应视病情发病程度处理,病害较轻可进行晾根杀菌,即将根部周围土壤挖出,晾晒1~2天,并回填腐熟草木灰和农家肥,配合适量有机肥或钾肥即可。(2)病害中度发生可挖开根部土壤,视病斑多少或病根多寡,刮除病斑或切除病根,并浇灌杀菌剂消灭病菌,等药液完全下渗后再回填腐熟草木灰和农家肥。(3)发病较重时应注意将切除病根和灌根同步进行,可将杀菌剂和生根剂、微肥、生物肥混合使用,发挥杀菌、生根、发根、壮根四效合一作用,等药液完全下渗后回填腐熟草木灰和农家肥。浇灌常用的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2%硫酸铜溶液,45%石硫合剂晶体30~50倍液。
六、蚜虫类
(一)苹果黄蚜
1.危害症状
苹果黄蚜又名绣线菊蚜,俗称腻虫、蜜虫。一般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为害苹果的嫩梢、嫩芽和嫩叶,受害叶片向叶背面横卷。严重时嫩梢、嫩叶背面布满黄蚜,叶片皱缩不平、变色,甚至使叶片早落,新梢生长受阻。
2.特征习性
无翅胎生雌蚜体黄色至黄绿色,头浅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黄褐色;若蚜体鲜黄色。1年发生10余代,以卵在枝条基部和裂皮缝隙越冬。第二年苹果萌芽后开始孵化,若蚜集中到芽和新梢嫩叶上为害,并陆续孤雌生殖胎生后代。5~6月主要以无翅胎生繁殖,是苹果新梢受害的盛期;气候干旱时,蚜虫种群数量繁殖快,危害重。进入7月后产生有翅蚜,迁飞至其他寄主植物为害。10月产生有性蚜,有性蚜交尾后陆续产卵越冬。
3.防治方法
(1)苹果发芽前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柴油乳剂可消灭越冬虫卵。(2)在果树生长期,嫩梢上蚜虫数量迅速上升期(多为5月中下旬)开始喷药,7~10天喷1次,连喷2次。常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 500~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 500~2 000倍液。(3)有条件地区可人工饲养与释放草蛉和瓢虫,引进日光蜂,进行生物防治。
(二)苹果绵蚜
1.危害症状
苹果绵蚜又名赤蚜、血色蚜、血色蚜虫、绵蚜、白毛虫、山楂卷叶绵蚜,俗名棉花虫、白毛虫,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三类有害生物)名录(试行)》中涉及的重要检疫害虫之一,又是甘肃省补充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之一。苹果绵蚜的为害特点是:蚜体多分泌白色绵状体蜡质,似绵絮状,虫体暗褐色,有有翅、无翅之分,常以成、若虫群集剪锯口、旧伤口、树干、新梢及根部,果实上。成、若虫群集枝干、新梢及根部刺吸汁液,果树的干部被害初期逐渐隆起形成瘤状突起,即被害部皮层肿胀渐成瘿瘤,后破裂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畸形伤口,削弱树势造成落叶、落果、重者枯死;此虫危害果树根,尤其根基部危害较重,根部受害后肿瘤密集,其刺吸寄主汁液、不能再生新的吸收根,致使根系腐烂,严重的阻止水分、养分的吸收、输导而导致树势衰弱,影响花芽形成和果品产量;幼树受害后树势衰弱而延缓结果,甚至死亡。苹果绵蚜还为害果实梗、萼洼处,使其失去商品价值,并容易引发其他病虫危害。
2.特征习性
有翅胎生雌成蚜(即有翅雌蚜)体长1.7~2.0毫米,翅展5.5毫米左右,暗褐色,头胸部黑色,腹背部覆有较少蜡质白绵毛状物;触角丝状6节(在第3~6节上有多条环状的感觉圈),第3节特长,有24~28个感觉圈,第4节次长,有3~4个感觉圈,第5节长于第6节,有1~5个感觉圈,第6节有2个感觉圈。复眼暗红色,单眼3个深红色,有眼瘤;翅透明,翅脉与翅痣棕色,前翅中脉分2支(即有一分支),后翅翅脉3根,白色绵毛状物比无翅蚜少;足黑褐色。腹管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
