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事续述:三九教训暴露制度性缺陷

国事续述:三九教训暴露制度性缺陷

时间:2024-06-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九”自己称之为第一个发展阶段。1991年10月,上级批复成立“三九”,并将“三九”的人财物等一切权力全部交给经营者,上级只管赵新先一个人,也就是正式明确了一个人说了算的领导体制。

国事续述:三九教训暴露制度性缺陷

“三九”的教训——“一个人说了算”的制度性缺陷[8]

经历了创业初期蓬蓬勃勃的发展和随后10年令人炫目的大举扩张之后,从2001年开始,三九集团(以下简称“三九”)的积弊就逐渐显现出来,这一年,证监会通报批评了“三九”大量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危及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的严重问题。到2003年,“三九”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05年,董事长赵新先被刑事拘留。

以上是“三九”由盛到衰的大致轨迹。一个原本势头很好的企业从其顶峰滑落下来,一般都认为,决策失误、盲目扩张、核心业务的削弱是导致“三九”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应该说“三九”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的问题,是长期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的必然结局。反思“三九”的教训,仅仅从经营管理的失误,或者是从赵新先个人的素质、素养上分析原因是不够的,应该从制度上,从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上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一个人说了算的作用和局限

应当说,创办和管理一个企业,一个人说了算有一定的合理性,国内外也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但是,这种成功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一般都是在企业创业的初期或早期,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条件也比较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创业者注意谦虚谨慎,不敢乱来,风险意识也比较强,害怕失败。在这样的心态下,做事比较慎重,即使一个人说了算,在说了算之前也比较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因此,在创业早期,一个人说了算还能适应,还是有其正面而积极的作用。

一个人说了算在特定条件下的有效率科学意义上的效率不能画等号,不能因为在一定阶段、特定情况下的有效,就把它看成一种科学的决策机制。在没有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情况下,对事物的现状、前景以及未来的趋势都是很难准确测算的。如果把它看成是科学的,将其奉为圭臬,一直走下去,则早晚要走到尽头。

中国有一句很通俗、很有名的话叫做“大路旁边盖房子”,意思是说有些事情指指点点太多,众说纷纭,意见分歧很大,很难集合大家的意见把事情做好。这句话最早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淝水之战前,前秦的皇帝苻坚作决策时的情况。当时前秦内部对于要不要攻打东晋看法很不一致,在讨论的时候有的主张打,有的不主张打,有的主张这样打,有的主张那样打,莫衷一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苻坚把他的弟弟苻融拉到一边说,不要听他们的,从古至今,凡大事都是一两个人决断。这就像大路旁边盖房子,来来往往的人都要指指点点,这个认为这样好,那个认为应该那样,房子永远也盖不好。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但是苻融也极力主张不要攻打东晋,力陈反对开战的理由。苻坚认为苻融“不达变通”,还是独自决定打。结果前秦大败,全军覆没,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前秦也很快灭亡了。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独断专行的案例。实际上,“大路旁边盖房子”出现不同的意见是很正常的,决策者可以择善而从,在不同的意见中吸取那些合理的东西。比如淝水之战这个例子,那些认为不能打者也是对利害反复思考才提出意见的,如果苻坚认真听取,则至少可以未雨绸缪,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预先加以防范和应对。

一个人说了算的领导决策体制在创业早期取得了一定成功,证明了它有效率,但决不能迷信这个东西,如果因为有限的成功而把它当作真理,形成定见,必然迟早要出问题。很多的大企业从失误到失败,都是这样。一切有作为的企业家都应当记取,一个人说了算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转向科学民主决策。这么多因为个人独断导致失败的例子摆在那里,为什么还有新的企业家不断加入进来重蹈覆辙呢?这就是个人对权力、对名利的过度追求,这种追求造成了企业家的不清醒和浮躁。发展越快,迷信越严重,潜伏的危机也就越大。企业的早期创业是很不容易的,做到一定的局面,后来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直至一个接一个地衰落,这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很大的损失,是很令人痛心的。

