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企业家群体[1]
《中国企业家》编者按: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总体是好的,为企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前,《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刊载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在就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之后,首次发表的对企业家的谈话。全文言之中肯,情真意切,对我们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正确看待企业家群体,努力培育企业家队伍很有裨益,特推荐给大家一读。
我对中国企业家这个群体总体上是充分肯定的。这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工业,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靠了企业家,又是靠的谁?我听说现在有种言论,认为绝大部分企业家不合格。我不清楚合格的含义是什么,如果说合格指的是称职和贡献的话,那么说我国企业家绝大多数不合格,显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这不符合事实,大家也很不理解。
我举两个我直接参与过的产业为例。一个例子是钢铁工业。大家知道,毛主席有个著名的论说,叫做一个是钢铁,一个是粮食,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事都好办了。毛主席的话讲是否全面,可以另作评论,但他指出原材料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无疑是正确的。他为了把钢铁工业搞上去,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将钢的产量指标翻一番,即达到1 070万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动员七千万人新建10万个小高炉(小洋群)、60万个土高炉(小土群),当年产量虽然上去了,但消耗高、质量差,实实在在的得不偿失。后来经过长达7年的不断调整,到了1965年钢产量才达到1 232万吨,也就是说,经过7年的努力,比1958年才增加了162万吨产量。再看看现在的情况。1998年我国钢产量达到1.1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远远超出了当年毛主席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依靠两种不同对象、采用两种不同做法的结果。一种是群众运动,一种是专业管理。对比是如此鲜明、如此之大,企业家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是不难比较的。
另一个例子是化学纤维工业。我国从1957年年产仅40吨的规模起步,搞到100万吨,整整用了36年的时间;从100万吨到200万吨是6年;从200万吨到300万吨用了3年;而从300万吨到400万吨,仅用了2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化纤大国。
这里列举两个产业作代表,其他产业也大体如此,有些新兴产业,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要快,40多年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4%。这是当今世界极少有可以与之媲美的纪录。(www.xing528.com)
所有这些,当然是靠了党和政府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靠了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同时也是靠了广大企业家的作为。我认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和他们共过事,我感到不少人都是很有事业心、很优秀的人,是鲁迅笔下曾经赞颂过的那种“拼命硬干”的脊梁式的人物。没有他们在建设生产第一线的组织领导和忘我拼搏,中国的经济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好局面。这是历史,也是现实。
当然,企业家也犯错误、也摔跤,甚至犯罪,但这只是企业家中的极少数,所谓大江东去,鱼龙混杂,这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我们既不能光看到好的,看不到有问题的,也不能看了少数不好的,就以偏赅全。况且,企业家出事,难道政府就没有责任?我看个人、社会、政府都有责任!培养一个企业家不容易,但要把他毁掉却是不难的。平时没事时不关心,或者摊派要钱,或者把他们捧上天;一旦出事了,又每每缺乏分析,不敢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们的功过是非,缺乏客观公正的言论,缺乏应有的合理保护。这种做法伤了不少企业干部的心,挫伤了广大企业家的积极性。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一件大事。
不管怎么样,企业家本身,对自己、对外界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所有企业家,不论大小都应当自强、自律,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千万不能放纵自己。我看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都是这样的。洛克菲勒家族维系了整整五代的繁荣,他们很注意教育后代,小孩子每个礼拜零花钱都要记账,从小培养节俭的习惯和精明的作风。我们现在的企业家往往一代繁华就垮了,有的甚至不到一代,昙花一现。我有次去海南,听说有个企业家曾在一家饭店为一点小事闹起来,就以“我赔得起”为由,把总统套房里的好些陈设都给砸了。这当然是极个别的,但却是很痛心的。
现在的企业家和六七十年代的企业家相比,一方面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多了,改革意识和应变能力也较强;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注意的少了,全局观念、奉献精神少了,刻苦好学的精神差了。有些企业家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生活豪华,讲排场,不读书,甚至连报纸都不看,凭所谓“公关”办事。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人。企业稍微有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热衷于知名度,浮躁得厉害。
企业家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负,要看到自身弱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知识都要学习。有的企业家思想不够深刻,浅薄得很,谈话不得体,不得要领,甚至有的只懂得“胡侃”,在国内外同行面前相形见绌,甚至有失体面。
我们的企业家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境况,都应当尽到自己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责任,处理好个人、企业、社会、国家这几者的关系,不要颠倒次序,不要以为自己的贡献大得不得了,就觉得委屈,不专于位。中国石化总公司(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最初的资产是210多亿元,我离开的时候已发展到了2 000多亿元,我当这么大的老板,也没有什么“不平衡”的想法,你当你的部长,我当我的总经理。我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对国家无愧,我就觉得在挑担子上并不比你矮。现在有些企业家喜欢攀比,老觉得别人亏待了他,心里不平衡,不舒服,于是就追求平衡,为自己想尽办法打点,结果有的人就在追求平衡中出了事。这里的教训同样是深刻的,值得广大企业家引为鉴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