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艺术巨擘魏振皆-当代陇原艺术名人集萃

甘肃艺术巨擘魏振皆-当代陇原艺术名人集萃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书法巨擘魏振皆杨重清魏振皆,甘肃皋兰人,族名著中,后署名继祖,字振皆,号兰山散人,睫巢,别号冷眼、亡心老人(忘叟)、云巢不动尊等。魏振皆是中国近现代书法艺坛上继承、创新的一位杰出人物。书法史论家秋子首次将魏振皆先生写进了中国书法史中。2002年初,甘肃文史研究馆举办了魏振皆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在章法上,“魏振皆体”又非隶

甘肃艺术巨擘魏振皆-当代陇原艺术名人集萃

书法巨擘魏振皆

杨重清

魏振皆(1889—1974),甘肃皋兰人,族名著中,后署名继祖,字振皆,号兰山散人,睫巢,别号冷眼(冷眼山民)、亡心老人(忘叟)、云巢不动尊等。先生1909年考入甘肃文高学堂,修业期满后于1915年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1919年毕业后,浮海东渡日本游学考察,翌年归国。先后任酒泉中学武威师范、兰州五中校长,兰州一中、兰州女师、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教员,兰州第一师范教务长。1953年,甘肃省文史馆成立,先生作为省内“具有相当学识”“素有声望的文人耆宿”,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聘为第一批馆员。

先生1889年农历六月初六生于皋兰石洞一个叫文山的村庄,

1969年遭受不公正待遇被迁送回原籍老家,1974年3月14日辞世,结束了他孜孜不倦、用心血追求书法艺术至高至深境界的一生。

魏振皆是中国近现代书法艺坛上继承、创新的一位杰出人物。先生书法,有报刊专题评论说:“近两百年来,在魏碑书体方面,打破陈式,独树一帜,创出新风的,唯于右任与魏振皆二人”,其篆、隶、楷、行各体,无一不佳,尤以魏碑书体创新最多,成就最高,得到了普遍的赞誉。著名书法理论家翟万益先生在《百年书坛一巨匠》一文中论道:“博大精深的‘魏体’艺术,成为和‘于体’并峙的艺术高峰,在他的建设性上,又比‘于体’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在这一超迈古今的艺术建筑面前,我们的语言似乎显得贫乏了许多,因为她的包孕太丰富了。几乎调动了中国书法的绝大部分精美材料,来构筑自己的艺术世界,所以魏先生的艺术语言在中国书史上是多方位的、立体化的。”

书法家何裕老曾谈道:“他的魏碑书体,是融楷、隶、篆为一炉的魏体书。这种似隶非隶、似篆非篆、而亦隶亦篆魏体,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或者说是集篆、隶、魏、楷之大成的魏碑体”。

先生自认为,书法“疏形则无以致意,妙境神采必依于美形,以斯传达,二者偏一则难达于艺境,其始尤应重视象之创造,失此,则会为空谈耳”。

书法史论家秋子首次将魏振皆先生写进了中国书法史中。他在《中国书法史略》一书中指出:“魏振皆对于书法的贡献在于:一是笔法的创新,以魏碑方笔参以帖学和汉简的逸气,着力表现‘屋漏痕’,即由缓转疾、中提后注、顿圆收笔的‘古钗角笔法’;二是结体上的创造,将魏碑与汉隶结合而形成真正外方内圆、结字有大有小、有敛有逸的‘魏隶’书体,又将行书笔意化于其中,形成颇为灵动活泼的‘魏行’书体,成为近现代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戛戛独造;三是章法上的创变,即打破魏碑整齐划一的范式,采用行书布局加大字距,并力避着字并行的章法,虽然以‘楷’而面,却大小轻重有变,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张大千、于右任在甘相晤,与之交往甚深,对其书法评赞极高,曰:‘皆谓书史之新变,绝前空后矣!’……”

先生对“章法”论及——书法首先有规矩,绳墨意、匠安排,逐步提高进入于天真烂漫造化自然之妙,到此境界除淳古之篆隶外,只有取法山陵川泽、枯木怪石以及森罗万象之自然物象是最高理想之法帖,前人所谓“师造化”者即此理也。

先生进一步论及——书法要真正提高到理想神化境界,不但在字形结构上要完全脱去间架匀称规矩整齐的庸俗格律,而且在布局安排章法配合上必须跳出格行端正算子珠联的呆板形式,方可离意匠做作而进入造化自然之妙境。

“能屈得下才跳得高,此种道理于养生、于处世应用颇广,而于书法亦然,如左不轻则右不重;左不屈绌则右不伸展,余可类推”。先生对书法的研究哲理非常。

艺术是要表现个性的,没有个性便不是艺术。

先生1947年书法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和书法四屏之一的“青云”条幅是其代表作品,已将魏碑书体精炼到了一个典雅、含蓄而有极大夸张之妙境,“开”、“龙”字阔,“中”“马”字团,同时即是一种精气的内敛,又是一种神采的张扬,书来得心应手。

