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创新,注意节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这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陈锦华对全国企业的2006年新年寄语。
记者面前的这位满头银发的76岁老人,字斟句酌地缓缓说出这十六个字,看似平淡,仔细思量,却蕴涵着厚重的责任与期许,一如他目光中历尽沧桑后的平和与深邃。
“以人为本”的历史读本
在中国经济近20多年的改革发展之路上,留下了这位老人的许多痕迹:20世纪7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建设宝钢;1983年筹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在主持国家体改委和计委的岁月里,推出了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等。
一位“中国经济改革不可或缺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有媒体这样称呼他。
当被问及对中国改革最深的体会时,陈锦华说:“邓小平讲,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考核的话,我觉得改革还是成功的,不然中国经济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个人的体会,改革的目标、内容、形式、步骤一定要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改革一定要为群众谋利益,要让群众得到好处,如果改革不能为群众谋利益,群众不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那时候还没有‘以人为本’的说法,但是我理解中国改革的实际是始终坚持‘群众观点’,为大众谋利,改革成果要为大众分享,如果不是始终坚持这样的追求的话,也是不可能成功的。”陈锦华说。
陈锦华说,中国进行的是渐进式改革,与苏联的“休克疗法”不同,引起的社会震动小。1993年上半年,物价涨了13.9%,与当年俄罗斯的四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相比微不足道,但当时已经让陈锦华“急得睡不着了”。他们研究城市调查队的家计调查,仔细分析各阶层老百姓的家庭收支情况,研究保值储蓄的具体系数,尽量把对群众生活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
“涨价是老百姓最不喜欢的事,因为他们手中的钱攒得不容易,很多事情要想到老百姓。”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陈锦华说了这番平淡中满是深情的话。
谈到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的作为,陈锦华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及时发布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包括我们实行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使广大企业和投资者了解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因为信息失误而蒙受损失,走弯路。
“中国这些年的硬环境建设是不错的,与我们的近邻印度相比,可以说远远好于他们,但在软环境上印度却有优于我们的地方,如语言、法制环境等。比较之下我认为中国现在更应该在软环境上下工夫,特别是政府真正能提供透明、有效、到位的服务。”陈锦华说。
重要关口的路径选择
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关口。陈锦华说,所谓关口,就是说此时此刻可以往这边走也可以往那边去。如果这时方向选择错了,今后的路就走错了。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现在说到了关口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考虑继续发展的路标该指向哪里。
陈锦华认为,这个路标就是科学发展观。他说,要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做。过去只强调发展速度,不管资源、能源、环境的匹配情况,现在我们认识到,只速度快不行,必须要科学发展,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协调、与环境协调。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好,那么现在发展越快,遗留下来的问题就会越多,以后付出的代价将会越大。
“我对关口的理解,还是要发展,但发展的模式要调整,还是要快发展,但不能不顾一切地快,一定要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注意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陈锦华说。
现在有些人讲科学发展观,只是在口头讲,搞花架子,言不由衷。陈锦华强调,认认真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对中国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做,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大道”,否则将来还会走弯路。
谈到目前中国经济的走势,陈锦华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好的,其主要依据是GDP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这两项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令人满意:2005年GDP预计增长9.4%,消费价格指数预计是2%,很难得。对于时下有学者预测中国将进入通货紧缩状态的说法,陈锦华不以为然。他说,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6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强调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他认为,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目前的健康发展状态是可以持续保持下去的。
陈锦华同时也指出,虽然中国现在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但很大程度上是靠低廉劳动力,靠给别人贴牌生产实现的,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问题,不改变这一现状,中国难以成为经济强国。
中国企业当务之急(www.xing528.com)
如果说,多年高层领导和决策的经历赋予了他对中国宏观经济层面的理解,那么,在1999年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以来的六年时间中,对于大量企业运行情况的研究,则增加了他对微观的经济细胞生存状态的了解;而曾任宝钢和中石化这样航母级国企领军人物的工作经历,又让他深知办好企业的不容易。这也让他在具有宏观视野与微观观察的同时,更对中国企业有着一种深深的关切。中国企业的前途命运时刻牵动着他的神经,他为它们的喜而喜,为它们的忧而忧。
