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社会生活与饮食的丰富化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社会生活与饮食的丰富化

时间:2024-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社会生活一、渐趋丰富的饮食中华民族素以擅长种植五谷著称于世。随着秦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也有所改善。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其造型是宫女跽坐持灯,生动逼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于公元前220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举行籍田仪式时,皇帝乘耕车,出征则乘戎车,而校猎则乘猎车。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社会生活与饮食的丰富化

第六节 社会生活

一、渐趋丰富的饮食

中华民族素以擅长种植五谷著称于世。以五谷为主,辅之以鱼肉蔬菜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随着秦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也有所改善。

汉人一日两餐或三餐,主食是五谷。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粮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南方以水稻为主;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麦为主,其次是粟、黍、菽;关中地区以黍、粟为主。粮食加工工具也有了改进,桓潭说:“庖牺之制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关,用驴、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新语·离事》)汉献帝时,雍州刺史张既曾令陇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水碓以安民”。(《三国志·魏志·张既传》)粮食加工工具的革新,有助于人们主食水平的提高。主食的制作方法和品种很多,大别之,有饼、饭、粥三种。饼的制作方法有蒸、烤、煮三种。

家养畜类有马、牛、羊、猪、狗等。马、牛多用于生产、运输和战争,一般很少食用,多食用羊、猪、狗等。野生的鹿、兔、鼠等也是人们猎食的对象。家养的禽类有鸡、鸭、鹅等。禽蛋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汉墓中曾发现带有“卵笥”标牌的竹笥和变质的禽蛋。

秦汉时期已经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陂塘养鱼。如汉安(今四川内江市西)“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华阳国志·蜀志》)陂塘养鱼也常见于汉画像石画像砖。人们还捕捞江海湖泊中的鱼、鳖、螺、蚌等,方法有网捞、线钓等。秦汉时蔬菜主要有五种:葵、藿、薤、葱、韭,此即所谓的“五菜”。葵在植物分类上称“冬葵”,汉时葵有“百菜之首”之称。此外还有藕、笋、芥、芹、芋、萝卜菠菜、蔓菁等。还有从西域传来的胡葱、胡蒜等。甜瓜是秦汉众多瓜果中的一种,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食道肠胃里就发现了100多粒甜瓜子。此外还有西瓜、梨、桃子柿子、杏、杨梅等。张骞通西域,又传进葡萄石榴、胡桃、胡瓜等。当时,有的瓜果已被成片种植,形成了一些特产区,如真定的梨、安邑的枣、燕秦的粟等。

对于饮食,时人是很讲究的,烹饪技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张衡说南阳的菜肴有“百种千名”。(《南都赋》)烹饪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羹,即作肉汤;炙,是把肉用签子串起来放在火上烤;濯,是把食物放在热油中炸;脍,是把生肉切细生吃;脯,是作肉干;腊,是把肉烤熟再晒干;炮,是将带毛的禽兽包以泥巴放到火中烧烤。此外还有类似现代的蒸、煎、熬、煮等方法。餐具有盛饭的碗、取羹的勺、盛菜的盘、盛酒的耳杯、夹菜的箸(箸有耳箸、竹箸、木箸和铁箸)等等。

二、制作精美的室内用具

秦汉时期,自帝王至平民,坐卧起居皆用席。席一般是用蒲草或蔺草编成,也有竹编的。马王堆汉墓出土莞席四件,完好的有二件。

坐席之礼,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多人同坐一席,唯尊者有专席。在座次上,坐北面南最尊,这是帝王之礼;一般人则以坐西面东为尊,其次为北向,而西向为最卑。坐席的姿势,如同今日之双膝跪地。若伸腿向前,谓之“箕踞”,是为傲慢无礼之姿。

睡眠一般用床。床多木制,较矮。战国时期的大床,多绕以栏杆。秦汉时的床一般无栏杆。床上铺席,床除了用于睡眠外,也可当坐具。张骞通西域后,传入胡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类似于今天的“马扎”。官宦之家,也有坐榻的。榻是一种比较轻便的坐具。在河北望都汉墓中的壁画上,一主簿和记吏各坐一榻,榻呈方形,铺有座垫。也有两人同坐一榻者。坐榻姿势同坐席,也是跪坐,

几案的使用很普遍,其用途有二,一是用来放置碗、盘等,近似于今天的饭桌;一是供书写用,类似于今天的书桌。有木案、石案等,以木案为多,形状多方形或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几案腿短,适用于人跪坐的姿势。

用来照明的是灯、烛。烛的使用较早,灯的使用大约始自战国。秦汉时的灯形式多样,制作精巧。现今可知的灯具有象形的人俑灯、羊尊灯、牛灯、朱雀灯、凤鸟灯、雁足灯、花树连枝灯等。还有仿器皿的豆形灯、盘灯、卮灯、三足炉灯、奁形灯、耳杯灯等。其质料有铜、铁、陶等多种。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其造型是宫女跽坐持灯,生动逼真。灯盘有双重直壁,插置两片弧形屏板为灯罩,灯盘可以转动,屏板可以开合,灯光照度与射光方向均可以调节。侧举的右臂和下垂作灯盖的右袖,既增加了美感,又可使灯盘内空气流通,导烟助燃。灯的各部都可拆卸,便于清洗烟垢。