无翅胎生雌成蚜(即无翅雌蚜)体长1.8~2.2毫米,椭圆或卵园形,腹部显著膨大(肥大),暗红至暗红褐色,腹背部覆有较多的白绵毛状物,体侧有瘤状突起,无额瘤;触角丝状6节,长度为体长的1/4,基部的两节粗短,第3节特长,第5节端部和第6节基部各具1感觉圈,第4、5节末端与第6节黑色;复眼暗红色,有眼瘤;口器末端黑色。腹背有4条纵列的泌蜡孔;腹管退化呈半圆形裂口,位于第5、6节的泌蜡孔中间。有性蚜蚜体被少许白色绵状物,触角丝状5节,口器退化;雌蚜体长1.0毫米,体宽0.4毫米,淡黄褐色,头、触角、足均为淡黄绿色,腹部赤褐色;雄蚜体长0.6~0.7毫米,黄褐色,腹部分节明显,各节中部隆起。
若蚜共4龄。1龄时为扁平圆筒形,黄褐色,体长0.65毫米;2龄后渐变为圆锥形,红褐色,触角5节,体长0.8毫米;3龄体赤褐色,腹背被白绵毛状物但比4龄老熟若蚜要少,体长1.0毫米;4龄时体长1.4~1.8毫米,与成虫蚜体相似,体上有白色蜡绵。有翅若蚜(即有翅基蚜)与无翅若蚜3龄以下很难区分,到4龄时,有翅若蚜体上有两个较小的黑色翅蚜。
卵。椭圆形,长0.5毫米左右,宽0.2毫米左右,一端略大精孔突出,表面光滑,外被白粉,初产为黄色或橙黄色,较大时渐变为褐色。
苹果绵蚜全年发生数量常形成两次高峰或称为蔓延期。第1次高峰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但以6月中旬最为集中,苹果绵蚜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全年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时期。第2次高峰常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出现,但以10月下旬最为集中,这次数量高峰为越冬苹果绵蚜的基数奠定了基础。自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发生大量1龄若虫四处散发蔓延,到11月中旬,当旬平均气温降到7℃时,大部分绵蚜转入越冬状态,主要以1~4龄若虫(其中3龄若虫占74.2%)在腐烂病疤、剪锯口、粗皮裂缝等处或在根基部群集、群聚越冬。等到来年春季,重新开始为害。7~8月天气炎热,雨多温度高,再加上天敌(特别是七星瓢虫、日光蜂、异色瓢虫,草青蛉)大量发生,绵蚜数量常急剧下降。但在个别年分,由于天气变化,这一时期的苹果绵蚜也会出现一次小高峰,但峰值较低。
3.传播途径
苹果绵蚜短距离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人、畜、鸟类、昆虫、农具、果箱等包装器材携带传播,常将苹果绵蚜传到其他无害的果园;夏季有翅蚜的飞迁,若蚜的爬行,可迁移到邻近果树上去,风力将带有若蚜的绵毛吹起传播蚜虫。苹果绵蚜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苗木、接穗、果实和包装器材的携带传播。
4.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科学防控,全面运用“检、提、刮、涂、铲、喷、堵、灌”等综合有效的适用防控技术措施。①检,即加强检疫。绵蚜是检疫性害虫,必须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新调苗木、接穗,加强果品市场检疫监督,严把产地及调运检疫关。②提,即提高树体抗性。加强土肥水基础管理,增施有机肥、复壮树势;合理修剪、通风引光;合理负载,增强树势;综合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③刮,即休眠期刮制。在初冬和早春,结合休眠期清园和腐烂病防治,刮除树干翘皮、树洞、伤口等处的绵蚜。与此同时,在挖除伤疤、剪除虫枝(深埋或烧毁)后,立即用刀刮或刷子刷绵蚜的越冬处,随后涂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或20%毒死蜱水乳剂1 500倍液。④涂,即涂茎。谢花后,在距地面30~50厘米处,轻轻刮去树干5~6厘米宽的一圈表皮、露出绿色皮部,每株树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药液5毫升涂抹茎环,然后用纸(或脱脂棉)包扎后再涂湿,并用塑料包扎好,涂药10天后去掉塑料膜。