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时间:2024-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相对固定的理论体系,后现代文学也很难以某种特定的流派特点加以界定。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在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对“语言”的怀疑正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怀疑与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一、对现代性的反思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美国学者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晚期的、消费的或跨国的资本主义这个新动向息息相关。”(2)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形态,后现代主义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型联系在一起的。在日本,1955年至1973年是一个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到1970年代的上半期,第三产业人数已经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在经过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到1985年,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措施,日本经济稳步发展,不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且全面进入大众消费社会。村上春树小说《舞!舞!舞!》中将背景时间设定为1983年,并称那时的日本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3)。同时借主人公之口讲:“所谓浪费,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最大的美德。”(4)应该说日本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正是由这种大众消费社会孕育而生,与日本经济生活的转型有着紧密的联系。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时尚的商品名、电影名、唱片名,而这些无一不是一种消费符号。这些消费符号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可以说直观地将日本消费社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文学作品,村上小说既是日本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折射出日本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在这个意义上,村上小说的确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点。

不过,就文本策略而言,村上春树的小说却与一般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本特点表现在:文学作品不再是原创,而是许多其他文本的混合;读者可以在文本的众声喧哗中选择一些声音而抛弃一些声音,从而实现读者的解放;文学不再是给自然提供镜子,而是给其他文本和自己的文本提供镜子等等。村上春树在创作中很少使用戏仿、拼贴等后现代作品所惯用的表现手法。那么,如果说村上春树的小说的确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话,其后现代特征究竟体现在何处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相对固定的理论体系,后现代文学也很难以某种特定的流派特点加以界定。不过在探讨后现代的诸多问题时,很多都要与现代以及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思考。简而言之,现代性可以说是欧洲启蒙学者有关未来社会的一套抽象哲理设计。它既为人类历史带来变革的力量,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种种焦虑和危机。与此相对,后现代强调“现代之后”。尽管目前人们仍无法为后现代做一个准确的定义,然而各种批判、修正、超越现代性的努力都可以理解为“后现代”。在《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德里达》一书中,赵一凡用了两个颇为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现代性与后现代:现代性是马克思在《印度起义》中描述的印度神车,它负载毗湿奴大神,象征着世界之主的意志,所到之处圣徒纷纷以血肉之躯的粉碎换取灵魂的超度;后现代则象一款概念新车,狂奔突兀,反复改装且一再转向。(5)现代性犹如泰坦尼克号这一超级巨轮;后现代则象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描述的愚人船。(6)车与船都是交通工具,也兼具渡人于苦海的象征意义。将现代性与后现代分别用船作比显得更为精妙。“泰坦尼克”的命名意在比喻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巨人。这艘巨轮是人类凭借现代化而打造的工业成果,承载了凭借科技力量而实现的现代文明之梦想,在建成之后曾号称不可能沉没。然而在初次航行中,这一庞然大物竟遭遇海难而一沉到底,成了现代文明的噩梦。而另一方面,《疯癫与文明》中描画的愚人船虽然远没有巨人船规模庞大,但搭载的却是一些癫狂哲人。这些癫狂者的疯言乱语在现代化的理性过程中曾被放逐,然而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为这条曾被放逐的愚人船归来创造了条件。换言之,现代文明的确在理性的光辉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现代化进程也使人们对人类自身充满信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化所造成的危机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对理性进行思索,由此也便带来了后现代的转向。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在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村上小说恰好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因此,尽管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极少出现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但村上的小说依然是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

2.反思现代性的处女作——《且听风吟》

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文学本质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处女作《且听风吟》中。小说开篇即表达出对“语言”的怀疑。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中略)

问题是,直言不讳是件极为困难的事。甚至越是想直言不讳,直率的言语越是遁入黑暗的深处。

(中略)

对我来说,写文章是极其痛楚的事情。有时一整月都写不出一行,有时又挥笔连写三天三夜,到头来却又全都写得驴唇不对马嘴。(7)

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藤井省三认为,村上春树的创作受到鲁迅的影响。“不存在……”一句与鲁迅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有相通之处。(8)村上春树是否受到鲁迅的影响目前还不能妄下定论。在多数研究者看来,上面这几段话表达了村上春树对于“语言”的不信任感。山根由美惠在《村上春树〈故事〉的认知系统》一书中讲:“村上的写作建立在对语言的怀疑与绝望上。”(9)另一位文学评论家清水良典也在《我的村上春树论》中认为:《且听风吟》的主人公对写作抱有一种矛盾心情(10)其实这种对“语言”的怀疑或者说是不信任感不仅表现在《且听风吟》中。在早期作品,如《小镇与不确切的墙》,以及与作家村上龙的对谈中,村上春树也流露出了对“语言”的怀疑。一个对“语言”有所怀疑的人最终选择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对“语言”的怀疑就会发现:“语言”的含义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究其根本,“语言”所代表的是与现代文明相伴随的现代性。对“语言”的怀疑正是对现代性本身的怀疑与反思。

