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当代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属人性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当代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属人性

时间:2024-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中心主义正是忽视了这一点,使它无法发现人类生活环境同生物生活环境的本质区别,进而说明人类生活环境的人学性质。人同环境的关系是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根本不同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生态环境思想的当代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属人性

二、人类生活环境的属人性

在谈论环境时,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与环境应当保持和谐,对环境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是在生态圈的范围内,即在将人看做生态圈的一个环节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而在生态圈的意义上,人只不过是生物学的一个种。而事实上,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他不能被归结为生物学的一个种。生态中心主义正是忽视了这一点,使它无法发现人类生活环境同生物生活环境的本质区别,进而说明人类生活环境的人学性质。

1.人类生活环境的为我性

在自然界,动物以自己的存在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的变化,在变化了的环境面前,动物改变自己的机体结构和新陈代谢类型,始终保持着与环境的直接统一。当特化的机体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时,它就灭亡,从不与环境发生对抗,而人自从成为人那一天起,它的生物学进化已经停滞,失去了改变自己机体结构的潜能,而环境本身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人与环境的直接统一消失,自然环境在其直接形式上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其直接形式上,人与自然是对立着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运用自己的劳动消除这种对立,在对人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19]人类劳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的进行的。在劳动中,人不仅知道自己在进行怎样的活动,而且知道自己活动的指向,活动的最后结果、效果。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0]目的是人自己的目的,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要劳动,就在于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动物的活动是受当下的需要制约的,消费与生产直接等同,而劳动使活动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以对自己是否有用来看待事物和利用事物,对人有用的事物才构成为对人们有用的客体。马克思说:“人从一开始就把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同一切其他的外界物区别开来。”[21]目的在此表现为人与物的否定关系,也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否定关系,而劳动过程的意义就在于消除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对立。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条件。”[22]人在其中能完成与之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环境是符合人类需要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人而言,是一种含目的性的存在。它已经不是本然的自然,或者说它已经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类学自然、人类生活环境。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23]假如因为它是物质的,仍可称之为自然的话,那它也已经是反映人的需要和目的的属人的自然,在属人的自然中,本然已经被“击碎”,并根据人的意愿作了重组,被人化了,或者说主观化了。反过来说,在人化自然中,目的的观念形态已经被扬弃,它放弃了主观状态,而被客观化,对象化了。在人失去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机体的能力之后,与自然环境产生了尖锐的对立。而现在在人化自然中终于获得适合自己的环境。

生态中心主义失足之处就在于在生物生态学的意义上谈论人与环境的关系,谈论人和环境的和谐关系,这必然使它在认识上陷入抽象,在对策上陷入幻想。

人同环境的关系是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根本不同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确是表现在相互作用中,而它本身作为进化的产物,是一种自然物,它的本能本身是一种自然的能力,它仅以自己本身作用于环境,进行自己机体的再生产,而这种作用,这种生产,完全是无目的进行的,它没有意识,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它尽管影响了环境,但是给环境永远打不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它对环境的作用完全是随意的,无目的的。人却不同,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创造环境,改造环境。人不仅会给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而且“也改变了它们(动植物——引者)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24]。换言之,人“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条件”[25]。劳动是受人的目的支配的,创造出来的环境是一种含目的性的存在。环境虽然存在于人身之外,但却是一种为我存在,它对人的关系是一种为我关系。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26]动物没有意识,它意识不到自己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人有意识,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27]。反过来说,人的意识内容便是由他和环境关系确定的。马克思说:“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28](不仅如此,人和他人之间关系以及他本身也会成为意识对象。马克思说:“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显然,在这几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不管这种表现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29]人对环境的这种为我关系,是人在运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一种自然关系,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我们的生态中心论者恰恰忘记了这一点,在生态学意义上来处理问题,将人对环境的关系作为自然关系来研究,仿佛在对环境的关系上,人与动物是齐一的。当人成为人失去改变机体结构和新陈代谢类型的潜能那一天起,人与动物就失去了齐一性,人是一种社会存在,而且只能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存在。正因为如此,它同环境的关系也只能是社会性的,人学的。马克思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存在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他对自然界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0]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正因为人对环境的关系是社会性的,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环境问题,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则会有环境危机。

2.人类生活环境的无限开放性

生态中心主义既然看不到人类生活环境的为我性、社会性,看不到人同环境的关系与生物同环境的关系的区别,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类生活环境的无限开放性同生物物种环境的封闭性、片面性的区别。

任何一个生物物种都有自己的需要,需要是生物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人类祖先作为生物学上的一个种和其他生物一样在特定的环境即大森林中,从树上可以得到果实或叶茎等来充饥。需要同样是特定的,人类的祖先因环境变化而逼迫走下地面以后,经过漫长的进化,其食物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消化吸收这些性质和结构极为不同的食物,人们逐步学会了对天然原料进行再加工。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31]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生态的果实再也不能适应人的需要,人们开始选育和培植适合自己食用的各种谷物和菜蔬。现在供人们食用的小麦大豆、稻子甚至牛马等都已经不是原生态的东西,其中有的还能找到野生的祖先,而大多数与其祖先关系已经无法寻觅。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人们的食物品种范围越来越广,品种越来越多,仅就植物性食物而言,从陆地植物到海洋植物,从高山植物到湿地植物,应有尽有。动物性食品同样也越来越多,直至今天仍然在扩张,例如现在又在研制和发展基因食品。

