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新探
长在中国内地的人,都得知道赵州桥,小学低年级就读过了相关课文,而且半个多世纪不变。据说此文有弘扬爱国主义的奇用。只读课本上的文章,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此桥有多好。可到实地看了之后,我觉得此桥真好,虽是座用于交通的桥,却更像一件奇妙的工艺品,构思完美,建造精细,“巧夺天工”一词用在这里不算是夸张。站到桥前,我真正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真正觉得我们是不肖子孙。赵州桥不远处有一座新桥,用于日常交通。赵州桥已经不过车辆行人了,只供游人参观。但新桥建得很是粗糙,看上去很丑,与赵州桥有天壤之别。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州(今赵县),故得名赵州桥。桥长64.4米,桥拱跨径37.02米。这种跨度,如果不借助机器,即便是在今天,怕也不一定能够建起来。主拱由28道相互独立的拱券并列而成,每道拱券宽约35厘米。可以说,赵州桥是28道桥并在一起组成的。受风雨和河水侵蚀,外侧拱券容易损坏,而拱券分开就可以单独修理。明清时曾经修复过西侧的5道拱券,1955年重修东侧5道拱券,中间18道拱券仍为隋代所建。桥分28道拱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慢工出细活,量力而行,有钱就再加一道,不必一蹴而就。
主拱两端各加两个小拱,既节省建材,减少桥身自重,还有泄洪功用。建材完全是石块,长约70或109厘米不等,石块之间以“腰铁”相连。还有神奇的地方,就是石桥居然没有地基,桥重2800吨,其根基为石条砌成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沙石上。
隋朝时赵州桥所处的位置显然是交通要道,否则当时不会花大力气来建桥。全长1747公里的京杭运河曾经从赵州桥附近流过。19世纪清朝中叶后,近海运输兴起,加上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黄河改道后山东境内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赵州桥一带不再是交通要道了。(www.xing528.com)
既然古代这里是交通要道,朝廷官府就不可能不过问。汉朝即在此设县。隋朝是比较短命的朝代,从公元581年至618年,只有37年时间。隋文帝杨坚在位20年(581-601年),隋炀帝杨广在位13年(605—518年)。隋朝虽然短命,但赵州桥却不紧不慢地修了好几年。可见当时地方官员是相对独立,相对自主的,所以他们可以安心治理地方,不受朝廷内斗的影响。当然,同一个现象我们还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皇帝有高度的权威,所以皇帝可以肆无忌惮地倾国力大兴土木,建造供其享乐的宫殿,而地方官员则不敢有非分之想,不敢大造楼堂馆所,只能专心修桥。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官府没有出钱,官府甚至没有出面,此桥完全是由民间集资建成。
桥四周已经被围出一个公园,是要收门票的,大概可以做到以桥养桥。赵州桥上和桥附近并没有皇帝的题词、题字,有块牌子还是国际友人送的。也许当时的皇帝还没有到处乱题词的习惯,也许当时交通不发达,皇帝无法到此一游。牌子是铜质的,美国土木工程会送的。该会在全球范围内挑选杰出古代建筑,中国只有赵州桥当选,得铜牌一块,立于赵州桥前。难得美国土木工程会有人到此一游,外国人大多知道有古罗马的高架水渠,而不知道有中国的赵州桥。古罗马人也是很早便发明了拱桥技术,修建了高架水渠,时间大约是在公元691年。赵州桥和高架水渠同为古代拱桥技术的典范,只不过赵州桥进了中国内地的中文小学课本,高架水渠的介绍则成为西方中、小学生的必读。
赵州桥附近有个小展览馆,里面有各个朝代修桥的石栏或石材。据说赵州桥是一个叫李春的石匠所建,但无从考证,小展览馆内也不见任何相关文字。这也无所谓,反正此桥不可能靠一个人的智慧建成。
赵州桥不大,附近也没有其他景观,但我看了很久,不愿离去。同来的朋友也久久不愿离去。见到长城我没有感到自豪,只有长歌当哭的感觉,但站在赵州桥前,我感到骄傲,至少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赵州桥是为发展经济和方便人民生活而建造的,而长城则是为帝王炫耀武力而建造,而且虽为防御工事,却从来也没有挡住过侵略者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