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中的科技发展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中的科技发展高峰

时间:2024-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科技发展的高峰一、三大发明的完成(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在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被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活字印刷术。它对海上交通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又承唐制设太医局,掌管官吏军民疾病的治疗。书中提出的迎日隔伞验伤法对骨筋损伤的检验有突出的贡献。并据此著《铜人肠穴针灸因经》,成为迄今针灸医疗的主要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中的科技发展高峰

第五节 科技发展的高峰

一、三大发明的完成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昇在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被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活字印刷术。这种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现代铅字排印方法大致相同:先用胶泥刻字,每字一印,用火将它烧坚硬。再设一块铁板,上面均匀敷以由混合松香、蜡、纸灰等配制而成的粘胶物。印刷时,先将一个铁制的框子放在铁板上,在框子中排列胶泥活字,制成一板,再用火烤铁板,等字印底下铁板上的粘胶物逐渐熔化后,随后用另一平板压在字印上。等粘胶物品再次凝固后,字印已压平粘牢,即可上墨印刷。用毕,再用火烤铁板,就可将胶泥活字拆下,毫不玷污。为提高印刷效率,毕昇采用两块铁板交替排版和使用的办法,一板在印刷时,另一板同时排字。为了排字时便利,毕昇还发明了一种能转动的圆形排字盘。字印不用时,装在木格子里,按韵分类,并用标签注明。毕昇所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二)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指南针又叫“罗盘针”,是利用磁极的物理性来确定方向的工具。我国最早的指南针传说是由黄帝所造的“司南”。北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天然磁石进行人工磁化的技术,并用以制造指南针。当时装置磁针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将磁针穿在灯心草上浮于水面;二是将磁针放在指甲上;三是将磁针放在碗边;四是用蜡将磁针粘在丝线上挂起来。经过比较,当时著名科学沈括认为第四种“缕悬法”最为完善。此外,沈括还根据自己亲身观察的结果,发现了磁针所指的方向正南稍偏东的现象。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改进的指南针,在宋代得到普遍的使用。据记载,至迟在北宋末年,人们航海时已经开始使用指南针了。在南宋时,又出现了将指南针安装到刻有度数和方位的圆盘上的罗盘针。它对海上交通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火药和火器的发展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到宋代,随着采矿冶金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宋朝与辽、夏、金战争的频繁,火药与火器的制造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时北宋的官设手工业中军器监有专制火药的作坊。宋仁宗时,曾公亮、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当时许多火药武器的名称和三种配制火药的方子。这三种火药配方分别是“蒺藜火球火药法”(内含10种成分)、“毒药烟球火药法”(内含13种成分)和“火炮火药法”(内含14种成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火药配方和工艺程序的记载。北宋时利用火药制造了大量的火器,常见的火器名称有火鸡、竹火鹞、铁嘴火鹞、火药鞭箭、霹雳火球、烟球等。到了南宋,还出现了管状的火器。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军事技术专家陈规守德安时,将火药装在竹筒内点火喷射,创造了管状火器的鼻祖——火枪。理宗时,宋军和蒙古军在淮河一线作战,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的军民创造了一种名为“突火枪”的火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枪。火器发明后,在两宋时期的战争中被广泛地利用。南宋后期,火药和火器经过中亚而相继传到了欧洲,它对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并且还震撼了欧洲的封建政治制度。

二、领先世界水平的医学

宋代的医学,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发达和最完备的。

宋朝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宋朝设翰林医官院,掌供皇帝医药及奉诏治疗众疾。又承唐制设太医局,掌管官吏军民疾病的治疗。医院有官设的“太医院”,有的州郡(如杭州)也有医院。北宋太医院中设医科,传授医术,有弟子300人。分为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产科针灸科、金镕科、口齿咽喉科、疮肿科、折伤科等九科。

宋代,中国医药学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制药有官设的“药局”。药局中保存了许多经验良方,现在中医眼科通用的“石解夜光丸”就是按药局方所制。沈括和苏轼所收的《苏沈良方》中就有不少是药局的方子。

宋代朝野汇编本草、医方成风。根据《宋史·艺文志》和《嵌文总目》等记载,宋代的医学著作有500余种。由此一项,亦可见宋代医学的发达。在众多的本草著作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由北宋名医唐慎微编纂的《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一书。唐慎微医术精湛,尤其对经方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利用行医治病的机会,广泛收集资料,于其晚年完成了这部本草学巨著。全书约60余万字,收录药物1700多种。书中除收录了宋以前诸家本草的主要内容外,又采用了古今单方,并结合百家中有关的药物,将本草与医方结合,以方证药,从而使本草学面貌一新。

南宋宁宗时宋慈的《洗冤录》,将医学原理应用于刑法的检验。宋慈(1186~1249年),字惠文,建阳(今福建建阳)人,曾四任提刑。根据多年检验工作的实践,并博览《内恕录》等多种法医学书籍,著《洗冤录》5卷。该书卷一为条令、总述,卷二专述验尸,卷三至卷五专述各种伤、死情况。其内容包括了法医学的各个主要方面,如现场检查、尸体现象、尸体检查、各种死伤鉴别等,涉及生理、解剖、病因、急救等广泛的医学知识。书中提出的迎日隔伞验伤法对骨筋损伤的检验有突出的贡献。有些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洗冤录》在世界法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书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它比欧洲法医学奠基人意大利的F.菲德里(FedE1i)的《医生的报告》要早350年。可惜《洗冤录》的原本久已失传,明清刊本渗入了无数仵作(旧时官府中检验命案死尸的人)的东西,也掺有一些迷信色彩。

