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与继承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与继承

时间:2024-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引发了资产阶级对环境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开发,使人与环境关系的对抗以全球性形式表现出来。必须看到,在存在利益对抗和冲突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环境问题上要人们取得认同,进而遏制和消灭环境危机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环境危机仍然存在的一个原因。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发展与继承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环境危机形成的条件

某种东西要由可能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同样,环境危机要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必须要看社会关系性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关系以等级特权和种姓制度为特征,这决定人们只能在狭隘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同自然打交道,由此而来的环境问题必然是有限的。而资本主义大工业到来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简单化,即先前存在的不同等级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中发生分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4]。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前者掌握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而后者失去了全部的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以换回仅仅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生活费用。资本家靠控制社会生产和销售居于统治地位,并把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社会生产目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5]。为此,资本家千方百计去赚钱,而工人连同生产资料只是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要素。资本家一方面去开发资源,另一方面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压榨工人,这样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是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即这种矛盾是全面对抗性的,是无法调和的。资本家只知赚钱和获得利益,从不考虑工人生活健康状况和环境保护,它以掠夺环境资源,剥削工人为前提。

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本家在压榨和对付工人方面立场一致,但是在追求利润上却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各个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往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竞争的结果是资本更加集中,资本家之间的冲突更加剧烈,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历史上来说,当资产阶级在科技进步和工业化发展中取得了控制自然的能力之后,它便立刻使之服务于追逐利润的需要,这就进一步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社会关系中强化了人与环境的矛盾,于是便开始了资本对自然的掠夺。这种情形表现如下:

1.资本的贪欲导致生产目的的普遍异化,从而造成了人类对统一自然享受权的普遍分割

社会异化在私有制产生后就已出现,但只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变得异常尖锐和普遍。马克思说:“不是活的和活动的人同他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自然无机条件之间的统一,以及他们因此对自然界的占有,而是人类存在的这些无机条件同这种活动的存在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只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才得到完全的发展。”[1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抗性就在于在不断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同时,使在人和自然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关系发生全面异化,而这种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反过来又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奴役人的同时也在奴役自然,与人的异化同时发展的则是自然的异化。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统治要借助于对自然的统治”,“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的自然已经成为扩大对人的控制的一个因素:成了社会及其政权的一个伸长了的胳膊。商业化的、受污染的、军事化的自然不仅从生态的意义上,而且从生存的意义上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它妨碍着人对他的环境的爱欲式的占有和改变,它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展自己”,“无法享受大自然之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噪声、工业和商业强占了迄今为止还能涉足的自然区,这一较之奴役和监禁好不了多少”[17]

2.资本的贪欲必然导致对作为人类生存必需条件的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洛克曾说:“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听命于自然的土地……确实是一片荒凉。”[18]在洛克看来,落后地区即使有肥沃土地,但其生活还是不如一个英国劳动者,这样,西方社会的殖民者有必要去“帮助他们”,这种论调为西方早期血腥的殖民活动提供了理论辩护,但洛克从来不想殖民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生态殖民过程,它给资产阶级提供了财富,却给人类社会带来人与环境的全球不平衡,即环境危机。

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引发了资产阶级对环境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开发,使人与环境关系的对抗以全球性形式表现出来。(www.xing528.com)

在今天,资本主义为了达到对资源的控制和占有目的,动辄进行地区战争或制造国际冲突,这已经成为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寻求对资源和能源的控制,直到现在仍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争夺的主要目标。汉斯·摩根索说:“以原料为形式的自然资源对于国家的强权的绝对的和相对的重要性,必须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所用的战争技术。”[19]发达国家凭借其实力和先进技术掠夺全球环境资源,这虽然给资产阶级创造了财富,但是却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推向贫困。目前,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而贫困不断加剧的地区既是环境恶化的原因,又是环境恶化的结果。穷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而滥用自然资源,富国为了追逐超额利润而不顾环境的承受力,某项资源枯竭了,它们便立即转移资金,发展新的产业。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自身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而且还要承担发达国家转嫁的污染。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实力趁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机会重新构筑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

如果说资本主义工业化已使环境危机成为可能的话,那么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对抗的生产关系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和对抗,这也就是说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冲突和对抗的社会关系则为环境危机的发生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生态中心主义者尽管看到了环境危机的现实,但是他们并没有向我们揭示出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据,这样一来,在解决环境危机问题上,他们只沉溺于观念变革,而忘记了对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的要求。一般说来,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相应的客观条件,新观念不会诞生。同样,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观念什么也实现不了。

必须看到,在存在利益对抗和冲突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环境问题上要人们取得认同,进而遏制和消灭环境危机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环境危机仍然存在的一个原因。

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资产阶级垄断生产资料,控制生产过程,而工人阶级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资本家追求利润是无限的,而工人取得工资却是有限的。资本家同工人处在利益对抗之中。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把人和环境资源只当做劳动要素,从不考虑人和环境的优化配置以及环境资源的阈限。这样一来,资本家受利益驱动盲目扩大再生产,不会考虑环境保护和工人利益。这一方面引起了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另一方面工人阶级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条件,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制止公害。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由工人阶级掀起的反公害运动接连不断。在这种强大的公众反公害运动面前,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并不是顺从民意,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去治理公害,而只是抛出什么防治公害的法律法规,来遮人耳目。在日本明治维新不久,就发生了公害事件,在强大的反公害浪潮中,虽然政府被迫制定了反公害法规,但是反公害运动却没有停止,这充分说明利益对抗在对环境问题上的非认同性。

不仅劳资冲突决定了工人和资本家在对待环境问题上的非认同性,而且同样属于资产阶级,不同资本家在对待环境问题上也具有非认同性。比如工业资本家只知追逐利润,从不考虑环境治理,这就必然影响了农业资本家的经营。尽管他们在经济上具有某种依赖性,但是在环境问题上却是对立的,这就决定他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不可能取得认同。既是有些资本家呼吁社会保护环境,那也不是以社会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的,而着眼的是自己的当前利益。当每个资本家只顾自身利益时,他们在环境问题上就不可能取得认同性。这样一来,环境危机不仅会现实发生,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就是这样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造成资本家同工人之间利益的对抗性,另一方面使各个资本家之间有利害冲突,这决定了资本家只顾利润的赚得,而不管环境保护。同时劳资之间以及资本家之间不可能在环境问题上取得认同,这样环境问题不会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是在不断积累和蔓延,环境危机就这样现实地降临到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