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春红色追寻:90后大学生信仰点亮

青春红色追寻:90后大学生信仰点亮

时间:2024-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奇人生光明磊落,为党为国忠心耿耿——寻访关向应故居关向应同志,原名关致祥,1902年9月18日出生在一个普通满族农民家庭。总面积5000平方米,由关向应故居、关向应纪念馆、录像厅三部分组成。第二部分为关向应纪念馆,院中有关向应半身塑像。关向应故居已于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连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题词,来纪念这位为党为国鞠躬尽瘁的英雄。

青春红色追寻:90后大学生信仰点亮

传奇人生光明磊落,为党为国忠心耿耿——寻访关向应故居

【红色巡礼】

关向应同志,原名关致祥,1902年9月18日出生在一个普通满族农民家庭。1924年在大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苏联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先后在中国河南省委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中共“六大”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任共青团中央书记,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参加中共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1932年创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军委分会主席和红三军政委。1934年10月任红军第二军团副政委。1936年冬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关向应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段革命家,忠诚的革命战士,我们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的重要领导者。

关向应故居(纪念馆),位于大连市金州区东北30千米处向应乡关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建成。总面积5000平方米,由关向应故居、关向应纪念馆、录像厅三部分组成。故居为石筑硬山式草房三间,坐北向南,门中开,门上有彭真同志写“关向应同志故居”匾额。第一部分为关向应故居,是一座三间石砌低矮的茅草房,1902年9月10日关向应在此出生,这里有关向应与贺龙任弼时亲手栽种的大槐树和一家世代传用的老石磨。故居后面,是新建关向应同志革命陈列馆,馆前树立关向应半身铜像。第二部分为关向应纪念馆,院中有关向应半身塑像。塑像后是一排整齐的展览大厅,分三个展室十个部分,用大量实物和珍贵的照片较翔实地介绍了关向应同志革命的一生。第三部分为录像厅,向参观人员播放“关向应的生平事迹”、“追悼会录像”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该馆录像带等。关向应故居已于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连市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大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是一个朴素的民居,低矮的院门,曾经吱呀地磨碾。这里,浓缩了一个有为青年读书奋斗的时光。

彭真同志题写“关向应同志故居”匾额

这是一个宽敞的院落,亲切而庄严的铜像,一幅幅照片,一卷卷笔记。这里,讲述着一个革命者跌宕的战斗生涯。

这里,记录了关向应同志伟大不朽的人生。这里,每天成千的仰慕者前来瞻仰、学习。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朽!”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的这副挽联,浓缩了关向应同志短暂却伟大的一生。

游:有为青年的起航点

关向应的故居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民居,矮小的院门外,有一株关向应儿时与父亲栽下的槐树,而今已历经风雨,华荫如盖。

院内有猪圈、菜园和一间再朴素不过的草房,房间里面都是关向应儿时用过的旧物,一张小方桌、一盏小油灯伴随少年时代的关向应刻苦攻读,逐渐磨砺寻求革命真理的志向。

“今天早上来参观的就能达到一千多人”,关向应的侄子关世元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代替伯父守着这个小院。

“这是我大爷关向应小时候的照片,这是掂花椒用的碾子……”关世元老人指着这些旧物耐心地一一介绍,“老关家兄弟四个,姊妹五个,关向应是老大,当年放学后就回家帮妈妈和太奶推磨。”

院后有个关向应儿时用过的轱辘,想象着他从这里提水浇园的身影,仿佛时光都会就此逆转,回到那个风雨飘摇却英雄辈出的年代……

关向应故居主体建筑

观:革命者的传奇人生

故居的东侧就是关向应纪念馆,在这个二百多平方米的展厅里,讲述着关向应一生的跌宕起伏、革命成就。(www.xing528.com)

“说句实在话,在参观关向应纪念馆之前我对关向应同志的生平是陌生的,只是知道大连有这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以,此行我还是很期待和兴奋的。”同行的还有几位参观的游客,我们都怀着一颗敬仰的心来到这里。

“各位游客,关向应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革命战士,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优秀的指导员……关向应同志在大连太东日报社工作期间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这是他读过的东方杂志。”在这个寒风凛冽的正月时节,讲解员口中的故事却让我们心潮澎湃,“1923年冬,关向应同志结识了在太东日报社的地下党员李震灜,他认真阅读了李震灜带来的《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工作。”

纪念馆内陈列了大量的老照片历史遗物,栩栩如生地为我们描绘出关向应同志不平凡的成长轨迹:从“满族农家走出的革命青年”到“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从“带领红二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到“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从延安疗养到“鞠躬尽瘁光辉永存”,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件实物都诠释着一段历史。我们静静地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听着历史拨开云雾的声。

馆外关将军的铜像威武庄严,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仿佛那里就是他毕生钟爱却未尽的事业,那里就是泱泱中华希望的朝阳。

思:回放的历史年轮

除了纪念馆,这里还有仿制的贵州红军三军指挥所、满族风情馆和关向应同志在延安时期所居的窑洞

他把短暂的一生完完全全贡献给了祖国,身在病榻时也不忘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我在此临死弥留之际,谨向党的领袖,谨向党的七次代表大会,谨向全党同志紧握告别之手,切望全党同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奋斗前进!全党全军应该像一个人一样,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中央周围,相信我们的党和中国革命是一定要得到最后胜利的。”

由于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关向应积劳成疾。1946年7月21日,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病逝。毛主席写下了“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朽!”的题词,来纪念这位为党为国鞠躬尽瘁的英雄。

瞻仰着关向应将军的事迹,仿佛回望着他短暂生命中闪光的一点一滴,心中忽然想起了臧克家的诗《有的人》中的一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让我们铭记的不仅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更是他忠贞卫国、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一心为党、鞠躬尽瘁的人,就是不朽的英雄。

【走访札记】

关向应同志说过:“母亲留恋她的儿子,农民留恋他的土地,一个共产党人留恋的是革命事业。”这句话也许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关向应同志将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献给了人民的幸福。他虽然没有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但他的一生,过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关向应同志逝世后,诸多知名人士、他前生的好友纷纷致辞悼念。贺龙、李井泉、周士第、甘泗淇、陈漫远共挽道:“半生共险阻艰难,回首江南,湘鄂川黔留战迹;毕世为人民服务,伤心华北,燕秦齐晋哭行躯。”张稼夫致挽联:“忆初会阶级友爱感我太深话叙先烈白文镇,叹永别病床教言惠余实多谆示南针延河边。”任弼时悼念说:“你对人民事业的忠诚,你的优良作风与伟大功绩,给全党全国人民留下了永恒的追念。在你长久的艰苦奋斗中,你损坏了健康,以致久病不治,壮年逝世,这是党的不幸,人民的不幸,也是作为老战友的我个人的不幸!你未竟的事业,将由全党同志来继承。你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短短一天的参观,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沉思和敬意。那血雨腥风的故事,好像离我们很远,又仿佛就在眼前,听着听着,会忘记记录,忘记拍照,却想起很多。我们敬仰这位英雄,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力量,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继承无数革命先辈们的遗志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一刻,这个念头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关向应同志甘为国家和集体牺牲自身利益的品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关向应同志的精神,发挥基层群众的堡垒作用,紧密追随在党组织的先进旗帜下,居安思危,奋勇向前,为新中国的复兴开启新的篇章!

调研人员:齐晓婷 王梦楠

文、图/王梦楠 齐晓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