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寻访地雷战遗址:信仰点亮90后大学生的红色追寻

寻访地雷战遗址:信仰点亮90后大学生的红色追寻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霹雳声中天地新——寻访地雷战遗址地雷战主战场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距城区约40公里。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重点单位”,它和赵疃等地雷战遗址共同记录着海阳人民的英雄事迹,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1995年8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他又在海阳赵疃村的地雷战纪念碑上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

寻访地雷战遗址:信仰点亮90后大学生的红色追寻

霹雳声中天地新——寻访地雷战遗址

【红色巡礼】

地雷战主战场遗址位于山东省烟台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距城区约40公里。1940年2月,日军入侵海阳并疯狂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海阳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当时兵工厂生产条件有限,不能满足武器需要,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放炮打石头的原理,就地取材,利用漫山遍野的石块,研制改进了拉雷、绊雷、滚雷等10多种地雷,发明了30多种埋设雷方法,谱写了“水雷炸敌、送瓜上门、包打盆子山、垛山雷声”等光辉战例,击毙日伪军5000余名,涌现出一大批民兵英雄、民兵模范、爆炸大王。赵守福等“全国民兵英雄”更是多次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再现海阳军民英勇抗日的光辉历史,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海阳市于2005年建设了海阳地雷战大型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重点单位”,它和赵疃等地雷战遗址共同记录着海阳人民的英雄事迹,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日色阴沉中,山的身躯逐渐高大,空气中似乎还散发着浓烈的炮火气息。远远地,就看到了一颗巨型的地雷,其上书写的“地雷战”三个红色大字提醒着我目的地的到达。碉堡、炮楼、城墙、古槐,挺拔、苍劲,仿佛在猎猎寒风中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岁月。

生死存亡:“逼”出来的“地雷战”

“海阳处在烟台、威海、青岛三市之间的中心地带。1940年,日本鬼子侵略海阳的时候,为了控制沿海交通线,就在行村、大山所、鲁古埠和凤城这些沿海的村庄设立了据点。”带我前来参观的海阳市开发区管委副主任李俊浩虽然未曾亲身经历过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但听着地雷战故事长大的他仍能忆起村中老人讲述时的愤恨,“当时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就连西野口、孙家夼、赵疃这些地方也没能躲得过。烧房抢粮杀人,比电影里说的还要凶残。”

后来,中共海阳县委积极发动群众,建立起青抗先、农民自卫团等抗日武装,他们凭借熟悉的地形,切断电话线,掘断公路,阻断敌人与外界的联系,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狠狠打击敌人。

“听说有一次日本鬼子被逼得急了,还放了几颗毒瓦斯弹,很多人都中了毒。”李主任说,“而且咱们武器不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枪支,就用小土枪。一直到了1943年才用地雷缴了鬼子的几支钢枪。”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日斗争显得日益困难。直到1943年5月,小纪区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在瑞宇、东村庄之间公路上埋下两颗地雷,炸死炸伤从行村出来抢小麦的五名日伪军,才使民兵们认识到地雷的强大杀伤力,进而揭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不见鬼子不挂弦:小地雷,大智慧

“地雷并不是海阳人最早发明和使用的,地雷战也并不仅仅局限在海阳,它在附近地区的反扫荡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是第三次前来参观的老人杨洪基热情地讲解道,“海阳民兵在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所以海阳的地雷战在山东可以说是最有名气的。”老人还告诉我,当时在群众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海阳的铁西瓜,威名传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得鬼子开了花。”可见当时地雷在战斗中发挥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1943年5月,于化虎带领民兵埋设地雷70多颗,炸死炸伤敌人17个,在当地造成了极大的震憾。敌人的凶残、地雷战的神效,加上石雷的易于制作,使一个“大造石雷,以石雷为主、铁雷为辅”的地雷战迅速开展起来。

“标语雷、长藤雷、空中绊雷、防潮雷、子母连环雷、头发丝(马尾)雷、慢性自然雷,都是真实存在的。”李主任介绍说。在地雷战纪念馆二楼的两个玻璃柜里,我们看到了仔细保存的10枚铁雷和2枚石雷,虽然只是没有炸药的空壳,但却依稀残留着昔日硝烟的气息。

