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90后大学生追寻红色信仰:点亮青春

90后大学生追寻红色信仰:点亮青春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时刻谨记,勿忘国耻——寻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人生短暂,譬若朝露,而他们甚至来不及沐浴朝阳的光辉,便陨落了。

90后大学生追寻红色信仰:点亮青春

时刻谨记,勿忘国耻——寻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红色巡礼】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制造集体大屠杀28案,屠杀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屠杀15万人。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该馆现在已成为国际间祈祷和平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冬日的清晨,寒风凛冽,灰蒙蒙的天幕下,地平线上突起灰黑色的花岗岩外立面,向远方延伸开去,收于一个小小的尖角,直指苍穹,直指每个来访者的心底,直指73年前那一场全人类的浩劫。

肃穆斑驳的石质十字架,镌刻着惨剧发生的时间,这黑色的数字,震人心弦,控诉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将历史的沧桑及战争的狰狞无声传达。

1937年12月31日,正是在南京,正是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有超过30万的无辜生灵,湮没在满城的火光与狞笑、枪声和尖叫,还有刺刀划破空气的呼啸声里。

默哀——烛光与枪炮声

黑色的大厅,不断回响着枪炮声,面前点点烛光,一张张遇难同胞的相片投影在屏幕上。走近了才发现,四周的墙壁上,群蚁排衙地凿刻着遇难者的姓名,“张大怀、李小六……”每个人走到这儿都沉默了,每个名字,都是一条生命,曾经鲜活得如此真切,即使他们的名字是那么的简单。也许张大怀那天还守着他的煎饼摊儿,李小六听说城破了正往家里赶……却不知,他们的生命,被无情地剥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人生短暂,譬若朝露,而他们甚至来不及沐浴朝阳的光辉,便陨落了。陨落在当年恰如此时此刻的炮火声里,而今那些名字,都在无声而强有力地控诉着。身旁的一位参观者伸出手,触摸着墙上那些姓名的笔画,他也许也和我一样,震撼于这墙壁的无声控诉。

纪念馆中的每一张图片,每一处文字,都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母亲抱着死去的婴儿哭干了泪的痛苦,沾满鲜血的长刀,“杀中国人比赛”,这些惨烈的事实让我们不禁握紧拳头,咬紧下唇。

生命是如此脆弱而宝贵。

烛光摇曳,所有人都握紧着拳头,为这些死难者,默哀。

永别——“你等不到她们了”

“那年我六岁,鬼子攻城前先要空袭,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一家烧了一桌子饭正要吃呢,警报响了,我们赶紧躲进家后面院子里头的小防空洞。”老太太是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者,幼年的她也曾经历这段历史,尽管尚不甚记事,有几件事却永远忘不掉。

“第二年(1938)的三月份,那个时候鬼子在城里面已经不敢杀人了,但是在郊外还是为非作歹。走到江宁方山那儿(江宁方山位于南京南面城郊),”老太太顿了顿,似乎依旧心有余悸,“碰到了两个鬼子。我们那一行人都脏兮兮的,穿得破破烂烂的,就两个女同志,打扮得很干净,就被鬼子扣下来了。走到前面,我父亲看到一个男的带着一个小孩儿在等,”老太太又顿了顿,眼里划过一丝悲伤,“就走上去跟他们说:‘别等了,你等不到她们了……’”

听到这儿,大家都沉默了。这个诀别来得太突然,太无情。甚至来不及与家人道别,鬼子的一句话、一个念头,却让无数人家毁人亡。

在这场屠杀里,在那场战争中,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又有多少个丈夫再也等不到妻子,儿子再也等不到母亲……平静的生活就这么被枪声打破,美满的家庭就这么被战争摧毁得支离破碎,留下永恒的伤口。

为了躲避战火的波及,1937年冬季的南京,不知有多少人像老太太一家那样四处躲藏,颠沛流离,完全没有对1938年春天来临的期盼与喜悦。(www.xing528.com)

在经历了欺凌、压迫、杀戮,目睹过人性的黑暗后,更激发了我们对平等、尊严光明、和平、高尚人性的追求。即使在那段冰冷黑暗的历史中,在人性的麻木与毁灭中,也遮掩不住正义的高尚的人性的光芒。爱国官兵的殊死拼搏,国际安全区的保护,充满正义、同情之心,敢于披露、还原真相的作家……这些都是人性的希望。

决心——“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访谈最后,老人家一遍遍地重复:“要让更多人来知道这段历史!”80高龄的她,每周要来做两次志愿者,每次半天,风雨无阻,只是希望能把这段历史告诉更多的人。

想到纪念馆里有一面照片墙,上面满是大屠杀见证者幸存者的照片,都是一位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再过10年、20年、30年,也许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将去世。那么,那时候,没有了见证人的亲身讲述,没有了那样真实的感受与愤慨,这段历史,将何去何从?也许这位志愿者奶奶的行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通过访问与讲述,把这段历史告诉更多的人。

雕塑《冤魂的呐喊》上面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

约翰·拉贝先生的感叹,应为所有中国人铭记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难。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精神的崛起应是用理性的态度反思历史,正视历史,当然,也必须牢记历史。这不是一味仇视日本,不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中义愤填膺盲目地“抵制日货”,而是铭记耻辱的同时,勇敢地站起来面向世界,寻求合作,崇尚和平,才不会重蹈覆辙。

正如大屠杀幸存者李素英所说,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埋下仇恨的种子,而是为了带着光明与希望前行。

纪念馆里,肃静的广场,缓缓移动的人群,在雕塑边在遗骨前静穆沉思的背影,还有温暖的冬日的阳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Forgivable,But Unforgettable”,这是当年援助难民的拉贝发出的感叹,如今被镌刻在纪念馆内的墙上。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走访札记】

在与老太太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每年的12月13日,纪念馆的各种纪念活动会吸引来自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的参观者。是的,我们应该感到些许欣慰,30万亡灵受到许多同胞或外国友人的缅怀;是的,我们也应该感到遗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影响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安徽、江苏、上海及日本,尚不具有纳粹集中营遗址那样拥有世界级的震撼力。

屈辱的历史不应被遗忘,我们一行人今日造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写下了这篇走访记,希望我们的文字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体悟。

调研人员:邵笑蔚 郑靖奎 潘思婕 陈舒清 颜 彦

文/郑靖奎 邵笑蔚 颜 彦 潘思婕 陈淑清

图/邵笑蔚 潘思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