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结缘艺术无悔人生-王启民艺术的美丽精神家园

结缘艺术无悔人生-王启民艺术的美丽精神家园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结缘艺术 无悔人生王启民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一生乐道于斯,无怨无悔。从小在饥无食、寒无衣的日子里煎熬,情感心灵与劳苦人民凝结在一起,奠定了我后来艺术生命的灵魂。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绘画,已步入西方艺术的殿堂,当以自豪。

结缘艺术无悔人生-王启民艺术的美丽精神家园

结缘艺术 无悔人生

王启民

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一生乐道于斯,无怨无悔。

1929年,我出生于甘肃会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在饥无食、寒无衣的日子里煎熬,情感心灵与劳苦人民凝结在一起,奠定了我后来艺术生命的灵魂。1938年开始上学,初小、高小都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44年由于家庭贫寒,就考取了会宁简易公费师范,基本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1947年为了避开师范生毕业后必须服务的升学限制,我提前一年偷跑到兰州,考入西北师院附中师范部。

我从小爱画,父亲是位苦读十年私塾有文化的农民,能诗善画,我受其耳濡目染的熏陶,到处乱涂乱画,经常逗得他人嬉笑。上小学时,关帝庙墙上的 《三国演义》《麒麟送子》等壁画吸引了我,通过默识记忆,放学回家画满了自家的墙壁门窗。上了师范学校后,有了专门的美术老师,初师学国画,中师学西画,使我对东西方美术有了初步认识,由于画得比别人好,经常受到老师赞赏和鼓励。1949年10月,我考入西北师院新成立的艺术系,从此步入艺术的殿堂。在吕斯百、刘文清、韩天眷、洪毅然、黄胄等名师的教诲下,完成了四年的本科学习,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1953年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荣幸地成为新中国高校培养的第一代人民教师。1958年有幸进入兰州艺术学院常书鸿院长画室专修油画,受到亲切的教导和严格训练,大大提升了对西欧油画特点和技法的认识、理解。1962年在常书鸿、吕斯百二位老师的举荐下,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在罗工柳、艾中信先生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再深造。在京期间亲眼目睹了无数从来没有见到的中外古今东西方的美术作品,并临摹了一些西欧和苏联的名画,同时拜访了不少名家,受益匪浅,大开眼界,成为后来自我艺术创作的根底、催化剂和点金石。进修结业后回校举办个人作品汇报展,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大步地跨入一个新的境界。

在我正欲于新起点上挥笔创作时,却被调去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创作成了梦想,一连三年多陷入繁杂的农村工作。当回到学校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陷入一片混乱。我原有的画,包括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的作品受到批判,被抄走毁掉,倍感惋惜,遗憾终身。随后下乡下厂,在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访贫问苦的过程中,参加了画“家史、村史”活动,带领学生到各村巡回展出,感动了不知多少群众,这种“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为感人的创作和场面,使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人者首先要受教育”、“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及“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哲理,只要能以一技之长为老百姓做了哪怕是一点点小事,心里就感到十分欣慰。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的春天来了,我重新背起画箱,骑上自行车,风餐露宿,顶风冒雨,足迹踏遍了陇原大地、青海湖畔、天山南北,面对自然,领悟山灵水性,体验民俗民情,延伸自己创作的领域,探索多样的表现形式,以适应改革开放后群众对艺术多元的期望。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屡遇风险而幸免于难……自然的神灵,艺术的魅力,给了我勇气和精神,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动摇艺术必须贴近生活的信念

2004年至2005年,我去美国进行艺术考察与交流,参观了几十个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院校及艺术作品,从传统到现代,应有尽有,求真写实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荒诞离奇的现代派,把艺术引向歧途,足以为戒。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绘画,已步入西方艺术的殿堂,当以自豪。我们只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东方文艺复兴的明天不久就会到来。我画的彩墨画,有些为美国文化阶层人士收藏,有些作为礼品赠予平民百姓,均博得赞誉,甚感欣慰。(www.xing528.com)

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园地里,我辛勤耕耘了一辈子,以烛光精神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和艺术创作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在职期间我历任西北师大美术系素描、油画教研室主任,美术系系主任、教授,西北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委会美术学科评委,工艺美术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术作品评委,甘肃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版美术课本编委会顾问等职。从教数十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出版、发表作品数以千计。油画《祁连牧歌》2003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牧羊图》获中国首届丝路节优秀奖,《祁连雪霁》获中日现代美术通鉴金奖,《寒梅》获甘肃“烛光颂迎春展”优秀奖,《草原风光》获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年中华诗词首届海内外墨迹大赛纪念奖。《敦煌莫高窟》《碧口集镇》为兰州画院收藏;《会师楼》《三友图》《雄鹰》为会宁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收藏;《芙蓉》义捐国际红十字会,义赈西南亚海啸救灾。并任新加坡神州书画院及国内多家画院顾问等职。还有大量作品为政府机构、美协、博物馆、画院、文化馆、社会贤达及国际友人收藏。作品和传略集录于《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文艺家传记》《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美术家》《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会宁县志》《白银市志》等十几种辞书和地方志中。

自己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实践中,创作出了许较好的作品。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而创作的《新生》就是其中之一。先后三次下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体验生活,数易其稿,讴歌了新中国成立前流落甘肃濒于绝灭的哈萨克族同胞,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获得新生的现实,反映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受到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在1962年6月25日的《甘肃日报》上,记者姚璜以《新生活的赞歌》为题评论道:“只有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才会更深刻地体会到《新生》中那对年轻夫妇脸上笑容的深刻涵义……是父母的笑容,是哈萨克民族的笑容,也是所有兄弟民族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容……阳光和笑容里透露出新中国成立后兄弟民族的幸福和希望。”原作为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收藏,国庆四十周年该作品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作品之一,重新画了一幅,为甘肃美协收藏。《第一课》《哈萨克之春》《捻毛线》《满月》《丰收的喜悦》《深情厚意》《招之即来》《勇夺天险》《牧归》等画都是献给时代的颂歌。《陇原又一春》《苦水河的日出》《陇原的小河》等一批作品倾诉了对家乡故土的深情和眷恋。硕士生导师吴强博士在《宁静和谐田园史诗——读王启民先生的油画》一文中评论道:“作品秉承了写实主义风格,强调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根植西部,情系西部,一系列作品都透露出宁静和谐的田园气息。他笔下的风景人物无不以平和舒缓的语调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民族的期望和家乡的情意,诉说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深刻思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当我年逾古稀时,对彩墨画进行探索,利用中国宣纸水墨的特征,泼彩泼墨,水溶渗化,墨彩流变,意象万千,从无意到有意,从有意到无意,驰骋于广阔自由的天地,会意神游,当我年逾古稀时,对彩墨画进行探索,利用中国宣纸的水墨特征,泼彩泼墨,在流动与静止,消逝与永恒的意识流中探索世界的奇妙,创作出一批似与不似的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夫也教授评论道:“王启民的彩墨新作……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实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抽象之中又不乏抽象气息;在再现和表现之间,体现出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的解放”。从《祁连山中》《黄河西来决昆仑》《大山无忧》《神山圣水》《雪域行舟》《天地悠悠》《梦幻洛神赋》《浮华人生》等许多作品中,不难发现一些探索的新意,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和新形式。美术评论家华平也给予高度评价:“确属心像主义的标志作品,足以推动理论界和创作界以全新的目光审视和思考属于二十一世纪的创新”。

“莫道桑榆晚,春深更着花,魂系艺苑圃,求索大梦中”。我虽已耄耋之年,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挥笔不辍,直到最后一息。

王启民 油画

《晚归》

王启民 油画

《碧口小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