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初创时期干训工作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初创时期干训工作

时间:2024-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党校初创时期的干训工作一、建校初期以扩大干部队伍为主的培训工作1949年8月,天水全境陆续解放,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当时人心未稳,百废待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初创时期干训工作

第二节 党校初创时期的干训工作

一、建校初期以扩大干部队伍为主的培训工作

1949年8月,天水全境陆续解放,各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当时人心未稳,百废待举,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既要发动群众,恢复城乡生产,又要剿匪捕特,安定社会秩序。由于全国范围内战事仍在继续,天水地区的各级党组织还负有征粮借粮支援前线的任务。同时,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还必须积极着手准备进行除奸反霸、减租减息的斗争,并逐步推进到实行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从而,彻底改变农村旧的生产关系,铲除国民党政权依附的经济基础。完成上述任务,需要有大批经过训练,懂得政策的干部,但当时全区只有干部500人左右,远不能适应斗争的需要。因此,几乎在天水解放的同时,中共天水地委就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开办党校(或干校),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把他们训练成党的干部的决定。地委的决定指出:党校(或称干校)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在短期内灌输以简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政策原则,改造各种小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封建阶级的反动思想,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劳动观点、唯物观点,建立比较正确的宇宙人生观

党校(后正式定名为中共天水地委干校)成立后,即开办了第一期失学失业知识分子训练班,从1949年8月到1950年1月,以四个半月的时间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征粮政策,请地委领导作报告,讲解基本的革命道理,进行思想改造,在提高觉悟的基础上,训练班学员自动交待了政治历史问题,并由组织作了一般审查,吸收为干部。1952年9月至1953年6月,又开办了第二、三期失学失业知识分子培训班,后两期除学习一般政治常识之外,还结合形势学习了《选举法》,三期共吸收训练1197人,为县、区、乡培养了一批干部,充实了各级机构,对天水解放初期的政权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吸收培训新干部的同时,还开办了两期整风班和一期整党训练班,培训在职区级骨干和县区一般干部903人,整风班以《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为基本教材,整党训练班主要学习《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进一步明确党的性质和党员八项条件。通过培训,提高了在职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配合了当时正在开展的农村整党建党工作。

为了配合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于1951年2月至9月连续举办了三期土改训练班。第一、二期主要培训乡党支部书记,第三期培训县区一般干部及区级骨干,训练班以《土地手册》和《怎样划分农村阶级》为主要教材,通过进行有关减租、土改等政策教育,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水平,划清了思想界限,保证了土地改革斗争的健康发展。三期训练班共培训干部1211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为土改中的骨干力量。

组织生产、恢复经济是当时党的中心工作之一。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1953年,先后开办冬麦播种学习班和水土保持学习班,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选种拌种、合理施肥、改良土壤、条播密植、使用新式农具、引水灌溉和水土保持等生产技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两期共训练区乡干部1059人,对促进天水地区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时期,党校的培训教学工作明显具有临时性、突击性的特点,主要是围绕当时的各项中心工作进行的,既无固定的班次和教材,也没有专职教师队伍。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课主要是地委领导和学校干部主讲,业务技术课则请有关部门的专业干部担任。学校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尽管如此,党校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依靠办学人员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积极努力,先后开办各类训练班次11期,培训干部4370人次,为扩大解放初期天水地区干部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其整体素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初步显示了党校在全区干部队伍建设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党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从临时性突击训练向正规的干部理论培训转变

1953年6月,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在总路线精神指引下,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潮在全国逐步形成。适应党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任务的需要和天水地区的实际情况,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积极配合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进程,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逐步实现了从临时性突击训练向正规的干部理论培训的转变,这一时期共开办五种类型的轮训班次19期,训练干部达4788人(次)。(www.xing528.com)

1.互助合作训练班。从1954年3月至1954年12月,先后开办四期,每期一个月。参加训练的县区乡干部1931人,学习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用西北人民出版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作为课本,特别把其中《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斗争》和《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章作为重点,并结合学习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建设常识读本》中有关工业建设和农业建设方面的内容;二是党的农业互助政策,主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两个文件,并就农村供销社、信用社等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政策和党支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领导作用等专题请有关部门的同志作了报告。第三期互助合作训练班结束时,地委就办班情况向省委写了书面报告。省委批转了这个报告并指示:“学习班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提高思想、政策水平的基础上,结合解决本地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支部书记训练班。从1954年12月至1955年10月先后开办两期,每期一个月,共训练农村党支部书记882人,主要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党的建设知识。总路线的学习以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为重点,结合学习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具体政策。学习期间,地委合作部的同志就天水地区建社工作的基本方法、步骤和经验以及如何领导合作社等问题作了报告。党的建设方面安排了党支部在过渡时期的任务、支部业务知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党员八项条件等内容的教育,特别突出了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克服强迫命令作风等问题。

