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巡礼】
长沙市博物馆内清水塘22号,暨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位于长沙市八一路538号,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的第一个家。1921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即中共湘区委员会,区委机关便设在此处。1921年冬至1923年4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居住于此。在杨开慧的支持下,毛泽东领导的中共湘区委员会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革命圣地,每年吸引数十万群众慕名前来瞻仰参观。
革命,从这里开始
清水塘畔谁家柳,缀染英雄,柔情依旧。2011年1月20日至25日期间,我们三次来到长沙市博物馆毛泽东杨开慧故居,每次来伴随着不同的天气,怀着同样的心情,收获着难以言表的感受。
博物馆中共湘区委员会陈列馆本因施工处于暂停开放阶段。开放管理部主任助理刘晴贤女士在得知我们意图后,给我们此次寻访调研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她不仅为我们单独开放了陈列馆,安排讲解员陪同我们参观调研,并向我们详细讲解每段历史及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且,她还为我们此次寻访调研活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通过参观和讲解员的讲解,我们得知,早在1921年秋,毛泽东等人就因喜爱此处幽静安宁的环境而常在清水塘附近散步。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以后,为了秘密办公以及安全需要,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教师兼附小主事的名义,以“毛石山”署名租下了清水塘22号房屋,租期7年,每月7元洋银。为掩护毛泽东的活动,杨开慧毅然辞去教师职务来到此处陪伴毛泽东。于是在这个中共湘区委员会秘密办公室里,也是这一对人间知己的第一个家里,毛泽东进行了很多革命创建活动,比如建立了全中国第一所党校、1922年主持湖南青年图书馆工作等。在毛泽东的出色工作下,湘西工会会员从3万人发展到11万人。当时毛泽东工作繁忙,杨开慧一边照顾其生活起居,一边担任其秘书,在艰苦的环境中承担起湘区党组织的机要联络工作,并多次和毛泽东一起向工人宣讲。
寻访大学生参观陈列馆
杨开慧为毛泽东安排生活上的起居,分担工作上的重任,毛泽东在这里凭借出色的工作调入中共中央。湖南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由此蓬勃发展。按照该馆党总支书记杨德兴的话说:“革命是从这里开始的。”革命圣地,吸引人的不光是它本身,更是这些为传承历史、弘扬革命精神而奉献、奋斗,甘之如饴,日复一日的人们。他们本身已融入历史,并且在感动和鼓舞着更多的人。
爱情,在这里洗礼
毛泽东一生有六首诗词是为女性而写,而其中有一半与杨开慧有关。毛泽东为杨开慧写过三首诗:一首是《虞美人·枕上》,另一首是《贺新郎·别友》,均是寄托别离之苦;还有一首提及杨开慧,为《蝶恋花·答李淑一》。在《贺新郎·别友》中,毛泽东更是提到,他和杨开慧,便是人间知己。
毛泽东1911年春天来到长沙求学;191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次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校后来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杨开慧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她的父亲是杨昌济先生,曾留学英美日,回国之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www.xing528.com)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时,其老师正是杨开慧父亲杨昌济先生。杨开慧时常听到父亲大加赞扬毛泽东,却没有真正了解毛泽东。后来杨昌济先生受聘为北大教授任教伦理学,杨开慧一家举家搬往北京。毛泽东前往北京,经杨昌济先生介绍,在北大图书馆当上了助理,也是在这时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两人在北海留下了相恋的足迹。他们相识到相恋经历了六年的时间,于1920年结为革命伴侣。
婚后二人回到湖南,清水塘成为他们第一个家。时任中共湘区书记的毛泽东工作十分繁重,常常赴湖南各地考察,与杨开慧聚少离多。《虞美人·枕上》便是其半夜起来,想起杨开慧,顿感愁苦写的别离之情的诗。后来,杨开慧接受组织安排返回故乡长沙板仓,以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支持着革命的工作。她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便捷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直到1930年11月14日遇难。杨开慧牺牲之后,毛泽东在一个月后才得知此消息,悲痛万分,饭食难咽,说:“开慧之死,万死莫赎。”
20世纪80年代,在杨开慧故居的墙壁里发现了杨开慧留给自己丈夫和儿子的信件,而此时毛泽东已经逝世。作为自己深爱的第一任妻子,如果毛泽东能在其在世的时候发现这些信件,那该是多么感人的事情。
杨开慧与毛泽东,一对人间知己。杨开慧至死都眷恋着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始终感怀着杨开慧无私的爱。这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恋情,将永远铭记在清水塘杨柳依依的池畔。
【走访札记】
也许在毛泽东眼里,恋爱亦是一场决绝的战斗。那时的爱情,是革命的爱情,是离别的爱情,是等候的爱情。相比之下,大学生所谓恋爱,如同儿戏,吵吵嚷嚷,哭哭闹闹,虽不乏真心,却失去了一份坚守的决心,一份等待的耐心。
此次参观杨开慧故居,我感触良多。曾以为如毛泽东这样的革命伟人,定是日理万机,无暇顾及儿女私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若非内心细腻,怎会有“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若非爱到至深,怎会有“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若非体贴入微,怎会让杨开慧深情地在墙壁中留信。这段红色恋情,是革命的典范,亦是爱情的典范。
调研人员:夏车韵 陈 鑫 康书鼎 郭天翱 黄 宸 任沛林
文/夏车韵
图/夏车韵 陈 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