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云山的丹青艺术生涯-陇原美术名人集萃

李云山的丹青艺术生涯-陇原美术名人集萃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父李云山的丹青人生李来杰我父李云山,字宇涵,1919年生于河北省磁县,2007年4月12日因病在兰州逝世。1938年李云山随“难民学堂”从西安出发经凤翔徒走,度关山,涉千水,历尽艰辛辗转来到天水,入学于高雪风先生任教的国立五中。父亲1960年拜李苦禅先生为师,此后每逢寒暑假期即赴北京,亲炙先贤之教,绘画风格为之一变。父亲分别于1984年和2000年举办了个人画展。1992年出版了《李云山画集》。李云山 国画《塘边水鸭》李云山 国画《秋默》

李云山的丹青艺术生涯-陇原美术名人集萃

我父李云山的丹青人生

李来杰

我父李云山,字宇涵,1919年生于河北省磁县,2007年4月12日因病在兰州逝世。

父亲自幼喜画加之勤学苦练,庙墙壁画、飞鸟草虫、门神窗花在他笔下都显得栩栩如生。十岁时就有人到家里求画。“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晋、冀、鲁、豫大片国土沦陷,民众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批爱国青年泣别故乡,云集到西安。1938年李云山随“难民学堂”从西安出发经凤翔徒走,度关山,涉千水,历尽艰辛辗转来到天水,入学于高雪风先生任教的国立五中。染翰操纸,深受先生器重。在高雪风先生离任时托付于贺志伊先生。自此寒暑不顾,节衣缩食,笔秃砚穿,刻苦研习,他在绘画技法和构图章法上一刻不停地进步着。1946年在天水成功地举办了他一生的首次个人画展。

父亲1950年参加铁路工作,跟随轰轰烈烈的天兰铁路建设来到兰州后,一直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这使他有了一个发挥专业的环境,而且从美术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更多的审美经验和创作灵感。他业余作画十分勤奋,每晚灯下伏案苦心研习中国画历史和理论,涉猎前人作品,常常坚持深夜不辍。他为人正直,谦虚好学,他和挚友丁希农、曹陇丁、韩不言、陈伯希等书画家,谈论书画,切磋笔墨之事,收获丰厚。

父亲1960年拜李苦禅先生为师,此后每逢寒暑假期即赴北京,亲炙先贤之教,绘画风格为之一变。苦禅先生赠字“宇涵”。他经常说:“投师如投胎,成为苦禅先生的弟子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苦禅先生教笔墨技法真正是倾囊相授,确实是恨不得手把手地教,从头到尾边讲边示范,唯恐学不好,每一幅画先生都亲批亲改。每每从北京回来都感到心灵充实,获益匪浅。”

他热爱艺术,1978年底,那天他和画友们在家里欢聚畅谈,回忆起在“文革”劫难的日子里,文化惨遭破坏,他们痛心疾首,泣不成声。他们憧憬未来,任何逆境都不能阻断他们追求艺术的信念,期盼着文化振兴时代的到来。他们为画坛的又一个春天欢呼雀跃,客人离去已是夜深,他按捺不住创作的欲望,铺纸研墨,一气呵成整张六尺宣《映日图》,搁笔仍激动不已,那么喜悦,那么酣畅,抑制不住的热泪滚滚而下。这期间他作画很多,作品的气魄益发雄健,水墨淋漓,浑朴苍劲。他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少时练武且喜好京剧,从未间断,攻画之余练“把子”,练“走边”,打“飞脚”。他迷画,也迷戏,凭着一身功夫,时不时还上台过一把武生行当的瘾。他总爱说:“艺术这东西是相通的,戏剧里边有画,绘画里边有戏。”

他受聘于西北民族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老年大学教授中国画,教学非常认真,准备教案,课堂示范,批改画作,从不敷衍。他没有门户之见,学生学的越多,他越高兴。有些从农村来的学生到家里学画,他总是细加指点,尽心尽力,勉以嘉言。还常常留在家里吃饭,有时也请学生喝两盅。他不把学生当学生看,而是当朋友看。临走赠给画作。他用孔子的话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学生要知行合一。就在这些谈心交往中,学生学到了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他经常对学生说:“没有生活的艺术是苍白的,真正的艺术永远脱离不了现实生活,越是贴近生活的艺术才能体现出情感。”“所画非所见,形似未真,何能传神?”“一幅好画,必须通过‘形’的深入观察体会,来掌握物象的‘神’,这些事物的‘形’和‘神’,都要从生活中、从自己心灵的千锤百炼中得来,因而画家要画其所见”。他稍有余暇便外出采风,陇原大地、黄河两岸,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什川的百年果树,西果园的百合丰收,五泉山的小桥流水、亭台水榭,黄河北岸的夕阳白塔刘家峡大坝气势磅礴的泄洪景象……跃然于纸上。这些素材都是他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其所谓的寄情于物,其创作的根底则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这既是一种真相的表现,也是想象的陈述。而这无疑也是他感性的体现,亦即他非自明一面的呈示。大西北山川景物经过心智与情感过滤后的创作,是源于物象而又超乎于物象之外的一种创作之美。他创作的《春华秋实》《冬果丰收》等一大批具有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表现了与大自然契合的艺术美。他画的《春深花似海 秋高果如山》曽在全国联展中获奖。他的作品被多地的美术馆、画院收藏

他始终致情于水墨大写意创作,这是一种个体价值选择和自我审美诉求,这二者都是极其艰难的。因为这种价值选择更多的基于对现实的切身体验和深度观照。对一种创作风格的死守和进深,亦即对自我内心的观照和澄清。于是,因为其自身的单一和纯粹而显得更加清晰和突出。(www.xing528.com)

父亲的画,师传统更师造化。追求笔墨之趣,象外之意。在他的笔下,老梅傲骨嶙峋,修竹风神潇洒,苍鹰竦身思奋,水仙翠带瑶簪,荷花雨濯烟滋,牡丹国色天香,海棠绛雪红云……无不姿态横生,气韵生动。苦禅先生曾题其画云:“云山写竹秀劲有气节” “笔墨清润挺挥”,题其画鹰云:“鹰姿飒爽”。白石老人的高足、著名金石篆刻家刘冰庵先生曾亲笔书云:“云山为苦禅先生入室高弟,恒尝与余言,谓云山画笔意两佳,且功力亦深。苦禅生平不轻誉人,必有所长,始能获一字之褒。可知云山画不仅青出蓝也”。 他对苦禅大师的艺术精髓心领神会,得其精华。发扬传统,讲求笔墨,线条有筋骨,用笔力沉郁,绘画风格拙朴清丽。

父亲分别于1984年和2000年举办了个人画展。1992年出版了《李云山画集》。

父亲曾是民主促进会会员,任民进甘肃省委书画研究会顾问,民进甘肃省委文化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书画研究院顾问,甘肃省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兰州铁路局文协理事,飞天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诗书画艺术委员会终身名誉主席。

(作者系李云山之子)

李云山 国画

《塘边水鸭》

李云山 国画

《秋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