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陇东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对措施和不利因素

陇东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对措施和不利因素

时间:2024-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不利因素约束增强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严重霜冻、异常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对苹果产量和质量影响严重。5.产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不高随着苹果产量的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果品市场流通环节越来越重要。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突出表现为小生产与大市场严重脱节。

陇东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对措施和不利因素

第三节 应对措施

一、存在问题

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中不利因素约束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及效益提升难度大。

(一)不利因素约束增强

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严重

霜冻、异常低温、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对苹果产量和质量影响严重。2010年,除山东省苹果增产幅度较大外,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辽宁6个主产省及非主产区均不同程度减产,天气异常造成绝大多数产区减产10%~30%,果个、果型等质量标准较去年有所下降。

2.成本持续上升,果农老龄化

2010年苹果总生产成本比2009年上涨13.18%,其中物质成本上涨10.13%,劳动力成本上涨18.61%。果农以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为主(其中妇女比例过半),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与苹果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相比,新型果农特别是掌握苹果生产、果园管理、果品市场营销技能的新型果农严重匮乏。

(二)生产问题与不足

1.基地规模小,无明显优势

千家万户经营,管理不够统一,单产水平较低,产品千差万别,缺乏品牌优势;生产投入不足,科技推广缓慢,标准化管理程度低,受采收和产后环节制约,果品商品性较低,高质量精品果偏少,优果率低,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

2.建园质量较低

表现在建园模式落后,整体水平不高,多数果园仍然沿用传统的乔化密植栽培模式,导致幼树期持续时间长、果园郁闭快、管理费工、腐烂病等病虫害发生严重,严重影响苹果产业的高效发展。新建果园授粉树配置不足甚至不配置授粉树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果园坐果率较低、畸形果率较高,严重制约苹果园经济效益的提高。

3.种苗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苹果生产中缺乏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是创建标准化高质量果园的主要制约因素。新建果园大量从外地或个体育苗农户调入,品种和质量无法保证。在苗木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同时,适宜砧木、矮化中间砧、苗木出圃标准问题较多。

4.果园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趋势未能缓解

果园连年生产,肥水补充不足,土壤日趋贫瘠(有机质不足1%),树体不断衰弱,果园管理粗放,“三大病害”(腐烂病、早期落叶病以及轮纹病)普遍发生,黄土高原等传统产区果实可溶性固型物含量持续下降,抗御自然灾害与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弱。

5.产业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不高

随着苹果产量的增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果品市场流通环节越来越重要。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突出表现为小生产与大市场严重脱节。按照目前的苹果生产形势,仅靠鲜售是难以消化所产苹果的,苹果过剩将促进苹果贮藏、加工业的大发展。在甘肃,苹果加工业起步缓慢,大型龙头企业规模有限,产后商品化处理发展有限,冷链运输尚属空白,苹果外观质量不高,鲜果出口量太少,国际竞争力有待持续提高。

二、调整变化

(一)生产上的主要变化

中国苹果“优胜劣汰”得到体现,盲目发展势头得到控制;发展地域重点开始西移,栽培区域减少,产区更加集中;新中国成立后,通过3次较大规模的品种更新,主栽品种不断顺应市场;技术优化集成,标准化生产开始推行,商品质量逐年得到提升;适地适树、宽行窄株、合理密度方式成为生产主流;无公害、绿色栽培逐渐开始推行,环境污染和各种生产投入品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二)正处在区域调整期

1.整个产业重心生产布局由东向西转移

产业技术进步(种苗技术、栽培技术、果园管理技术)及气候变化、信息及物流效率提高、区域比较优势变化,促进了苹果生产布局及果园面积的变化。基本变化趋势是苹果生产布局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按地区分析,辽宁、河北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山东苹果面积由53.33万公顷迅速降至2008年的28.13万公顷,其下降趋势还在继续;河南、山西略有增加;陕西、甘肃和宁夏增长较快,陕西苹果面积达到50.00万公顷,规划到2015年发展到66.67万公顷;甘肃苹果产业发展最快,由1995年不到20.00万公顷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28.00万公顷,发展势头还在延续,其中:庆阳市苹果面积7.76万公顷,平凉市苹果面积5.68万公顷,天水市苹果面积5.56万公顷,庆阳、平凉、天水3市计划发展到40万公顷以上。

