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视角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视角

时间:2024-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生态环境有其作用和特点。这即是说,在考察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时,我们应当看到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要预测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看看生态环境状况就清楚了。印度尼西亚生态环境好,有发展前景印度尼西亚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万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视角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的生态环境有其作用和特点。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并不是一个抽象思辨者,而是从分析具体国家的生态环境入手,旨在说明生态环境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也论述了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及了中国生态环境的作用和特点。

1.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口、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存在要素均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作用,但各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社会生产方式起决定性作用,而人口和环境只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这即是说,在考察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时,我们应当看到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要预测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看看生态环境状况就清楚了。

(1)印度尼西亚生态环境好,有发展前景

印度尼西亚由太平洋印度洋之间1.7508万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陆地面积为1904443平方公里,素称千鸟之国。领海面积约是陆地面积的4倍。赤道贯穿全境,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海岸线3.5万公里,主要旅游点有巴厘岛、姿罗浮屠佛塔、印尼缩影公园、日惹皇宫、多巴湖等。印度尼西亚资源丰富,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锡、铝钒土、镍、铜和金、银等。已探明矿产储量为:石油500亿桶、天然气73万亿立方米,是世界著名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煤360亿吨,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产煤国和世界煤炭出口国。地热资源丰富,橡胶椰子产量居世界第二位,棕榈油产量占世界需求量的2/5。森林面积为1.4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4%。

印度尼西亚尽管面积不大,但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这是印度尼西亚发展的良好条件,印度尼西亚的发展前途是了不得的。1955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同来访的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谈话,在讲到印尼发展前景时,毛泽东同志说:“印尼的前途是了不得的,有那么多的宝藏。”[1]为了进一步说明印尼的发展前景,毛泽东还把印尼同日本作了比较,他指出:“日本虽然现在比较发达,但是资源贫乏,印尼是一定能超过日本的。印尼和日本的人口差不多,但是印尼的地方大,气候好,蕴藏的资源尤其丰富,若干年以后也会出现一个比日本更强的新印尼。”[2]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印度尼西亚仍然赶不上日本,但它凭借良好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大大发展了自己,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印尼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是有部分真理的。这也证明了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2)巴西人多地大,国家很有前途

巴西位于南美洲大陆,东濒大西洋,同除智利和厄瓜多尔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国家接壤。北邻法属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西接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国土面积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五大国家。

全境地形分为亚马孙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其中亚马孙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3。

2000年巴西人口1.69799亿,居拉美之首,世界第五位。

巴西全境大多数地方属热带气候,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北部属赤道气候。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季,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

巴西有亚马孙、巴拉那和圣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巴西水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92%,森林面积442万平方公里,全国森林覆率52%,木材储量658亿立方米。

巴西铁砂矿储量650亿吨,为世界之最,产量和出口量也均为世界第一。铁砂矿品位较高,多数含铁60%以上,且为露天矿。铀矿、铝矾土和锰矿储量均居世界第三。铌矿探明储量已达455.9万吨,接近当前全球消费量,足够供应全球市场800年。此外,铬、镍、金、石棉等矿产均储量丰富。煤矿储量230万吨,但均为低品位矿。石油储量已探明54亿桶,油页岩相当于15亿桶储量,天然气2330亿立方米。

巴西可谓地大人多,气候好,资源丰富,很有发展前途。毛泽东同志是看到了这一点的。1958年9月12日,在同巴西记者马罗金和杜特列夫人谈话时,毛泽东同志说:“一亿人口的朋友。巴西人口占拉丁美洲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你们是大国。以后巴西人口还会多;土地那么大,跟中国差不多。你们的国家很有前途。”[3]

巴西凭借其人口和自然条件,20世纪初开始工业化进程。在1967—1974年期间,巴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这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预言是正确的,也说明了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3)美国气候和地理条件好,有发展的基础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排名第四。领土还包括北极边缘的阿拉斯加以及远在太平洋地区的夏威夷

美国境内有密西西比河科罗拉多河等,又有五大湖。水力资源是很丰富的。

美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仅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属热带。阿拉斯加属寒冷气候区,夏威夷属热带气候区。虽说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但美国本土气候和地理条件还是适合人们生产和生活的。

美国的农业、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农业用地均为4.3亿公顷,占地球全部农业用地的10%左右。美国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粮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5,主要农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美国铁矿石、煤炭、天然气、铅、锌、银、铀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森林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1.5%左右,主要树种有美洲松、黄松、白松和橡树类。

