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行色 画坛耆宿
——记著名国画家陈伯希
雒青之
当代画坛的一位老人,他以艺道、人品均为同仁首肯,他就是原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协主席、甘肃省文联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任甘肃省美协名誉主席,享受国家特殊贡献津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以文艺终身成就奖,一级美术师陈伯希。
一
陈伯希,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一个艺术世家。陈伯希早在上小学时,就成为班级墙报、板报画和宣传画的热心撰稿人。一些激动人心的形象和艺术语言,成为他绘画的主题。在他刚14岁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抗日革命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1939年,陈伯希怀着一颗抗日救国和追求艺术的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它那时代的激情,沸腾的生活,淳朴的民俗民风,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都使青年陈伯希的艺术创作找到了根植的肥沃土壤。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革命斗争火如荼的岁月,使陈伯希创作之泉开始喷涌。他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战斗生活和大生产运动的版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自己编、绘、印20多期战地画报《战旗》;出版了5套《特等英雄》连环画册;制作了《36天》等10多套连环幻灯片。
陈伯希的画笔随着战局变化而移动,于是产生了版画《保卫延安》《青化砭战斗》《瓦子街大捷》《七天七夜》《架云梯》等作品。作者在这些画作中,忠实地记录了当年的战斗场面,反映了边区军民抗击进犯、英勇战斗的气概和精神。
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的最后一次重要的战役,陈伯希的版画《解放兰州》,忠实逼真地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的瞬间,它以高度艺术的形象给我们迄今仍留下了无穷的遐思和深刻的印象。
从抗美援朝到社会主义建设,一幅幅现实主义的作品相继问世。《参军》《密林哨所》《雪里红梅》《劳军》《根植高山》《到工地去》《炼油厂一角》《清泉滚滚到草原》《焦裕禄和他的女儿》等,忠实地传达了那个历史时期最新的艺术信息。这些作品表明,陈伯希已经能够很好地将美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到延安的那一天开始,陈伯希就正确地定位了自己奋斗的人生坐标。延安的战时生活,不仅仅是賦予陈伯希艺术创作的灵感,也给他提供了显示其组织能力的试金石。
在甘肃的当年鲁艺美术系学员中,目前硕果仅存只有陈伯希一人而已,这是甘肃美术界引以为自豪的。
二
历史选择了陈伯希。是他,成为甘肃美术基地创立的参与者、地方美术家队伍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他,在50年代,首先为振兴甘肃美术事业摇旗呐喊,发出了 “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应该尽早成立”的呼吁,提出了甘肃应考虑成立画院;画家不应当是“万金油”干部,应当专业化;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提高与普及是统一的,越是精品的艺术就越能普及等观点。50年代中期这些观点都被视为“右”。他为此几乎招来灭顶之灾。
新中国成立后,陈伯希由部队调到西北军区政治部任战士文化读物社的美术组长,后为总编辑,主编《人民军队画报》和《人民战士》刊物。1950年春节的喜庆日子里,甘肃军民第一次看到了形式内容焕然一新的新年画,陈伯希组织参与并创作出版的四幅新年画在新政权建立后的第一个春节文化宣传上起到了良好作用,受到了各方好评。
抗美援朝期间,他和当时美术组的副组长黄胄、王天一、杨丁东、钟为等人创作了《黄继光》《黄继光的母亲》连环画以及不少反映当时革命斗争的美术作品,为抗美援朝宣传做出了贡献。
当天兰铁路通车后,陈伯希又一次用刻刀和笔描绘出一幅幅饱含激情的反映铁路工人忘我工作劳动场面的绘画。如在《甘肃日报》上刊载的《雨夜铺轨》连环画,以及编辑出版的庆祝天水至兰州铁路通车的大型画册。(www.xing528.com)
1955年,陈伯希转业到省文化局工作, 任甘肃省美术工作室主任、《甘肃画报》总编辑和甘肃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领导创作了甘肃省有史以来第一批新年画、新连环画和新雕塑。在他的努力下,一支由国画、连环画、年画、版画、油画、雕塑等各美术种类组成的创作队伍以崭新面貌初露头面。
陈伯希有卓越的组织能力,科学的构思设想。在他的影响和培植下,甘肃画坛人才济济,老中青梯队相接有序,一批有潜力的美术工作者脱颖而出。当我们回顾这不凡的事业已取得巨大成功时,我们不能不对陈伯希同志的贡献油然而生敬意。
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压抑了20年(1958―1978)的艺术创作欲望在陈伯希身体内猛然迸发。虽已年近六十,他又拿起饱蘸墨彩的笔,迅疾挥洒,抒发胸臆,追赶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精神枷锁的脱落,带来了陈伯希书、画、篆、刻作品的丰收。
陈伯希花鸟工写兼施,色墨交融,虚实互见,层次分明深厚,重在意境构建。用笔明丽隽秀,气韵浑畅。寓情思于景物,明心智于翰墨,卓有大家风范。
1995年国庆,《人民日报》选登了全国名家书画专版,其登载有陈伯希的新作《荷》。这幅荷花图突破了传统的画法,取而代之的是以线条的流畅,色彩的对比与装饰性给人以时代感,它标志着陈伯希国画创新的成果。
陈伯希画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不少人对他的画作表示出由衷的喜爱,评价甚高。加拿大华裔电子科学家刘远雄致函:“先生书画,气韵甚高。古人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信然。”
画友同仁和唱诗赋甚众,这里信手相拈一首,即可看出对陈伯希敬慕之情的溢于言表。他以一首七绝诗赠陈伯希:
齐鲁风霜陕北尘,陇原挥笔力千钧。桂冠非甲孰能卸,石砚磨穿见素心。
陈伯希的书法篆刻艺术,给我们展现的是另一片天地。他的书法艺术,熔大篆小篆金石于一炉,兼及清代文字学家金石书法家陈介祺笔意。加之他早年专攻版画,中年又从事篆刻艺术,因此其篆书、行草有石刻之古拙苍劲,自成一家风格。和其画作一样,他的书法篆刻都能做到雅俗共赏。于光远看了陈伯希的篆刻作品并题句为:“金石艺术也可以被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可能这是这种艺术的一个新功用。”
四
陈伯希虽然从岗位刚退下来时,仍不顾年迈体弱,他坚持下基层深入生活。在陇南地区、天水地区,在铅锌矿区,在村间田头,都留下了陈伯希的足迹,留下了他的书画作品,留下了他对那里普通群众的一片挚情。当时七十有五高齡陈伯希两次深入到煤矿最深处的掌子面,和年轻矿工交谈,矿工们说:“这么大年纪,又是名人,下到这么深的井下, 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据统计,1995年,他为武山一地群众,就赠送书画达150幅之多。另外还捐款扶贫。陈伯希每年都赠送工矿、农村书画百余幅。
陈伯希现已是91岁的耄耋老人,他70年的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成绩卓然。他的版画、中国画、书法篆刻艺术在印度、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和被收藏。作品多次获全国、省级和国际书画展奖。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举办的国内128位著名书画家作品展中,他的《竹梅图》入选并收入大型画册。当然作为一个著名画家,其作品收入各种国际国内画册的不止一幅两幅。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陈伯希的名字和简历载入了《中国美术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许多中外专著。
黄河入海流。只有汇入江海,大河才得见其浩大。与陈伯希作品对话,他的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以深思与遐想,给我们以教诲和启迪。我们祝愿他在时代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抒发的翰墨之情,永葆青春,一如大河之不竭。
(作者系甘肃省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原部长)
陈伯希 国画
陈伯希 国画
《五月的鲜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