3.业务训练班。1954年5月至6月,举办了一期供销社会计训练班,92人参加了培训,主要学习商业会计业务。1955年3月至8月,又连续开办三期营业员训练班,每期一个月,共培训417人。营业员训练班开设政治和业务两门课程政治课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业务课请专区合作办事处的同志主讲,内容包括供销社的发展、组织及市场安排和私营商业改造等问题。此外,1955年8至9月,还举办了一期经济委员训练班,面向社会招收100人参加训练,主要学习粮食市场的管理办法。这批学员经过一个月培训后,被正式录用为国家干部。上述这些业务训练班,为天水地区顺利实现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商业体系培养了干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政治理论轮训班。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制订下发的《五年干部政治理论训练计划》精神,从1955年2月至1957年5月,党校连续开办五期政治理论轮训班,培训干部1157人。理论班的训练对象是县区级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和企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侧重考察语文程度)的党员和部分非党干部,由各县(市)委组织部推荐报名,经党校派人组织考试后录取。学习期限为4-6个月,第一期主要开设了两门课程:一是经济建设常识,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建设常识读本》作为教材;另一门是党的基本知识,教材用艾寒松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第二至四期增设了中共党史课,主要学习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一书。第五期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三门课程,哲学以中宣部编《哲学讲授纲要》为教材,结合学习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政治经济学课本使用学习杂志社发行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结合学习党的有关决议;中共党史教材选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缪楚黄编著的《中国共产党简要历史》,并选学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著作。这一时期,党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逐步由临时突击性业务训练转入比较正规的政治理论学习,配备了专职教员,成立了教研室,教学水平和培训能力均有较大提高,培训和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阶段。

5.文化班。1954年4月,西北局组织部召开了干部文化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天水地委指示党校开办一年制高小班。根据地委指示,党校第一期文化班于1954年9月开学,招收不识字或粗识字的干部学员61人(中途一人因病退学,一人调离本区,实际培训59人)。该班主要学习语文、算术和政治三门课程。语文教材使用甘肃省委党校编印的《语文》课本一、二册;算术教材使用西北军区一野政治部宣传部编印的《初小算术》;政治课本使用华东局宣传部学习班编的区乡干部教材《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试用本)。此外,还开设了珠算课。经过一年学习,学员一般都从原来不识字或粗识一二百字但不会写、不会用的基础上提高到能识2000个左右汉字,并能写千字左右的简短文章(单行材料、汇报总结等),语句通顺,用词较恰当,还学会了算术四则混合运算和珠算加减乘除。在总结第一期文化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1955年9月至1956年8月又开办了第二期文化班,招收学员58人,开课和第一期相同,针对学员文化基础差别较大的具体情况,第二期文化班的语文教学分甲、乙两组进行,除两组共同学完《农民识字课本》一、二、三、四册和高小《语文》一、二册外,对甲组学员还选教了业余初中课本中的22篇课文,讲授了语法基本知识和修辞方面的部分内容,体现了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的精神。

经过两期实践,党校在开展干部文化培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力量有所增强,一年制长班的设置,对学校的全面建设和正规化管理也有一定促进。在此基础上,地委决定改一年制高小班为初中班,招收100名(实际招收102名)区级或相当于区级以上骨干,用三年时间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地委指示精神,第三期文化班于1956年9月开学,设高小和初中两个班次。凡具有高小程度者编入初中班,计划用2年时间达到初中毕业程度,分四个学期进行教学;凡具有初小程度者编入高小班,先用一年时间达到高小毕业程度,再用2年时间达到初中毕业程度,分六个学期进行教学,两班均实行升留级、寒暑假制度,并建立了请假、考勤、退学及考试制度,按照“速成的、联系实际的,但又是正规的”文化教育方针,高小班设语文、算术、地理、历史、自然和时事政策六门课程;初中班设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生理卫生、时事等十一门课程,除时事政策外,一律使用普通国民教育高小、初中课本。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加强了文化班的教研工作,成立了文科和理科两个教研组,规定教员上课前必须写出教案,经教研室集体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第三期文化班的开办,标志着党校干部培训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表三 1949—1956年党校开办的各类训练班次一览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