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陇原铁笔大师·李泽夫

陇原铁笔大师·李泽夫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铁笔生辉李世珍李泽夫,名友善,字泽夫,以字行,晚号遣叟,甘肃省永登县红城镇进化村人。泽夫先生顺迎社会文化变革之形势,开始研究以钟鼎文和隶书入印。六十年代,陇上著名学者叶寓尘先生曾有评价云:“泽夫先生之篆刻铁笔生辉,独步当今陇原,朱文如春花舞风,白文犹寒山积雪。尤其秦汉铁线篆、浙派白文愈显儒雅、蕴藉,鲜有与之比肩者,以‘印坛圣手’誉之当不为过。”

陇原铁笔大师·李泽夫

铁笔生辉

李世珍

李泽夫(1905—1987),名友善,字泽夫,以字行,晚号遣叟,甘肃省永登县红城镇进化村人。出身贫寒,父母早逝,靠兄嫂抚养。幼年读私塾四年,后因经济拮据无力供读,辍学在家务农。16岁投师于陇上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胡宝耕先生门下学艺。从师十年,尽得胡老薪传。恩师逝世后自立门面,先后于兰州民众教育馆(今《兰州晚报》社旧址)、城隍庙挂牌治印维生。1956年,实行工商业合作化,他进入城关区第一刻字合作社(后合为兰州市钢印刻字厂)从事篆刻工作。由于他的篆刻技艺被政府部门列为“地方名牌手工业产品项目”,并还要继续带徒传艺,一直被钢印刻字厂留用工作到1976年才退休,时年71岁。

他的恩师胡宝耕,湖北武昌人氏,出身诗礼之家,熟读经史,学识渊博,精于金石文字训诂,擅诗文,工书法、篆刻,人称“胡少爷”(其父时任宁夏中卫县知县),在兰州市辕门街开店治印,号“辑雅山房”(今中央广场东南角,原“北京包子馆”旧址)。宝耕先生性情清高、耿介,从不轻易收徒。他在乡亲杨汉卿的再三保举之下才来到胡家,初到师门一年之内,师父不教任何刻印技术,只让他干一些如送煤、做饭、抱孩子之类的杂活(当时胡家还经营煤场)。一年后,他被指派到“辑雅山房”店面,一面接待顾客,一面抽空学习刻印手艺,晚上住在店内,在豆油灯下坚持刻印、习字。几年下来,在恩师的教诲下,他已将治印的篆法、章法、刀法熟稔于心,初步掌握了汉字源流、金石演变和历代篆刻流派的传承及艺术风格,并且打下了早期的书法功底。

早在他投师上门头一年,只许他打杂干零活,这是师父有意在观察他的心性和耐心。一年后还要经过试手看天性如何,认为可教才正式收为徒弟。其间,先后有几个青年上门拜宝耕先生为师学艺,都是耐不住清苦被打发走人了。从中可以想象出师父择徒之严格,也能看出当时学徒拜师学艺之艰难。泽夫先生秉性敦厚老实,吃苦耐劳,又尊师好学,深得师父的器重,在师门苦心学艺十年,全面继承了胡氏篆刻技艺,并能发扬光大,锐意创新,卓有建树,为宝耕先生在兰的唯一入室弟子。师父曾多次给他赐墨宝以资鼓励,其中有一幅内容为“诚实”二字的行书中堂,就是对他人品的肯定和赞许。

泽夫老所刻的秦汉篆印、北魏汉隶印应规入矩,精纯圆熟,通俗实用,很适合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所使用。到三十年代末期,随着政、军、文化界人士的逐步增多和商业贸易活动的日渐繁荣,兰州地区开始出现南北文化交汇的现象,人们对印章文化的需求已不满足于以往平实、古板的秦汉篆印和魏碑体印,而转向对清新典雅、风流蕴藉印风的追求。泽夫先生顺迎社会文化变革之形势,开始研究以钟鼎文隶书入印。这一段时期,他白天忙于为南来北往的各方顾客赶刻印章,晚上就在油灯下刻苦钻研金石篆刻方面的书籍资料,凡三代鼎彝、石鼓刻石、秦汉瓦当、晋唐碑版文字无不涉猎,孜孜不倦,竭力探索金石碑版和印学文字之奥秘,同时,他注意向当时在兰的金石专家、积学友人虚心请教,增长见识,积蓄学养。他常用的金石篆刻资料主要有《说文解字》《六书分类》《说文古籀补》《汉印分韵》《六书通》《缪篆分韵》《薛氏钟鼎彝器款识》等,在篆刻技法方面主要借鉴取法皖、歙、浙、邓派诸先贤的印谱资料。他常说:“历来印章以篆为宗,故治印者必先识篆;未识篆而欲语印,何异盲人语色?识篆先习《说文》,求《六书》,以明古人造字之义。”有时为了弄清楚几个篆字的来源,或刻出自己满意的钟鼎文印章,往往彻夜不眠,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泽夫先生经过数年的艰苦磨炼,到40年代中期所刻钟鼎文印章已初具规模、面目一新,形成清峻典雅、朴素大方、雅俗共赏的篆刻艺术特色,被艺苑贤达、社会名流所称道,也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认同。当时晋、陕等地金融、商贸界人士欣赏功力精深、难以仿冒的治印特色,对其钟鼎文印章尤为推重,将其大量用于财务印鉴上;常常来找他整批订货,少则一二十方,多则上百有余。时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的朱绍良闻知他篆刻出色,请他治田黄印二方;朱对金石翰墨也有相当研究,对他篆刻的二方印大加赞赏,以重金酬谢。其实他的隶书体印章同样刻得别具生面,端庄典雅,刀以笔出,清新活泼,迥别于当时一般匠人所刻的板滞俗气的“隶体”私章,赢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