2.栽植优势区域由低海拔向较高海拔转移

过去认为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的最适栽培区域为海拔800~1 200米,近年经过优胜劣汰,全国海拔800米以下区域的苹果园已经较少,优势区域逐渐向高海拔地区扩展。陕西苹果栽植北缘过去是延安,主产区域在铜川至洛川,近年有向北延移的趋势;生产实践表明,延安4县1区的苹果在陕西全省表现最好,特别是富县、宜川和宝塔区。甘肃平凉静宁、庄浪等地的苹果主要分布在海拔1 300~1 600米的区域,年均温仅有8.5~9.5℃,但富士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5%~16.0%、硬度8~10千克/厘米2、有机酸为0.3%~0.4%,较陕西洛川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高、硬度大、酸度高。甘肃庆阳苹果产区的海拔也多在1 100~1 400米,年均温仅有9.0~10℃,但富士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4.5%~16.5%、硬度8~9千克/厘米2、有机酸为0.2%~0.3%,糖酸比要比陕西洛川和平凉静宁好。四川盐源县的1.3万公顷苹果园,主要集中在海拔2 300~2 500米的区域,苹果品质好、产量高。

(三)几种技术引发的改变

1.疏密改形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果园的密闭状况

20世纪80~90年代初,全国主要推广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这种模式虽对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有贡献,但由于果农对栽培技术的掌握和执行不到位,加之栽培模式自身缺陷,致使多数果园密闭、光照不良、产量低、果品质量差。2005年以来,全国主产省不同程度的推广疏密改形技术。经过几年改形,苹果主产区果园密闭状况得到一定缓解,苹果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各地采用的疏密改形方式主要有“间伐”,“落头、抬杆、疏枝”和“瘦身”3种。

2.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快速应用

近30年来,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矮砧密植栽培成为世界苹果的发展方向,但我国90%的果园是按照乔砧密植栽培模式建的。自2006年开始,苹果主产省区依托苹果标准示范园创建工程、政府及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推进苹果栽培制度变革和栽培模式创新,在产地内诸多地方开展了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模式试验示范,并在改变果园生态、农艺过程、集成技术应用、机械化作业、果园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良好前景。有效推动了我国苹果栽培制度与国际接轨。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技术要点是:应用矮化砧木,采用宽行密植,选用大苗建园,设立立架栽培,高纺锤形整形与下垂枝修剪。主要优点是:果园结果早、产量高、果实品质优,树冠矮小、管理方便、节省劳动力,便于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经济利用土地,见效快,效益高。

3.黄土高原部分苹果产区采用果园覆盖技术

甘肃静宁年降雨仅有450毫米左右,但树体长势与结果状况良好,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硬度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果园覆盖。果园覆盖的类型有:砂石覆盖、秸秆覆盖、塑膜覆盖等,其中以砂石覆盖的砂田果园最为有名。砂田果园,地温上升快,果园温度变化大,昼夜温差大;果园相对湿度较秸秆覆盖和不覆盖果园较低,清园病原较少,病虫害发生较轻;土壤结构疏松,保水性能好。陕西铜川和甘肃庆阳采用玉米秸秆覆盖,覆盖果园果实大小、品质及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优于未覆盖果园。

(四)种植规模化程度提高

随着非农资本进入以及投入多元化,果农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及基于“果农—专业合作社—涉果企业”模式的苹果“产业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果农分化及经营规模扩大速度较快,新建果园规模化倾向更为明显。根据黄土高原和渤海湾两大优势区果农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面积在0.6~1公顷的苹果专业种植户占到31.18%,大于1公顷的苹果专业种植户占到9.76%。苹果专业种植户以及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为大型企业基于苹果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贮运及物流基地、目标市场,探索建设一体化的苹果营销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五)产品创新及市场开发多元化

随着经济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有助于苹果特别是苹果精深加工产品、下游产品多元化开发的市场环境。其中,鲜食苹果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苹果需求均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高质量、高等级、高档次、高知名度品牌的苹果需求旺盛;苹果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增长。与2009年相比,预计2010年国内市场75以上鲜食苹果需求增长4.8%~5.5%;果汁饮料需求增长12.0%~14.0%。

三、思路目标

(一)中国

1.发展思路

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品质、扩大出口、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建立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产后处理能力建设,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我国苹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优势区域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发展。

2.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质量、增加出口量,提高贮藏加工能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以加快促进苹果出口和深加工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苹果及其加工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公顷左右,2015年总产达到3 400万吨,优质果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鲜苹果出口增加到170万吨,苹果浓缩汁保持世界总出口量60%以上的份额;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区域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33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达到1 400千克/667米2,总产量达到2 800万吨,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优质果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产后加工处理数量力争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达到总产量的40%,鲜苹果和浓缩汁出口分别占全国份额的70%和90%。