香炉也是家庭常备之物,有陶制的,有铜制的。据《西京杂记》载,有一个叫丁缓的人,制作了一具卧褥香炉,“为机环转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他还制作了一具九层博山炉,镂以奇禽怪兽。后者在汉墓中时有发现,是汉代香炉的代表性作品。

三、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www.xing528.com)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下令拆毁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于公元前220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这条驰道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这条“直道”的遗迹现在尚可辨认。并令常鄂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在了一起,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

西汉时期,通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通过新疆的中西陆路交通有南北两条大道:南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敦煌、鄯善、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过敦煌、车师前王庭、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由奄蔡南下,可达安息,由安息向西到达大秦。这两条大路成为当时经济交流的两大动脉。

秦汉交通,陆行有车马,水行有舟船。皇帝的坐乘叫“安车”,立乘叫“立车”。“安车”、“立车”十分坚固,都是重辋、复毂、两辖;又极其华丽,车厢上饰有交错的金龙,衡(车辕头上的横木)上立着金乌,轼车前扶手的木栏上画着伏虎;车上竖着高九仞、垂十二旒、画有日月升龙的大旗,驾六马,体现了皇帝的尊严。举行籍田仪式时,皇帝乘耕车,出征则乘戎车,而校猎则乘猎车。

妇女乘坐的车叫“辇车”。“軿辇,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释名·释车》)太皇太后、皇太后乘坐的车屏之以紫瀱,左右騑,驾三马。长公主的车屏之以赤,贵人、公主、王妃则乘油画车,皆只有右騑。汉武帝实行削弱王国的政策后,有的王侯穷困潦倒而乘牛车。故自此以后,牛车渐被重视,到东汉后期,从天子到士大夫都乘牛车。

马也是重要的陆路交通工具。驿传多用马,宾客相互往来也往往乘马。如汉武帝即位之初,“众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牛者摈而不得聚会。”

造船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船地点遍及全国。在广州曾发现一处规模很大的造船工场遗址,木船及木船模型、陶船模型屡有出土。船体具备了浆、橹、帆、舵及锚等设备。汉代的战船——楼船是很有名的,以“楼船”命名的水军是汉代的重要兵种之一。商船大者在五丈以上,漕运粮食入关的船队,可多达万艘以上。

四、等级森严的婚丧制度

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周礼,男子20而冠,冠而娶妻;女子15而笄,笄而许嫁。秦人不以年龄而是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6尺5寸(合今1.50米)、女子身高6尺2寸(合今1.40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造成人口的严重危机。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15以上至30不嫁,五算。”惠帝此诏法定了年15为女子的最低婚龄。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皇帝皇后时,“年甫六岁”。至于男子婚龄,则无条文规定,有年19而娶者,也有年8岁而娶者。总之,惠帝以后男女婚龄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汉书·王吉传》)

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纵在父母手里。司马相如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尔女子所知”,(《史记·高祖本纪》)最后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若父母已谢世,长兄代行父权。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后汉书·应奉传》)汉时谓此为“五禁”,除了“世有恶疾”,其余四条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

对皇帝来说,在他即位后不久便开始营造陵寝,这叫做“寿陵”或曰“初陵”。秦王政初即位,即在骊山营建规模庞大的寿陵。“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晋书·索靖传》)到皇帝驾崩之时,他的陵墓也基本上做好了。人初死,沐浴含饭。含饭之物以玉石珠贝为常见。裹尸的衣衾,有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三种。建国后在考古发掘中不断有这类葬衣出土。据《续汉书·礼仪志》载,皇帝用金镂玉衣,诸侯、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镂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镂玉衣的。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如西汉时诸侯王可用金镂玉衣,东汉时的诸侯王也有用铜镂玉衣的。其他人等,则可用布帛之类裹尸,也有裸体而葬者。

天子之丧,乃国之大事,发民男女哭临殿中。文帝临死遗诏:“无发民哭临殿中”;“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汉书·文帝纪》)其后诸帝,遵以为故事。文帝又令临丧的王侯百官“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汉书·文帝纪》)参加会丧的人员,有一定的限制。如安帝崩后,废太子刘保(即顺帝)“以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后汉书·顺帝纪》)

棺椁之制,因等级而异。皇帝用的棺椁是“黄肠题凑”,这是一套甚有讲究的葬具。即棺木外以黄肠为椁,黄肠为柏木之心,其黄色而质地致密。题凑谓以木条水块累叠互嵌,其端皆内聚,形成椁室。西汉时,皇帝、皇后和同制京师的诸侯国王、王后,皆可用这套葬具,某些重臣如霍光,也曾受此殊礼。东汉时有的诸侯王犹可用“黄肠题凑”,但不能用梓宫,改用樟棺。秦汉时新兴的墓葬形式,有砖室墓、石室墓,即用砖、石或砖石混合砌成地下墓室,墓室里面安置棺椁。在室壁、门楣上,往往刻上画像,内容丰富,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故这两种墓葬又被称为“画像砖墓”、“画像石墓”。到东汉时,这两种墓葬形式达到极盛。

在随葬品上,秦汉时的礼器和仿礼器逐渐减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明器逐渐兴盛,从杯、盘、勺、案等生活用具到仓、井、灶、楼房、猪圈、鸡鸭舍等建筑;从水田、池塘到鸡、鸭、猪、狗等禽畜,无不具备,简直是一个埋在地下的现实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