⑤铲,即生长季节彻底铲除果园特别是树干周围的杂草和残枝落叶等,减少苹果绵蚜的滋生场所。⑥喷,即在苹果绵蚜发生果园,在果树发芽前,选用内含溶蜡消絮酶成分的毒死蜱系列药剂,全树喷防,效果很好。由于苹果绵蚜越冬、危害场所比较隐蔽,加之虫体较小且外被白色蜡絮,一般药剂很难穿透蜡絮触杀虫体,因此,防治不但要选好药,而且对树缝、洞、剪锯口,翘皮、主枝、主干、枝杈、根颈等绵蚜栖居处应喷透喷足方可,尽可能彻底消灭越冬的1~4龄若蚜。⑦堵,即堵树洞,用48%毒死蜱乳油1∶30混入细土加适量水混匀为糊状,刷堵或填堵树洞、树缝。也可选用注干法,即用水泥钢钉由上向下呈45°扎孔后,逐株注入毒死蜱细土糊状物,但用药量过大会造成药害或出现落叶。⑧灌,即根部灌药。开春时,对苹果果树根部施药。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灌根;绿色、有机苹果园要求用0.36%苦生碱800~1 000倍液灌根。灌根量视果树大小而定,一般以水渗透到根系部位为佳亦可根施。在防治实践中,可在5~6月和9~10月绵蚜发生高峰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0%毒死蜱水乳剂1 500倍液灌根,均可有效杀死寄生在根部的绵蚜。但灌前应先将根部周围半径1米以内的泥土刨开,在露出根部后再灌施药剂,灌后覆土。
七、苹果叶螨
(一)害虫特点
1.危害症状
危害苹果的叶螨主要有红蜘蛛(山楂叶螨、苹果全爪螨、果台螨)和白蜘蛛(二斑叶螨),特别是近一两年在西北果区出现的白蜘蛛食性广,活动范围小,抗药性强,容易在种群内加速增加。叶螨吸食危害苹果芽、叶的汁液,严重时芽变枯黄而不能展叶;被害叶的组织和叶绿素受到破坏,起初为小黄斑点,严重时全叶变淡黄绿色或枯黄。
2.形态特征
(1)山楂叶螨。雌成螨体卵圆形,长约0.5毫米,4对足;初蜕皮时红色,取食后变为暗红色。雄成螨体略小,蜕皮初期浅黄色,渐变绿色,后期呈淡橙黄色,体背两侧有黑绿色斑纹。
(2)苹果全爪螨。雌成螨体近圆形,长约0.5毫米,4对足;取食后变为深红色。体表有明显的白色瘤状突起。雄成螨体略小。
(3)果台螨。雌成螨体椭圆形,长约0.6毫米;红褐色,取食后变为绿色。若螨初为褐色,取食后变为绿色。
(4)二斑叶螨。雌成螨体椭圆形,长0.5~0.6毫米;灰绿色、黄绿色或深绿色,体背两侧各有一个明显褐斑。越冬态雌成螨为橙黄色,褐斑消失。幼螨半球形,淡黄绿色;若螨椭圆形,黄绿色或深绿色。
(二)生活习性
1.红蜘蛛
一年发生3~6代或更多,10月份以成螨于果树的翘粗皮、土缝、果实萼洼、梗洼等处陷藏越冬。翌春气温10℃以上出蛰(富士苹果蕾期为出蛰盛期,花期为冬螨产卵盛期),至7月以前各代发生比较整齐,6、7月以后世代重叠,进入发生危害高峰。山楂叶螨不活泼,常以小群在叶背危害、拉丝产卵(卵多产于叶背至叶脉的两侧)。全爪螨成虫生性活泼,多集中叶面危害。
2.白蜘蛛(二斑叶螨)
一年发生7~15代,果树萌芽时日均温10℃以上开始出蛰。地面越冬个体,先在阔叶杂草取食繁殖(两性生殖,不交尾也产卵),逐步上树危害,6月中~7月中为危害盛期,连阴雨天气呈下降趋势,后期干旱再度猖獗,9月下旬向杂草转移,10月陆续以成螨在果树的翘裂皮、伤口以及杂草、根际土块中越冬。喜群集在采叶背面主脉附近吐丝结网(网下危害)。温度25~31℃、相对温度35%~55%时为繁殖高峰。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清理破坏越冬场所,铲除越冬虫源。在螨类藏身越冬处人工捕杀,树干捆绑诱虫带也是好方法;秋季树干绑草环或绑纸板诱集越冬螨经济方便。刮除树干翘皮,清除枯枝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2.化学防治
萌芽前至开绽期、花蕾分离期、落花后7~10天、套袋前后喷药杀灭害螨。常用的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20%三唑锡1 000~1 500倍液,15%达螨灵乳油1 500~2 000倍液,5%噻螨酮乳油或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20%四螨嗪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认真喷雾可控制叶螨发生。3.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异色瓢虫、草青蛉、黑花蝽、六点蓟马等叶螨的天敌。