(二)甘肃

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挥区位比较优势,突出旱作栽培特色,加大扶持力度,把建立苹果现代栽培技术体系作为首要任务,走“一稳二增三提高”的发展道路,即适度稳步扩大优势区域的生产规模,大幅增加果品产量和出口量,持续提高优质果率、贮藏加工能力和产业整体效益,把甘肃建成全国一流的北方水果商品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其中将平凉、庆阳两市建成全国优质红富士苹果重点创汇基地,天水、陇南两市建成全国最大的元帅系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力争全省苹果发展面积、果品产量与产值均跃居全国第二位。(www.xing528.com)

2.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省苹果面积发展到30万公顷,苹果产量达到28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优质果率65%以上,鲜果出口量达到15万吨,鲜果贮藏能力占总产量的60%以上,产后加工处理占总产量的30%。18个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苹果面积达到28万公顷、产量达到250万吨、产值实现75亿元。

3.区域布局

布局进一步向陇东南优势产区重点集中。平凉、庆阳两市塬面、川台地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以发展富士系苹果为主;天水、陇南两市重点发展元帅系鲜食苹果为主,巩固“花牛”优势品牌;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注重发展果汁加工型高酸苹果;在海拔较高、自然隔离条件较好的区域,创造条件,建立一定规模的有机苹果加工基地,逐步发展有机果汁。

4.主要任务

一是以实施“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和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为契机,把发展的着眼点和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优质”上来。新建园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按现代栽培模式建园和管理,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引导苹果生产不断向最适、优势区发展,鼓励采用土地流转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实现优质高效。重视果园基础条件改善、果品市场信息监管与服务、果农合作组织培育、产销对接、贮藏加工和营销体系建设、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工作。做好苹果产业扶持各环节的工作,提升苹果产业整体水平,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以创建农业部苹果标准园为契机,探索推进苹果标准化生产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模式,发挥果农合作社或果品龙头企业在标准化生产中的主体作用,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优势和重点产区创建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高标准、高水平、具有引领作用的苹果标准园,通过培育典型、树立标杆,示范带动果品质量和果园效益全面提升。在全省苹果生产中,重视生态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加强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控和统防统治,逐步建立生产管理和质量追溯制度,实行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采后处理、统一品牌销售,不断提高果品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尽快转型升级。三是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力度,重点围绕苹果优质丰产现代建园模式、幼龄果园管理、新优整形修剪、树形改良、量化配方施肥、旱作高效栽培、花果精细管理、病虫生物物理防控及生态循环型果园建设等方面,持续强化果农培训工作,确保0.4公顷以上种植农户每户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员。同时,把苹果栽植与畜牧养殖结合起来、把果园管理与发展农村沼气结合起来、把果树旱作栽培技术与集雨节水技术结合起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做好技术指导、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通过提高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提升产量、品质和效益。四是重视重大病虫害防控和果园自然灾害预防。更加重视苹果主产区的病虫害的检疫和监测工作,逐步建立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的快速反应机制,严防苹果蠹蛾东扩和检疫性病虫害蔓延,切实保护苹果产业安全。要在改善果园基础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果园晚霜冻害、春季干旱和夏秋季冰雹等自然灾害应对工作,逐步建立果园灾害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果园抗灾和避灾减灾能力,尽力减少因灾造成的可能损失。

(三)陇东

1.发展思路

以建设全国优质苹果绿色生产与创汇基地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果业为方向,以丰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重点,坚持“七个百万工程”、“六个集中突破”和苹果适生区基本覆盖总体要求,适度扩张苹果规模,稳定提升质量,突出增加效益,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化管理,加快产业化进程,提升开发层次与水平,实施“百万亩基地、百万亩认证基地、百万名果农技术培训、百万吨龙头企业带动”四大工程,建成“绿色果品、苹果出口创汇、良种苗木繁育”三大基地,推进“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三化进程,完善“科技支撑、果品质量监测检验、防灾预警、果品营销”四大体系,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新贡献。

2.主攻方向

继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加快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建设,完善果品采后产业体系,积极扩大出口,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市场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产业定位

功能定位是发挥生态和环境优势,以生产优质晚熟鲜食苹果(富士着色优系等)为主,适度发展优质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建立3万公顷生态绿色果品生产和有机果品出口基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优质的绿色和有机苹果,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优质高档果的需求。

战略定位是天人合一张弛有度。持续追求品种良种化、发展区域化、栽植规模化、管理集约化、技术标准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系列化,全力做到规模扩张与产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协调和科学推进。在优势区坚持规模发展,因地制宜,整村推进,整合项目、资金和资源,加快优质苹果基地整体建设步伐,高标准、有实效地建成苹果万亩乡、千亩村,努力把果区建成“家在园中、人在果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大果园。

