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陈兴华:画家、良师,当代陇原艺术名人

陈兴华:画家、良师,当代陇原艺术名人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画家、良师陈兴华任 蕾陈兴华,当代著名画家,192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山西清徐县。陈兴华从小家境贫寒,13岁后在战争生活中学习美术和文化。大型雕刻《解放兰州》是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应兰州市政府的委托,陈兴华教授负责设计、亲自组织制作,在党伯明、陈永祥等七位教师通力协助下于1986年底完成的。系列油画《古道寻梦》是陈兴华教授晚年的精彩之作。

陈兴华:画家、良师,当代陇原艺术名人

画家、良师陈兴华

任 蕾

陈兴华,当代著名画家,192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山西清徐县。

1937年11月,13岁的陈兴华便投身革命,参加了八路军,曾在贺龙同志身边工作,先后在120师战斗剧社、政治部宣传部任宣传员和干部。1945年挺进东北.在沈阳保安第一旅政治部工作,1946年冬调到东北画报社任美术记者,1949年随部队进入北京。1950年调入中央新闻摄影研究室任研究员,同年由教育部聘为北京师大艺术系教授。1951年至1958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研究室任研究员、创作员,从事美术创作。1959年调甘肃省文化局群众艺术馆工作,1961年4月调入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1962年随系转入甘肃师大(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文革”中受到冲击。1978年至1983年,他担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西北师大美术系主任,并于197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恢复和重建、教学和科研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79年3月经省教委批准聘为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1990年离休。1997年7月14日因突发性脑出血病逝,享年73岁。

陈兴华从小家境贫寒,13岁后在战争生活学习美术和文化。他头脑聪颖、思维灵敏、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加上刻苦学习,使他在自学艺术的道路上快速进步。陈兴华走的是一条艰辛的自学之路,他的成功根本原因是他选择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和艺术方向。他从小追求光明进步,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坚持文艺为国家、为人民的方向,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他所熟悉的或经历过的生活题材,有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深厚的土壤,他常讲不熟悉的东西不要画,不喜欢的东西更不要画。陈兴华教授对艺术很真诚,在中国画方面,他对八大山人很推崇,并且他对“艺术是照抄生活”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不管油画还是国画都要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他极重视速写,他曾说他是靠速写起家的,他认为画速写好处很多,一个画家不画速写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从他留下的1953年在朝鲜画的近百幅速写中,可以看到他在速写上的功力和艺术造诣。这批速写所描写的形象大部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的士兵英雄以及朝鲜人民群众,也有一些战地风景武器用具,所用的工具是铅笔和水彩。这些速写形象生动,特征突出,线条精练,手法灵活。

陈兴华教授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早年主要是从事革命文艺宣传及普及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始了美术创作。从1946年到1959年这十余年间他遵循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以高昂的政治热情和旺盛的创作精力,先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及投身解放事业的美术作品。如组画《蔚汾河畔》、哈尔滨抗日战争纪念碑浮雕年画《兄妹开荒》、连环画《沙漠追匪记》、宣传画《为了幸福的明天》《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和一批油画、素描作品。其中代表作有油画《山海关会师》《黄继光》,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人民日报》、苏联《红旗报》先后刊登。享誉国内外的素描组画《上甘岭》,收入《朝鲜战地速写》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和苏联的《红旗报》刊登,全国美展展出。当时全国舆论对这位年轻人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许多美术评论家认为,这套素描组画作品具有国内领先的水平。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都出版了这册画集,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陈兴华教授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全为人物画,反映了早年的创作思想、美学主张和艺术风格。

如果说陈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创作,都是参与社会、反映现实的内容,那么到8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余年中,他在艺术创作思想和审美追求上则进入了另一个境界,着力表现社会文明、世界和平、各民族友好交流的题材,以及大西北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风貌。陈兴华教授在甘肃辛勤工作四十年,他认为西北大地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是块文化宝地,有极丰富的美术创作素材。他热爱大西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敦煌艺术,是位教学和创作成绩都十分卓著的美术教育家,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期间,陈兴华教授在艺术创作上焕发出了极高的热情,他闭门谢客,专心于美术创作。无论节假日还是风雨寒暑全在画室中工作,真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曾患过严重的心脏病,别人常劝他注意休息。但他说:“越是年纪大越感到心里发急,作品是艺术家的生命。过去的成绩已是过去,要有新的作品才成。”他先后创作了大型浮雕《解放兰州》、壁画《敦煌画卷》《莲花山》《丝绸之路》、国画长卷《丝路风情》、系列油画《古道寻梦》等近百幅作品,并于1989年和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兰州举行了个展。

大型雕刻《解放兰州》是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应兰州市政府的委托,陈兴华教授负责设计、亲自组织制作,在党伯明、陈永祥等七位教师通力协助下于1986年底完成的。作品高4米,长22米,用聚苯泡塑版雕刻而成。雕刻包含了占领兰州、解放军入城和乘胜前进三个部分,塑造了各种人物八十三个。画面中既有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也有革命胜利的红旗迎风招展,指战员奋战冲锋的革命气概,还有各族人民群众欢庆翻身解放、踊跃支前、解放军继续西进的景况;更精心刻画了当时军队领导人彭德怀同志与群众亲切会见、交谈的情状,再现了彭德怀同志的“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具有地方特色的唐槐、“左公柳”、黄河铁桥等自然地穿插其间,错落有致。作品的表现手法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和民间雕刻、砖刻的优秀传统,又借鉴了西洋雕刻技法,融中西雕刻技法于一炉。所有这些,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艺术而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兰州这一革命历史事件。(www.xing528.com)

系列油画《古道寻梦》是陈兴华教授晚年的精彩之作。作品风格淡雅凝重,气势恢宏,取材与表现手法极为概括简练,以整体的美感吸引人。充分反映了作者的人格特征和晚年的胸怀境界。如《古道》《汉长城》《锁阳城》《阳光下的戈壁》等作品,都使人非常喜爱。画面上展现出戈壁大地特有的景象,空阔苍凉的天空大地、蜿蜒残缺的长城遗迹、瀚海中零落的红柳、蓬蒿和骆驼草,接近正午时分天空是银灰色的,大地间充满着炎热、干燥、透明、跳动的空气,境界是那样的广袤、孤寂,由近及远的道路或长城,将人的目光引向了无尽的远方,而在画面接近视觉中心处,那孤立于天地间的烽火台似饱经岁月沧桑的千年老人,更增添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和神秘色彩。尽管画面表现是那样单纯,但画家的审美感觉却非常敏锐,艺术处理独具匠心,作品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画家对这片热土的深厚情感。

先生在病倒之前仍然是那样精神抖擞,仍在不知疲倦地奔波和作画。因为他对西北师大美术系、对甘肃的美术事业以及对自己仍有许许多多的追求和想法。陈兴华教授是一位真诚的画家又是一位良师。他的一生是为国家、为民族和为艺术辛勤奋斗的一生,是充实的有作为的一生。尽管他较早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对中国人民的赤诚忠心、对人生和事业的不懈追求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对西北师大美术学院及甘肃的美术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陈兴华 油画

《小八路》

陈兴华 油画

《古道寻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