八、卷叶蛾类
(一)危害症状
苹果卷叶蛾类主要有苹小卷叶蛾、苹褐卷叶蛾、黄斑卷叶蛾、顶梢卷叶蛾、苹大卷叶蛾等。它们均以幼虫危害叶片和舔食果实,幼虫一般吐丝后把几片叶片连辍在一起,从中取食为害,将叶片吃成缺刻、孔洞或网状。为害果实,在果实表面舔食出许多不规则的小坑洼,严重时坑洼连成一片,尤以叶果相贴和两果接触部位最易受害。
(二)特征习性
1.形态特征
(1)苹小卷叶蛾:又名棉褐带卷叶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叶片和舐食果实。幼虫吐丝将2~3个叶片连缀在一起,从中取食,将叶片吃成缺刻或网状。果实受害,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的小坑洼,严重时坑洼连片,尤以叶果相贴和两果接触部位最易受害。老熟幼虫体长13~17毫米,头和前胸背板淡黄色,幼龄时淡绿色,老龄时翠绿色。
(2)苹褐卷叶蛾:又名苹果褐卷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与苹小卷叶蛾为害状相似,为害果实时,其舐食的坑洼面积较大。老熟幼虫体长18~20毫米,头近文形,头和前胸前板淡绿色,体深绿而稍带白色。
(3)黄斑卷叶蛾:又名黄斑长翅卷叶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叶片。幼虫喜食嫩梢近端部的几片嫩叶,吐丝将数张叶片卷成团。1、2龄幼虫仅食叶肉,残留表皮;3龄后残食叶片,咬成孔洞;严重时,叶片千疮百孔,甚至仅留叶脉。幼虫体黄绿色,幼龄时头和前胸背板漆黑色,老熟时头和前胸背板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22毫米。
(4)顶梢卷叶蛾:又名芽白小卷蛾、顶芽卷叶蛾,主要以幼虫卷嫩叶为害,影响新梢生长。幼虫吐丝将几个嫩叶缠缀一起呈拳头状,并吐丝用叶背绒毛做成小茧,幼虫潜伏其中。嫩梢顶芽受害后常歪向一侧呈畸形生长。1个虫苞内有3~5头幼虫。虫苞冬季不脱落。老熟幼虫体长8~9毫米,体污白色,头、前胸背板、胸足均为漆黑色。
2.生活习性
(1)苹小卷叶蛾:一年发生3~4代,以2龄幼虫在果树剪锯口、树皮裂缝、翘皮下等隐蔽处结白色薄茧越冬。翌春,苹果花芽萌动后开始出蛰,中熟品种盛花期后为出蛰盛期,是全年防治的第一个关键期。出蛰幼虫先爬到幼芽和幼叶上取食,稍大后吐丝把几片叶缀合在一起,取食为害。越冬幼虫很少为害幼果。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化蛹。6月上旬成虫羽化产卵,卵期6~10天。6月中旬前后为第一代幼虫初孵盛期,是全年防治的第2个关键时期。成虫有较强的趋化性和微弱的趋光性,对糖醋液或果醋趋性甚烈。
(2)苹褐卷叶蛾:一年发生2~3代,以幼龄幼虫结白色薄茧越冬,越冬部位、出蛰时期及为害习性与苹果小卷叶蛾相似。成虫主要产卵于叶背面,有趋光性和趋化性。
(3)黄斑卷叶蛾:一年发生3~4代,以冬型成虫在果园落叶、杂草及砖或石缝中越冬,翌年苹果发芽时开始出蛰活动并产卵。开花前为第1代幼虫发生初盛期,也是全年防治第1个关键期。第1代幼虫先为害花芽,再为害叶簇和叶片。以后各代幼年虫主要为害叶片,幼虫有转叶为害习性。夏型成虫对黑光灯和糖醋液有一定趋性。
(4)顶梢卷叶蛾:1年发生2~3代,以3龄幼虫在梢梢顶端的卷叶虫苞内做灰白色丝质茧越冬,虫苞坚硬。1个虫苞内有1至数条幼虫。翌春苹果发芽后,幼虫开始活动,从虫苞内爬出,吐丝将几片嫩叶缠缀在一起,潜于其中为害,老熟后在其内化蛹。6月中旬左右为第1代幼虫初孵盛期。成虫对糖蜜有趋性,白天不活动,夜间交尾、产卵。
(三)防治方法
1.消灭越冬虫源
结合冬剪剪除叶虫苞。萌芽前挂粗皮、翘皮,破坏越冬场所。清除果园杂草及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2.用诱虫带、粘虫板诱杀成虫