先生具有相当深厚的书法功力,以及较全面的传统文化的素养,基于此,先生中年时期所作的正书,创意独特,结构秀美,行笔干练,所以先生对自己五十岁时所作正书视为得意之作,称之为“心画”。(www.xing528.com)

先生的行草书法“朱克敏题画句”,行笔挥洒,不曾着意却神到,就这一篇,足可确立其书法大匠之地位。

先生书“多情乃佛心,不俗即仙骨”和“宅河离世鼓方叔,流水知音钟子期”对联,结字非常,章法多变,亦篆亦魏,即成“仙骨”。

先生晚年专心致志,研炼“隶”意,衰年“秀”书,但也达到了极高造旨。1964年先生75岁时书“文章不厚古,史笔大书今”的对联和之前书法“老鹤云间意,松风终日来”,“文”“史”诸字双方笔画对应,“撇”玩笔有力,“捺”运笔秀美,真乃心“画”。

先生对于书法的着迷研炼世人难以企及。先生曾作笔记:“即于灯下研习如是者数年,曾睹李瑞清魏体书大为心折,以二十金购一幅,悬之斋壁,日夕揣摩之;后又于沪渎(注:渎,①小水沟,小渠。②亵渎,轻漫对人不尊敬。)见曾熙书更为心折,以为魏体书当以此为指,归然求之书。”由此可知先生曾受李梅庵、曾农髯的影响,启迪之大。

先生为求魏碑书体更具外形美,逐字揣摩,凭借天资悟性,寻找每个字的最佳结体,反复推敲,最为满意和理想的,以至于剪下粘贴画圈,即为定型。

先生七十年的笔耕生涯,达到了至高境界。是玩笔玩墨的高手,造型造像的巨匠。先生从书体,参以篆隶之法,寄姿仙态,力透纸背,真乃神于字者了。

2002年初,甘肃文史研究馆举办了魏振皆先生书法艺术研讨会。公认为:魏振皆是继明、清两代陇上的王了望、朱克敏之后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应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大师。中国书法史上有颜、欧、柳、赵、苏、黄、米、蔡等八大名家,但魏老的书法个性明显,风格独特,尤其表现在结体、用笔、章法三个方面。在结体上,他的书法中带有隶意、魏意、篆意和草意,而又在汉书魏意上下了工夫。他曾刻苦临摹《西狭颂》《曹全碑》等著名碑帖,在数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魏振皆体”,内有汉魏的风格,包涵了隶、篆、草诸意,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创建而成的。在用笔上,魏老讲求回笔,方圆结合。他少一个起笔动作,是别人无曾尝试过的。落笔后笔锋铺展,行笔、转折等运动过程清楚,绝无乱头粗糙之处。在章法上,“魏振皆体”又非隶书,又非魏笔,多认为属大篆章法。他的书法纵有行、横无列,大则大(夸张、开阔)、小则小(精炼、抱团),每个字就像一个人物的构图,毫无雷同之处……这次追思研讨会是一次对先生人品、书艺较为全面、系统的研评,毫无夸张的虚词。也是这次研讨会上报中央文史馆汇报材料中有魏振皆书法作品,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德高望重的启功先生看后亲笔书:“启功拜读,至深佩服,敬识书山。”给予“魏体书法”以极高的评价。

先生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一生只为书法艺术。他手书“熬去身心血,夺来造化权”,以诗言志。由于时局多变,动荡时日太多,先生的书法墨迹在磨难中散失太多,留存下来的先生墨宝不多,藏于好家手中。1982年,甘肃人民出版社集结出版了《魏振皆书法艺术》册,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的舒同先生为之题写了书名并作序。他说:“魏先生书法功底深厚,结构严谨,一笔一道,从不草率急就。他学书于古而不泥于古。他以魏碑的古朴拙劲为基础,吸收隶书活脱灵巧的结构,取金文之势,采撷篆、隶、楷、行、草之精华,融为一体……在运笔、结构上求创新……整篇章法空灵素朴、意态万千,顿挫起伏,波澜壮阔,独树一帜,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舒同先生的具体分析,中肯阐述,充分赞誉,也是对“魏体书法”的高度肯定。

2009年,在魏振皆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作为收藏家,我历经18年辛苦寻觅,收集魏振皆书法遗墨近300幅,并命名《振皆书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学习、研究、保护“魏体书法”这一民族的艺术瑰宝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哲人语:“寂寞中的远去,定会从远去的寂寞中复生,对于永存的东西毕竟是如此。”先生远去了,因为书法,先生而永生!

(作者系甘肃振皆书法研究院院长)

魏振皆 书法

魏振皆 书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