要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维持自己的机体存在,向环境索取食物,不用说对动物还是对人都是一样的。但这种一样背后掩盖着一个巨大的不同,这是生态中心主义所没有看到的:动物向环境索取的食物品种是固定的,食草动物只索取草料,虽然一种食草动物与另一种食草动物所索取的草料可能有差别,但品种却是有限的。这在昆虫那里表现更为明显,特别是那些被人称为害虫的种类,它只向固定的植物索取。假如说人类食品的范围是不断扩张的话,其他生物的食品范围相对说来是单一的和固定的。(www.xing528.com)

对食物的需要是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需要,对一个物种个体、生物物种、生物群落来说,这似乎就够了。可对人这个自己机体结构的发展已经停滞的存在来说,却提出一种其他生物所绝对不存在的需要,即御寒和防暑的需要,对羊马来说,冬天来了,身上长出厚厚的毛,夏天到了,它们将身上的毛褪掉就可以了,羊马对此根本不曾发觉。人不仅“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32],而且就个体而言,“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33]。不同人当然有不同需要,但御寒和防暑对在机体上相对脆弱的人来说,却是绝对必要的,否则这些人就既无法熬过严寒的冬季,又难以忍受酷热的夏天。这一方面提出了衣物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居住的需要,同时伴随着对地球相应资源的需要。而这也证明了,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环境不同,人们所索取的生活资料需要就不同,这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相应的不同。马克思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自己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34]

还有,由于人们活动具有流动性,而这种流动又不是像马似的只要提高自己天生的奔跑能力就能进行的,这就提出了交通的需要、航海的需要以及相应工具的需要,如此等等。不论人与动物都具有食品的需要,就人所独具的衣服、住宅和车舟等的需要来说,它们都是开放的。因而,人类的需要是开放的。

人不仅有开放性的需要,而且还在进化中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本质:劳动。正如前述,劳动这种活动同其他生物本能的活动最大区别在于它所指向的对象是非固定的,也就是说,人类劳动指向的对象是开放的。原则上说,它指向地球上任何一个存在物,或者说,地球上一切存在物都可以成为人的劳动对象,也就是说,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整个地球都可以成为它的生活环境。事实上也是如此。居住在东非的人类祖先,在进化中逐渐北移,到了亚洲、欧洲,经过白令海峡又到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在极为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人已经分布到了全世界,而现在人们的活动正向地球以外的广袤空间扩张,有谁能给人类生活环境划出最后的疆界呢?

与人相反,动物和其他生物的需要是相对单一的,它们的本能所指向的对象也是专门化的,正因为如此,与它们共生的环境也是局部的。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任何一个物种只在特定的地区才有分布,脱离相应的气候条件,就没有它们的分布。我们看到北极熊只在北极存在,极乐鸟只在赤道热带雨林存在。当然,非洲草原上的角马也有所迁移,但它的出发点是固定的,迁移路线是固定的,落脚点也是相对固定的。候鸟大体也是如此。植物和土壤里的细菌等更是这样,它们生活在特定的空间。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高山上所谓生物物种的垂直分布。生物的环境总是局部性的,区域性的,这怎么能同人类全球性的环境相类比呢?

人类生活环境不仅在广度上是开放的,而且在纵深上也是开放的。对于谷物资源,人们最初是直接用来做食品,后来则对其再加工。对动物资源最初是猎取,后来是驯养,再后来是培植新品种。矿物对早期的人类来说,不是资源,后来金、银、铜、铁、锡等都变成了可利用的资源。人类对石油的利用时间并不长,最初只是用它来照明,后来用作动力资源,再后来成为化工原料。也就是在这种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加工过程中,人们建构着自己的环境。马克思说:“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源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源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5]人们之所以能够在纵深方面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完全在于人有意识,他既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又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懂得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6]。这也就是人不断地对自己的环境进行再建构。而所有这些就构成了人类史的根本内容,整个人类历史也就是人类生活环境不断向纵深开拓的历史。正因为这样,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7]他进一步说:“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38]人类生活环境是无限开放的,人类历史也是无限开放的。

与人相反,动物及其他生物与环境交往是直接的新陈代谢关系,而它们的新陈代谢类型是确定了的,它们的能力完全是本能的,造成了它们对环境关系的封闭性和片面性。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提出:人的环境与生物的环境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人类生活环境是人为自己有意识地建构的,是为我的;而动物及其他生物对环境的作用是无意识的,它们虽然与环境共生,但对它们而言,环境却只是一个自在的存在。另外,在空间上和范围上性质也不同。人类生活环境是全局性的,纵深无限开放的。相反,任何一个生物群落对环境的作用影响是无意识的,本能的,环境对它们而言始终是一个自然存在,又因为受种的限制,不论对生物物种还是对生物群落而言,其环境都是区域性的,单一的和纵深发展的及封闭的。生态中心主义不适当的将人类生活环境等同于生物环境,这是根本错误的。马克思早就说道:“动物只生产它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39]

在我们看来,人的环境与生物的环境不仅性质不同,而且其作用也根本不同。从表面上看,生物生活环境和人的生活环境都以资料供给维持着生命体的生存,它们的作用似乎相差无几。但仔细比较一下,可以看到,它们的作用还是不同的。对生物或动物而言,环境的变化所促成的是生物学的发展;对人而言,环境的变化所促成的是社会的发展。生物学的发展可以在生物个体的解剖特征和本能的样式上来确定,而社会的发展只能在社会文明的特征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来确定。环境对人的作用和环境对动物的作用不能同日而语。正因为如此,环境对人的意义和环境对动物及其他生物的意义是具有根本性质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