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科技新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科技新成就

时间:2024-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科技新成就一、前古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明代的农业科学有所发展,当时出现的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多达130多种,其中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负盛名,堪称我国古典农业科技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天工开物》。还提出根据蚕体的变态、行为反常和食欲不振来判断病蚕的方法,并建议及时将它们淘汰以免传染蔓延,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科学的。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科技新成就

第五节 科技新成就

一、前古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

明代的农业科学有所发展,当时出现的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多达130多种,其中以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负盛名,堪称我国古典农业科技史上最完备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别号玄扈先生,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南闱解元,继成进士,历官庶吉士、太子赞善。其时欧洲正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力学等知识有了很大发展。当时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东来传教,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人的接触中,成为当时理解并掌握西方文化的第一人。他组织明朝“历局”工作人员,编制了当时最完备的恒星图,并采用新的测算法,使日食月食的推测,较以前更加精密。他还主持编纂了《崇祯历书》137卷,并先后进呈《日躔历法》、《测天约说》、《日躔表》、《割圆八线表》、《测侯四说》等9种天文学研究成果。他与利玛窦等人合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等书,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在徐光启的多方面贡献中,有关农学的成就最大,即其所著《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制、水利、开垦、树艺、蚕桑、牧养、酿造、造房、家庭日用、荒政等12个部分,凡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试验的成果。为了证实北方生产粮食作物的潜力,徐光启在天津屯田,亲自制造水具,种植水稻,并获得了成功,他还将当时刚刚传入闽广一带的甘薯引种到上海,于田中试种,也获得了成功。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就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也可种棉花。另外,书中还记载了作者对白蜡虫和蝗虫的研究,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蝗虫的首次详细记述。

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代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特别是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一部综述性著作,作者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万历时举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谕、福建汀州府推官、南京亳州知州等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弃官回乡,不再出仕,专心著述,约卒于清顺治年间。著有《天工开物》、《野议》、《论气》、《谈天》等书。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共3卷18篇,内容包括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各种技术,如农作物的种植、收割和加工,制盐、制糖、制油、制酒及制衣服之法,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五金采冶、器具锻铸,石灰矾石硫磺煤炭的利用,车船、朱墨珠宝的制作等,并附有图录132幅。在养蚕技术上,宋应星总结出了培育优良蚕种和防治蚕病的经验,向人们介绍了将早雄与晚雌蚕蛾进行交配可使蚕种变异,从而获得优良的新品种,将黄茧蚕和白茧蚕杂交,可育出褐茧蚕种。还提出根据蚕体的变态、行为反常和食欲不振来判断病蚕的方法,并建议及时将它们淘汰以免传染蔓延,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科学的。

宋应星对农业和手工业中各种简式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十分重视。在《天工开物》一书中专门记载了各式的机械工具,如制盐的凿井机、吸卤机,制糖的糖车,榨油的榨油机纺织的花机、腰机,农业灌溉使用的筒车、牛车、踏车等。在书中,作者还注意利用数据来说明生产的质量和效率,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反映了宋应星在研究方法上较古人已有突破,比较接近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宋应星生平专心实学,对士大夫们轻视生产的态度深为不满。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掌握,必须通过实践。他在《天工开物·序》中说:凡事“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认为在“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因此他在书中的文字说明,都是在经过了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中还对一些长期流传的错误观点,如“珍珠出自蛇腹”、“沙金产自鸭屎”等,都一一予以驳正。由于时代的局限,该书也存在一些失实和错误的地方,但是不影响总体,就全书来看,《天工开物》不愧是一部伟大的科技巨著。

三、医学、药物学的总结与发展:《普济方》、《医学金鉴》和《本草纲目

明清两代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对后世极有影响的医学著作。有些著作对前代的医学和药物学作了总结性的研究。其中重要的著作有《普济方》、《医宗金鉴》和《本草纲目》。(www.xing528.com)