《且听风吟》的第7章里描写了主人公接受精神科医生治疗的情景。少年时期,“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父母担心“我”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于是每个周日“我”都要到精神科医生那里去接受治疗。面对一个沉默寡言的14岁少年,医生讲:“文明就是传达”,“假如不能传达什么,就等于不存在,明白吗?就是零。”(11)这里,医生所采取的是“文明的传达=语言的使用”的治疗模式。这个文明当然就是受理性支配的现代文明。在精神科医生的治疗逻辑里,语言的缺失不但意味着现代文明的终结,而且对于人类来讲也意味作为个体的消亡,即自我的丧失。换言之,语言——这一文明传达的工具便是人类存在的理由。医生的治疗逻辑与小说第23章中出现的比喻——法文专业女孩称“我”的阴茎为“你存在的理由”——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如果将人体中代表生理本能的阴茎理解为一种感性的话,那么精神科医生所强调的人类存在理由无疑是一种基于现代文明的理性自觉。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正是以现代性为依托的语言的治疗。这种治疗使主人公在14岁那年的春天突然开口,“犹如河堤决口般”的滔滔不绝,一连说了三个月,并发了40度的高烧。“烧退之后,我终于成了既不口讷也不饶舌的普通平常的少年”。(12)“我”由沉默寡言到滔滔不绝,而后恢复正常,表面看来是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发挥了作用——现代性光辉普照,获得了决定性胜利。然而这种“犹如河堤决口般”的滔滔不绝无疑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与其说少年时的主人公被医生治愈了,不如说人这一个体存在在现代文明理性的光辉下受到扭曲,变得失去了自我。

如果说少年主人公接受精神科医生治疗的描写表现出现代性是如何扭曲个体的话,那么小说中对电台主持人〈ON〉与〈OFF〉两个不同空间的刻画,则揭示了现代性虚伪的一面。《且听风吟》中第11章是电台DJ主持节目的描写。这一章展现了两个不同的空间。〈ON〉代表了开启话筒,主持人面向听众传达信息的外部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主持人滔滔不绝,心情愉悦。(www.xing528.com)

喂,诸位今晚都好?我可是高兴得不得了神气得不得了,恨不得分给诸位一半共享。(中略)今天实在热得叫人心烦,让我们听一支流行音乐冲淡一下,好吗?音乐的妙处就在这里,同可爱的女孩一样。OK,第一支曲!安安静静地听着,实在妙不可言,热浪一扫而光。(13)

电台DJ的主持可以说非常敬业也非常专业。在通过广播面向听众的传达世界里,他使人相信此时此刻他也和收音机前的听众一样,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夏日清凉。不过,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话筒关闭,处于非传达的〈OFF〉这一空间时,DJ却完全成了另一副模样。

……啊……简直热死了……

……喂,空调不能再放大点?……这里快成地狱了……喂喂,算了算了,我都给汗浸透了……

(中略)

……胡说,怎么好用牙齿来开?……喂喂,唱片快放完了,没时间了,别开玩笑……听着,开瓶器!

……畜生……(14)

小说的第11章就这样不断转换在电台主持人〈ON〉与〈OFF〉的世界中。这些读来令人忍俊不禁的描写背后,我们不但可以看到村上春树讽刺、幽默的创作手法,更能体会到他对现代文明虚伪性的批判。正如电台主持人所言,广播“就是文明孕育的最好的器械”(15),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文明的传达作用。而〈ON〉的世界无疑就代表了以现代性为支撑的文明的传达空间。在这一空间里,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本应传达真实的信息,但对比〈OFF〉的空间就会发现:〈ON〉的世界里充满了不实与虚伪。由“文明就是传达”这一现代文明的伦理性而构建起的语言世界反而为文明本身所捉弄。电台主持人〈ON〉与〈OFF〉两个空间的巨大反差正是现代性之虚伪的表现。

村上小说中那种对“语言”的质疑,正是对“语言”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以及现代性的怀疑。从这个意义上讲,村上小说不但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而且村上春树通过创作对现代性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值得注意的是,在村上的小说中,不仅有对现代文明、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对于后现代文化、消费社会,村上春树也同样有所反思。这一点较为集中地反映在长篇小说《舞!舞!舞!》中。

《舞!舞!舞!》出版于1988年。小说描写34岁的“我”回到位于北海道札幌的海豚宾馆后所经历的种种奇遇。4年前,“我”曾为寻找一只背部有星号的羊去了北海道。在海豚宾馆“我”意外邂逅羊博士,了解到有关羊的故事,并在“鼠”的别墅与这位昔日好友见了最后一面。而这次重返故地则是因为在梦中“我”时常梦到海豚宾馆,感觉有人在为“我”流泪。从文本的结构看,故事似乎依然延续了“失去—寻找”的模式。而且由于与“青春三部曲”(16)在内容、人物上存在关联性,《舞!舞!舞!》也被认为是“青春三部曲”之后青春的完结篇。应该说《舞!舞!舞!》并不只是对过往青春的回忆与感伤。小说中包含着个体与社会、自我与现代化以及后现代进程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不过就小说的表层结构来看,作者所表达出的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还是非常引人瞩目。例如主人公说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时就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比喻——“文化积雪清扫工”(17)。“为广告杂志或企业广告册写一些填空补白的小文章”(18)这类劳作,实际上与“收垃圾扫积雪是一回事”(19)。尽管自己也清楚写出的稿件有一半毫无意义,纯属浪费纸张和墨水,但是每次又都做得十分认真,正如“每当下雪,我就把雪卓有成效地扫到路旁”(20)。“文化扫雪工”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消费社会中,文化不再具有宏大叙事的意义,与其他消费品一样也成为一种商品的现实。而对资本投资,小说则这样写到:

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投资网络要细密得多,结实得多,(中略)通过集约和分化,资本这具体之物升华为一种概念,说得极端一点,甚至是一种宗教行为。(中略)

这就是所谓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们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都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21)

小说《舞!舞!舞!》中的背景时间是1983年。1980年代正是日本消费社会趋于成熟的时期,资本也以更为强有力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上面的这段议论正揭示出日本当时的社会现状,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消费社会所特有的后现代氛围,同时也能体会出村上春树对其所进行的反思和批判。

村上小说的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学本质特征为研究其作品所具有的其他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提供了前提。那么,以琳达·哈琴的“后现代诗学”考察村上小说就会发现:在内容上,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既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