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命运多舛,国亡种未灭
所谓盛极而衰,波兰国力鼎盛时期,内忧外患也日益严重。波兰的内忧主要表现在贵族势力过大,削弱了波兰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15~16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欧洲各国纷纷加强君主专制,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而波兰所特有的等级君主制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慢慢发展成为独特的贵族民主制。16世纪初,波兰建立了独特的两院制议会制度,这是近代欧洲最早的议会制度。1505年,在贵族的操纵下召开议会,通过了一部削弱王权的宪法,史称“1505年宪法”。宪法规定:未经议会两院同意,国王不能颁布新法律,不能征税,不能征召民团,不能宣战和媾和。这部宪法揭开了波兰贵族民主制的序幕。1572年,雅盖沃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齐格蒙特二世(1548—1572)逝世,因无子嗣,雅盖沃王朝中断,波兰开始实行自由选王制。自由选王制成为贵族民主制的支柱,占全国人口10%的贵族都有权参加国王的选举。每个贵族享有充分的政治自由,包括人身、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1573年,波兰议会通过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1588年,法律禁止国王和政府官员搜查贵族家庭,只有因杀人、纵火、盗窃等罪行,经过法院判决,才能逮捕贵族。贵族把这种特权称为“黄金自由”。
随着贵族民主制的发展,贵族养成了无政府主义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国王的权威日益动摇。当齐格蒙特一世(1506—1548)和王后—来自意大利的博娜和瓦迪斯瓦夫四世(1632—1648)和王后—来自法国的路易·玛丽,为了加强王权而采取若干措施时,被认为是对贵族自由的侵犯,遭到贵族议会的一致反对而停止改革。1606年,克拉科夫酋长、大贵族泽布齐多夫斯基在保卫“黄金自由”的口号下公然发动反对国王齐格蒙特三世(1587—1632)的叛乱。1666年,大贵族卢博米尔斯基又发动了反对国王杨二世·卡齐米日(1648—1668)的叛乱。这两次叛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后果。贵族民主制的消极作用暴露无遗。1652年,当全国议会在华沙召开的时候,立陶宛大贵族雅·拉齐维尔的代理人瓦·西青斯基反对多数议员通过的关于延长议会会期的决议。他的反对遭到许多议员的谴责,但被认为是合法的。这样,开创了波兰历史上只要一个议员反对,议案就无法通过的先例,这就是自由否决权。自由否决权的行使把贵族民主制推到极点,使议会政治处于瘫痪状态,导致国家决议无法形成。
彼得一世
在波兰国内一片混乱,国势衰微之际,其所处国际环境也越发恶劣起来。1701年,在德意志勃兰登堡侯国和曾属于条顿骑士团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普鲁士。日益强盛的普鲁士觊觎着波兰的领土。俄国在彼得一世(1682—1725)的统治下迅速强盛。1654年,俄波战争爆发,1667年波兰战败,承认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土地为俄国所有。在俄波战争期间,瑞典在1655—1660年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尽管波兰人民同瑞典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将其赶出了国土,但终因国力衰败以及大贵族的自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660年双方签订条约规定波兰国王放弃对瑞典王位的要求;波兰放弃大部分利夫兰的属地。这一条约使波兰的国际地位严重削弱。1733年,波兰因王位继承的问题而爆发战争。俄军占领华沙,扶持奥古斯都三世继位。这场战争使波兰国家主权和经济发展都遭受极大的破坏。
◎三度被瓜分,波兰亡国
一系列的失败让波兰人民认识到贵族权力过大给国家带来的危害。于是,在奥古斯都三世去世,一位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关系密切的年轻富豪当选为波兰国王后,议会即通过法令矫正波兰制度中的某些消极方面,如大大限制“自由否决权”,这招致国内贵族的反对。1772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打着保卫贵族权力的旗号对波兰内政进行干预,不仅使波兰自由选举国王、自由否决权等制度保存了下来,俄国还伙同普鲁士、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俄国侵占了波兰东部9.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普鲁士吞并了东波莫瑞的格但斯克地区3.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使普鲁士和勃兰登堡相互连接起来;奥地利侵占了波兰南部的8.3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18世纪末,随着启蒙思想在波兰的传播,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波兰爱国知识分子通过选举成立了“四年议会”(1788—1792)。1791年通过了“五三”宪法,宪法规定对波兰的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废除“自由否决权”。还决定成立一支10万人的军队,力图挽救波兰的独立。同时承诺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和进行税制改革。“五三”宪法是继美国1787年宪法后世界上第二个、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但是波兰人试图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努力再次失败了。1792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干涉波兰内政,出动10万大军占领了华沙,1793年又伙同普鲁士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俄罗斯占领白俄罗斯、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分,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普鲁士占领格但斯克和托伦、大波兰地区及马佐夫舍的一部分,总面积约5.8万平方千米。