总起来看,美国地大物博,气候和地理条件好,拥有发展基础。熟悉世界地理的毛泽东同志是知道这一点的。1960年10月22日在同斯诺谈话时,毛泽东同志说:“你们的地方特别好,气候和地理条件都很好,两个大洋保护着你们。”[4]作为辩证论者,毛泽东同志也看到了社会革命在美国发展中的作用[5]

早在1956年8月,毛泽东同志就把中国同美国作了比较,认为中国人多,资源也丰富,气候条件跟美国差不多,赶上美国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我国人多地方大,资源也丰富,又搞了社会主义,经过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就要被开除球籍[6]。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要赶上美国,资源和气候条件是不能忽视的。

(4)马里很富,各种东西都有

西非国家马里地下矿藏品种较多,主要有黄金、钻石、铝钒土、锰、铁、锌、钼、铅、铀等,矿藏储量较大,例如黄金总储量就达600吨。马里土地和水利资源丰富,历史上有“西非粮仓”之称。由于历史上曾是法国殖民地,工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落后,至今仍是世界上最穷国家之一。马里自然条件很好,但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工业和技术,国家经济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同志看到了马里的自然优势,但同时要求马里要发展重工业,派留学生要学技术和理科。1964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周恩来、方毅一起接见了马里发展部长塞杜·库亚特,结合中国的发展经验,就马里发展问题发表谈话,他说:“你们国家很富,各种东西都有,几百万人口,100多万平方公里,有牲畜、森林、农产品、地下有什么就不知道了,一定有煤、铁及其他矿产。(库亚特:初步估计矿产资源有铁、锰、铁钒土、黄金、金刚钻)你们除供自己需要外,你们可以帮助其他国家。”[7]有资源优势是很好的,“但是一定要有重工业。没有重工业,经济就不能独立”。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发挥人民的作用。依靠自力更生。欧洲经济学家给非洲领导人灌输这样的思想:非洲人不能搞工业。你们不要相信他们。”[8]马里要发展起来,“根本的办法是要发展轻工业、农业,逐步发展重工业。派到外国的留学生不要都学文学和社会科学,要学技术和理科,培养干部。应该要有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9]

从马里的情况看,一个自然条件好的国家如果工业和技术上不去,那么很难摆脱贫穷落后局面。一个国家要发展没有自然条件不行,但有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没有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发展不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不是一个自然主义者,而是一个辩证论者。在论及社会发展问题时,毛泽东同志是看到了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但也看到了其他因素的作用,他不像自然主义者那样,把自然环境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程度。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同马克思是一致的。

2.中国的生态环境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地理学会涉及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和生态环境状况介绍,学习地理学是人们认识生态环境情况,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毛泽东同志是重视地理学的学习的,并能运用地理课教学这一途径对人们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使人们从中了解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把握中国的生态环境特点。

(1)中国的生态环境

在小时求学阶段,毛泽东读古书已经接触到地理学知识,很希望“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10]。一直到了晚年,毛泽东还钻研过农业、机械、化学、水文、气象、地质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尤其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都表示过兴趣。他曾交代过身边工作同志,计划骑马去黄河源头考察。[11]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借助地理课教学对人们进行生态环境教育。

1926年6月3日、8日、25日,毛泽东为农讲所学生讲授农村教育问题。毛泽东在农讲所还讲授地理课,讲述学习地理与革命工作的关系。他要求学生除对全国性的地理概况有所了解,主要对本国的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习惯,以及地理上给予政治的影响等,都要了解[12]。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要搞革命不懂地理是不行的,这也决定搞调查工作要弄清一个地方的地理状况。在著名的《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同志在进行社会调查时,是非常重视地理和生态状况调查的。(www.xing528.com)

毛泽东同志认为,自然条件是战争胜负因素,为了比较有把握打胜仗,必须摸熟地理、气候[13]。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同志要求部队搞地图,各级干部研究地理环境,了解敌情、民情,以利作战[14]

为了对边区军民进行文化和政治教育,1939年冬季毛泽东和其他几个在延安的同志合作写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课本,在其中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段中,我们会读到概述中国生态环境的语句。毛泽东等同志说:“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它的领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在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土地之上。”[15]从这一段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①中国地大博

中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合144亿亩,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占亚洲面积的1/4,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相等。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从这一方面讲,中国是大国。当然,中国作为大国不单是说地方大,也还有人口多这一方面。1954年12月11日,在同缅甸总理吴努谈话时,毛泽东同志指出了这一点[16]

