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连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7年经济工作提出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中央强调的这“四个着力点”,为我们新一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广大企业和各地企联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工作部署,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一、不断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企业对国家应尽的职责,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共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齐心协力做工作。在社会不同的群体当中,企业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决定》中提出的许多重大课题都和企业工作有关,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地行动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很难全面落实,很难做好。据2004年工业企业普查统计,全国共有137.5万个企业,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到2005年年底,全国就业的总人数是7.58亿人,其中第二产业有1.8亿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3.8%,第三产业有2.37亿人,占整个就业人数的31.3%,也就是说,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大军加在一起共有4亿多人,占到全部就业总人数的55%。一半多的职工在企业工作,企业的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着社会主要力量的作用是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关系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效。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和谐的物质基础。客观地说,企业在发展上是比较下工夫的,也非常重视硬环境的建设,如产业项目建设、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但对企业发展需要的软环境则重视不够,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很多企业都在积极落实,做了大量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但也确有不少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认真对待,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和衷共济。现在,企业非常重视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但对于和自身业务没有直接关系、却有着多种无形影响的社会群体,往往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正是因为对社会和谐和企业发展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在处理问题时就往往发生偏差,甚至不利于企业与社会和谐。突出的是下岗再就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诚信经营等问题。近年来,矿难事故频频发生,企业违法违规排污,恶化生态环境,已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响。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别再重复昨天的故事》为题,报道了贵州小煤矿开采中触目惊心的景象,让人看了心里非常难受。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讲过:资本家“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为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这些无视国家法律、政策,漠视人命的煤矿负责人印证了马克思的论述。他们采一吨煤的成本不过几十元,转手能卖到四五百元,死一个工人赔20万元就可了事。他们用取得的高额利润,挥霍腐败,而不肯用积累来改造矿井,改善生产条件。这样生产,这样发展经济,与科学发展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根本不可能导致社会和谐。各地企联的同志要关心这些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做工作,要用好的和坏的案例向企业做宣传,引导企业遵纪守法,不要做那些不得人心的事。
企业要提高自觉性,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企业自身的事。我们常讲,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企业要发展,前提条件是社会稳定。但只有社会稳定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了才能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经济活力,把企业工作搞得更好。
二、搞好生产经营,稳定就业,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生产经营、稳定就业是基础。搞企业的同志要有使命感,不能因为企业的工作没有做好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负担。要让大多数人有工作,有了工作后再加上合理分配,就可以缓解矛盾,促进和谐。对于城市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就业,而解决就业问题主要是靠企业。企业的经营状态良好,生产发展,就能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持续扩大就业,也就必然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失当,减产甚至停工破产,必然造成失业,造成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一定要着眼于持续生产、稳定发展,搞好内部管理,注意合理分配,防止发生不和谐因素,更不能由于企业工作失误而导致劳动关系恶化,并把它推给社会。对企业来说,搞好经营,稳定扩大就业,就是对国家最基本的贡献,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社会协调的良性互动。
各地企联在以往的工作中,对生产经营好的企业比较关注,总结、宣传了不少成功企业的经验,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企联要多花一点精力关心困难的企业,帮助它们向政府呼吁,或者尽量为它们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服务性工作。特别是对资源枯竭型的城市,困难企业较多的地方,它们更需要温暖,需要关心,需要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企联要动用自身的资源,关心它们,帮助它们,促进社会和谐。(www.xing528.com)
三、搞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立企业内部的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只有外部环境和谐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正确处理劳动关系,建立企业内部的和谐环境。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关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涉及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涉及劳动标准、劳动保护、劳动保障、劳动争议的调处仲裁,以及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
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已经建立了五年,工作已经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发展很不平衡,任务仍很艰巨。据浙江省总工会一位副主席讲,目前劳动关系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矛盾。劳动关系不和谐、不协调,给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个分析和看法是对的。经济发达的浙江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以想见。今后企联参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要围绕中央的这些决策来开展工作,按照全会《决定》,逐步拓展三方机制的工作内容。
企业和谐最核心的关系是劳动关系。前两年,我们主要抓了组织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工作开展比较快的省、市已经进入到协调劳动关系实际工作中。要继续总结和推广先进地区、先进企业的经验,把工作做到位。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将有利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经济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三方协调机制,它的生命力在于机制本身。在推进三方机制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要通过开展工作逐步解决,工作认真做了,就会引起政府重视和社会关注。中国企联要尽可能帮助地方企联进行协调配合,各个地方企联自身要努力推进这项工作。
企业不讲诚信,制假售假,污染环境,忽视安全生产,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必定是不和谐的。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国崛起》中,讲到荷兰这个国家的崛起时,就特别介绍了他们因诚信而赢得海外市场的事例:一艘装满货物的荷兰货船,行驶中被冻结在北极圈内,时间长达8个月,气温为零下40摄氏度,18位船员靠凿冰打鱼维持生命,烧船板取暖,而没有去动用装满全船的衣物、食品,最终有8个人失去了生命。解冻后,货船按合约开到目的地,无一丢损地完璧归赵。他们赢得了货主的尊敬和赞扬,为荷兰的货运业树立了良好的诚信商誉形象。荷兰的国土面积只有41 000平方公里,是两个半北京市那么大,2009年人口仅1 650万左右,就是靠了这种精神,靠诚信声誉,从海运起家,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马克思曾经称它是“世界第一海上强国”。我们国家坚守诚信的企业很多,突出的如宝钢,最近被世界权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评为A级,是全球钢铁企业中的最高长期信用等级。但是,不重视诚信的企业还不少。违约、拖欠货款、造假账、发布虚假信息、制假售假、坑骗消费者等,致使投诉增加,消费者强烈不满,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担心购置设备材料造假的企业,竟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7.9%。中国企联调查4 695位企业家,有三成多的企业家不敢相信所谓的“老板”。这样的相互关系,不可能是和谐的。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讲,企业不重视诚信引发的问题,就成了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各地企业,应当结合学习胡锦涛主席的“八荣八耻”号召,联系实际,持续开展“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教育,推进企业诚信建设。
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重大进步,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各地企联的工作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注意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必须认真研究,自觉参与,认真落实。中国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已经和将要进入世界级行列的大企业,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这样的素质、这样的公众形象。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有良好信誉、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大公司,就不可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