市场定位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主体产品以省会以上中心城市和长江以南、华北北部、黑龙江和嫩江流域等国内市场超市销售为主,增量销往独联体(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及非洲国家。绿色、有机高档果品以北美和欧共体为主销市场。

四、政策支持

在甘肃果产业步入加快发展和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2010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和《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明确指出:2010年全省整合了50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苹果产业发展,2011年计划将扶持资金增加到1亿元。重点用于扶持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和建园苗木补贴、生产技术培训、果农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科技支撑和标准化生产、贮藏加工和产后处理等5个环节的工作。

《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2)》明确指出:在实施“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中,重点发展林果经济产值超过亿元的苹果、花椒葡萄核桃枸杞、杏、枣、梨、桃9大树种以及油橄榄、甜樱桃银杏。其中苹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排12个树种中第一),全省计划到“十二五”末苹果面积稳定发展到37万公顷,产量达到420万吨(表1-10)。主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和生态栽培技术、旱作节水技术,高度重视果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果品生产可控化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省委、省政府计划拿出更多的资金实施好这一工程,谋求更大发展。

表1-10 甘肃省10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区域布局

续表1-10

五、应对措施

(一)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着眼规模化做大基地,按照既定产业布局,坚持走“集中连片、规模推进”的发展之路,确保2015年实现人均一亩果目标,努力把陇东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着眼标准化做优质量,以苹果科技示范园“千百十”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做精做优陇东苹果品质,用精品打开市场,全面提升产业效益。

着眼市场化做精品牌,依托“中国优质苹果之乡”品牌优势,着力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质特色农产业品牌,靠品牌兴产业、以产业富农民。

着眼产业化做强龙头,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尽快培育一批骨干型、成长型、出口创汇型优势果品企业,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努力提高陇东苹果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眼多元化做好营销,切实提高陇东苹果对外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争取陇东苹果在最短时间内引领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二)对策措施

1.基地建设抓“苗木”

以市、县及大中型国有林(农)场为基础,建立高标准专业化繁育苗圃或基地,为高标准建园提供优质合格苗木。根据陇东苹果产区春寒严重、土壤肥力较低、冬季气温偏低特点,对富士系品种采用矮化自根砧栽培,容易造成树体早衰、抗逆性差等问题出现。采用乔化基砧提高适应性、矮化中间砧控制树冠的综合措施,在生产中验证是陇东苹果矮砧密植栽培适宜区的理想矮密栽培途径。

2.新建果园抓“标准”

一是采用宽行窄株、矮密建园方式,以利于小型机械作业;二是选用3年生大苗定植;三是合理配置授粉树;四是采用营养沟(坑)深埋草穴植。

3.成园透光抓“疏间”

鉴于陇东原有果园栽植基本是乔化密植方式,果园在进入结果期不久便会出现郁闭,生产中应从减少消耗、提高光效着眼,采用适于苹果树性与经济效能的“改形”、“稀枝”、“瘦身”和间伐疏密技术。

4.质量提高抓“沃土”

一是突出抓好有机肥与优质农家肥使用,减少无机化肥的使用量;二是创造条件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建设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果园持续优质、稳产、安全、高效;三是发挥旱作优势,做好树下覆盖(覆草、覆膜、覆砂),合理发展生草果园;四是探索建立肥水一体化的施肥技术,科学使用生物有机肥(含菌肥)。

5.效益提高抓“企业”

一是依靠企业维护和创建品牌,提高陇东苹果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自己有影响的果品贮运、营销和加工企业;三是依靠企业规范果园管理标准、提高果品质量;四是完善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

6.产业发展抓“技术”

一是组建苹果产业专家组。围绕产业化各环节技术要求,开展关键及系列技术研究与巡回指导;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与评比观摩;开展苹果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二是强化标准化示范果园、新模式和新技术示范果园的建设,带动果园管理水平提升。三是组织科研院校、技术部门、科技企业与地方业务部门联合,协作研究攻克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四是加强基层一线技术员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五是加强各地业务与技术部门人员的更新和补充。

7.扬长避短抓“经验”

在苹果产业发展中,在借鉴和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有组织的认真总结和系统交流各地技术部门尤其是专业大户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一些教训,不仅可避免少走弯路,而且便于科学指导苹果产业发展。

8.完善投入抓“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果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通过优化环境、项目招商,吸引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及所有制形式的组织和企业参与果业开发,逐步建立起合理、有序的果业发展投融资机制。积极开展果业保险试点及推广工作,保证苹果产业良性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