秋季主干梆草或包瓦楞纸诱集幼虫。冬春刮老爆皮消灭越冬幼虫。果树生长季节捏死虫苞。有条件的可释放赤眼蜂。
3.物理防治
在果园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诱捕器、糖醋液诱捕器,诱杀成虫。
4.药剂防治
在早春冬眠幼虫出蛰前,在果树剪锯口,环剥口以及病虫伤疤处刷涂药液。在花蕾分离期及时喷药防治。在各代成虫和产卵期,喷药防治。常用的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等。
九、金纹细蛾
(一)危害症状
以幼虫潜食叶肉为害。幼虫从叶背潜入叶片,在表皮下潜食叶肉,使下表皮与叶肉分离。叶面呈现黄绿色、椭圆形、筛网状虫斑,似玉米粒大小。叶背表皮皱缩鼓起,使叶片向背面弯折、叶面拱起。虫斑内有黑色虫粪。严重时,每叶片有虫斑10多个,可造成早期落叶。
(二)特征习性
1.形态特征
金纹细蛾成虫体长2.5~3.0毫米,全身金黄色,有银白色细纹;头部银白色,顶端有两丛金黄色鳞毛。幼虫体长约6.0毫米,呈细纺锤形,幼龄时淡黄绿色,老熟后呈黄色。蛹呈棱形,黄褐色。
2.生活习性
金纹细蛾主要危害苹果,近年在陇东危害较重。此虫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受害叶片内越冬。翌年苹果发芽时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卵主要产在发芽早的品种和根蘖苗上,落花70%~80%时为第一代幼虫的孵化盛期。落花后40天左右第2代幼虫孵化盛期,以后约每35天左右一代。5月上中旬是为害盛期,成虫将卵散产在叶背,卵孵化后幼虫从卵与叶面接触处蛀入叶内,取食叶肉,以后各代成虫发生盛期为:第一代为5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为7月上旬;第三代为8月上旬;第四代为9月中下旬。最后一代幼虫于10月中下旬,在被害叶的虫班内化蛹越冬。发生盛期以当年第二代和第三代幼虫危害最重,成虫白天活动,卵产于叶背,单粒散产。幼虫孵化后从卵与叶片接触处咬破卵壳,直接蛀入叶内为害,老熟后在虫斑内化蛹。成虫羽化时蛹壳的一半外露。
(三)防治方法
1.搞好果园卫生
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落叶集中烧毁,并翻耕树下土壤,消灭越冬虫蛹。
2.性诱剂诱杀
从萌芽期开始,在果园集中地区悬挂金纹细蛾性引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一般每公顷挂40~50粒,一次悬挂有效期可达40~60天。每天捕捞诱集成虫,并及时补足诱捕液。
3.生物防治
金纹细蛾的寄生性天敌有金纹细蛾跳小蜂、金纹细蛾姬小蜂、金纹细蛾绒茧蜂等。可适当释放金纹细蛾寄生蜂或对天敌保护利用。
4.药剂防治
防治金纹细蛾重点是抓住第一、二代幼虫发生初期和落花后及落花后40天喷药防治的几个关键时期,即可基本控制前期为害;后期因幼虫发生不整齐,在幼虫集中发生初期喷药即可。常用的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 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3000~4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2000~3 000倍液等。
十、桃小食心虫
(一)危害症状
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以幼虫蛀果为害果实。除为害苹果外,还可为害梨、山楂、枣、桃等多种果树。桃小食心虫为害苹果时,被害果一般在幼虫蛀果后不久,可从入果孔处留出泪珠状胶质点。胶质点不久干涸,在入果孔处残留一小片白色蜡质膜。随果实生长,入果孔愈合成小黑点,周围果皮略呈凹陷。幼虫入果后在皮下串食果肉使果面上显出凹陷的潜痕,导致果实变形,形成“猴头”状畸形果。幼虫发育后期,在果内纵横串食,最终蛀入果心,并食害种子,被害果内充满褐色颗粒状虫类,形成所谓的“豆沙馅”,造成严重损失。
(二)特征习性