1794年,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反沙俄起义,后被沙俄及普、奥联合出兵镇压。1795年,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波兰领土至此被瓜分殆尽,波兰亡国,从此进入长达123年的异族统治时期。
知识小百科
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
科希丘什科(1746─1817)是波兰伟大的民族英雄,1746年2月4日出生于波兰东部地区(今属于白俄罗斯)的一个庄园佃户家庭。科希丘什科从华沙士官武备学校毕业后获得大尉军衔。1775年赴美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志愿者,主要从事工事修建工作,因为其杰出贡献,还获得了辛辛那提勋章。1783年晋升为美国准将。1792年,波兰遭受第一次瓜分后,他领导波兰人民掀起反抗运动,运动失败后流亡国外。1794年波兰遭受第二次瓜分后,科希丘什科秘密回国在克拉科夫率领起义军大败俄军。后在保卫华沙的战役中受重伤被俘,获得释放后终身未返回波兰。曾在1800年撰写小册子《波兰人能赢得独立吗》,主张波兰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争取民族独立。1817年逝世后,被运回克拉科夫埋葬,波兰人民通过建立“科希丘什科丘”来纪念他。科希丘什科的心脏被波兰人民视为圣物,盛放在华沙王宫的皇家教堂内。美国人民也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因此美国有一座山峰被命名为科希丘什科峰。
◎亡国123年,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
拿破仑一世
1807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打败普鲁士和沙俄后,在波兰建立华沙大公国。华沙大公国遂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属地。拿破仑在大公国实行《拿破仑法典》,给予波兰人充分的自由,意在将其培养成进攻沙俄的前哨。因此,波兰人民对拿破仑寄予厚望,希望在大公国的基础上复国。但是1812年滑铁卢之战法国战败,打碎了波兰人民的美梦。华沙大公国再次被瓜分,俄国在其占领的波兰领土上建立了波兰王国,波兰又成为沙俄的附属国。1815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签署宪法,波兰王国成为有自治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有权力召集、解散议会和任命高级官吏,平时由总督行使王权。但随后这种宽松的环境即告结束。1825年,尼古拉一世成为沙皇,对波兰施行政治高压政策。1830年,波兰爆发贵族革命家领导的“十一月起义”,宣布废除沙皇担任的波兰国王的职务。沙皇镇压了起义,废除宪法,取消了自治。
此后,波兰人民并没有放弃斗争,他们不断地掀起民族解放运动。1846年,克拉科夫人民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克拉科夫被奥地利吞并。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从1860年起,华沙连续发生反抗沙俄的民族大起义。1863年,由波兰革命民主主义者组成的红党发动“一月起义”,宣布废除农奴法令,土地归耕种者所有。1864年,沙俄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但起义也被镇压。随着资本主义浪潮席卷欧洲,19世纪70至80年代波兰也完成了产业革命。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别成立自己的政党,他们接过农民的反抗大旗,继续进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毕苏斯基
知识小百科(www.xing528.com)
毕苏斯基(1867—1935)是波兰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和独裁者。他领导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建立波兰第二共和国,1921年发动波俄战争逼迫苏联签订《里加条约》,割让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土地给波兰,同时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
毕苏斯基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复国又亡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波兰复国出现了一丝曙光。波兰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取到了协约国的同情。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废除沙皇政府与奥地利、普鲁士签订的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同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著名的“十四点宣言”,支持波兰复国。1918年,波兰成立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这标志着波兰在经受123年的亡国之痛后,终于宣告独立。