《普济方》共426卷,永乐四年(1406年)由朱img8(周定王)、滕硕、刘醇所纂。该书分类按宋人《惠民和剂局方》中所收的医方典籍分法,有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儿、针灸等科,其中论1960篇、类2175则、法778、图239幅、方61739首,前古医书所载及民间流传的单方,作者都尽量搜集予以记载。许多宋元失传的方剂,亦保存于其中。有不少方子,现在仍然有很好的疗效。《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资料翔实而丰富,对研究中国古代医学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医宗金鉴》90卷,由吴谦等人主持编著,是清代官修的医学专著,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年)。其中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删补名医方论、四诊新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新法要诀、儿科心法要诀、针灸心法要诀、正背心法要诀等。这是一部以“经方”为主、汇集各家学说写成的简明扼要的中医手册。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为方便学者记忆,作者将大概的内容编为各种歌诀,易于传诵。

《本草纲目》52卷,作者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人。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李闻言系明代蕲州名医,李时珍耳濡目染,自小对医学就很感兴趣。在长期行医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过去“本草”中记载的中药,尽管多达千余种,但对药性、药名的记载和分类仍存在不少错误,一些民间流传的有效医方也未被收录,缺漏之处甚多。因此,他决定重新整理和编纂一部新药典。李时珍穷毕生精力,费时30年,先后批阅800余家著作,并亲自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考察,遍访民间,大量收集单方,采集标本,并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前后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该书内容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60类。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药物,全书共收药物1892种,其中由李时珍总结民间经验而增加的有300多种。书中还附有处方11096条,插图1000多幅。《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和制作都作了说明,并订正了历代相沿的某些错误。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丰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该书已被译成日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于世。

明代的名医,除李时珍外,还有张景岳、薛立斋、赵养葵等人,处方以温补为主。清代名医最有影响的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1667~1746年),本名桂,字香岩,号天士,江苏吴县人。其家世代为医,家学渊源深厚,又能虚心求教、受教,最终集各家之大成,创立了温病学说,并著有《温热论》。擅长治奇经八脉、脾胃和小儿科的病。薛生白(1681~1770年),原名雪,自号一瓢,江苏吴县人。博学多通,尤精于医学。曾选辑《内经原文》,重为删述,成《医经原旨》。该书广集诸家之说,按阴、阳、藏象、论治、疾病等分为14类,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吴鞠通(1758~1836年),本名塘,江苏淮阴人。在江苏、浙江一带长期行医,治人无数。其学本于叶天士,又在叶氏的基础上采历代著述,间附自己行医经验,创温病三焦辨证。所著《温病条辨》,对温病的诊断与治疗颇有创见。王孟英(1808~1867年),名士雄,晚号梦隐,又号潜斋,浙江海宁人,后迁居上海。曾著《霍乱病》一书,详辨霍乱、热症。又有《温热经纬》,阐述各家温病理论,影响很大。

四、《徐霞客游记》的诞生

明代地理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阶段,其标志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部领先世界的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作者徐宏祖(1586~1641年),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因不满明末政治黑暗,遂绝意科举,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从22岁开始,到56岁逝世,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登悬崖,临绝壁,涉洪流,探洞穴,足迹遍及今天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徐霞客游记》就是其三十多年地理考察和探险旅行心血的总结。

《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记录,记载了丰富的内容。它详细地记载了分布于我国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岩溶的状况、类型、成因及农业利用。这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由于受《禹贡》中“岷山导江”记载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岷江或嘉陵江视为长江上源。徐霞客经长期实地考察,在《游记》中认定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余里,它才是长江的上源。徐霞客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分水岭、流域面积的科学家之一,其《游记》中指出“三分石”就是三条水系的分水岭。《徐霞客游记》中还对流水侵蚀原理的三种机制——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作了明确记载。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早了一百多年。《徐霞客游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农业、手工业、矿产交通运输的记载,是我们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外,游记中有关苗、瑶、果罗(彝)、摩些(纳西)、壮、白等少数民族经济、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村落城镇的盛衰,名胜古迹的演变等记载,更是研究我国民族和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地理科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其文笔清丽、气势雄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