1.形态特征
桃小食心虫成虫体长5~8毫米,灰白色至灰褐色,前翅中部有一个带光泽的近三角形蓝黑色大斑,基部及中部有7簇斜立的蓝褐色鳞片。卵呈桶形,橙红色,长0.4~0.5毫米,顶部环生“Y”形刺。幼虫老熟时体长9~16毫米,头和前胸盾黄褐色,胸、腹部橙红色,无臀栉。茧用丝缀连系土粒形成,一端有孔;越冬茧扁圆形,长径为4.5~6.0毫米;夏茧纺锤形,长径为8~10毫米。
2.生活习性
桃小食心虫在陇东果区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3~13厘米的土层中做茧越冬。平地果园多集中在靠近主干周围的土里越冬;山地果园,地形复杂,越冬场所不一,常在石缝、土块下等处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蛰,盛期在6月中下旬越冬,幼虫逐渐开始出土(5厘米地温19℃以上),出土快慢决定于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10%以上),一般浇地后或下雨后形成出土高峰。幼虫出土后,先在地面爬行一段时间,而后在土缝、树干基部缝隙及树叶下等处结纺锤形夏茧化蛹。蛹期半月左右。成虫羽化后2天左右开始产卵,卵多产于果实萼洼处,也可产在萼片上或梗洼处。卵期9~11天。初卵幼虫在果面爬行2~3小时后,多从胴部蛀入果内。7月下旬前蛀果的,果形正常,果实内充满虫粪。幼虫老熟后脱果落地,在8月上旬至9月下旬脱果,直接入土做冬茧越冬。
幼虫具有背光习性,脱果后多集中于树冠下0.3~1.0米范围内的土里越冬,且以树干基部背阴面虫量最多。成虫白天不活动,深夜最为活泼,无趋光性和趋化性。雄蛾对桃小食心虫性引诱剂有极强的趋性。
(三)防治方法
根据桃小食心虫“地下越冬,地面化蛹,果上产卵,果内为害,脱果落地,入土越冬”的基本特点,防治桃小食心虫必须坚持树上与树下防治相结合,人工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以处理越冬幼虫、地面防治为主,结合预测预报、准时树上喷药。
1.农业防治
(1)越冬幼虫出土前,以树干基部为中心,将半径1.3米范围内的地面覆盖塑料薄膜,周围边缘用土压严,可消灭出土幼虫和越冬代成虫。也可在4、5月份在中耕除草基础上,树下起垄覆膜,封闭“桃小”于地下无法出蛰。(2)果实套袋基本可避免桃小食心虫为害。全面套袋是目前防治桃小食心虫、降低农药残毒最有效的方法。(3)生长季节定期巡视果园,发现桃小为害的“流眼泪”、“猴头果”及时摘除,妥善处理。
2.生物防治
对覆草果园可试用白僵菌和斯氏线虫防治出、入土期的老熟幼虫。
3.物理防治
(1)性诱剂诱杀。每公顷设置30个桃小食心虫性引诱剂诱捕器,彻底诱杀雄蛾,使雌蛾不能交尾产卵控制为害。一般诱蛾有效期长达2个月。(2)成虫发生期,将桃小性诱导芯这样固定在容器上方,下面装上水,并加入少量洗衣粉,每公顷设置75个性诱器,大五点式放置在树体外围距地面1.0米高的地方。此法既可诱杀成虫,又可用于虫情测报,还可干扰交配。
4.化学防治
(1)从越冬幼虫开始出土时地面用药,一般年份,6月上旬后果园下透雨后或浇灌后,是地面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关键期。也可利用桃小食心虫性引诱剂诱捕器测报,决定施药适期。(2)可在卵果率为0.5%~1.0%或初孵幼虫蛀果前树上开始喷药;也可通过性诱剂测报,在出现诱蛾高峰时立即喷药。也可按农时在麦收初期和麦收后对树上喷药防治。地面常用的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300~500倍液,48%毒·辛乳油200~300倍液等;树上常用的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1 200~1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 500~2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 200~1 500倍液,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