但好景不长,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即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越过波兰东部边界,侵占了布格河以东的波兰领土。而德国占领了布格河西岸,波兰第二共和国灭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对所有被征服民族都进行黑暗恐怖统治。但是波兰的遭遇相比起其他国家,自始至终是最惨的。纳粹的野蛮统治在这里达到了极点。在进攻波兰的前夕,希特勒预先告诉过他的将领们,他警告他们,“不得干涉这一类事情,应当只管本身的军事职责”。而被他派到波兰的管理者在就任新职的第二天就宣布,“波兰人应该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奴隶”。德国法西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们以奥斯维辛为中心建立大量的集中营,对波兰人尤其是犹太人进行种族屠杀。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些集中营一共残杀了27个民族的150万~200万人,其中90%为犹太人。
苏联人也大肆屠杀波兰战俘。1939年,苏联占领波兰东部时俘虏了25万~45万名波兰士兵。1940年,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行刑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理。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1943年,“卡廷森林惨案”首先被德军发现,公之于众,全球哗然。苏联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承认是自己所为。
德国的坦克
尽管与德国实力相差悬殊,波兰人民还是选择了勇敢抗争。1940年,流亡伦敦的共和国政府在国内建立国家军,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与法西斯德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最能体现波兰军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的便是“长矛战坦克”的神话了。
据说战斗发生于德波开战的第一天,当时波兰第18骑兵团在掩护但泽走廊波军总撤退的过程中,对德国第19装甲军的第2和第20摩托化师结合部发起一次攻击,其中两个执行迂回任务的骑兵中队正好碰上一个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波兰人趁其不备挥舞着马刀发起冲锋,将猝不及防的德国步兵击溃,然后就地组织防守。但遭到正在附近树林里休整的几辆德军装甲车攻击。在20毫米机关炮的弹雨下,靠马作战的波兰骑兵们损失惨重,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和团参谋长当场阵亡。第二天,“波兰骑兵用长矛向德国坦克冲锋”的神话就传开了。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波兰军民的抗争从未停止。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华沙人民举行了“华沙起义”,将反抗法西斯统治推向了高潮。8月1日起义令一下,国家军数万将士以极大的勇气投入战斗,2 000多人民军将士闻讯也积极参战,华沙全城上百万居民或直接参战,或帮助修工事运弹药,全城上下众志成城,誓与法西斯决战到底。他们以老式步枪、大刀甚至砖头、石块,与侵略者展开肉搏战。由于当时在华沙城里的德国军队仅有1万多人,对付起义军有些捉襟见肘。德军想出动飞机,可那几天偏偏天气不好,飞机无法起飞,于是,德国人眼看着大半个华沙城落入起义军之手。希特勒为此暴怒,命令不惜一切代价镇压起义,保住华沙。德军随即展开调动,在华沙城外作战的2万多军队奉命进城,从其他战场上调来的数万军队也向华沙运动,一场恶战开始了。起义军经过几天消耗,弹药已不足了。西面,盟军时有飞机空投武器弹药,但大多落入敌手;东面,苏军遇到德军顽强阻击,向华沙进攻的步伐也停滞了。8月5日,德军向守在沃拉和奥霍塔两个区的起义军发起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华沙巷战开始了。
在这些地方,到处都可以看见起义军与德军扭打在一起的场面,街头巷尾、房上房下,甚至下水道里,每一寸土地都是双方必争之地。在占绝对优势的德军的攻击下,8月6日沃拉区陷落,11日奥霍塔区也落入德军手中。随后,德军把攻击目标集中在华沙老城区(古城),守卫老城的是9 000起义将士。他们在德国飞机、坦克、大炮的轰鸣声里寸土不让,德军狂轰滥炸,整条街整条街地纵火焚烧,起义将士则坚守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街垒,每一个窗口、每一个掩体里都有起义军射出的子弹、投掷出的石块,数千德军在这场守卫战中丧命。到9月2日,最后一批起义军撤向市中心区,坚守了4个星期的老城终于陷落。至此,起义军只剩下市中心区的一部分阵地。此时,起义军已弹尽粮绝,并陷入德军重围之中,与外界联系、运送给养的唯一通道—下水道也被德国人用毒气封锁,下水道里的起义将士和避难的百姓伤亡惨重。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起义将士仍然坚守了30天,直到10月2日。这期间,苏联红军发起攻势,苏联空军也开始向起义军空投武器弹药和食品,但这一切为时已晚,起义军因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10月2日,起义军代表被迫与德国签订投降协议,华沙起义在坚持了惊人的63天之后归于失败。
华沙起义给德国法西斯致命一击,共消灭德军1万人,打伤德军近万人,另有7 000多德国兵下落不明。起义军的英勇顽强使德军近乎疯狂。在沃拉区保卫战中,德军屠杀了近5万人,绝大多数是手无寸铁的华沙市民。在保卫奥霍塔区的战斗中,德军为了减少伤亡,疯狂屠杀市民,只要是男人都在他们开枪射杀之列。据统计,华沙起义军有1.8万人牺牲,2.5万人受重伤,更有20万市民被屠杀,占当时华沙人口的1/5。
波兰人民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最终于1945年3月在苏联红军的协助下,赶走侵略者,收复全部波兰国土,波兰如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