二、赵新先的极端做法导致“三九”由盛而衰

“三九”的上级对赵新先授权一个人说了算,可以说是“三九”先天性的失误,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领导制度和决策机制,成为一种制度性的缺陷。分析“三九”的成长发展历程,有个界限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实行一个人说了算的前后变化,对“三九”整个经营状况的对比。这是“三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从1985年南方药厂创业到1991年10月,这期间企业蓬勃发展,主业兴旺,充满了生机,产销连年保持超高速增长。“三九”自己称之为第一个发展阶段。1991年10月,上级批复成立“三九”,并将“三九”的人财物等一切权力全部交给经营者,上级只管赵新先一个人,也就是正式明确了一个人说了算的领导体制。第二个阶段应该是从这时开始,“三九”走上了快速发展、扩张的道路。到1999年进入了全盛阶段,这年9月,赵新先宣布,用5年时间把“三九”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植物药生产企业,用10年时间,成为亚洲最大、最强的综合性制药企业,用15年时间进入世界500强。

赵新先提出的这个目标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依据?有没有经过科学、严肃的论证呢?没有。只不过是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自己想这样,就公开讲出去了。这一阶段是“三九”急速的大规模扩张的时期。重大问题随意决策,特别是1995年以后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下山摘桃子”、“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思想指导下,“三九”在全国各地兼并收购了大量企业。到2001年,“三九”迅速扩张到有56家二级企业、100多家三级企业,据说最后达到5个层次500多家企业。更严重的是,在这样急速的并购中,高达45%的兼并对象都是承债式兼并,这样,庞大的债务就转到“三九”身上,“三九”财务危机的祸根就是在这时埋下的。

我1983年当中石化总经理的时候,共有34个生产企业,到现在也没有超过40个,而且从不搞核心主业以外的扩张。当时全国也有许多小的炼油厂想投靠我们,如果我们到处去搞兼并收购、“摘桃子”,也能网罗大批的企业,那到后来肯定都会成为包袱,难以善后。

1995年赵新先还提出了要把汽车作为集团的支柱产业,一个原本以制药为主业的企业,一下子跳到汽车产业,很难想象他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也是在这一时期,赵新先又提出了一个“神农计划”,要大规模进入农业,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和60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农业开发合作协议,这个计划很快也破灭了。“三九”如果有个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还有“三九”投入了近10亿元的国际化、提出建麦当劳式的全球中医药连锁店等计划,也很快成了泡影。

这些事情现在看起来好像是笑话一样荒诞不经,但是由于“三九”既不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也不遵守上市公司规则,而是由赵新先一个人说了算,没有内部的制衡机制,没有人能够公开质疑,而外部也没有适当的监督约束,赵新先一个人这样想,也就这样决策、这样行动了。他把一个人说了算一步步推向了极端,形成了“无事不说,无话不算”的局面,失败是必然的。

2000年以后,“三九”的问题逐渐开始暴露,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任何机制来及早发现并制约他、纠正他。本来,企业经营中有了问题也是正常的,问题是能不能早些发现、早些刹车、早些挽救,以减少损失。但在“三九”,没有这样的机制,即使有人发现错了,也无能为力,任凭企业沿着已有的错误走向更大的错误。“三九”如此,很多由盛到衰的企业也莫不如此,教训极为深刻。(www.xing528.com)

三、一个人说了算的财务失算

赵新先迷信一个人说了算的领导制度,认为它有效率,能加快企业的发展,在下属企业也实行这种制度,提出“下管一级,下管一人”,实行所谓“六给”,下属企业的所有权力由一把手掌握。这样的领导制度,在任何类型的企业,甚至家族企业都是不倡导、不允许的,但是在“三九”却做到了。“三九”的权力下放,尤其体现在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缺位上。赵新先根本不知道集团和下属企业的财务状况、家底如何、欠了多少债。最终,财务问题成了整个集团全面危机的导火线