曾经是一等爆破英雄的赵新瑞老人说:“这么多种地雷,其实也是让日本鬼子逼出来的。一种地雷你炸他三次两次,他就再不吃这个亏了。”“特别是那个‘长藤雷’,就是咱们说的‘不见鬼子不挂弦’!”杨洪基老人还说,当时敌人为了避免踏雷,甚至想出了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的毒辣手段,后来民兵们开动脑筋,发明了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以后,埋伏在旁边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让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而老百姓却安然无恙。这使得人们对地雷可控,基本能做到想炸谁就炸谁的效果,避免了无辜的伤亡,也使得各种不同地雷的使用成为可能。

地雷战遗址门口的黑色巨型地雷

“日本鬼子在多次挨炸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走小路,不走大路;走水路,不走旱路。”李主任笑着说,“但是这条经验很快也失效了,小滩村的那些民兵,瞅准敌人将到时,迅速将做好的雷埋在河里,照样炸得为避地雷改走水路的小鬼子哇哇叫。”

克敌制胜: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

《地雷战》影片中的赵虎、于大爷和玉兰等人物早已家喻户晓,他们正是以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为原型创作的。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抗日战争中,海阳涌现出县以上民兵英雄500多人,山东省民兵英雄、民兵模范、爆炸大王158人。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三人更是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

1945年10月,许世友将军曾挥毫写下“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10个大字,并在他《在胶东反“扫荡”的岁月里》一文中称赞海阳的地雷战:“从单一的沿路埋雷发展到村村设下‘地雷宴’,门上挂雷,草堆藏雷,人人布雷,户户有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炸得敌人风声鹤唳,鬼哭狼嚎。”(www.xing528.com)

1989年8月,迟浩田将军题写了“地雷战倭寇丧胆、卫海防壮我国威”。1995年8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他又在海阳赵疃村的地雷战纪念碑上亲题“地雷战精神永存”的碑文

原海阳市博物馆馆长王志文说,海阳人民用一种独特的作战方式,让日本鬼子领略到了中国人的厉害,这是地雷战创造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令人叹服的奇迹。

旧貌新颜: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海阳

从烟台到海阳的路上,依山而建的地雷战景区耀眼夺目。每天两场的地雷战实景演出,更是带领着我们重回那段斗智斗勇、烽火连天的艰难岁月。景区内2200平方米的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中,180余幅资料图片和近300件珍贵文物,特别是简陋的石雷、长枪、梭镖、砍刀、土枪、土炮等作战武器,让我们隔着时光的长河,静静体味战斗胜利的艰辛与不易。

循步地雷战遗址,我们可以在“处处石头皆石雷”的赵疃村砖墙上,清晰看到60多年前的弹痕。东信号山上的地雷战纪念碑巍巍屹立,不远处安卧着几位民兵英雄的墓地,苍劲的松柏护卫着雷乡英雄们不屈而又坚毅的忠魂

如今,曾经的战争遗址已经成为花果山、米粮川,成为一方山清水秀的人间天堂。

拨开久久笼罩的战争阴云,我们欣喜地发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正在永不消逝的霹雳声中款款而行。红色的记忆难以忘怀,崭新的生活我们已然相约。

【走访札记】

民兵都是英雄汉,不怕艰苦不怕难。

打日本,保家乡,地雷是咱好伙伴。

正如这首《地雷战》主题曲中所唱,地雷战作为抗日战争中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具有全民参与、全面抗战的特点,它充分展现了民兵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全民族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海阳地雷战的胜利也有力地支援了胶东半岛其他地区的抗战,缓和了由于装备落后而陷入的极为不利的斗争形势。可以说,在胶东半岛的革命胜利的总进程中,海阳地雷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杨洪基老人说:“不仅地雷战在海阳全县得到了灵活运用,海阳民兵更是多次奉武委会之命组织远征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还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了若干爆炸能手呢。”

其实,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地雷战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部分,一次小小的局部的胜利。但是,它的胜利背后,却凝聚着当地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国人民穷则思变、因地制宜、大胆灵活的革命斗争精神和保家卫国、捍卫国防领土的民族精神,是一笔值得我们后世子孙传承发扬的宝贵财富。

时过境迁,这片轰动一时的土地又恢复了曾有的寂静。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海阳人民在这方土地上耕种、劳动,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歆享着百年中国天翻地覆的巨变。曾经的爆破英雄们,也俯下身子,重新拾起了镰刀锄头,做回了勤勤恳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地雷战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中广为流传,成为凝结着海阳人民血与泪、智与勇的不朽传奇。

在这祥和的年代里,相信勤劳而又智慧的海阳人,定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属于新雷乡、新时代的新奇迹!

调研人员:张 杨

文/张 杨

图/冰立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