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水市委党校史:后勤保障建设与发展

天水市委党校史:后勤保障建设与发展

时间:2024-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77年11月8日,天水地委常委会决定,天水地委党校和天水地委干校分别设校,在分设中,规定两校房屋维持现状。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甘肃省委党校工作会议的先后召开,为天水地委党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天水市委党校史:后勤保障建设与发展

第四节 后勤保障建设

一、基本建设

1974年6月3日,天水地委常委办公会议决定,为了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充实基层领导,恢复天水地委党校,同天水地委干校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至此,部分已并入干校的职工从山沟里的干校重新回到五里铺党校旧址,党校的基本建设重新开始了它的艰难行程。

到1975年,从解放军8165部队接收的校产,能用房屋仅为133间,除工作人员办公室、宿舍51间、仓库6间、图书阅览室17间、家属宿舍17间外,学员宿舍仅剩49间,其中30间房子已属危房,非修不可。天水地委党校在校舍问题上出现了新的危机。

1977年11月8日,天水地委常委会决定,天水地委党校和天水地委干校分别设校,在分设中,规定两校房屋维持现状。

由于新形势下培训任务的开始,而学校校舍仅能容纳150人,十几人住一间宿舍,加之家属院被天水电池厂无偿占用,家属无处落脚。在这种情况下,天水地委党校向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上报了修建教学大楼的报告,但因财政困难没有得到批准。

1978年,根据中共中央发〔1977〕28号文件,天水地委党校多次要求退还被无偿占用多年的泰山庙土地和校舍以及所占土地和房屋的要求,但都没有得到解决。

1979年2月,天水地委党校又向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修建教学楼以及家属住房的报告。5月,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城市建设委员会、天水地区财税处联合发文,在天水地区1979年第三批自筹基建计划的项目中确定修建天水地委党校教学楼、锅楼房以及配套设施。同年9月,一幢四层、144间房子、可容纳348人、面积3001.51平方米投资465150元的教学楼动工兴建,揭开了新时期党校基本建设的新的一页。

1980年,除竣工教学楼外,又修建了建筑面积为227.36平方米的采暖锅楼房,安装了室外热力网以及室外上下水、室内动力照明电路、采暖锅楼等配套工程。同时,利用这一时机,修整了多处围墙、道路、厕所等,并针对当时党校校园西宽东窄、呈三角形的状况,以及容纳学员有限、活动场地窄小,加之新建教学楼使场地更为不足又影响大楼地基稳定等状况,向天水地区行政公署提出征用土地8.5亩的报告。

1981年5月,天水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改善在党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员的生活条件,特拨给天水地委党校少数民族补助费7859元。天水地委党校用此款专修了两间清真食堂,面积为64平方米。同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家属住房困难,一方面向天水地区房管局申请住房,另一方面在校园东侧修建了两排平房,面积分别为76.41平方米和96.88平方米。

1982年5月,天水地委党校向天水地区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修建一幢三层、面积为1386平方米楼房的报告,并再一次向天水地区房管局提出了解决住房的报告。

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甘肃省委党校工作会议的先后召开,为天水地委党校的基本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1983年1月,天水地委党校作出了《关于天水地委党校改革的初步设想》,并以此为蓝本,拿出了总体设计方案。天水地委党校拟从1984年起由轮训干部逐渐转为以培训干部为主,实现党校教育的正规化。其规模被定为600人,教职工编制120人,并要在三年内达到应有规模。根据初步方案从1982年起增建办公楼、教学楼等,计16083平方米,总投资330万元。

1983年,首先拆除了墙壁危斜的原毛纺织厂的厂房十余间。同年9月,天水地委和行政公署决定从自筹资金中拨给天水地委党校40万元,于12月4日开工兴建混合型单办楼。

二、基础配套设施

(一)教学设备与办公条件不断改善

1974年,天水地委党校恢复以后,从中国人民解放军8165部队手中收回部分教学用具和办公设备。1977年11月,中共天水地委常委会决定,天水地委党校和天水地区“五七”干校分别设立后,两校对原有财产进行了清理和分配,天水地委党校分得部分办公桌椅打字机、照相机等。

