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环境的现实交往:劳动生产
生物因为同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才有所谓同环境的关系。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一种交往。同样,人之所以同自己的生命支持系统发生关系,也在于同外界不时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也即人同环境的交往关系。生物与环境的交往是在自己的机体结构与新陈代谢类型同环境共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人同环境的交往是在自己的机体结构与新陈代谢类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人也就有了自己特有的、与环境交往的活动方式,这就是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1]
生态中心主义依照生物圈理论将人看做生物学上的一个类。作为一种肉体存在物,人的确可以被看做生物学上的一个类。但是,人却是一个特殊的类,即其机体结构的进化已经停滞了。正因为如此,他虽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却失去了与自然界直接统一的可能性,成为与自然对立着的一个类。也正是如此,人这个特殊的类在从动物分化出来的过程中,人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即劳动。他用这种活动完成与环境的交往,使自己生存下来,发展了自己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也即生产活动本身。”[2]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立的存在物,无法靠自然物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只能用劳动生产出满足自己衣食住行所需的产品,创造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生存。与动物以及其他生物不同,劳动生产是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www.xing528.com)
生产是人通过改变对象物的自然物质形态获得物质财富的过程。也即是人通过对自然的否定,在对人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的。否定自然这就是劳动这种人与环境交往的本质特征。生态中心主义者用生物学的目光看待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说什么人必须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生存,但他却忘记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同动物与环境的作用根本不同。动物与其他生物共处在生物进化的范围之内,与自然保持一种直接同一性,他不需要否定自然,它以自己的本能活动影响环境,而反过来又在环境的作用下改变自己的机体结构和新陈代谢类型,从而改变自己的本能。它与环境是一种彼此顺应的交往,而人却是在改造自然。人通过对自然的否定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动物不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这是与动物以及其他生物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与环境的交往方式。
当然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人也不是不变化的,不发展的,但变化的是人的劳动方式,发展的是人们的劳动能力。这些变化和发展,已经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变化和发展,而是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劳动生产这种人特有的与环境的交往方式,与生物与环境的交往方式的差异还有很多,例如,有意识有目的和无意识无目的;制造和使用工具与不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同环境的交往中,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却生产整个自然界等等。在此我们不想继续列举这些,只想指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因而人与环境的交往是带有人性的社会性的交往。而动物与其他生物与环境的交往是自然性的交往。动物与其他生物与环境的交往纯然是在生物圈之内进行的,而人通过漫长的进化已经从生物界中逐步分离出来,形成了特有的与环境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对自然的否定,在对自己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假如仅仅以生物学的目光,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那么人与环境的交往无异于生物与环境的交往,无异于将人归结为一种动物,无异于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归结为生物进化过程。难道人真的能放弃已经获得的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劳动,而成为一种动物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