陈锦华说,对于中国企业,他目前最关心的是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并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他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过去我们是自己跟自己竞争,现在是跟老外竞争,而且是跟老外中的强者竞争。跟人家争夺市场份额要靠本事,靠你的产品和你的服务。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拿手本领,靠什么竞争?这样的形势要求企业必须看到严峻性,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陈锦华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个重点是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确实是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早晚是大问题。
现在有些企业家热心花天酒地,挥霍无度,陈锦华对此深感厌恶。他强调说,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搞好企业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还要关心企业的公众形象,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陈锦华说,中国经济在跟国际接轨方面进步很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在履行承诺方面做得很好,但现在看来,还有很多中国企业对竞争规则和标准不熟悉,并因此吃了很多亏。企业要真正具备全球化的理念,必须熟悉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企业带点钱就走出去了,还需要一套完整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为之配套。
谈到中海油和海尔的国际并购失利,陈锦华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必大惊小怪,这种失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就学不会真本领,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只有亲自走上这条路,才会总结,才会提高。这种失败的经历让我们对美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只有与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竞争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花点钱、碰点钉子都是值得的。
大企业出局的教训
爱之愈深,期许愈深,责之也愈切。这正是陈锦华对中国企业的感情写照。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从2002年起排序和公布了年度中国企业500强。在今年排出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12家企业从去年500强中出局,出局率为22.4%,比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5年世界企业500强5%~7%的出局率高出三四倍。这引起了陈锦华的高度关注。这样高的出局率,正常吗?
通过对中国大企业的深入研究,陈锦华认为,从总体上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我国企业500强出局率高一些,是一种正常的历史现象,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的。在出局的企业中,多数是难免的,或是正常的,但也有些大企业的业绩大幅度下滑和出局是不正常的,或者说是可以防止、可以避免的。
“一个经历20年艰难创业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大企业,为什么说倒就倒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早些时候发现苗头?为什么不能早点挽救?我们的政府、金融机构、相关的组织,包括中国企业联合会,都做了些什么工作?都尽到了责任吗?”陈锦华痛心地说,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国家的损失,这里面的教训很深刻,应当重视,应当总结。
分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陈锦华认为:一是它们没有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二是盲目扩张,分散资源,随意涉足自己没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三是用人不审慎。他特别告诫企业家们,要扎实工作,重在创新和管理,力戒浮躁,尤其从事资本运作一定要慎重。
软实力直接影响硬实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而企业软实力直接关系到硬实力的运用和有效发挥。”陈锦华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人文底蕴,培养什么样的职工,职工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追求什么,都会直接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没有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企业是不可能做强、做大、做长久的。
陈锦华说,现在有些企业文化是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很多企业墙上写满了“开拓”、“进取”、“拼搏”等标语,但那不能代表企业文化,如果不能身体力行,那就只是口号。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文化对于企业相当于思想对于人,思想可以指挥行动。有了好的思想,才能有正确的行动;而没有思想的人,再强壮也只是四肢发达而已。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制度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由精神向行为、物质转化的过程。
品牌意识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陈锦华说,缺乏自主品牌,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强的致命弱点。从1946年参加工作至今60年的时间,有一半是在纺织系统工作,陈锦华对中国纺织工业有着深厚感情,他说从为全国人民衣能蔽体而焦急,到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大国,这是纺织人深以为荣的事。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我国纤维加工量已占全球的40%,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量占全球的25%,但出口产品中自有品牌的比重还不到1%。加紧打造自主品牌是我们走向纺织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东方企业文化》记者问到有没有一种超越个体企业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企业文化时,陈锦华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真善美,这是人类质朴而永恒的价值观,用这种文化熏陶出的企业将是伟大的企业,用这种文化熏陶出的民族将是伟大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