中国资源也丰富。钨、锑、钼、汞、钒、钛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铜、锡、铁、磷、铅等探明储量,也居世界前列。畜牧资源丰富,内蒙古、新疆、西藏和青海,称为中国四大牧区。

②江河湖泽多,海岸线长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余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居住人口3亿多人,4亿多亩耕地。黄河是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有松花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

中国湖泊众多,淡水湖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著名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

中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全长1.8万多公里。

③中华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生活环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而这一生活环境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创造自己生活环境,在自己生活环境中劳动、生息、繁殖的历史。恩格斯曾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17]

(2)中国生态环境的作用

人类没有生态环境,就没有生存之所,也就没有生存条件。中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人生存基础。如果没有广大的土地,那么我国人民不可能开辟出广大的肥田沃土。一旦没有地形和漫长海岸线造成的大陆季风气候,以及河湖所提供的丰富水源,我国人民不可能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如果没有森林和许多矿产资源,那么我国人民不可能有持续的生活和生产。假定没有江河湖泽和海岸线所提供的舟楫之便,那么我国也不会有繁荣发展的历史。

①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农业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农业生产是直接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因而水、肥、林、牧等问题是相当重要的。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水的问题,多次要求人们兴修水利,使农业增产[18]。农业生产要解决肥料问题,毛泽东提出要养猪积肥[19],农业生产要持续进行,必须发展林业。“没有林,也不成其为世界。”[20]要造林,造林有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水分、防风沙等作用,也可以纳凉用材,种水果树还可以吃水果[21]。农业也包含牧业,农、林、牧、副、渔,都要上去[22]。没有水、肥、林、牧,农业生产就会失去生态环境基础。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要发展农业,就要解决水、肥、林、牧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②生态环境是工业生产的基础

工业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和加工改造自然物的过程。工业生产既离不开水,更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毛泽东同志曾说,“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挥人的作用,对它们加以开发利用[23]。没有生态环境,工业生产是无法进行的。我国水资源丰富,各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只要我们发挥人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超过美国,否则将被开除球籍[24]

③生态环境是人们交往的基础

我国江河湖泽多,又有漫长海岸线,加上京杭大运河,我国内外舟楫便利,这对于促进国内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了许多便利。问题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失去了独立自主同外国交往的条件,良好的自然条件不能加以利用,结果延缓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这是令人痛心的事。

(3)中国生态环境的特点

要发挥中国生态环境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去认识和把握中国生态环境的特点。经过探索,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有如下两个特点:

①资源分布不平衡

从总体上说,我国资源丰富,但就分布来说,是不平衡的。

A.少数民族是“地大物博”

在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但占全国土地50%~60%。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在少数民族是“物博”[25]。可见,人口众多是对汉族而言,而“地大物博”是对少数民族来说的。土地和地下资源在我国分布是不平衡的。

B.水、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

其实不光土地和地下资源分布是不平衡的,水、森林资源分布也不平衡。水南方多,北方少;东南多,西北少。由这一特点决定,我国经常南涝北旱,北方农业深受雨水少的制约。森林只是集中于东北大小兴安岭和西南横断山一带,其他地方也有森林,但数量少,全国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3%,比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低。

②生态环境优劣性并存

我国的生态环境有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不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面。

从优越性方面看,经过人们长期开发,我们拥有广大的肥田沃地,加上水资源丰富,较稳定的季风气候,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是好的。我们又拥有丰富的矿产,再加上江河湖海提供的舟楫便利,我国发展工业商业的自然条件也是好的。正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我们中华民族通过艰苦奋斗创造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和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以四大发明称著于世。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种类多种多样,可耕地少,灾害多,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并不是很好。1953年10月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谈到了灾害问题,他说:“灾有六种:水、旱、风、虫、霜、雹,这个问题几十年才能解决,但搞得好可以减少”[26]。这说明我国发展农业是要受到灾害威胁的,农业生产并不是每年都风调雨顺的。我国可耕地少,一些地方不能发展农业。1963年5月21日,毛泽东接见坦噶尼喀妇女代表团时说:“中国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是不能耕种的。是世界上第三个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多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那里只有一些草,有些地方草也不长,这是长江、黄河发源的地方。海拔4500公尺以上处就终年都是雪。”[27]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面积虽大,但适合耕种的地方并不多,高山地带,特别是长江黄河源头处并不适合发展农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保护、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