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村上春树的后现代之旅

村上春树的后现代之旅

时间:2024-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70后”的村上春树论——写给《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我第一次见到本书的作者杨炳菁女士是在2006年的5月。今年6月,论文集《东亚视野中的村上春树》出版,杨女士自然是作者之一。《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是杨女士在参与研讨期间撰写的博士论文。他在2006年出版的《村上春树论》中专门分析了《海边的卡夫卡》,认为该书是否定历史的反动小说,给予了全面的批判。

村上春树的后现代之旅

中国“70后”的村上春树论——写给《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

我第一次见到本书的作者杨炳菁女士是在2006年的5月。她通过导师靳丛林教授的介绍到东京大学藤井研究室拜访我。我还记得那天我们谈论了村上春树在中国的被接纳和研究状况。她笑着说自己最喜欢的村上作品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大概因为这部小说是村上文学中最难理解的一部作品。

那时杨女士刚刚被北京外国语大学派到日本的友好学校——大东文化大学做客座研究员,要在东京度过一年的时光。于是我邀请她参加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科主办的“20世纪东亚文学史中的村上春树研究”的国际研讨会。之后于第二年10月和2008年11月,先后在东京大学召开了工作会议和研讨会。今年6月,论文集《东亚视野中的村上春树》出版,杨女士自然是作者之一。这本书是作为村上研究丛书“MURAKAMI Haruki STUDY BOOKS”中的一本,由东京若草书房出版的。

《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是杨女士在参与研讨期间撰写的博士论文。过去三年里,我在东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王志松教授主持的村上文学翻译研讨会上看过其中一部分。如今通读全书,佩服备至。

对村上春树的批评和研究,在日本出版了近100种书。在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村上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也在一直增加(详见本书的绪论)。我的专业是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如此庞大的村上批评和村上研究只是略知一二。但在村上文学论这片广袤的森林中,可看到杨女士研究中的以下几点独创之处。

在本书第二章“村上春树小说的后现代特征与艺术突破”中,杨女士运用后现代诗学的理论,从“反思现代性”、“历史桥梁作用”和“自我主题的处理”三个方面对村上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展开论述。在第三章“自我的形象化与他者化”中,杨女士将目光聚集在最喜欢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最先接触的《挪威的森林》上。她认为前者是“将自我意识世界形象化,通过非现实性的故事再现自我意识世界,并实现自我认识的多元化”,而将后者分析为“将主人公的多重自我投射到主人公以外的其他人物身上,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通过刻画他人进行自我观照,实现一种自我的他者化”。

围绕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清水良典先生曾说“直子是小说里所有人物的镜子(1);石原千秋教授也曾指出:“渡边彻可以说是木月的镜子,只不过照出的是木月的反面。”(2)但像杨女士这样用“自我的他者化”彻底地分析《挪威的森林》的主要人物的,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实际上,在日本现代的村上研究中,“自我”这一概念很少被应用。所以,我看到这本书时感到很意外。但我终于想起村上春树在分析自己最喜爱的美国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的代表作时说过的这样一段话:

通过确立小说主人公菲利普·马洛的存在,将自我的桎梏代之以有效的“假说系统”,钱德勒在侦探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上,发现了走出近代文学死胡同的方法,并将这种普遍的可能性向全世界宣布。……没必要一一证明行为受到自我的性质和用法的束缚,这就是钱德勒建立的故事风格中的一个纲领。(3)

对村上提及的钱德勒与自我的关系,杨炳菁女士在本书第一章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杨女士使用的“自我”,虽然是个古老的文艺批评用语,但对于分析村上文学,恐怕是最有用的工具。

第四章“历史的桥梁化与隐喻化”论述了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杨女士在此谨慎地批判了小森阳一教授的《村上春树论》,这也是本书的独到之处。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的教授小森阳一先生是日本现代文学论的第一人。他在2006年出版的《村上春树论》中专门分析了《海边的卡夫卡》,认为该书是否定历史的反动小说,给予了全面的批判。包括我在内,日本许多研究者和文艺批评家都认为小森教授下了轻率的论断,但是至今仍没有真正反驳他的论文出现。杨女士在本书中明确地向小森教授发问:“与小森阳一所谓忘却的作用相反,村上春树实际上通过杀戮的隐喻提起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当面对有形或无形的暴力时,我们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暴力的形式将其终结?”

另外,下面这段对《海边的卡夫卡》中“非过去时”的分析也很有意思:

村上春树改变了以往小说中惯用的过去时文体,在《海边的卡夫卡》的奇数章节中采用“非过去时”恐怕正是受了这种英语时态的启发。不过,“非过去时”毕竟不同于英语的现在时态。……日语的“非过去时”一般能够产生一种临场感。……这样一来,就使得时态本身除了语法作用之外还具有了某种隐喻的作用。……村上春树试图通过文体的隐喻作用来强调,面对暴力究竟该有怎样的态度,其实答案就掌握在作为个体的每个人手中。

正因为杨女士是一位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者,才能从日语的语言特征来分析小说。(www.xing528.com)

日本近代文学介绍到中国已经有一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从1989年梁启超用文言翻译的《佳人奇遇》(4)开始,20世纪20年代的鲁迅周作人兄弟翻译并解读了夏目漱石、森鸥外、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等人的作品,在30年代,即民国时期达到顶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国家事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中心继续研究和介绍日本现代文学。80年代以后,中国各地的大学纷纷开设日本文学专业,直到今天。

杨女士出生于“文化大革命”末期,90年代在日本文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日本文学,也就是所谓“70后”一代的青年研究者。本书的出版,如实地宣告了中国年轻一代现代日本文学研究者在学术上达到了世界级水平。我相信像杨炳菁博士这样的“70后”一代,将从前辈研究中汲取宝贵财富并实现超越,开创一个日本现代文学研究的崭新的时代

2009年8月18日

写于一个像25年前冈田亨(5)克里特岛之前的那个惬意的仲夏黄昏

藤井省三

附记:在杨炳菁女士提交博士论文期间,柴田胜二教授对小森教授的著作进行了批判。有关内容可详见《中上健次与村上春树》(东京外国语大学出版会,2009年3月31日,第270页)。此外,都甲幸治教授曾提出村上文学“后·后现代性”的问题。这部分内容可参考2007年7月号的《文学界》。

(原文为日语,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本科生于壮翻译)

【注释】

(1)[日]清水良典:《我的村上春树论》,朝日新闻社,2006年,第142页。

(2)[日]石原千秋:《解谜村上春树》,光文社,2007年,第284页。

(3)[日]村上春树:《译者后记作为准古典小说的〈漫长的告别〉》,见[美]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村上春树译,早川书房,2007年,第540—542页。

(4)[日]東海散士著,1897年。

(5)村上春树小说《奇鸟行状录》中的主人公。——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