国内外所有成功和失败的企业都证明,财务问题是企业的要害问题。一个企业只要财务状况良好,一般来说其他问题相对都容易解决;相反,如果财务安全出了问题,结果必然是引发企业全面的危机直至走向破产。“三九”的财务问题,就是心中无数,乱承诺、乱开支,失算、再失算。

这个教训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对我们国内许多企业来说,发展就是一切,只要能快一些发展就不顾及其他,“萝卜快了不洗泥”,许多企业负责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有多少钱?能做多少事?有没有条件扩张?对这些没有细致的筹划。没有钱就找银行借,就做假账,欺骗银行,欺骗公众。

赵新先后来在反思“三九”的财务危机时认为,是银行害了“三九”。过去都是银行主动找他们贷款,但是到他们资金链绷紧、财务问题显现的时候,银行又都一齐来逼债。他认为,如果不是这样,银行继续对他增加贷款支持的话,“三九”就不会有问题。这样的反思说明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三九”之所以陷入危机的根源。当初银行能够提供贷款给“三九”,是因为“三九”处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企业经营有方、有业绩,银行愿意提供贷款是完全正常的行为。但后来“三九”盲目扩张,自己把自己吹肥成虚胖子,甚至制造假象,不向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状况,导致信用失缺。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能做多大的事,有没有还款能力,自己应该最清楚,但赵新先一个人说了算却偏偏在这个要害问题上一再失算。他没有从这里反思,没有及早醒悟。

四、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正确发挥个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承认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个人的作用要适当、适度,过与不及都是不当的选择。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个人对信息的了解、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以及决策指挥能力等都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了解,更不可能什么都会。赵新先擅长的专业领域是制药,却去涉足汽车制造、农业、航空运输等行业。国内没有搞好,又忙着到国外发展,这些都是立足不稳、根基不牢的盲目扩张。而不自量力、盲目扩张的另一面,必然是分散主业资源,削弱核心业务,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个人怎么可能对这些行业的规律、特点都能了解很多呢?可以说他的这些决策大多是盲目的。

我在中石化工作时就总强调,一定要专注于自己的主业,不能什么赚钱就搞什么,我们这些年从未随大流去搞房地产。我后面的中石化领导也是如此,一直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搞好我们的石油化工主业。

我非常困惑的是,在赵新先领导下的“三九”,不设副职,不设职能部门,赵新先是怎样工作的?!企业里的业务工作方方面面,有一些是非常专业化的工作,都由赵新先一个人说了算。我不相信赵新先就是三头六臂,是超人。有些宣传报道对这种高度“精简”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大加称赞,认为这是一种先进的企业制度,是改革的成果,是一种进步,那都是不懂得企业运行规律的外行话。

一切追求成功的企业必须学会和运用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当今世界,所有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这样做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事情怎么可能由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就做出正确的决策呢?赵新先绕湖走了一圈就决定了一个投资10亿元的项目,事后面对大学生的提问,竟然用战争时期3分钟作出重大决定的故事来为自己的决策方式辩解,显然是无理搅三分,是理屈词穷的遁词。

不讲科学,不讲民主,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则是必然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在企业的发展、扩张过程中,个人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管是办一个企业或是做一项事业,个人的才智、个人的经历经验、个人的敬业精神都是重要的因素。不承认这一点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个人来讲,越是有才智、有能力,越要加强个人的素养,重视学习,尊重别人的智慧,遇事多谋,从善如流。不能稍有成就就自以为是、为所欲为。讨论大事,一定要集思广益,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在集体讨论作出决策以后,个人积极执行,维护科学民主的决策。

“三九”的教训,值得国内企业特别是快速成长中的企业引以为鉴。要学习赵新先早期的创业精神,也要防止他后来那种迷信个人说了算,一步步把企业拖入泥潭的失误教训。

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经营者个人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一般说来比较容易解决。经营战略、策略方面有问题也可以调整,经营者不行还可以更换,但是基本制度上的缺陷则容易把企业带入无法摆脱的困境。认识和吸取“三九”及赵新先的教训,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民主、有效率的企业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是摆在中国广大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