1979年2月,为了完成干部的培训任务,天水地区行政公署又拨款增添了61套办公桌椅和122把椅子、10条连椅、30个书架,使教学、办公条件大为好转。

1981年,为了配合教学,特购置了3台黑白电视机。1983年,又购置了2台彩色电视机,使党校的电化教育从无到有。

(二)生活设施日益完备

天水地委党校恢复以后,尽管从解放军8165部队手里接收回部分生活设施,也从天水地区“五七”干校分回一些用具,但是经过十年浩劫,原有生活设施消耗殆尽,与新时期党校教育的需要相去甚远。1979年2月,为了配合培训干部的需要,又添置了100付床铺,并为开水房安装了茶炉。(www.xing528.com)

1980年,学员楼的建成使天水地委党校的住宿条件发生了变化,不仅有宽敞明亮的140间宿舍,而且配备了全套的生活设施,包括带折叠床板的铁制单人床351套,大方桌155张,折叠椅440把,三格柜143个,小铁书架125个,400套床上用品以及脸盆、水壶等。

1981年,清真食堂建起以后,学校配备了回民炊事员和必要的炊具,方便了少数民族学员的生活。

(三)水电交通逐渐配套

“文化大革命”中,党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8165部队临时占用。在此期间,军方对原党校的水电设备予以改造,水电供应情况有所好转。

1975年,因天水地委党校和天水地区“五七”干校一套班子,两个摊子,分住城乡两地生活极不方便,而交通工具依然落后。为此天水地区行政公署借给党干校“嘎斯”旧车一辆,将原有“解放”汽车固定在市内使用,后又收回“嘎斯”。1976年,经行署批准,购回了上海产130型轻型货车一辆。1977年,党干校分设,党校分得130型货车、69型吉普车各一辆,自行车9辆。

1979年,为了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以及教职员工的生活福利,由天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拨专款购置了兰州产“解放牌”载重汽车一辆。

1980年,逐渐开展的各项基建工程,使天水地委党校本来满负荷运转的水电容量已不能满足需要。为解决急需,党校首先与天水柴油机厂协商,征得天水供电所同意,在柴油机厂水泵房变压器给地委党校工地临时给电50千瓦,与自来水公司协商,重新埋设了较大口径的水管

1982年,原1976年购买的130型上海货车,经天水交通监理所同意报废。同年,利用更新资金购买了北京产130型货车。1983年,原69型吉普车报废,利用更新资金购买了北京吉普车一辆。

(四)文娱体操器材和场地的建设

1977年,党干校分设,在文体设施上党校分得一套22件的民族乐器、一架照相机、一台收音机、二台半导体收音机和部分体育设施。

(五)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

1977年,党干校分家,党校分得3300余元的各种药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校在基本建设的同时,十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979年,兴建学员楼时就设计了锅楼房,并订购了一台较先进的KZL2-8型锅楼,同时修建了一条污水沟,对改善环境卫生、治理环境防止污染起到积极作用。

在环境保护的同时,注意同环境美化相结合,1982年植树1650株,绿篱260平方米,花坛4个,总计1625平方米,种植玫瑰300株。

三、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

1974年,天水地区革委会中梁农场移交党干校50亩土地。1977年,党干校分设,党校分得土地20亩及部分农机具、食堂用周转金4900元、福利金400元、互助金300元、粮食3719斤、粮票4900斤。在此基础上,党校后勤开始新的运转。

1979年组织人力进行了资产核查、清仓查库、修旧利废等工作,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各种物资管理。

1981年,根据天水地区劳动局《关于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安置城镇待业青年的联合通知》精神,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安排待业青年,经天水地区劳动局批准,开办了待业青年综合门市部,不仅安排了部分待业青年,而且贯彻对内服务为主的方针,使党校的后勤服务得以延伸。

1982年,经地区劳动局批准招收计划内合同工1名。随着教学大楼的建成使用、教学任务增加、回汉两灶就餐人数的增加,于1983年又申请计划内合同工1名,计划外合同工2名,充实了后勤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