宋代的解剖学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并描绘成图,其中还有两次解剖的图谱留传下来。仁宗庆历时,吴简曾解剖尸体56具,并绘图传世。针灸术方面,王维一等总结历代经验,铸钢人,按人身体标明穴道,作教习之用。并据此著《铜人肠穴针灸因经》,成为迄今针灸医疗的主要依据。宋人在临床辨症各方面均有新的发展。南宋有陈言著《三因一极病源论》,该书认为人们得病的根源不外是气候变化,中了寒、暑、风湿和瘟疫传染,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刺激以及由饮食饥饱所引起。

中医分科日益精细。唐代中医分为医科、针灸科、按摩科等,宋代则有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伤科等九科。比唐代增加一倍以上。(www.xing528.com)

三、宋代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

沈括(1035~10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考中进士,神宗时曾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舞台上,沈括均有所建树。晚年定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写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梦溪笔谈》一书。它反映了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天文历法方面,沈括是我国最早提倡阴历的人。他主张改革过去以月圆定月的陈法,改以二十四节气分月,很适合农事的需要。他还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不及百刻”的重要结论。熙宁七年(1075年),沈括发明“浑仪”、“浮漏”、“景表”三仪。为了改进这三种观测天文的仪器,他用3个月时间,将极星的初夜、中夜、后夜的位置画了出来,共得图200余幅,并得出北极星距离北极相差3度多的科学结论。在算术方面,沈括创造了“隙积术”,即二阶等差级数求总和的算法。另外还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度,求弓形的弦和弓形弧长的方法。沈括的这两种算法,在我国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物理学方面,沈括对指南针的装置进行了比较、改进,还发现了地磁偏角。他指出:“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他通过对凸凹镜的观察和实验,得出了光线通过小孔与焦点形成“光束”的光学原理。在化学方面,沈括的《梦溪笔谈》最早记载了“胆水炼铜法”。此外,在地理学地质学、医学和药物学等方面,沈括也都有很大的贡献。《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研究成果的结晶,是我国古代人民科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四、前古建筑技术的总结:《营造法式

李诫(约1060~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今郑州市)人。曾任将作监主簿,主持营建了开封不少规模巨大、华丽精巧的工程,如朱雀门、景龙门、太庙、尚书省、辟雍等,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同时,他十分注意“考究群书”,在北宋初年两浙著名的工匠喻皓《木经》(3卷,巳佚)的基础上,最终以毕生的精力,出色地完成了《营造法式》这部建筑学巨作的编撰。

《营造法式》共34卷,始编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绍圣四年(1097年)由李诫再次重新编撰,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最后完稿,历时30余年。该书分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其中第一、二卷专门解释建筑学上通用的名词和营建中的人工、木料计算。第三卷到十五卷记载各种建筑方法。因中国古代的建筑在宋代以前以木结构为主,故这部分对木结构的斗拱和梁架结构记载最详细。第十六卷到二十八卷记载各种建筑物的人工和各种材料的计定。第二十九卷到三十四卷绘制了建筑物的各种图样和装饰。它是我国建筑史上最详尽、最全面、最系统的建筑学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阶段。

五、突飞猛进:陶瓷业的发展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发展到宋代,无论是产量还是制作技术,都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北宋最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定窑汝窑官窑哥窑、均窑。

“定窑”是定州窑的简称,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燕山村等地。定窑以白瓷著称,瓷色清白,器薄而轻,造型精巧,有划花、绣花、印花三种。除白瓷之外,定窑红瓷、黑瓷也颇著名。苏轼《试院煎茶》诗有“定州花瓷琢红玉”句,对定窑红瓷十分推许。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临汝。瓷色近似“雨过天晴”之天色,是宋代北方烧制青色瓷器的开端。宋代著名学者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徽宗大观年间,“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汝窑的上供品,据载系用玛瑙末为釉烧成,十分珍贵。汝瓷敦厚温润,纹样有蟹爪、冰裂、芝麻花等,而以无纹为最佳。金人入主中原后,汝窑一度停废。

官窑系北宋末年所设,专烧内廷用品,窑址在开封东南之陈留。官瓷土脉细润,胎薄色青,浓淡不一。其中釉色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为下。纹则以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为下。

哥窑以章氏兄弟两人之兄章生一命名,窑址在今浙江龙泉。兴于五代末年,后逐渐取代了越窑。哥窑的“百圾碎”皆浅白断文,冠绝当世。另弟窑章生二所烧之瓷晶莹透剔,犹如美玉,也与哥窑瓷器齐名。

均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它是北宋末年继汝窑而起的一处大型彩色瓷窑,釉色种类较多。有兔丝纹、火焰青,“红如燕支(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而色纯不杂者为上品。

除五大名窑之外,北宋有名的瓷窑还有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河南的唐州窑、邓州窑,安徽的宿州窑、泗州窑等。这些瓷窑的产品种类丰富,从生活用品到工艺性的玩具、文具等,一应俱全。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

南宋的制瓷业在北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的大窑占地数十亩,高20米。北方的一些官瓷因宋室的南迁也移到了南方,如临安凤凰山下的修内司官窑,所烧瓷器“极其精制,釉色亦莹澈,为当时所珍”。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南宋发展更快。景德镇之瓷在当时有“饶玉”之称。另外,浙江所产传统青瓷,仍为当时上品。宋瓷在当时曾大量运销海外。《萍州可谈》记载,宋代商船出海,“货多陶器(即瓷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这说明在海外贸易中,瓷器是宋朝主要的输出商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