泽夫先生数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积年累月,探求籀鼎秦汉之渊薮,采撷皖浙诸贤之精髓,根植于传统,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形成其典雅清新、苍润秀逸的篆刻艺术风格。六十年代,陇上著名学者叶寓尘先生曾有评价云:“泽夫先生之篆刻铁笔生辉,独步当今陇原,朱文如春花舞风,白文犹寒山积雪。尤其秦汉铁线篆、浙派白文愈显儒雅、蕴藉,鲜有与之比肩者,以‘印坛圣手’誉之当不为过。”确实道出了他篆刻的深厚功力和神采意蕴。

泽夫先生很讲究执刀之法,执刀如笔,切刀入石,字口既深且陡,锋芒毕现,金石味十足。他治印态度极为严肃认真,首先磨好印面,务使平整光洁,再设计印稿,然后反写到印面上,最后动刀。无论印石大小从来不用印床,左手握印,右手执刀,由浅入深,从容运刀。每一方印章都要经过至少两遍以上的修改,如不满意甚至磨平重刻,直到自己完全满意才交付顾客。所刻印章印面非常平整,能在衬着玻璃板的单层纸上拓出清晰的印拓。观其作品还有几个突出特色,一是边款很是讲究,参照明代文三桥之法以蝇头小行书刻出,一丝不苟,笔笔见功;二是边栏斑斓残缺,以刻刀随意切出,一任自然,极具金石古朴之美,远非那些用小锤敲击边栏的匠人所为;三是印文底面为芝麻粒状,甚是美观。看得出他治印全程澄心静虑,无丝毫浮躁苟且之意。得之者除欣赏印文精美外,对刻工的精、细、深、峻多有赞誉,把玩摩挲,爱不释手。(www.xing528.com)

泽夫先生一生治印数量至少也在两万方以上,大者盈寸,雄浑苍厚;小者只有筷头大小,清秀雅逸;无论大小务求认真、精粹,从不马虎应付了事。印章的材料,一般顾客大多是用牛角、“钢钟”(即铝合金)一类普通材料,少数文人墨客、商贾、仕宦人士也有用象牙、龙骨、铜、金的,书画家则多用青田寿山石、碳根,也有用田黄、鸡血高级材料者。由于长年刻印,他的左手虎口握印处和右手执刀的拇指、无名指磨出了厚厚的硬茧。“心血惟有同癖知”,当代著名学者文怀沙见到他的篆刻作品,反复观赏后不禁连连称赞道:“真没想到西北还有这样出色的篆刻家!”

泽夫先生治印之余醉心翰墨,观碑读帖,临池挥毫,乐此不疲。诸书体均擅,尤精于篆、隶、行书,早年力追羲、献、赵松雪圆通秀润之神髓;晚年参以颜鲁公笔意,得其雄劲宏阔之骨力,其书法愈显苍劲朴茂、古拙健雅。只是其书法名为治印名所掩,不为社会上更多人士所知晓而已。

在长期的艺术交流、文墨濡染和倾心交往中,泽夫先生与魏振皆、牟月秋、叶寓尘、丁希农、雪祁、刘子荫、金玉振、郝进贤、权新园、姚静夫等陇上书画名家结为艺术知交,相互敬重,时有请益,砥砺精进。他一向奖掖后学,极力举荐、鼓励青年参加各项展览活动,自己却退身谦让,很少参与其中。唯有《毛主席长征诗篆刻》八方印(附边款)于60年代初参加甘肃省美术书法篆刻展览,70年代所作鲁迅诗句篆刻四方印于1989年入选《甘肃省书法篆刻集》。退休以后,他仍保持着恬澹平和的心态,在家或日作蝇楷千字;或操刀治印不辍。晚年所制《文天祥正气歌篆刻印谱》,主印60方,衬以端庄秀美的边款文字,集钟鼎甲骨、秦汉铁线、皖浙白文、汉隶魏碑于一谱,煌煌巨制,蔚为大观,凝聚着他毕生探索研究金石篆刻的心血功力。

1987年10月,泽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兰州家中,享年83岁。他一生清正谦和、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笃实恪勤、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和淡定自守、达观坦然的人生境界,为其子女后辈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鞭策和激励着他们真诚做人、勤勉做事。

(作者系兰州燃气化工集团公司编志办原主任)

李泽夫 书法

李泽夫 篆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